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1页
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2页
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3页
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4页
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本科)推荐单 位 西安音乐学院课程学校 西安音乐学院 课程名称 音乐美学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他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艺术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音乐与舞蹈门类 课程负责人 叶明春 填报日期 2014年6月3日 陕西省教育厅 制二一四年四月填 写 要 求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1 课程负责人情况基本情况课程负责人叶明春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5.10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学 位博士行政职务副主任(主持工作)所在院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通信地址(邮编)西安市雁塔区长安中路108号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710061)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史是否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是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年份2007原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罗艺峰教学情况一、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一)2010年9月-2013年9月,中国音乐美学史,周学时2,各专业本科学生3届,总人数300人;2009年9月-至今,中国音乐美学史,专业个别课,每人周学时1,4届本硕学生数15人。(二)2010年9月-2013年9月,西方音乐美学史,周学时2,各专业本科学生3届,总人数300人。(三)2009年9月-至今。音乐美学,周学时2,全院5届硕士研究生,学生数500余人。二、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2009年至今,除上述课程外,讲授的课程有:(一)音乐学概论,周学时2,3届,60余人(二)音乐学专题与写作,周学时2,3届,60余人(三)文化产业与管理,周学时,1届,19人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一)2010年至今,指导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教学“采风实习”实践课程。4届,学生总人数80余人。(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0篇;音乐美学专业硕士论文4篇;非音乐美学专业硕士论文34篇。四、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一)主持:201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项目:音乐美学通识教材编写与出版项目;(二)指导: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产动漫音乐原创性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学术研究一、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一)2012年,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两汉宫廷音乐曲目与表演形式,2年,2014年7月结题;(二)2008年,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古籍整理子项目中国乐论两汉卷,已完成,2015年初丛书整体出版。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一)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古代部分研究历史与现状梳略,3.4万字,第一作者,全文收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二)“和”的音乐审美观及其历史渊源考察,艺术学界2009年12月辑刊。 (三)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交响2012年第3期(四)论西方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与融合,0.7万字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11-15(五)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1.2万字,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3-12-25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出版),2009年1月,获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文艺少儿类图书大奖。 2014年1月,获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优秀奖。 2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结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在本课程中承担的工作签字叶明春男1965.10教授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导读罗艺峰男1948.3教授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史李西林女1964.8副教授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刘蓉女1969.08副教授音乐批评音乐批评崔莹女1979.6讲师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史司扬男1970.11讲师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苏小龙男1970.12讲师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础课程团队整体素质及青年教师培养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本院该课程创建人罗艺峰教授(已退休),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其在音乐美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近年来其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出版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1997年音乐美学课程获陕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助。本团队年轻教师夏滟洲博士、崔莹博士,司扬硕士,苏小龙讲师均为罗艺峰老师的音乐美学专业学生,团队建设有较强的延续性。 学历结构:研究生、博士2名、硕士2名,本科3名。 年龄结构:50岁以上2名,45岁以下6名。 学缘结构:本院毕业4名,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1名、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各2名。师资配置:教授3名(其中博士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含一名博士)。 教授:副教授:讲师=2:2:3 博士:硕士:学士=2:2:1 该课程现任主持人叶明春教授,现年49岁,200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中国音乐美学史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2009年加入本课程团队。2014年其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类优秀奖。 课程成员: 罗艺峰教授,音乐美学及音乐思想专业博士生导师,属我院退休返聘教授; 崔莹讲师,音乐美学专业博士,201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司扬讲师,音乐美学专业硕士,200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苏小龙讲师,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在读,199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 刘蓉副教授,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200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 李西林副教授,音乐学专业学士,1990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近五年来,依据学科发展及我院音乐学系师资的调整与变化,该课程于2013年从单一的音乐美学基础,改革发展成为“音乐美学”学科课程集群体系。其涵盖了如下子课程体系:1、音乐美学基础,大二下学期(第4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2、中国音乐美学史,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3、西方音乐美学史,大三下学期(第6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4、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导读,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5、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大三下学期(第6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6、音乐批评,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音乐美学”本科教学是音乐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五年来,随着学科发展的需要,我院音乐学系在新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进行了较大改革。本学科课程集群体系便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现。其涵盖了音乐美学基础理论、中西音乐美学史,以及中西音乐文献导读,和音乐美学实践性环节“音乐批评”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学科建设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为打造我院“音乐美学”特色课程和学科建设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课程建设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一、学科及课程发展情况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下属学科之一,是音乐学领域最富哲学性质的知识系统,同时它也是一般艺术美学的分支学科,与文学美学、绘画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学科并立,因此本学科兼有音乐学的学科内涵,也包括了一般美学的人文目标。 高等音乐教育对象除了学习音乐创作知识、音乐表演技能、音乐教育理论等,还要掌握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思想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法,本学科对于提高音乐学生的思维思辩能力、音乐认识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批评方法和正确的音乐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内外音乐学院都有本课程的设立。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新中国以来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普遍建立音乐美学课程,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西安音乐学院是我省、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建立“音乐美学”学科、开设音乐美学课程的高等院校,本院1988年设立音乐美学课程,1993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7年出版研究生教材,同年获得陕西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2007年被评委陕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该课程经过了17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了一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学术梯队,其团队教学与科研成果获得了音乐学界的高度评价。二、课程持续性建设及更新情况1、音乐美学是高等音乐教育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本科必修课程,也是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了:音乐的美学基础及其与一般美学的关系,音乐本体论、音乐认识论、音乐价值论,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问题,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一般原则,音乐美与审美,音乐批评、中国音乐美学史和西方音乐美学史等。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已具备持续性建设并拓展为集群课程的可能。 2、音乐美学课程集群的连续性建设与更新依据音乐学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及培养特点,我院在2007年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从原音乐美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建设集群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我院音乐学理论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课程模块,使该集群课程体系分化为6门子课程,即: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导读、西方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和音乐批评。从而在整合全国同类学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作出我院特色课程。率先在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音乐学本科建构音乐美学集群课程体系。三、学科建设方案:(一)依据音乐学系2013年9月,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批评、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导读和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教学大纲。(二)逐步落实并更新各教学环节的课件制作与课程录像,一年半为期,依据本科在校学生课程安排,分别组织6门课程任课教师适时随堂录像,并完成后期制作。(三)将适时录像资料与课件逐步上传至学院精品课程共享网站。实现网站资源适时更新并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四)组织编写与出版相关教材。计划首批出版中国音乐美学史简明教程;组织编写与音乐美学通识教程。(五)课程拓展:在完成如上课程的适时录像课件制作上传网络的基础上。拓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组织研究生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4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本课程内容分为6门子课程:1、音乐美学基础课程 音乐美学基础,大二下学期(第4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一、 绪论(2学时)1、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 音乐的感性材料(4学时) 1、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非自然性(2)非语义性 2、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 (1)模仿性 (2)象征性和暗示性 3、音乐感性材料的现实基础 (1)音乐音响现象的现实基础 (2)音乐音响运动的现实基础三、音乐的形式(6学时) 1、音乐形式的构成 (1)基本要素 (2)构成手段 (3)中介环节形式美的法则 2、音乐形式的存在方式 (1)时间的表象 (2)虚幻的空间 (3)想象中的运动 3、音乐形式的规律及其相对独立性 (1)音乐形式的现实基础 (2)音乐形式的规律 (3)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四、音乐的内容(6学时)1、音乐内容的基本含义2、音乐中的音乐性内容 (1)基本情绪 (2)风格体系 (3)精神特征3、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 (1)绘画性内容 (2)文学性内容4、音乐与感情 (1)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2)音乐怎样表现感情 (3)音乐表现感情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4)音乐表现的感情是类型与个性的统一 五、音乐创作(6学时)1、音乐创作的本质 (1)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 (2)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很活动 (3)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 (4)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2、音乐创作的过程 (1)对音乐创作过程的基本认识 (2)精神创作 (3)物质创作3、音乐创作中的想象 (1)音乐想象的本质及其方式 (2)音乐想象的源泉 (3)音乐想象的动力 (4)音乐创作中的灵感六、音乐表演(6学时)1、音乐表演的本质与作用 (1)本质作为二度创造 (2)作用作为创作与欣赏的中介2、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1)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技巧与表现的统一3、音乐表演心理 (1)投情 (2)想象 (3)直觉 (4)临场心理4、音乐表演者的培养与训练 (1)音乐表演者必备的特殊素质 (2)音乐表演的技术与技巧训练 (3)思想、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七、音乐欣赏(6学时)1、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1)音乐欣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 (2)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3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2、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 (1)纯音乐式与综合体验式 (2)侧重作品式与侧重表演式 (3)刺激式与背景式 (4)各种欣赏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比较3、音乐欣赏心理 (1)心理因素 (2)心理过程4、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 (1)多听是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2)学习一些音乐知识 (3)文化修养、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的关系 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目: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罗艺峰:音乐美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宋瑾: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2、中国音乐美学史课程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第一讲 绪论 (4学时) 第一节 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界定、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范畴和命题 第四节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第二讲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4学时) 第一节 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与早期审美意识 第二节 早期音乐审美标准与音乐价值论 第三节 儒道两家音乐审美导向及其共同来源第三讲 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6学时) 第一节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二节 先秦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先秦墨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四节 先秦法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五节 先秦杂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四讲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6学时)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二节 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隋文帝与唐太宗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五节 宋明道学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第六节 明清“淡和”审美观对古琴美学的影响 第五讲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6学时) 第一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第二节 嵇康声无哀乐论等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唐代文人对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唐代文人的古琴美学思想 第六讲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及儒道佛三教合一(4学时) 第一节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佛教禅宗对琴禅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溪山琴况与儒道佛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七讲 历代民间俗乐及其音乐审美 (4学时) 第一节 先秦民间俗乐审美 第二节 两汉至魏晋的民间俗乐审美形态 第三节 隋唐音乐的平民化及其音乐审美 第四节 宋元民间俗乐及其审美 第五节 明清“主情思潮”及其俗乐审美 第八讲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4学时)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美学 第二节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音乐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叶明春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简明教程(讲义)参考书目: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西方音乐美学史大三下学期(第6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绪论: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2学时)第一章 古希腊时期有关音乐审美的思想(4学时)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 第二节 柏拉图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有关音乐审美的思想(4学时)第一节 奥古斯丁第二节 波埃修斯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有关音乐审美的思想(4学时)第一节 廷克托里斯第二节 扎尔林诺 第四章 17、18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6学时)第一节 旋律与和声之辩 马泰松 拉莫 音乐修辞学 蒙特威尔第第二节 歌剧史上的第一、二次争论 以卢梭为中心的第一次歌剧之争 以格鲁克为中心的第二次歌剧之争 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五章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美学(6学时) 第一节 器乐的形而上学 德国浪漫派 狂飙突进运动第二节 绝对音乐观念第三节 音乐的异国主义 第六章 20世纪音乐美学(8学时)第一节 自律与他律 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 康定斯基 表现主义音乐 阿多诺 十二音 卓菲亚丽莎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二节 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胡塞尔现象学与具体音乐 茵加尔顿 海德格尔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从语言学到结构主义 列维施特劳斯 看听读 德里达的“解构” 利奥塔的“听从” 德勒兹 “感觉的逻辑” 约翰凯奇的作品 极简主义音乐 贝里奥的交响曲 开放的作品第四节 英美哲学美学的影响 分析美学 彼得基维 莉迪亚戈尔 “音乐美学”还是“音乐哲学” 桑格塔“反对阐释” 迈尔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七章 女性主义与新音乐学简论(2学时)第一节 女性主义第二节 新音乐学教材及参考书目何乾三著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北京第一版蒋一民著音乐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一版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上海第一版达尔豪斯著,尹耀勤译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长沙第一版福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长沙第一版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长沙第一版于润洋著,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北京第一版韩锺恩著,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上海第一版宋瑾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上海第一版邢维凯著,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上海第一版李晓东著,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博士论文高拂晓著,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期待与风格博士论文崔莹著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刘洪著,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博士论文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施特劳斯,列维著【法】,顾嘉琛译,看听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北京第一版。德里达,雅克著【法】,杜小真译,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北京第一版。 4、音乐批评课程 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1周第7周(14学时)理论篇1、音乐批评的学科属性;2、主体论;3、作用论;第8周第15周(16学时)实践论1、音乐批评的方法论;2、音乐批评的类型;3、音乐批评的写作;第16周第17周(4学时) 写作辅导选题确立、材料准备、撰写第18周:课堂宣讲考试。(2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目1、明言,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张宇辉,音乐批评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王美艳,艺术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王秀雄,艺术批评的视野,新星出版社,2010 5、梁茂春,中国音乐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5、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导读大三上学期(第5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 先秦时期的音乐文献(第2周至第5周,8学时) 一、概述 二、国语 三、左传 四、论语 五、墨子 六、商君书 七、孟子 八、周易 九、尚书 十、周礼 十一、老子 十二、庄子 十三、管子 十四、荀子 十五、韩非子 十六、吕氏春秋 两汉时期的音乐文献(第6周至第9周,8学时) 一、新语二、韩诗外传三、春秋繁露四、乐记五、淮南子六、史记七、说苑八、法言九、新论十、白虎通十一、汉书十二、论衡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音乐文献(第10周至12周,6学时) 一、乐论 二、声无哀乐论 三、列子 四、文心雕龙 五、晋书 六、贞观政要 七、乐府题解 八、琴诀 九、元次山 十、声无乐赋 十一、昌黎先生集 十二、乐出虚赋 十三、白居易集 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文献(第14周至17周,8学时) 一、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通书 三、梦溪笔谈 四、苏轼诗文 五、琴史 六、乐书 七、朱文公文集 八、真西山文集 九、王文成公全书十、杏庄太音补遗十一、焚书十二、曲律十三、衡曲麈谭十四、山歌十五、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十六、乐经律吕通解使用教材: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课程大三下学期(第6学期)开设,周学时2,18周共36学时; 第一单元 西方音乐美学史文献概说(2学时)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美学文献导读(6学时) 第三单元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音乐美学文献导读(2学时) 第四单元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4学时) 第五单元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文献导读(4学时) 第六单元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美学文献导读(4学时) 第七单元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文献导读(6学时) 第八单元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文献导读(8学时) 使用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略)5课程资源资源特色一、具有较为完备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大纲二、音乐美学集群课程师资结构合理三、集群课程子课程互为关联,课件齐备四、音乐美学课程持续性发展目标明确基本资源清单一、音乐美学集群课程资源共享网站二、音乐美学集群课程教学大纲三、音乐美学集群课程各子课程教学视频四、音乐美学集群课程相关资源上传拓展资源清单及建设使用情况超星数字图书馆课程视频数据:一、中央音乐学院公开课: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主讲人:王次炤二、上海音乐学院公开课: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赏析,主讲人:韩锺恩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美学,主讲人: 修海林四、南京艺术学院:未完成音乐美学,主讲人: 茅原五、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主讲人:刘承华六、从“和”字字源和字义看中国古代第一个音乐美学范畴的历史内涵及其影响:主讲:叶明春本院教学资源:七、西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美学史,主讲人:叶明春规范使用拓展教学资源。6课程评价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高等音乐教育对象除了学习音乐创作知识、音乐表演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