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41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41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41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41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1 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4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邹城市第二中学李艳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政治表现 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 秦汉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 秦汉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从分封制 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另一方面 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三 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转型 明清 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高考解读 废丞相 设内阁 军机处的设立 废丞相 设内阁 1 原因 2 措施 3 影响 废丞相 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会导致社会动荡 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设内阁 1 原因 2 过程 3 评价 废除丞相后 明太祖政务繁多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 背景 2 设置 3 职责 4 特点 5 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 设军机处 清初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扩大皇权 雍正帝时 为适应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 经皇帝审批后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机构简单 办事效率高 保密性强 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社会现象 宦官专权 洪武初年 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 不得干预政事 对宦官控制很严 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 故视他们为亲信 设东厂 由宦官主持 宦官开始取得出使 专征 分镇等大权 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专权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 一 中央集权的强化 2017 全国卷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 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真题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 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 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 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二是起到了使官员 尤其是同僚 相互告密的作用 密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行政的控制 史实概念 清代密折制度 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 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 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 密折奏事 由专人送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高考模拟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 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 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 兼管侦察 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设立东厂 是一个缉捕 叛逆 的特务机关 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 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 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 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 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 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 合称 厂卫 史实概念 厂卫制度 2016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 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 设掌印太监一员 掌班 领班 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 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 宦官权力的扩大 高考模拟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 八股取士 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史实概念 八股取士 清代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 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 罗织罪名 构成冤狱 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严重禁锢了思想 堵塞了言路 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 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史实概念 二 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管理 一 三司分权 设立督抚 明废除行中书省 设 三司 三司权责分明 互相牵制 互不统属 各自对皇帝负责 虽然这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地方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三司中的哪个司都无法单独解决 于是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抚 在边方 由于军事的需要 往往一镇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外族 主要是蒙古人 的进攻 所以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 这样就形成了督抚制度 百度搜索 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 布政使成为其下属 总督 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 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 可是真到军事时期 总督 巡抚仍不能做主 还要由中央另派人 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16 全国卷 明初废行省 地方分设三司 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 军事 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高考真题 二 清朝的边疆政策 实行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 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具体措施 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理藩院 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 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改土归流 知识链接 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政府收缴土司印信 设置府厅州县 委派有任期的朝廷官员进行地方管理 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治理政策 主题一 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1 根据史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 对皇权的制约方面 后者可制约皇权 而前者不能 史料一宰相之职 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 其任重矣 新唐史 明神宗实录 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史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 掌献替可否 意即对君劝善规过 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 曰诏 曰诰 皆起草进画 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 曰题 曰奏 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 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 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 大政事 九卿 科道官会议已定 则按典制 相机宜 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2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 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 匡正过失 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2014 全国大纲卷 t14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后来内阁首辅 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高考真题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决策机构 有决策权 内侍机构 无决策权 制度赋权 皇帝信任 皇帝与大臣商议 皇帝决定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史论总结 2017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 有学者认为 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 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 中旨处理政事 也必须送内阁 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 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内阁如不同意 便可将手诏 中旨 封还 执奏 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高考模拟 史料四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3 根据史料四及所学知识 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或朝廷重臣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 君主专政 向 大臣行政 从 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 向 君臣联合行政 的转变 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 中年 时走向昌盛 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高考模拟 主题二闭关锁国 保守落后的制度根源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史料一由于君主制是一个权力封闭系统 不允许人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 其结果是民众对国家政治的隔膜与漠不关心 两千余年来中国民众 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的悲剧 正是皇权专制下的权力垄断所造就的必然结果 而要维护 家天下 之下的一盘散沙 只能依靠更加强化的暴力 武力上的残酷镇压和思想上的严酷钳制 从而使政治更加黑暗 统治更加残暴与血腥 中国皇权专制从秦朝至明 清一路变得愈加严酷 畸形 文字字狱的日渐强化是其表现之一 张绪山 如何认识中国的皇权制度 人民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力 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易导致暴政和思想文化专制 1 史料一认为是中国古代君主制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根据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古代君主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 9分 史料三帝王对官员们往往斥逐于喜怒之间 刑戮于是非之外 滥赏于玩好之中 拔擢于一念之下 既无客观标准可寻 又无有效之法防范 因而 官员们办事指问上意不问后果 于是 只好安插亲信 结交关系 以贿赂收买的手段打通内廷 拿钱疏通关系 造成腐败 叶林生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 史料二朱元璋对江南富户的打击极为严厉 沈万三虽资财巨万 田产遍于吴下 结果却是家财悉数抄没 全家被流放到云南 朱元璋多次强行迁徙江南富户至江北等地 成祖朱棣也仿效其做法 徙应天 浙江富户三千户至北京 被强迁徙者的家财自然也皆遭籍没 赵冠峰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研究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官吏唯上是从 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导致贪污腐化盛行 史料四界外弃为灌莽 迁民的颠沛流离 清政府赋税收入的减少和百姓的摊赔 对外贸易停顿 加重了社会的闭塞性 顾城 李岩质疑 明清易代史事探微 实行闭关锁国 制约了中外文化 经济交流 2 史料四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 充满凶暴 恐怖 结合明清史实说明史料二中 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对此你如何评价 16分 史料四中国的专制主义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 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 疆域没有这么辽阔 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 设置内阁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清朝设置军机处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稳定社会 提高决策效率 但皇权的极度膨胀 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史论总结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 积极影响 1 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 经济上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 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民族关系上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 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2 消极影响 1 经济上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 思想文化上 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 4 对外交往上 实行闭关锁国 制约了中外文化 经济交流 情感升华 中西差异比较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男耕女织 男耕女织 万能蒸汽机 中国 西方 军事 外交 情感升华 中西差异比较 军事 1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 27 明初废丞相 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 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 2 明代君臣冲突激烈 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 敢于自请辞官 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 皇帝好用廷杖 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b 丞相制度被废除c 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d 商品经济的发展 3 2013 全国卷 t4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 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 图片反映了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 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从图片可看出 太和殿高大雄伟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相关史实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 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 如中国的皇权至上 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 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 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 历史归宿 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 答案 1 提取信息准确 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 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 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