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教案_第1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2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3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4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看有无相似之处。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2课时虽有嘉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yo)弗食(f)自强(qing)教学相长(zhng)兑命(yu)学学半(xio)(xu) (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句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所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2)古今异义词。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味美)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3)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4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学知不足,教后知困?实践出真知逐层论证?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 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大道之行也同学们,在xx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 “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 (多媒体投影)?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大道之行也(施行)选贤与能(同“举”)讲信修睦(培养)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单独。 亲,以?为亲)矜(gu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皆有所养(供养)男有分(fn,职分,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恨)不必藏于己(私藏)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故外户而不闭(户门。 闭关闭,插门) (2)翻译句子。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为公。 天下是公共的。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课文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感知文章整体内容。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 1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停顿 (1)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3)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2如何理解文中提出的概念“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1)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5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6迁移探究(开放性题目,分组讨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复习。 )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出的诚信、和睦、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 既全面又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