【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生物农药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生物农药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生物农药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生物农药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生物农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389 密 级: 学 号: 100820047 福州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 学 科 门 类: 工 学 一级学科名称: 生物工程 二级学科名称: 发酵工程 研 究 方 向:生物农药 研 究 生: 指 导 教 师: 研究 员 副 研究员 完 成 时 间:二 年 一 月 摘要 本论文利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体系,研究了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且最难防治的植物致病菌 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行为。 通过对不同来源地菌株的色谱分析,研究了不同致病力不同地域不同寄 主的青枯雷尔氏菌 的色谱行为,并且探究了 枯雷尔氏菌 在 番茄内的定殖能力、生物防效以及生物防效和色谱行为之间的联系, 并且建立了青枯雷尔氏菌的特征色谱图库。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 优化了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分离及表征的条件。通过优化,得 到最佳的色谱条件: 在室温下,在 缓冲液为 A 液是 哌嗪, B 液是哌嗪体系下,使用 色谱柱规格 强阴离子交换树脂 速为 1ml/脱梯度是 1 的 75%( 30色谱条件下 , 青枯雷尔氏菌 得到很好的分离及表征 ,出现一个单一的特征峰 。 2 通过对 2 株不同致病力的菌株 行了色谱表征,得到了不同致病 力的青枯雷尔氏菌的特征谱图。通过对特征谱图的分析表明:不同致病力的菌株的特征峰在峰型以及保留时间上有差别,致病力越强的菌株,其特征峰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对 35 株弱致病性的 枯雷尔氏菌进行了色谱表征。根据其特征峰的个数,将这 35 株菌分为 3 类。第 1 类,在 1现单一的特征峰;第 2 类,在1 8出现特征峰;第 3 类,在 18 17出现特征峰。 4 对分离自不同地域不同寄主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了色谱表征。通过对这 4种寄主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色谱表征,也得到了 3 种类型的特征谱图。结 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形态和寄主以及地域的相关性不大,与致病力有关。 5 对 枯雷尔氏菌的定殖能力与生物防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生物防效较好的菌株,其定殖能力就较强;而且其色谱形态大多表现出第 1 类形态。 实验表明利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色谱法 对青枯雷尔氏菌进行表征 , 可对青枯雷尔氏菌进行分类,并且研究了色谱行为与致病力、寄主以及地域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将为阐明青枯菌的多态性及其在传代培养过程中致病性逐渐减弱的内在机理,并最终研制出特效的青枯菌抗菌剂奠定基础。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 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分析,植物疫苗,定殖 of of of by By of on in of of in s as 1 . At on a 650 C ( 200 a at a a 75 /30. 2 by we of of of on If of 3 5 of to of 5 of a 11874 of of as as of 5 we of of on a of th of to be of as as us to s 录 摘要 . 2 . 3 第一章 绪论 . 7 1 前言 . 7 2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以及致病力分化 . 7 3 高效液相色谱在细菌上的应用 . 9 4 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11 学防治 . 11 物防治 . 11 第二章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 . 13 1 前言 . 14 2 材料及方法 . 14 料 . 14 器设备 . 14 养基 . 14 法 . 14 3 结果与分析 . 15 化指数的测定 . 15 4 讨论 . 18 第三章 青枯雷尔氏菌色谱表征条件的确立 . 19 1 前言 . 19 2 材料及方法 . 19 料 . 19 器设备 . 19 养基 . 19 法 . 19 谱原理 . 19 效液相色谱条件及方法探究 . 20 枯雷尔氏菌的培养 . 20 冲液对青枯雷尔氏菌活力的影响 . 20 品前处理 . 20 冲体系的确定 . 20 液量的优化 . 21 谱条件的确立 . 21 谱系统的前处理 . 21 谱体系及方法 . 21 3 结果与分析 . 22 谱环境的分析 . 22 冲液对青枯雷尔氏菌活力的影响 . 22 样样品的前处理 . 22 谱条件的确立 . 23 冲液 确定 . 23 液量的选择 . 25 4 讨论 . 27 第四章 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图谱的建立 . 29 1 前言 . 29 2 材料与方法 . 29 料 . 29 器设备 . 29 养基 . 29 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 . 29 同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 . 29 座子插入系列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 . 30 同寄主的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 . 30 3 结果与分析 . 33 同致病力 青枯雷尔氏菌色谱表征 . 33 枯雷尔氏菌 色谱表征 . 34 座子插入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图库的建立 . 35 同寄主中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 图库的建立 . 39 生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图库的建立 . 39 椒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图库的建立 . 41 子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图库的建立 . 43 茄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的色谱表征及特征色谱图库的建立 . 45 4 讨论 . 48 第五章 转座子 入青枯雷尔氏菌的定殖及生物防效 . 49 1 前言 . 49 2 材料与方法 . 49 料 . 49 养基 . 49 法 . 49 茄植株的培养 . 49 枯雷尔氏菌菌悬液的制备 . 50 弱青枯雷尔氏菌在番茄植株内定殖数量 . 50 株体内青 枯雷尔氏菌的分离 . 50 座子 入青枯雷尔氏菌的灌根处理 . 50 座子 入青枯雷尔氏菌的防效评价 . 50 3 结果与分析 . 51 座子 入青枯雷尔氏菌在番茄植株内定殖数量 . 51 座子 入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物防效实验 . 53 4 讨论 . 55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7 1 结论 . 57 2 展望 . 58 参考文献 . 59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特征色谱建立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青枯雷尔氏菌 ( 简称 青枯菌。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 ( C, M,1990)。 至今尚没有 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因此青枯病 有着 植物的“癌症” 之称 。植物青枯菌可侵染 40多个科 200多种植物,仅次于农杆菌 ( , , , 1998) 。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杨柳 , 兰涛 , 巫升鑫 , 陈顺辉 ,吴为人, 2011) 。 2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以及致病力分化 通过研究证明,青枯菌可以从植株的根部或茎部的受伤部位侵入,从而引发植株发病。但是在自 然条件下,青枯菌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植株的次生根的根冠侵入。 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问形成鞘,青枯菌能穿过这层鞘,侵入皮层细胞间隙生长,破坏细胞间中胶层,使细胞壁分离,变形,形成空腔,继而侵染,木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并移入侵填体,侵填体破裂后继被释放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和快速传播扩张,从而引起植株萎蔫死亡 ( , 1958) 。植物病理学研究表明:青枯菌侵入植株后,在皮层细胞间隙定殖,在生长时,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从而阻碍植株体内水分运输,造 成导管的堵塞,引起植株的枯萎。 植株 感染青枯病后,一般成株期发病,先是顶叶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全株叶片同时萎蔫 (高欢乐, 2009) 。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植株死亡后叶片仍保持青绿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有 5种类型蛋白分泌系统 (即 I 中, II I 青枯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青枯菌主要通过 , , 2004) 。由 因编码。青枯菌的 因簇呈线性排列。青枯菌中除 22 存在一个独立的由 1.3 .7 两类基因簇之间不存在同源性 ( , , , 2000) 。第二类 称为附属的 和分泌效应子蛋白 ( , A, 2003) 。 接将效应子蛋白分泌到植株细胞内。 而丧失致病力 ( , , , 2003)。 尽管 青枯菌的 然细菌的数量有所减少,但突变体仍然具有侵染番茄 (部并在维管系统定殖的能力,说明 , , 2000) 。青枯菌能通过 胞外酶、蛋白酶、毒素和毒性因子,这些胞外蛋白能破坏寄主细胞,引起组织坏死,是导致 寄主植物萎蔫的重要因素。 除与 2有多种因素影响青枯菌的致病力。青枯菌的 青枯菌具有致病性所必需的,其作用可能是保护青枯菌免遭寄主抗菌物质的攻击。青枯菌侵染番茄的初期,其与番茄的相互识别及定殖离不开与鞭毛有关的泳动能力, 失去泳动能力的突变株,致病能力显著降低。青枯菌在具有向化性时才表现出致病性 (黄真池,刘媛,曾富华,卢向阳, 2008) 。 青枯 雷尔氏 菌的菌体呈 现出 长椭圆形,近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体大小为 米,极生鞭毛 1 能 形成荚膜和芽孢。菌体内有聚 羟基丁酸盐颗粒,在显微镜下显示 的 两极着色较深 ( , 1954) 。 青枯雷尔氏菌 在不同寄主上的菌落形态没有 太 明显差异,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或不正行,表面光滑,有光泽。在肉汁琼脂平板上, 32 下培养 48小时后,均出现直径 为 1沿光滑。青枯菌为好气性细菌,在厌气条件下培养,致病性会迅速丧失, 30 在 四氮唑, 2,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48h,会出现两种菌落形态:一种是致病性强的野生型菌株,其菌落呈不规则或近圆形,具有较宽的白边,流动性强,菌落中心呈粉红色;另一种是致病力弱或者丧失致病力的变异株,干燥而扁平,菌落白边很窄或没有,中心呈暗红色。 青枯雷尔氏菌 能在培养基上产氨,不产酸,可 以 还原硝酸盐。培养基的主要碳源 是 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主要的氮源是蛋白胨 以及 尿素。 在长期的 传代 培养中,极易发生致病力的分化,容易失去致病力。 青枯雷尔氏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细菌,呈现出高度的分化多样性。根据对不同植物致病性的差异,将青枯雷尔氏菌划分不同的生理小种 ( , , 1962) 。至 20世纪 60年代,已经将其划分为 4个生理小种。在 2003年陈永芳,何礼远等讲青枯雷尔氏菌划分为 5个小种 ( 陈永芳,何礼远,徐进 2003) 。根据青枯雷尔氏菌对三种双糖(乳糖、麦芽糖以及纤维二糖)和三种醇(甘露醇、甜醇以及山梨醇)的氧化能力, 分为 4个生理型: 、 、 、 、 ( C, 1964) 。 另外,一些学者还应用单抗、多抗血清学的方法以及 出了很多不同种下的分类方案 (何礼远,康耀卫, 1995) 。虽然这些研究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却充分的说明了青枯雷尔氏菌的遗传多样性。 其划分为 2个主要的组群:亚洲分支 美洲分支分别包括来自亚洲和美洲的菌株 (, , 1991)。 除了上述的分类方法外,还有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和菌系的分化,其依据是青枯雷尔氏菌对鉴别品种的反应。帅正彬等对四川成都地区番茄的青枯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青枯雷尔氏菌接种番茄后便显出不同的致病性,得出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分化这一结论 ( 帅正彬,苏家烈,罗小波, 1997) 。 有研究表明,青枯雷尔氏菌存在不同总比病例的分化即强致病力的菌株和无致病力的菌株,强致病力的菌株侵入植株,可导致植株发病;无致病力的菌株侵入植株,不能 引起植株发病 ( M, E, f, 2005) 。在一定的条件下,强致病力的菌株,会逐渐丧失致病性,弱化为弱致病性的或无致病性的菌株。但是在自然条件下,青枯雷尔氏菌能够 保持稳定的致病力,抵抗外界不利条件,从而侵入植株,引起植株发病 。 程本亮通过对不同发病时期不同部位的番茄以及生姜植株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分离,从发病初期的番茄植株根部后后期的茎部分离到不同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其中大多数为强致病力的,少数菌株为无致病力的 ;而从患有青枯病的生姜植株中分离到的青枯雷尔氏菌 均为无致病力的菌株。 对强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 培养 5代之后,青枯雷尔氏菌 青枯雷尔氏菌 代时候出现了致病力的分化。 3 高效液相色谱在 细菌 上的应用 色谱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但是在微生物这一方面,主要用于细菌成分及代谢产物分析 (陈昭华,刘树滔,薛伟明 ,2004)。例如应用气象色谱以特征脂肪酸组成为分类依据进行细菌的分类。 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就有人利用色谱技术来分析细菌完整的细胞。将 微生物悬浮液与树脂混合后,使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进行洗脱,从而将不同的细菌组分洗脱下来,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柱 功地实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的分离,且回收率分别为87%和 97%( E, , 1976) 。但当时对细菌的分离一般采用 常压色谱柱,分离时间长,容易染菌;同时由于分离材料上的局限, 8090年代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细菌的研究趋于停止 。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和各种新型分离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又为应用色谱技术分离 细菌提供了可能 ( 林 娟 刘树滔 高珍娜 饶平凡, 2009) 。 在 2001年,陈强通过对青枯菌的强、弱致病株系在色谱上的表征,探讨青枯菌的致病机理,从细菌色谱方面提出了青枯菌致病模型。 陈萍以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为研究对象,赖伟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两种细菌整个生长周期的色谱行为、并分别研究了这两种菌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情况。 在这之后,陈昭华以大肠杆菌中的 血清型菌种以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不同标本来源的 7 为实验对象,进行 征,并从细菌 表面结构与荷电性质的角度去揭示细菌吸附于离子交换树脂的本质原因。 效液相色谱在 青枯雷尔氏菌 上的应用 在 2000年,谢俊斌等人首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活的细菌进行了分离。他们是利用强阴离子交换树脂来对结构完整且具有生理活性的细菌进行了分离。与传统的色谱方法不同,这一研究是以强阴离子交换树脂为介质,以完整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菌个体来进行色谱表征。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他们成功的表征了不同细菌的色谱行为 。 成功地将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普通大肠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不同属的混合样品在色谱上得到分离,从而确证了高效液相离 子交换色谱系统用于分离细菌这样的大颗粒体系的可行性( 谢俊斌, 2000) 。 研究发现,纯培养的细菌在色谱上表现出单一的保留峰,且 不同细菌的特征峰是不同的 。在这一基础上,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对细菌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处理后的色谱行为。研究了细菌经紫外照射、菌体脱毛处理以及甲醛灭活等处理后的色谱行为差异,验证了高效液相色谱在反应细菌差异的可行性 ( 赖伟萍, 2002) 。 在随后的研究中,林娟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青枯雷尔氏菌进行分离。研究发现在色谱柱饱和的吸附范围内,青枯雷尔氏菌的纯培养物经色谱分离得到 3个明显的 特征峰。然后收集各色谱峰的菌体,染色后镜检,结果发现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细胞仍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而且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生化型均没变化 ( 林娟 , 马骋 , 刘树滔, 2005) 。在此实验基础上,采用 个色谱峰的菌体,培养 48小时后测定其弱化指数,结果发现这 3个特征峰的菌体的弱化指数不相同,而且在运动性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 ( 林娟,马骋,刘树滔,饶平凡, 2007) 。这一研究证明了高效液相色谱能够分离青枯雷尔氏菌,能够将其分为不同的几个生理状态。结合番茄感染实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 3个色谱峰的组分在 致病力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大小分别是组分 3组分 2组分 1,这一结果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检测青枯菌的致病强度奠定了基础 ( 林娟 , 马骋 , 刘树滔, 2007) 。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的特征色谱是不同的。通过软件对青枯雷尔氏菌的各色谱峰面积进行积分,结果发现致病力越强,组分 3的面积越大。弱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主要以峰 1和峰 2为主,强致病力的菌株只出现峰 3,从而呈现出 致病力越强,峰 3所占的面积比越大 这一规律 ( 林娟 , 马骋 , 刘树滔, 2006) 。 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是一个宏观上带电的 颗粒,组成细菌表面的结构(蛋白质等)带有羧基、磷酸基和氨基等基团,在不同的 而使细菌表面带有不同的电荷 ( 陈萍 , 李仁宽 , 徐小华, 2002) 。 细菌在离子交换过程中表现为 宏观的两性离子 ,当 菌带负电荷;当 菌带正电荷。由于细菌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其细胞表面的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因而带电性质不同,与离子交换剂的吸附能力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高效离子交换色谱进行分离 (林娟 ), (马骋 ), T(刘树滔 ),F(饶平凡 ),2007)。 4 青枯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目前对青枯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生物 防治和培育抗病品种等措施( 徐进 ,冯洁 ,顾刚, 2008) 。 学防治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化学防治青枯病的难度还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专门的特效药 ( 赵从新 , 郑宇峰 ,王顺党, 2009) 。实验表明,普通的化学药剂只能 延迟青枯病的发病时间,而且药效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常用的药物比如青枯灵,在防治实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例如, 在防治旱地 茄子青枯病的田间实验中, 50青枯灵可湿性粉剂喷药约 6次,防效达 73以上 ,残药期长达 5个月以上 ( 覃新导罗养, 2000) 。常用的化学防治还有抗生素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植物杀 (抑 )菌物质的防治。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和有效霉素等 ( 王舒宁, 2006) 。青枯菌对植物生长调节剂 3此可能是控制青枯病的有效药剂 ( 郭坚华 ,孙平华, 1997) 。 目前普通的化学药剂在青枯病在防治上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植物材料以及土壤的预处理,很少用于直接治疗。而且化学药剂生产简便,价格便宜见效快,在青枯病的防治中占有主要的支配地位。而且在大面积的发病时,化学药剂称为唯 一的选择。但是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选择适量的剂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孙思,韦爱梅,伍慧雄,王军, 2004)。 物防治 生物防治在青枯病上的应用,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拮抗细菌、菌根真菌对病原菌进行抑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对有关植物进行抗病转化。无致病力菌株是 利用 病菌的近缘无致病力的种或菌系产生的细菌素来抑制致病菌的 (孙思,韦爱梅,伍慧雄,王军, 2004)。 无致病力菌株最早成功的应用于病害防治的例子是用放射形土壤杆菌(4菌株防治由根癌土壤杆菌 ( A 起的桃树冠瘿病。 用无致病力产细菌素的青枯菌 (2现用产细菌 素的菌悬液预处理烟草比川不产细菌素的菌悬液处理能更有效的防治青枯病 ( E 1984) 。 陈庆河等 用紫外诱变法获得的靑枯无致病力菌株 种于番茄植株上,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番茄的发病时间分别推迟了 9天和 7天, 20天后的防效达到 在田间试验结果表 明,经过浸根处理, 15天后对青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 陈庆河 ,翁启勇 ,胡方平, 2003) 。 们在同一植株上同时接种无毒突变体菌和致病菌。无毒突变体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致病茵的繁殖 ( , 1990) 。 康耀卫等研究发现将青枯菌无毒突变株 致其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引起花生对毒性菌株的抗病性,表现为接种植株的叶片组织粗提液对致病力菌株 有很强烈的体外抗菌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也表现出了抑制发病的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的下降而减弱 ( 康擢 何礼远, 1994) 。 拮抗细菌是从根际十壤中稀释分离得到的有益的微生物。日前,已报道的用于防治青枯病的拮抗细菌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 (假单胞杆菌属(链霉菌属 (。芽孢杆菌是拮抗细菌研究中的重点,主要原因是芽孢杆菌易于分离,分布广,防治效果好。 罗宽等从烟草根际和 根表土壤等分离鉴定了七株抗青枯病生防菌,并用其中三株 (一株属不动杆菌属,两株属芽孢杆菌属 )进行了抑制烟草青枯病的试验,并初步研究了抗菌物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拮抗菌株对多个烟草青枯病菌株有广谱性抑制作用,但效果有一定著异。 关于芽孢杆菌的防病机理,一些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邱清华等的试验表明其抗菌物质可能为蛋白质性质的物质。杨合同等人通过使用巨大芽孢杆菌菌株 明 邱清华姬广海,魏兰芳, 2002) 。魏春妹等人研究 与分析了 90枯病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90根部聚集并且向根组织内部渗透,进而从植株根部转移到茎和叶组织内部繁殖,强烈抑制青枯病病菌的繁殖和生长, 而且还起着催芽和壮苗的作用,与植株建立互利的关系 (魏春妹,张春 明 ,刘宗镇, 1994) 。 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通过转座子等手段诱变得到生防菌是常用的技术。康耀卫等采用转座子 ,该突变体在缺失了许多胞外蛋白外输出功能后,从而失去了对寄主的致病能力;进一步的实验发现,突变体 0天后仍可从根部分离,定殖能力很强;温室内接种 20天仍具有防治效果,但田间试验效果有所下降,需要进一步的改造 ( 康耀 卫, 毛 国 璋, 吕 常胜, 1995) 。张景宁将产生柞蚕杀菌肽 而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将青枯雷尔氏菌接种于该植株后,存活率明显的得到提高,而且发病较慢,该研究表明转基因桉树提高了其对青枯病的抗病力 ( 张景宁,张清杰、姨自然, 1995) 。 目前,普通化学药剂对青枯病在防治主要用 于预防性的植物材料前处理及土壤的预处理,很少直接用于治疗。但化学药剂因其具有生产简便,价格便宜,特别是见效快等优点,因此仍然在青枯病的防治中占有主要地位,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药剂,尽量减少其副作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抗生素及植物激素等制剂。既有普通化学药的优势。又兼有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很有希望的一类药剂。但还需要不断地筛选和研究。并解决病原菌抗药性的问题。生物防治的方法目前还都处于实验阶段。进入实际生产的很少。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拮抗细菌、菌根真菌等方法对青枯病都能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在田间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却不太稳定。如何针对不同的植物,筛选理想有益的的生防菌在田间使用,以有效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待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青枯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虽然利利用基因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