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划总则.doc_第1页
第一章 规划总则.doc_第2页
第一章 规划总则.doc_第3页
第一章 规划总则.doc_第4页
第一章 规划总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市东坑镇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20102020)文本东莞市东坑镇人民政府东莞市东坑镇国土分局2010年12月项 目 名 称: 东莞市东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委 托 单 位: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坑分局 设 计 单 位: 广州地理研究所全国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证书:020007领 导 小 组:黄为国(组长,镇委书记)黄晨光(副组长, 镇委委员)丁炜涛(副组长,副镇长)丁植彬(办公室主任,国土分局,局长)苏旺堆(规划建设办)丁荏辉(规划管理所)李灿明(财政分局)黄灿坤(环保分局)苏沛彬(经贸办、民营办)卢绍辉(外经办)丁浩谦(农业办)卢灿稳(交通分局)黄伟球(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陈进良(水管所)项 目 主 管: 吕 鹏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规保科科长张虹鸥 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植彬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坑分局局长项 目 负 责: 江璐明 研究员技 术 负 责: 林幸青 研究员祝增奖 工程师(东坑分局)制 图 负 责: 杨素悦 工程师项 目 成 员: 金利霞 助理研究员徐 智 助理工程师(东坑分局)周碧涛 研究生董 宁 研究生前 言针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东莞市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这次规划修编总的目的要求是: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切实做到保护优先,调控有力,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吸取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益经验,研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使规划更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起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起到土地管理的“龙头”作用。这对加强东坑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有效利用和保护土地,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坑镇人民政府对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很重视,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下发的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工作方案、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指标分配方案等文件以及有关会议精神,于2007年7月正式启动了这项工作,成立了东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具体的规划工作由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坑镇分局和广州地理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规划组承担。规划组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按时按质完成规划修编任务。目 录东莞市东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前 言1目 录II第一章 规划总则2一、规划范围2二、规划期限2三、规划依据2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4一、东坑镇概况4(一)区位概况4(二)自然资源概况5(三)社会经济概况5(四)生态环境概况7二、土地利用现状8(一)土地利用结构8(二)土地资源特征9(三)土地利用特征10第三章 规划原则、目标与对策12一、规划指导思想12二、规划目标12三、土地利用方针14第四章 土地利用空间与结构优化16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16(一)城镇用地发展方向16(二)空间发展格局16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17(一)农用地结构17(二)建设用地结构19(三)其他土地结构20第五章 土地用途管制区21一、分区原则21二、用途管制分区22第六章 土地利用空间管制27一、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目标27二、空间管制原则27三、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28(一)禁止建设区29(二)允许建设区29(三)限制建设区33第七章 近期规划主要重点工程38第八章 “四整四聚”与土地整合39一、“四整四聚”方针39二、“四整四聚”目标40三、“四整四聚”措施40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44一、生态绿线控制44二、城市绿地空间体系44三、自然生态绿地系统44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6一、政策措施46(一)强化规划法律地位46(二)制定土地管制政策规范46二、技术措施47(一)编制专项规划47(二)完善用地计划与审批制度47(三)制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48三、经济措施48(一)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48(二)合理确定土地价格49(三)加大土地整理、用地整合资金投入49四、监控措施49(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示与宣传49(二)提高规划实施管理的透明度50(三)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50(四)严格土地执法50其他附表51第一章 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 覆盖东坑镇整个行政区域,总面积为27.1平方公里(40619.1亩)。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2009年,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6、国务院关于深化土地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7、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8、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9、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10、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1、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12、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768号);13、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分配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767号);14、关于下达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性指标的通知(东国土资2008164号);15、东莞市东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6、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及说明;17、东莞市交通道路规划(2000-2015);18、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19、东莞市生态保护规划;20、东莞市域生态绿线控制规划;21、东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22、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23、东莞市公路网规划(20052030)。24、东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5、东莞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4-2020)。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一、东坑镇概况(一)区位概况东坑属半埔田半丘陵地区,位于东莞市中部,北纬229,东经114,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公路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西距中心城区莞城20公里,距华南铁路枢纽东莞火车站6公里,距香港90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接壤,南部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毗邻,市际联网公路贯穿全镇直达松山湖北入口,规划中的东部快速路从镇的北部通过,地理位置优越,如图1。图一 东坑镇区位图(二)自然资源概况东坑镇属台丘平原区,丘陵台地多分布于南部,平原则相对集中于北部,即寒溪水两岸,全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为亭岗山,海拔74米。东坑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1.5,年均降水量1620毫米,为该镇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也受到台风、暴风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东坑镇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软化系数,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工程地质特性都比较高,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东坑有两条河流,一为“东坑水”,为东行运河在东坑境内的一段,自南向北汇入寒溪河。另一支就是寒溪河,又名“青鹤水”,自西向东流过境内。寒溪水两岸冲积平原,均属软土类,历来是镇的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台丘坡地多以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三)社会经济概况全镇面积27.1平方公里(40619.1亩)。镇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根据2009年东莞市东坑镇综合年报表,2009年底全镇总人口97922人,其中户籍人口29895人,外来暂住人口68027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26947人,非农业人口2948人。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当年价)3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0.21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23.75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4.79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为0.5561.2838.17。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进。2009年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4亿元,比2008年增长18.01%;农村人均纯收入11342元,年均增长5.09%。东坑镇基础配套设施日趋现代化,投资环境日渐完善,东坑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一批知名的公司如香港观奇洋服集团、台湾正崴集团、日本歌乐集团、韩国SKC集团等在东坑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形成了以电子、服装、塑胶等行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引资过程注重引进高产出、高创税、技术含量高、前景好的企业,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2005年,外资出口总额6.48万美元,自2001年以来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自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30.2%。至2005年底,全镇签订利用外资协议215宗,外商投资额1.05亿美元,其中引进项目新签18宗,增资扩产项目197宗。东坑镇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以中心区的建设为重点,先后完成以镇政府大楼为主的20多项重点工程,以中兴路、东兴路为主的10多项道路工程及多项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魅力。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实现多元发展,以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为主导,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造城市亮点,先后形成了草塘花园、星汇康城、南国水乡一期等一系列项目,嘉盈大厦、惠福大厦、东裕广场等一批商住项目先后动工。虽然东坑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东坑镇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总体水平仍处于一般水平,并初步形成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第一产业主要发展蔬菜种植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第二产业则以电子服装为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重点打响青雅电子厂、伟毅服饰、唐荣服饰、光威洋服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品牌;但东坑镇域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布零散,主要沿江、沿路、沿村随机发展,不利于发挥土地的资源效益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四)生态环境概况由于东坑镇目前尚处于城镇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和环境治理力度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准,固体废弃物污染、景观污染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城镇总体形象的品位不高、环境质量较差的现实,不但降低了居民日常生活质量,也将对东坑镇及其投资环境造成影响。1、水环境质量现状东坑镇内水系发达,河流主要有寒溪河、东坑水,水体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镇内前几年水质较好,近来随着城镇发展,许多工业区及厂房傍水而建,加上东坑镇无污水处理厂,厂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造成河流水质下降,寒溪河、东坑水道已经成为污水受纳水体,局部河段尤其是流经镇区的河流水质严重恶化,其中东坑水道接受了大朗镇大亮得印染类的污染水,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明显发黑发臭,整治内河投入较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正常的生活。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虽然东坑镇农田果园面积较大并与其他用地相互交叉,大气有较强的净化能力,且东坑镇基本无严重大气污染企业,大气污染源较少,但是大气污染主要受区域大环境的影响,区域工业发展带来东坑镇环境污染严重,全镇常年酸雨出现频率达50%,灰霾天数超过全年的50%,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城市增容管理满超负荷。3、噪声环境质量现状东坑噪声污染主要由机动车辆、厂矿生产、建筑施工造成的,其中机动车辆形成的噪音对环境影响较大,是噪音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除中兴路和东兴路的交通噪声较大外,整体上东坑镇环境质量较好。二、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表2-1 东坑镇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构表地类面积(亩)面积(平方米)面积(公顷)比重(%)农用地耕地4298.3.4286.610.6 园地4887.2.1325.812.0 林地368.1245394.724.50.9 其他农用地6584.2.7438.916.2 小计16137.8.91075.839.7建设用地城镇用地8737.7.5582.521.5 农村居民点12037.0.3802.529.6 采矿用地0.00.00.00.0 交通用地714.7476451.847.61.8 水工建筑用地293.3195557.219.60.7 其他建设用地35.723803.12.40.1 小计21818.4.91454.653.7其他土地水域999.1666073.066.62.5 自然保留地1663.8.9110.94.1 小计2662.9.9177.56.6总计40619.1.72707.9100.0 2009年东莞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表2-1),东坑镇土地总面积为2707.9公顷(40619.1亩)。1、农用地面积为1075.8公顷(16137.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其中:耕地286.6公顷(4298.3亩),园地325.8公顷(4887.2亩),林地24.5公顷(368.1亩),其它农用地438.9公顷(6584.2亩)。2、建设用地面积为1454.6公顷(21818.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城镇建设用地582.5公顷(8737.7亩),农村居民点用地802.5公顷(12037.0亩),交通运输用地47.6公顷(714.7亩),水利设施用地19.6公顷(239.3亩),其他建设用地2.4公顷(35.7亩)。3、其他土地面积为177.5公顷(2662.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6%。(二)土地资源特征1.土地类型多样,以台丘平原为主东坑镇属台丘平原区,丘陵台地多分布于南部,平原则相对集中于北部,即寒溪水两岸,全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为亭岗山,海拔74米。镇内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软化系数,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工程地质特性都比较高,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2.光热条件好,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东坑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1.5,年均降水量1620毫米,为该镇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再生产过程,作物复种指数高。但也受到台风、暴风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寒溪水两岸冲积平原,均属软土类,历来是镇的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台丘坡地多以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3.生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2005年底,林地总面积506.5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5%,远远低于广东省同期平均水平(47.16%).到2009年,林地面积减少为368.1亩,生态用地比例极低,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能力很弱。4. 土地具有多宜性,但质量中等本镇的土地,有多宜性特点,适于种植的作物类型广泛,但土地质量中等。按土地对农业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划分,本镇土地都以二等地居多,农用地总体质量中等。本市鱼塘也多为农田挖成,鱼产较高,但个别鱼塘富营养化较严重。5.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东坑镇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公路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60公里,西距中心城区莞城20公里,距华南铁路枢纽东莞火车站6公里,距香港90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接壤,南部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毗邻,市际联网公路贯穿全镇直达松山湖北入口,已建设好的东部快速路从镇的北部通过,地理位置优越,土地价值较高,开发回报周期短,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三)土地利用特征1.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资源量少,土地供需矛盾较突出东坑镇土地利用率为93.4%,人口密度为3613人/平方公里(包括暂住人口,下同),即人均土地资源量为276.5平方米(包括暂住人口),人均耕地29.3平方米,人均林地2.5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148.5平方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用地需求和可供应土地数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2.建设用地比重大,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东坑镇建设用地比例已达53.7%,土地利用率高达93.4%,且未利用地中37.5%为河流水面以及其他一些难以利用的自然保留地,土地后备资源已面临枯竭。3.工业用地需求旺盛,耕地和园地面积减幅较大近年来东坑镇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用地需求极大,工业用地的土地租金收益大大高于农地租金收益,因此工业建设占用耕地驱动力较大。对于其他农用地,如园地和林地等,比较效益较低,因此大量耕地和部分园地、林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据镇土地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5年期间纯耕地(不含带K类)净减少272.51 公顷(4087.63亩),平均每年减少30.27公顷(480.2亩),园地减少了356.71公顷(5350.60 亩),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409.7公顷(6145.8亩)。到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为1385.0公顷(20774.7亩)。第三章 规划原则、目标与对策一、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围绕东坑镇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名城的定位,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保护优先,兼顾治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立足东坑镇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以有效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为总体目标,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为目的,统筹安排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行土地整合,实施“空间管制”、“四整四聚”和“双线管制”。二、规划目标根据东莞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4-2020),到2020年,东坑镇预计全镇总人口14.01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3.13万人,暂住人口10.88万人。规划期间要根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市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强化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见表3-1)。规划具体目标是:1适度控制用地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用地有效需求。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486.7公顷(22301.0亩)。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市下达的1487.5公顷(22313亩)的指标。到2020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333.7公顷(20006.1亩),没有突破市下达的1333.8公顷(20007亩)指标数。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083.3公顷(16249.9亩),没有突破市下达的1092.6公顷(16389亩)的指标数。表3-1 东坑镇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单位:亩指标2009年2010年2020年指标属性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79427813.057441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8039.979157915约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21818.42161622313约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744.71956220007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8737.71544716389约束性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预期性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期性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预期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963约束性耕地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约束性效率指标城镇人均用地(平方米/人)约束性2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到2020年规划耕地保有量530.3公顷(7953.94亩,主要包括纯耕地3234.9亩、带K类和坑塘水面等4719.0亩),东坑镇属东江三角洲平原范围,农业用地多为耕地,规划期间除现有耕地外,通过改造带k地类和坑塘水面补充耕地等手段,耕地保有量可完成市下达的指标任务496.1公顷(7441亩),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本次规划尽可能将连片纯耕地和优质加K园地鱼塘划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保证基本农田质量。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为528.0公顷(7920.6亩),实现市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527.7公顷(7915亩)。32020年落实市下达的其它各项指标,包括建设用地占用耕地58.7公顷(880.6亩),没有超出市下达的控制性指标963亩;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31公顷(3465.1亩),占现状建设用地面的16.3%,不超过市规定的25%。同时通过整理复垦农用地4719.0亩补充耕地等手段,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4大力推进土地整合,拓宽建设用地腾挪空间。到2020年整合城镇用地2.9公顷、农村居民点547.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1.9公顷,纳入园地,提高绿地率和生态环境质量。5统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制定和完善土地投资强度,集约节约用地。人均用地从2009年276.5平方米下降到105平方米。综合整治和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城市发展环境生态要求。到2020年规划整合利用闲置及低效城镇用地面积1170.44亩,提高城镇用地的利用效率,并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地覆盖化率达到45%,人均共公绿地达到10.53平方米/人。三、土地利用方针1重点安排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东坑镇正在实施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即东莞市中部地区综合性制造业加工基地之一,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特色浓厚的现代化城镇,强调城镇建设的质量、特色与可持续性。要加速发展就必须保障必要和合理的建设用地,充分考虑东坑镇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现实,本轮规划重点安排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大力整合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和城镇发展空间,推行组团式和园区式布局模式。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集约利用、规模经营”的用地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用地由外延向内涵挖潜转变,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重点落实市下达的各项控制性指标,严格控制增量和规模,积极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调整和优化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城镇发展空间,适当扩展新区,积极开展“三旧”改造,利用现状建设用地进行置换。3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强化耕地保护坚持统筹区域发展,保障各业用地,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制定有效而适宜的控制指导措施,强化土地利用的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城乡发展格局;强化耕地保护,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占用,确保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4坚持机制创新整合农地资源,整合建设用地资源,为发展建设腾挪空间。5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划定城市建设生态绿线与基本农田保护线,对城市建设实行双线控制,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四章 土地利用空间与结构优化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根据东莞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2-2020)以及“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新思路,新时期东坑镇的发展目标是: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加速工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加速发展规模型综合性制造业加工业;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形象塑造,预留一定的三高农业作为都市型生态基地以及远景发展空间,建设城乡特色浓厚、结构优化、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东坑镇的城镇性质定位为:东莞市中部地区综合性制造业加工基地之一,环境优美、特色浓厚的现代化城镇。(一)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综合考虑用地、交通、生态等因素,根据建设现状、用地条件、道路布局等,确定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在优化建成区基础上,控制与引导北部地区建设,重点发展中心区、南部地区,同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二)空间发展格局规划形成“一中心三片区两轴”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个中心:即城镇中心区,以中兴路和东兴路为发展轴,依托现有镇区发展成为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是东坑镇城镇景观的亮点区域。三片区:角社片区:借助东部快速路的交通优势,以及东莞生态园的经济辐射,该片区将成为东坑镇重要的外向型工业产业示范区。平谦片区:在平谦工业区基础上,打造成为承接东莞城区工业外移基地。东南片区:在原有工业园基础上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并与常平镇有机衔接。二轴:即对外发展主轴中兴路和对外发展次轴东兴路。规划到2020年末,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242.34公顷,占全域的46.03%,规划计算人口约11.8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根据本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土地资源状况,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作如下调整(表4-1、4-2、附表1、附表2)。(一)农用地结构规划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913.6公顷(其中生态园的农用地面积84.1公顷,占总农地面积的9.2%),比2009年减少162.2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33.7(见表4-1,4-2)。耕地面积218.8公顷(其中生态园有3.1公顷),比2009减少6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1。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530.3公顷(7953.9亩),主要包括纯耕地3234.9亩、可调整为耕地地类(加K地类和坑塘水面) 4719.0亩,超过2009年耕地保有量(7942亩),占土地总面积19.6;表4-1 东坑镇(包括生态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地 类基期年近期目标年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间面积增减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土地总面积2707.9100.02707.9100.02707.9100.00.0农用地耕地286.610.6249.69.2218.88.1-67.8园地325.812.0381.914.1428.715.8102.9林地24.50.922.70.821.10.8-3.5牧草地0.00.00.00.00.00.00.0其他农用地438.916.2333.212.3245.09.0-193.9农用地合计1075.839.7987.336.5913.633.7-162.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用地582.521.5956.335.31267.946.8685.4农村居民点802.529.6501.318.5250.49.3-552.1采矿用地0.00.00.00.000.00.0其他独立建设用地0.00.00.00.000.00.0小计1385.051.11457.753.81518.356.1133.3交通水利用地交通用地铁路用地0.00.00.00.000.00.0公路用地47.61.8120.34.4180.86.7133.2民用机场用地0.00.00.00.000.00.0港口码头用地0.00.00.00.000.00.0管道运输用地0.00.00.00.000.00.0小计47.61.8120.34.4180.86.7133.2水利设施水库水面0.00.00.00.00.00.00.0水工建筑用地19.60.712.40.56.50.2-13.1小计19.60.712.40.56.50.2-13.1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00.00.00.00.00.00.0特殊用地2.40.18.60.313.80.511.4盐田0.00.00.00.00.00.00.0小计2.40.18.60.313.80.511.4建设用地合计1454.653.71599.059.01719.463.5264.8其他土地水域66.62.565.92.465.22.4-1.4自然保留地110.94.155.72.19.70.4-101.2其他土地合计177.56.6121.64.574.92.8-102.6规划期间耕地占补平衡方案:预计建设占用耕地880.6亩,通过整理复垦耕地880.6亩,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园地面积428.7公顷(其中生态园有13.9公顷),比2009年增加10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8;林地面积21.1公顷(其中生态园有0公顷),比2009年减少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8;其他农用地面积245.0公顷(其中生态园有67.1公顷),比2009年减少19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0。表4-2 东坑镇和生态园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表 单位:公顷、%土地用地分类全镇域(单位:公顷)镇内部分生态园部分合计%农用地耕地215.73.1218.88.1园地414.813.9428.715.8林地21.10.021.10.8其他农用地177.967.1245.09.0小计829.584.1913.633.7建设用地城镇用地1083.3184.51267.946.8农村居民点250.40.0250.49.3交通用地137.543.3180.86.7水工建筑用地1.74.86.50.2其他建设用地13.8013.80.5小计1486.7232.61719.463.5其他土地水域48.816.465.22.4自然保留地5.93.89.70.4小计54.720.274.92.8总计2371.0336.92707.9100.0(二)建设用地结构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719.4公顷(其中生态园有23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13.5%),比2009年增加26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5(见表4-1,4-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58.7公顷(不含生态园),不超过市下达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市下达指标为64.2公顷,见附表2)。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18.3公顷(其中生态园有),比2009年增加1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6.1。城镇建设用地1267.9公顷(其中生态园有184.5公顷),比2009年增加6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8;农村居民地用地面积250.4公顷(其中生态园有0公顷),比2009年减少55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3;2.交通用地面积180.8公顷(其中生态园有43.3公顷),比2009年增加13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7%。3. 水工建筑用地面积6.5公顷(其中生态园有4.8公顷),比2009年减少1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4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3.8公顷(其中生态园有0公顷),比2009年增加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三)其他土地结构规划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为74.9公顷(其中生态园有),比2009减少10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见表4-1,4-2)。其中:1. 水域面积65.2公顷(其中生态园有16.5公顷),比2009年减少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2.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9.7公顷(其中生态园有3.8公顷),比2009年减少10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第五章 土地用途管制区一、分区原则在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时,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区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2)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土地开发利用和整治、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措施基本相同;(3)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的相对一致性;(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与利用开发相结合;(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加强土地利用控制,体现土地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便于实施。表5-1 东坑镇及生态园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统计表 单位:公顷,%土地用地分区全镇域(单位:公顷)镇内部分生态园部分合计%农用地小计830.3 84.1 914.4 33.8 基本农田保护区540.5 0.0 540.5 20.0 一般农地区288.9 84.1 373.0 13.8 林业用地区0.9 0.0 0.9 0.03 建设用地小计1486.0 232.6 1718.7 63.4 城镇建设用地区1083.3 184.5 1267.9 46.8 农村居民点用地区250.4 0.0 250.4 9.2 其他-交通水利用地138.5 48.1 186.6 6.9 其他-其他建设用地13.8 0.0 13.8 0.5 其他土地小计54.7 20.3 74.8 2.8 其他-水域48.8 16.5 65.2 2.4 其他-自然保留地5.9 3.8 9.6 0.4 合计2371.0 337.0 2707.9 100.0 二、用途管制分区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庄建设用地区和其他用地区(其他-)等六个区进行用途管制(见表5-1)。1、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其面积大于东坑镇应保护的基本农田净面积。到2020年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540.5公顷(见表5-1)。2020年市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527.7公顷(7915亩,生态园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净面积为528.0公顷(7920.6亩,主要分布于坑美村、塔岗村、长安塘村、彭屋村、初坑村、新门楼村、东坑村、角社村、丁屋村、黄屋村、井美村、凤大村、寮边村、黄麻岭村等村(见表5-2),集中东坑现有最优质的农田和长势良好、坡度平缓的果园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保证规划期间区内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非特殊情况下不允许对基本农田在本区内进行空间位置调整。其管制规则是:(1)区内土地用途为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原则上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除外);(2)区内的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其他农用地,并按照相同的管制规则进行保护和管理;(3)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禁止企业或畜禽饲养场直接向区内农田排放废水、废弃物等。表5-2 东坑镇基本农田分村统计表单位面积(平方米)面积(公顷)面积(亩)百分比(%)角社村253276.025.3379.94.8彭屋村572830.057.3859.210.8丁屋村237194.423.7355.84.5黄屋村198163.919.8297.23.8初坑村553434.055.3830.210.5井美村208788.820.9313.24.0黄麻岭村4062.30.46.10.1东坑村318170.131.8477.36.0凤大村183516.918.4275.33.5新门楼村483819.548.4725.79.2塔岗村770166.277.01155.214.6坑美村892195.989.21338.316.9寮边头村31767.43.247.70.6长安塘村572983.657.3859.510.9合计.2528.07920.6100.02、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现有连片种植园地、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城镇绿化隔离带用地、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各种设施用地。规划到2020年一般农地区面积373.0公顷(其中生态园有84.1公顷),占总面积的13.8%。其管制规则是:(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2)区内土地的占用必须按照计划和实际需要占用,但不得超出计划的范围,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农用地用途转用的审批程序进行;(3)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禁止企业或畜禽饲养场直接向区内农田排放废水、废弃物等。3、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需要,本区内土地主要为分散林地,用于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及其防护林,以种植生态林为主,要尽量保护原有岗台地上的林木,并且加以改造,增加阔叶树种。规划到2020年林地区面积为0.9公顷(生态园没有林地),占总面积的0.03%。林地集中分布于初坑村。本区林地发展主要通过城镇绿化,道路、堤围和住宅区、工业区绿化等措施扩大全镇林地面积,力争达到190公顷以上面积,以保持本镇良好生态环境。其管制规则是:(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不得擅自改变林业用地区的土地用途;(2)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林地,严禁各类建设占用防护林用地,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3)镇内的城镇、农村、工业区、道路、堤围等必须按有关规划要求,达到绿化标准,绿化用地不得调整为建设用地。4、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城镇建成区和规划期内计划发展城镇用地。规划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267.9公顷(其中生态园有184.5公顷),占总面积的46.8%。未来的土地利用必须重视城镇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充分利用已批未建闲置地,进行旧城区改造,改善旧城区环境。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3平方米。其管制规则是:(1)严格按照本次规划的用地指标和划定的城镇建设控制圈安排城镇建设用地,不允许在圈外征用土地用于城镇建设;(2)严格按城镇发展规划布局用地,合理配置城镇的各功能用地,以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3)新增的建设用地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或空闲地,尽量少占耕地,确需扩大外延,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和劣等耕地;(4)新增的建设用地不得破坏现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占用生态绿化用地的必须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照原用途使用,严禁闲置、撂荒土地。5、农村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规划到2020年村庄建设用地区面积为250.4公顷(生态园没有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总面积的9.2%。主要保留原有集中连片的农村居民点,未来的土地利用应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宅基地的整理改造,提高容积率,将相对分散的村庄逐步向中心村和城镇建成区集中,建设农民公寓,原则上不再增加村内工业小区面积,对于废弃的宅基地,通过村庄改造和整理后再利用。其管制规则是:(1)区内土地的使用必须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2)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4)农村建房用地只允许拆旧建新,以旧换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基地,提倡建筑公寓式楼房,以节约土地。6、其他用地区本规划的其他用地区是指主要用于国防安全、陵园墓地、水源保护、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等特殊作用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现状地类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水域和自然保留地等地类。规划到2020年其他用地区面积为275.2公顷(其中生态园为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其管制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