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运动控制期末考试试卷-供学习和考研参考.doc_第1页
上海大学运动控制期末考试试卷-供学习和考研参考.doc_第2页
上海大学运动控制期末考试试卷-供学习和考研参考.doc_第3页
上海大学运动控制期末考试试卷-供学习和考研参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5 页 上海大学 2006 2007 学年秋季学期试卷 A 课程名 运动控制 一 课程号 学分 3 应试人声明 我保证遵守 上海大学学生手册 中的 上海大学考场规则 如有 考试违纪 作弊行为 愿意接受 上海大学学生考试违纪 作弊行为界 定及处分规定 的纪律处分 应试人 应试人学号 应试人所在院系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得分 一 填充题 30 分 1 闭环调速系统对于 被反馈环包围的前向通道上 的扰动具有抑 制作用 而对于 反馈通道 的扰动则无能为力 2 转速 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 调节 转速调节器 ASR 的限 幅值可以调节系统最大电流 调节 电流调节器 ACR 的限幅值 可以调节 UPE 的最大输出电压 3 数字 PI 调节器有位置式和 增量式 两种算法 位置式 PI 调节 需要 输出 限幅和 积分 限幅 4 可逆晶闸管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有两种静态环流 分别是 直 流平均环流 和 瞬时脉冲环流 配合控制 是 是 否 存 在环流 5 晶闸管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 若电抗器不足够大 在轻载 或空载时 机械特性变 软 理想空载转速 上升 6 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 D 静差率 s 两 max min n n 0 N n n 者间的关系 0 1 N n s D ns 7 比例积分调节器的比例部分的作用是 快速消除偏差 积分部分 的作用是 实现无静差 8 与模拟控制系统相比 微机数字控制系统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离散 化和 数字化 9 在可逆 V M 调速系统中 正向制动时 反组 逆变 机械特性 在 二 象限 反向电动时 反组 整流 机械特性在 三 象限 10 实现它励直流电动机平滑连续调速常用两种方法 基速以下采用 变压调速 属于恒 转矩 调速方式 基速以上采用 弱磁 属于恒 功 率 调速方式 11 双极性直流 PWM 变换器的占空比 当 时 输 on t T 1 2 出平均电压为正 要使输出平均电压为负 应使 1 0 2 二 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进线 伯德图 如下图所示 定性说 明中频段 低频段 高频段和截止频率 或称剪切频率 与闭环系 c 统稳定性 稳态精度和动态响应的关系 8 分 低频段 高频段中频段 20dB dec 1 s C dBL 1 低频段的斜率陡 增益高 系统的稳态精度高 2 中频段以 20dB dec 的斜率穿越 0 dB 线 而且这一斜率能覆盖足够的频 带宽度 则系统的稳定性好 3 高频段衰减越快 系统抗高频噪声干扰的能力强 4 截止频率越高 则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c 成 绩 第 2 页 共 5 页 三 M T 与是常用的三种数字测速方法 论述三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工 T M 作原理 转速计算表达式 需说明各变量的物理意义 精度指标及应用场合 8 分 答 M 法 在一定的时间内 测取旋转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 c T 1 M 转速 Z 是每转一圈的脉冲个数 误差率 适用于高速 1 60 c M n ZT 1 1 100 M T 法 在编码器两个相邻脉冲的间隔时间内 测高频时钟脉冲个数 2 M 为高频时钟频率 误差率 适用于低速 0 2 60 f n ZM 0 f 2 1 100 1M M T 法 既检测 也检测 两个计数器同时开启或关闭计数 1 M 2 M 可适用的速度范围广 四 论述逻辑无环流可逆晶闸管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由正向电动到反向电 动的过程 如何实现电枢电流的反向 8 分 答 从正向电动到反向电动分别为四个阶段 1 正组逆变 电流方向不变 2 反向电流建立 反组整流 电流方向改变 3 反组逆变 电流方向与 2 相同 4 反向启动阶段 反组整流 电流方向与 3 相同 在正组切换到反组时 ASR 输出极性改变 等电枢电流过零后 经过封锁 延时后 封锁正组脉冲 经开放延时后 开放反组脉冲 草 稿 纸 第 3 页 共 5 页 五 按下述两种情况定性分析转速 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转速和电流的 变化规律 两个调节器的输出与控制作用 定性画出转速 电流的过渡曲线 负载电流为时 突加给定的起动过程 设最大电枢电流为 dL I dm I 系统稳定后 负载电流由加大到 12 分 dL I dN I dmdN II 答 段 ASR 很快进入饱和状态 输出限幅值 在 ACR 的调节下 电流迅 im U 速上升到 电流上升阶段 ddm II 段 ASR 始终饱和 相当于转速开环 系统成为在下的电流调节系统 im U 同时为了克服反电动势 E 所以在 ACR 的作用下 基本上保持略小于的恒 d I dm I 值 恒流升速阶段 段 ASR 退饱和 迅速减小 该段 ASR ACR 都不饱和 ASR 起 i U d I 主导的转速调节作用 ACR 则使尽快地跟随 转速调节阶段 d I i U 段 加负载导致 n 在 ASR 作用下 当时 i U d I ddm II n 停止下降 段 由于 n 仍小于给定值 直到 n 给定值 电流也达到最 i U d I 大值 段 此时 n 转速超调 直到 ddN II i U d I n 达到峰值 此后系统在负载阻力下减速 直到稳定 ddN II 草 稿 纸 n n t tt1t2t3t4 Id IdL Idm 0 0 t t n d I dL I dN I n 第 4 页 共 5 页 六 转速单闭环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已知数据如下 电动机 kWPN10 整流装置内阻VUN220 AIN55 min 1500rnN 5 0 a R 触发整流环节的放大倍数 最大给定电压 当 3 0 rec R35 s KVUnm8 主电路电流达到最大值时 整定电流反馈电压 设计指标 要求系统满VUim8 足调速范围 静差率 25 D 10 s 1 计算 Ce 额定负载时 开环系统的稳态速降 nop 满足静差率要求时 闭环系统的稳态速降 ncl及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 K 2 转速反馈系数 调节器放大系数 p K 3 定性画出当时 和的闭环静特性 Nd II Nn nU Nn nU 2 1 4 系统是否有静差 若有静差 应采取何种实际可行的措施消除静差 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 3 位 若数值较小时 应保留三位有效位 15 分 M TG UPEAUn UnUc Ud Utg Un Id n 解 220 55 0 5 0 128 1500 NNa e N UI R Cv rpm n 55 0 50 3 343 750 min 0 128 d op e I R nr C 15000 1 6 667 min 1 25 10 1 N Cl n s nr s D 343 750 1150 563 6 667 op cl n k n 8 0 005 1500 n nN N U Unv rpm n 50 563 0 128 36 983 35 0 005 e p s KC k k 调节器系统开环放大系数大于或等于 36 983 1 1 1 psn drecda eee K K U I RI R n CKCKCK N n 1 2 N n n n Un 1 2 n Un N I d I 有静差 用此例积分调节器代替比例放大器 或用积分调节器 即可消除系数静差 实现无静差 第 5 页 共 5 页 七 有一转速 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已知电动机参数为 PN 5 5kw UN 220V IN 28A nN 1490 r min 电枢回路电阻 R 0 8 允许电流过载倍数 1 8 电磁时间常数 TL 0 048s 机电时间常数 Tm 0 185s 主电路采用三 相桥式整流电路 触发整流环节的放大倍数 Ks 35 整流电装置内阻 Rres 1 3 平均失控时间常数 Ts 0 0017s 最大输入 输出电压均为 10V 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Toi 0 002s 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Ton 0 015s 1 计算电流反馈系数 转速反馈系数 2 按典型 I 型系统设计电流调节器结构和参数 其中 KT 0 5 3 按典型 II 型系统设计转速调节器 其中 h 5 选择调节器结构并计 算参数 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 3 位 若数值较小时 应保留三位有效位 19 分 答 V A 10 0 198 1 8 28 im dm U I max 10 0 00671min 1490 nm U V n 选 PI 调节器 其传递函数为 其中 1 ii ACR i Ks Ws s 0 048 iL Ts 0 0020 00170 0037 iois TTTs 2 1 res RRR 由 1 0 50 5 0 5135 135 0 0037 i KTks T 135 135 0 048 2 1 1 966 35 0 198 i i s K R K K 则 1 966 0 0481 0 048 ACR s Ws s 也选 PI 调节器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