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作典型意象小议_第1页
李清照词作典型意象小议_第2页
李清照词作典型意象小议_第3页
李清照词作典型意象小议_第4页
李清照词作典型意象小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李清照词作中的典型意象- -舟、花与酒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 单亚玲在中国古典文学这座香气四溢、色彩绚烂的百花园中,宋词是一片流光溢彩、独树一帜的园地。在这园地里有一朵“暗淡性黄体轻柔,情疏迹远只留香”、“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的奇葩,那就是李清照之词。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与才情,以“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的倜傥与豪迈写下了许多佳作,这些词作蕴藉而不隐晦,妍婉而非香艳,流畅而不失于浅易,哀怨而不陷于颓唐。初读这些词作,似觉落地无声,细品而令人齿颊生香。究其原因,是女词人于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物象中融入了自己的深情、精神乃至人格,使之成为了自己词作中特有的典型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常用概念。构成意象的要素有属于客观的、物质的“象”,还有属于主观的、精神的“意”。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倚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李清照词作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常见的意象有:垂帘、断香、画阑 、淡月、秋桐、征鸿等等。最典型的意象,笔者以为有:舟、花与酒。 舟舟(船)是我国古代水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它自然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注定了它孤独漂泊的特定内涵。战国屈原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暗含的是屈子流放途中的孤独与漂泊;唐代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的是诗圣怀才不遇的孤独与漂泊;南唐李煜望江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表达的是后主囚居生活的孤独与漂泊;宋代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流露的是恋人分手之际的孤独与凄苦。李易安赋予了舟更为丰富的内涵,舟成为了女词人一生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的写照、不同感情的载体。少女时期,齐鲁壮丽的山川与旖旎的风光涵育了她的倜傥与豪迈,家境的优裕与亲人的呵护使她生活得无拘无束,她喜欢投身于大自然,尽情挥洒自己的喜悦之情,所以她的人生之舟在此阶段满载的是欢快与逸兴,有写于16岁左右的如梦令为证。在“溪亭日暮”之际,竟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之时,我们仿佛与天真爽朗的少女一同登上了她所驾的欢快之舟,“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惊得当时词坛发出了“独树一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的赞叹。此刻,词人所驾之舟非但没有前人孤独忧愁的气息,反而满是豪放倜傥、热爱生活之情。少妇时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兼并的李清照与赵明诚被卷入了新旧党之争的政治旋涡,李清照被迫“泣别汴京”回乡暂居(一说此时明诚“负笈远游”)总之清照与明诚有一段时间劳燕分飞,这时女词人的生活之舟填载的是无尽的相思。这种相思之情在词作一剪梅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因为女词人渴望“雁字回时”能有丈夫的“锦书”寄来,等到了“月满西楼”,等到了“花自飘零”,也只能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人至暮年,经历丈夫亡故、颠沛流离、再嫁离异的李清照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为了摆脱这许许多多的伤心事,当词人“闻说双溪春尚好”时,“也拟泛轻舟”,到最后却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没有成行。此时,女词人所驾生活之舟因愁而沉重,因愁而凝滞!李清照词作中,与“舟”有关的还有一首写于早期的述志词渔家傲。在词中词人展开浪漫与想象的双翅,飞驶到天帝的居所,当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时,女词人朗声答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里我们看到词人准备乘着豪兴,直向那幸福之境-三山。此处,词人所驾之舟乃理想之舟,志向之舟!由此可见,在“舟”这个小小的意象中,词人装载了自己少女的欢快、少妇的相思、暮年的愁苦以及一生的理想。花 “花”也是古代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李清照笔下的“花”不仅仅带着露迎着风飘着香,还含着情蕴着神藏着气!如流淌着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情愫的“绿肥红瘦”的海棠 ;透露着女词人洒脱与高雅情趣的“有暗香盈袖”的菊花;寄托了女词人理想甚至人格的“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当然,吟咏最多最妙的还数梅花。“笛里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游春意。”(孤雁儿)梅吐新蕊之时,惊破的不只是“梅心”,还有词人那一颗孤寂之心:当年明诚在时,情投意合的夫妇俩曾双双顶笠披蓑,循城赏梅,踏雪寻诗。而今丈夫病逝十周年之际,词人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看似咏物实乃悼亡的超凡脱俗之作。所以“梅”这个意象深含着女词人的悼夫之情 。 “红酥肯放琼包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词人赏梅并非兴之所至,而是故乡之梅不可得见,只好借眼前“南枝”聊寄愁怀。词人用间接手法不仅从爱花者的角度传出梅“蕴藉几多香”“包藏无限意”的风韵神骨,也透露出她内心深深的怀乡之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这首被词家评为“探得梅花魂魄”、视作“梅花词之冠”的作品是词人的晚期之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总结性的追忆之作,写尽了新婚前后“常插梅花醉”的闲情逸致;倾诉了中年“满衣清泪”的相思愁苦;道尽了晚年“故应难看梅花”的沉痛凄凉。“晚来风势”中的“梅花”在此象征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江山,所以“梅”这个意象浸透了词人的悲国之情。在淡淡的“梅”这个意象中融入了女词人的悼夫之情、怀乡之感乃至悲国之痛。就连她的出现也好似冰天雪地里的一树寒梅,尽管霜欺雪压,还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酒中国古典诗歌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自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起,酒与中国古代文士、与中国古典诗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晋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涉及酒56篇;李白现存诗文1050多篇,涉及酒170篇;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篇,涉及酒300篇,比例均不小。到女词人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也留下了许多流香千年的饮酒佳句。据王促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统计,其作品中涉及酒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说李清照一生的喜怒哀乐都由酒中得以一定的排遣。“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这酒饮得尽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这酒喝得酣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这酒饮得洒脱又销魂;“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这酒饮得多情又感慨;“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 春情)这酒蕴含着词人多少的苦涩辛酸;“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离情)这酒寄予了词人多少的离愁别苦;“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晓来风急”(声声慢)这酒浓缩了词人多少的悲苦无奈;“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这酒融化了词人多少伤心断肠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沉醉中涌动着词人多少的思乡之情与亡国之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深醉里隐藏着词人多少的惜春叹己与亡国哀思。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之成更精致的产物。”(傅东华李清照)是的,这些词句中的“酒”经过女词人的精心酝酿,的确酿出了滋味,酿出了新意。古人评价易安词,多从清新自然的语言与和谐流转的音律入手,往往忽视了她词作中别出心裁创造的一系列典型意象。综上所述,主张“词别是一家”的李清照,总在“寻寻觅觅” 中采撷生活里最常见的物象,然后用自己的阅历、才思、深情、心志把它们摆渡成“船” 、酿制成“酒” 、 浇灌成“花”。虽历经千年,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典型意象仍在读者脑海摇曳、舌尖留香、胸中盛开。这些典型意象不仅仅反映了词人的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