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_第1页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_第2页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_第3页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_第4页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考察人员:戴朝永 李阳军报告编写:戴朝永湖南辰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二O一一年八月一十五日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根据董事长提供的相关矿权信息资料,2011年8月1日至5日,投资发展部戴朝永、李阳军对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进行了资源考察,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想初步了解矿区基本情况,为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一、矿山基本情况1、位置地理康定县大荒坡金矿位于康定县城北东50方向,隶属康定县金汤区捧塔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217301021900,北纬302430302600,由矿区至金汤区约20km,有简易公路与瓦(斯沟)丹(巴)公路相接,沿瓦丹公路南下经姑咱至瓦斯沟口约40km与318国道公路交汇。矿区距康定县87km,距成都市428km,交通较为方便。2、矿权登记情况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探矿权探矿权人为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勘查许可证号:30,矿区面积6.66km2,有效期2008年12月01日至2010年12月01日。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获得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探矿权后,先后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地质队和108地质队对该区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并于2009年9月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地质详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4月获得该矿的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C,开采登记范围面积:2.6636Km2,采矿标高在35302640米之间。登记开采范围由拐点14、58圈闭。3、以往地质工作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于1958年由甘孜地质队发现,随即进行了踏勘检查,求得黄铁矿6500吨,提交了矿点检查简报。1984年402队对该矿区进行了含金性检查,发现了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2条,一般长530m,宽0.31m,含金品位3.807.50106,编制了矿点检查报告,为后来的普查评价提供了线索和依据。1996年攀西地质大队,采用氰化堆浸提金的工艺在大荒坡进行了小规模开发,因矿石品位低,效果不佳。20042006年,402地质队受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进行了初步普查,确定了矿床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或远景。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在原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矿区地质详查评价工作,并于2009年9月提交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地质详查报告,求获(332+333)金矿石资源量约10.36万吨,金金属量358.14kg,矿石平均品位3.4610-6。2010年12月,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融资为目的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地质队编制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相关图件,提交(332)+(333)级保有储资源储量矿石量.65吨,金金属量16663.76kg。4、矿山现状在探矿权内有两个采矿权区块,一个位于东北角,一个位于西南角,目前开展探矿工作的地方均处在西南角采矿权范围内,有五个主要平硐,自上而下标高分别为2881米、2843米、2763米、2720米、2651米,其中2881米及以上为以前民采区,其余四个平硐为公司进入后新开拓的平硐,除2881米及以上外,其余四个坑道均有掘进作业,主要为探矿工程,少部分为采场布置切割工程。矿山正在建设500t/d化学浸取选矿厂,计划矿源供应为自产300t/d,外围收购200t/d。建化学浸取选矿厂的原因在于,目前揭露矿石氧化程度均较高,用浮选几乎难以选出。矿山尾矿库库容很小,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尾矿池,选址就在选厂下方的河沟旁。二、矿区地质及矿体特征按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敲帮至大荒坡金矿是康定杂岩北侧,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东缘古生界隆起地层中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1、地层区内除第四系广泛分布外,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南西角有少量震旦系、奥陶系地层出露。由于矿区处于多组构造交汇部位挤压强烈,普遍受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层的错移、错失,加之部分地层缺失,分布十分零碎,貌似多个断块集聚拼接而成。由老至新为: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1)震旦系(Zba)分布于矿区西南角,呈北西向的带状延伸,南东被棒搭断层切失,北西出图,南部被扬林断层扭错,而与泥盆系地层呈断层接触。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层。下部岩性层(Zba1):分布于测区南东边缘,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块状微-隐晶变质白云岩夹薄层状大理岩化灰岩、泥质灰岩及绢云千枚岩条带或透镜体,底部为断层与泥盆系地层接触,厚187m。上部岩性层(Zba2):分布于Zba1内侧为薄-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夹黑色含炭泥质千枚岩、绢云石英岩,沿走向往北西,含碳泥质千枚岩逐渐减少,并多呈长透镜状、条带状产出,厚146m,是号矿体的赋矿层位。(2)奥陶系(O)分布于矿区西南角内侧,呈北西走向延伸,西延出图,向东在矿区南中部被棒搭断层错失。由于出露面积小,岩性单一,化石稀少,建立统、组、段依据不足,仅根据岩性组合变化特征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层。下部岩性层(O1):为灰白色薄中厚层状石英岩夹粉红色绢云石英岩、石英绢云母片岩,沿走向西部以厚层状石英岩为主,向东片岩成分增加。上部岩性层(O2):为浅红厚层状绢云石英岩、石英绢云片岩和含钙镁质的石英绢云片岩,局部见浅绿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厚100m,与下伏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3)志留系(S)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部,占矿区总面积60%。由于北北西向棒搭断层切错,分为东西两部分,二者岩性类似,产状各异。东部出露于磨子沟背斜轴部及近轴部;西部沿棒搭断层西盘呈单斜产出。根据岩性特征,依据区域资料,套定为志留系下统(S1)和志留系中上统(S2-3),划分为三个岩性层,该层是、号矿的赋存层位。志留系下统(S1):下部为黄白色薄层状石英细、粉砂岩,间夹灰黑色条带状炭质千枚岩,西侧以灰黑色含碳质千枚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石英砂岩。中部为淡黄色、灰色绢云千枚岩,砂质、钙质千枚岩夹含钙变质石英粉砂岩,薄层状变质泥质灰岩。上部为灰色绢云母钙质板岩与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为主夹变质石英粉砂岩、石英绢云千枚岩,向上过渡为中上志留统,厚160-280m。志留系中上统(S2-3):以一套变质碳酸盐岩组合为特征,下分三个岩性层:下部岩性层(S2-31)主要为浅灰色中厚层结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中部岩性层(S2-32)以浅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为主,夹结晶灰岩,泥、砂质千枚岩。上部岩性层(S2-33)为泥质灰岩夹钙质千枚岩。(4)泥盆系(D1)分布于矿区北西及南东角的磨子沟背斜两翼。上部为灰白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下部灰白色厚层状泥质灰岩。因浮土掩盖,基岩露头不良,岩层厚度200m。北西与下覆志留系地层呈整合接触,北东为构造接触。(5)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物(Q4edl):零星分布于陡崖脚下及缓坡地带,系风化及重力堆积作用而形成,由腐植土层及碎石土层组成。2、构造矿区内总体为一北东南西向的背斜构造,即磨子沟背斜,它的南西段及南西翼分别被棒搭断层、磨子沟敲邦断层切错,使背斜破坏,分成三段:南西段抬升并出现老地层,中段背斜保存完好,南东段翼部的泥盆、志留系地层被断层扭错,三者似不协调。在背斜近轴部及断层旁侧,次级小断裂或破碎带较发育,总体走向呈北西向,控制着区内含矿石英脉的分布及产出。(1)磨子沟背斜为一舒缓开阔的破背斜,轴部由志留系下统(S1)组成(东段有震旦、奥陶系地层出露)两翼依次出现志留系中上统及泥盆系地层,轴线被断层错移,总体呈北东30方向延伸,轴面近于直立,略有向北西倾斜之势,两翼基本对称。(2)棒搭断裂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属区域南北向昌昌冲断裂北延部分,在矿区南侧经扬林断层扭错,走向渐转为北西335,两端顺延出图。图内长1500m,向南西倾斜,倾角7080,沿倾向南西盘抬升出现震旦、奥陶系地层;南东盘下降,为自留、泥盆系正常层序地层,沿走向南西盘向北西,北东盘向南东相对错移,切割泥盆、志留系地层,切失震旦、奥陶系地层,断距50100余米,沿断层岩石破碎,片理、千枚岩发育,常见扭曲、拖拽现象产生,属压扭性断裂。(3)磨子沟-敲邦断层属区域性么堂子断裂的次级断层,产于矿区东南角,呈北西走向,两端出境,断层线波状,有向西凸出呈弧形之势,北西盘为自志留系下统,南东盘大面积出露泥盆系地层,二者呈小角度相交。总体倾向南南东,倾角4555,两侧岩石强烈搓碎,揉皱、挠曲随处可见,根据产出特征及区域资料分析属张扭性断层。(4)次级断裂集中分布于大荒坡、磨子沟地带,其余零星分布,按其产状分为北西、北东两组。北西组:主要有F1、F2、F3、F4等4条,分布于矿区中部,彼此平行产出,其中F1产于震旦系上部岩性中,走向以地层基本一致,其余断层产于志留系地层,走向以地层大角度相交。总体走向115150,向北东倾斜,倾角4867,以中等倾斜为主,断面波状,局部有羽状小分枝,沿断裂岩石破碎,千枚理、片理发育,并见拉伸线理和小揉皱,构成以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的千枚岩带。由于构造多次活动,使早期形成的构造岩带继续受到强烈挤压扭错,产生韧-脆性剪切变形,并扩容其构造空间,伴随多期的硅化沿剪切带充填渗透交代,形成透镜状、脉状、团块状石英脉,分布于千糜岩带的中间,其中的石英脉大部分含金,千糜岩含金微弱,构成金的矿化体,故该组断裂为控矿或储矿构造,、号金矿体分别产于上列相应编号的断裂带中。北东组:主要有F6、F7两条,与北西组大角度相交,走向为北东,向北西倾斜,倾角6182,长100150m,宽0.503.00m,个别达5m,多由角砾岩组成,未见蚀变及石英脉充填,断面一般平直,具有擦痕,局部呈齿状,属成矿期后的张扭性断层。3、岩浆岩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仅在棒搭断层南西的志留系地层中见有小规模中基性岩闪长岩脉,呈透镜体及脉状产出,脉体呈北西走向,出露长50100m,宽210m,未见矿化现象。4、变质作用根据区内变质岩的特征及分布范围,本区的主要变质作用为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两类。矿区南侧外缘的康定群在中条晚期,受热液动力变质作用,使康定群火山岩中-深层度变质,变质程度较高,为绿片岩-角闪岩相。继后深部热液和重熔岩浆的贯入交代而普遍混合岩化形成部分混合岩。金汤棒搭地区,古生界地层受印支旋回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一套浅变质岩系,生成了各种浅变质岩石板岩、千枚岩,归属区域性一级绢云母、绿泥石型变质带;动力变质主要沿断裂呈带状分布,岩石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机械破碎,形成各种构造岩。有利于矿液充填交代。5、矿体特征区内共圈定4个金矿体,其编号为、号金矿体,分别受相应的F1、F2、F3、F4断裂控制。对与断裂成生有关的各类构造岩、蚀变岩及其充填物统称为矿化体;对各矿化体经系统取样,金品位及厚度达工业指标要求者称金矿体。区内已圈出的金矿体、金矿化体的产出特征、物质组分基本一致,上述矿体集中分布于矿区大荒坡及磨子沟地段,二者相距达3km,地处山南、山北。自成开拓系统,故分大荒坡矿段(、矿体)和(磨子沟矿段、号矿体)。分述如下:(1)号矿体为区内主要金矿体,受F1断裂控制,分布于矿区西南的大荒坡矿段中部。赋存在震旦系上部地层中,顺走向展布,总体走向115,向北东倾斜,倾角54。出露海拔27582974m,控制长度464m。深部由6个穿脉、一个沿脉和一个斜上山控制。地表矿体基本尖灭,深部沿走向、倾向均未控制零点边界。矿体由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千糜岩组成。石英脉占矿体90%,呈连续的薄脉状,时有夹缩膨大出现,厚7.13.13m。千糜岩断续分布于石英脉两侧或近尖灭端,呈带状产出,长约510m不等,厚520cm,碎裂蚀变岩,仅局部呈团块出现,产于千糜岩带外侧,长23m。矿体厚度总体较厚,单工程厚为7.13.13m,平均厚.m,变化不大。矿体中单样Au品位为2.1513.55106。矿石主要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次见少量千糜岩型金矿石偶见碎裂岩型金矿石,以前者含金为富,一般在2.346.47106,后二者含Au较贫,为2106左右。(2)号矿体为区内主要矿体之一,分布于磨子沟矿段北东侧,产于F2号断裂中段,赋矿围岩为中上志留统的碳酸盐岩及千枚岩。出露海拔高程26682820m,为一较规则的脉状体,总体走向125,呈波状延伸,倾向北东35,平均倾角55。控制长度m,深部分别在2760、2690m高程施工了两个中段的沿脉坑道。矿体矿石由95%的石英脉型和5%左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组成,前者呈不连续的透镜状产出,矿体厚度为7.9010.60,金品位5.818.20106,后者分布于石英透镜体间及脉体两侧或尖灭端,含金较低,为13106。矿体中单样品位1.4112.14106。 (3)号矿体产于磨子沟矿段中部的F3号断层中段,围岩为中上志留系顶部的白云岩、结晶灰岩及千枚岩,出露高程29300m。矿体走向150330,倾向60,倾角56。为较单一的脉状体,控制矿体长m,两端明显尖灭,但控矿断裂仍在继续延伸,矿体厚7.1310.08m,金品位5.456.99106。为单一的石英脉型金矿体。(4)号矿体位于大荒坡矿段北东角,产于志留系下统地层中,受F4断层控制,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倾向45,倾角56,控制矿体长400m,两端基本尖灭,厚8.029.78m,金品位5.307.82106,由单一的石英脉型金矿石。6、矿石特征(1)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矿物由非金属矿物(9496%)、金属矿物(35%)及少量次生氧化矿组成。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占80%以上,次为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的长石(主要为钠长石)、磷灰石、绿泥石;金属矿物种类多,含量低。主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次为辉铜矿、斑铜矿、磁铁矿、钛铁矿、锐钛矿、砷黝铜矿等,工业利用矿物主要是自然金,极少量银金矿;次生氧化矿物分布普遍,主要有褐铁矿、孔雀石、针铁矿、钎铁矿、铜兰、高岭石等。主要矿物特征:金:为金黄色薄片状、麦粒状、浑圆状、树枝状等,表面凹凸不平,强金属光泽,条痕金黄色,硬度低,延展性强,粒度以大于0.1mm级的明金为多,一般粒级0.20.8mm,野外所见最大达2mm,余者为显微次显微金。本区自然金,含Au9496%,成色高,杂质以Ag为主,少量Fe、Sb、Cu、S等。黄铁矿:分布广,含量25%,磨子沟局部地段含量高达20%以上。成矿区前生成的黄铁矿多为立方体,呈星散状产于近矿围岩中和石英脉壁带,颗粒粗大,粒径达25mm,含金性差;另见八面体黄铁矿,见于石英脉上下盘内侧,与方解石、铁白石、绿泥石伴生,一般粒径12mm,最大粒径4mm,含金性相对较好,成矿期黄铁矿为浅黄色,半自形它形,浸染状、斑杂状、团块状或细脉状,多分布于石英脉上、下盘内侧及其糜棱岩残留体的外侧边部,粒度细小而呈粉末状,系区内的主要载金矿物。黄铜矿:为成矿期主要含铜硫化矿物,含量约1%。呈不等粒状,粒径0.15mm,呈它形微粒状,乳浊状,碎裂斑状、浸染状、斑点状,极少呈细脉状,多分布于石英脉体下盘,产于碎裂状黄铁矿、磁黄铁矿边缘,或石英与黄铁矿之间和它形石英中,又常被辉铜矿、黄铁矿包裹,多与白云石伴生,区内黄铜矿普遍含金,是次要载金矿次矿物。石英:主要为早期热液石英,占矿石矿物总量7095%。为乳白、灰白、淡黄、烟灰色,呈它形粒状,不等粒交生镶嵌结构,块状、斑杂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粒径0.510mm,局部有巨晶石英,呈晶簇状团斑,晶粒边缘呈缝合线、锯齿状、港湾状。由于受构造挤压,石英普遍破碎强烈,裂隙发育,常见压裂纹、菱形交叉裂纹、叠瓦状裂纹及压扁、拉长、定向排列等特征;晚期石英多充填于它形黄铁矿粒间,与绢云母伴生,呈它形粒状,变余砂状结构,粒径13mm,呈细脉、网脉状分布。石英裂纹中、晶粒间常有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绢云母、绿泥石及碳酸矿物充填,石英系主要的载金矿物,以灰白色粒状石英含金普遍,烟灰色它形晶石英含量最高,乳白色巨粒晶簇状石英基本不含金或含金甚微。绢云母:以热液期形成的绢云母为主,多呈鳞片变晶结构,细网脉状构造,产于石英脉的裂隙、裂纹中,分布零星,变质期形成的绢云母,分布于脉体两侧的蚀变岩中,呈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揉皱或千枚状构造。与石英集合体构成板状长石假像,多与叶绿泥石伴生,定向排列,为蚀变岩型金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2)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石中已发现化学元素20余种,不同类型矿石化学成分略有差异,在硫化物石英脉型、蚀变千糜岩型、贫金石英脉型三种类型矿石中,化学组分以SiO2为主,次为Fe2O3、Al2O3、S等,CaO、MgO、Na2O、K2O、C等较低。与贫金石英脉比较,表明金在成矿富集过程中,SiO2、Al2O3、,CaO等逐次减少,TiO2、MnO、K2O、NaO2等变化不大,Fe2O3、FeO、S、Au、Ag等则较明显的增高。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是金,其它有益元素,有铜、银、铅、锌,但含量均较低,未达伴生利用要求。(3)矿石结构矿区矿石以结晶结构为主,约占70%;交代、压力和表生结构为次,占20%。结晶结构有:自形、半自形及它形粒状结构,另见不等粒或料状镶嵌等结构。大部分原生矿石属此类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晶骸、反应边和包含等结构,为后期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属构造蚀变岩型矿石结构。压力结构:主要有碎裂、压扁、压碎显为鳞片变晶等结构,是蚀变千糜岩型矿石的主要结构。表生结构、隐晶质、假像和放射状等结构,仅局部出现,为氧化矿石的主要结构。(4)矿石构造以块状、浸染状构造为主,次有脉状、网脉状、斑点状、角砾状、千糜状等构造,表生风化淋滤的蜂窝状、晶族状等构造。(5)金的赋存状态金在矿石中以自然金为主的形式赋存,且多为明金,少量显微、次显微金。其嵌布特征以裂隙金、晶隙金为主,占90%,次为包体金,占10%左右。自然金以各种形式,产于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等载金矿物晶粒间或晶隙中。以晶隙交叉处为多,次见产于针铁矿边缘及淋蚀蜂窝状褐铁矿、石英晶洞或空洞中。矿石中载金矿物以石英为主,次有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等,石英中以灰白色、烟灰色,含暗灰色杂质条纹状石英含金较高,浅黄白色、浮白色石英含金较低,黄铁矿以碎裂状、半自形、它形者最高,而自形立方体较低,黄铜矿以亮黄色含金较高,个别暗黄者含金很低,褐铁矿含金普遍,上述各矿物不同程度含银,总体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以黄铜矿含银最高。7、矿体夹石及顶底板围岩矿体严格受断裂剪切带的控制,金矿主要赋于断裂剪切带内的石英脉及其两侧的蚀变千糜岩、碎裂岩中。由于矿体较厚,矿石与夹石之间又无明显的界线,全凭金品位划分结果来圈定,从工程样品品位来看,仅矿体两端边缘工程及矿体两侧部分样品低于工业品位外,其余多在工业品位以上,说明矿体夹石很少,从野外编录观察,多处见有无矿夹石,呈小透镜体、条带、团块产出,厚约2030cm,长约13m,未超过夹石剔出厚度及长度。矿体顶板围岩差别较大,一般为千糜岩及石英脉,、号矿体围岩多为微细晶白云岩,薄层大理岩;、号矿体为绢云千枚岩、钙质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含金性很差,多在0.110-6以下,围岩与石英脉界线清楚,可直接圈定,蚀变构造岩与围岩,虽可根据岩性变化,硫化物蜂窝状构造,褐铁矿染大致判定,而无明显的界线。8、矿石类型(1)矿石自然类型按氧化特征划分矿石类型,矿区内有少量氧化或半氧化矿石,大部分为原生金矿石。氧化矿石:见于地表浅部1030m深度,其中也夹有原生矿石,二者呈渗叉状,实质上为半氧化矿,真正的氧化矿多沿地表裂隙或其交叉处呈团斑、细脉状及不规则的团块状杂乱分布于原生矿之间,由于分布范围小,且很零乱,不构成带,故未单独圈定。矿石为褐黄色,常含褐铁矿、针铁矿、钎铁矿、孔雀石、铜兰、高岭土等次生氧化矿物。矿石普遍含金,其品位在28.5106之间变化。原生矿石:根据金矿石自然特征,划分为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蚀变千糜岩型两类,以前者为主,占矿石总量8690%。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占原生矿石总量80%,由石英和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等矿物组成,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碎裂状、填隙状、镶嵌状等结构、脉状、网脉状和斑杂状、角砾状、浸染状及少量蜂窝状等构造。矿石致密坚硬而性脆,裂隙纹理发育,含金品位一般较富,最高可达13.55106,一般在28106之间变化。蚀变千糜岩型金矿石:分布于石英脉两侧或尖灭部位或呈透镜状、条带团块参杂于前类石英脉型金矿石中,由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铁白云石、石英等矿物组成,含少量、微量自然金。呈显微鳞片变晶、它形半自形、粒状、碎裂状等结构。千糜状、揉皱、浸染、网脉、斑杂、角砾状等构造。矿石金品位一般较低,为12.4106。按成因类型又可分为:石英脉型金矿石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2)矿石工业类型矿体矿石中工业矿物为自然金,以明金为主,少量显微,次显微金,多呈裂隙金,晶隙金赋存,包体金少见,金粒度小,品位低;有害成分As,局部高达1.4%,一般0.070.09%,平均0.35%,Cu、Pb、Zn含量很低,脉石矿物为石英,含量占90%以上,矿石工业类型应为含砷低铜贫金石英脉型金矿石。9、围岩蚀变围岩蚀变是金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本区的主要蚀变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1)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粒状、浸染状、细脉状分布于矿石中,其晶形有细粒立方体晶形,五角十二面晶形及不规则粒状晶形,粒径0.12mm,局部可见粗粒黄铁矿。其中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为五角十二面体晶形,次为它形细粒黄铁矿。矿石中自自形粗粒黄铁矿为主时,金品位较低,从野外实地观察及室内化学分析表明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密切有关,黄铁矿化强者,金品位较高,反之金品位较低。(2)硅化在矿体赋存的破碎带中,普遍存在硅化,具体表现为石英脉较发育。石英脉呈网脉状充填于构造裂隙中,脉宽15cm,局可见脉宽为5cm的厚大石英脉,它们沿走向延伸不稳定,具尖灭再现。常见黄铁矿分布于石英脉中,形成含硫化物石英脉。在石英脉的顶、底板有较明显的黄铁绢云岩化,经采样分析表明金矿化与硅化的关系也很密切,以含硫化物细小石英脉金品位较高。10、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矿区内金矿化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已知的金矿体赋存于金汤弧形构造北西向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中,金的矿化体石英脉及构造蚀变岩均沿断裂分布,其产状随断裂产状而变化,石英脉是金矿体主要组成部分,构造蚀变岩仅见于石英脉两侧或尖灭端。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矿床具明显的热液蚀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由渗滤交代作用形成的硅化、黄铁矿化为主,局部伴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金以自然金形式赋存,粒度细小、以显微金为主,明金及超显微金次之。综上所述,本矿床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经多期矿液叠加的构造破碎带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1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为了尽快合理开发利用敲邦大荒坡金矿床的矿产资源,使其尽早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年选择在号矿体的PD5的穿脉中用全巷法和TC4、TC10、LD6中刻槽法分别采集样品送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宜宾地矿检测中心作实验选冶流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矿石易选,且工艺成熟、技术先进、指标稳定、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未来矿山社会效益较好,经济效益较明显。(1)全泥氰化试验将所送样品2Kg加工至-1mm,混匀后取样400g。用0.07%氰化钠溶液(PH=11)2000ml进行搅拌池浸。池浸过程中补加氢氧化钠和氰化钠数次。使之保持溶液初始浓度和PH值。本试验在室温2528条件下进行的,浸出时间为6天;原矿品位3.5010-6,浸出金3.2510-6,金的浸出率为92.86%;消耗氢氧化钠5kg/t,氰化钠2.5kg/t。通过以上全泥氰化试验,说明该矿采用氰化法提金是可行的。(2)柱浸试验经粒度(-30mm、-40mm、-20mm)试验、氰化钠浓度(浓度为0.08%、0.05%)试验、喷淋强度(36L/m2h、24L/m2h、15L/m2h)试验和矿柱高度(0.8m、2.25m)试验,得出: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可浸性良好,具有浸出速度快,堆浸周期短,浸出率较高等特点;由于该矿区矿石的砷含量及酸性组份较高,褐铁矿化较强,NaOH和NaCN的消耗量较大,分别达4.8kg/T和0.46kg/T;该矿区矿体局部地段受强烈的构造和变质作用,矿石较破碎,泥化现象比较重,对NaCN溶液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试验样品中有黄铁矿等耗氧物质,在将来的堆浸实验中,应考虑堆浸供氧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矿属单一金矿床,有用矿物为自然金,以明金为主,少量显微,次显为金粒度细小,以裂隙金、晶隙金为主,包体金少见,有害成分除局部含As达1.4%外,平均为0.35%左右,其余Cu、Pb、Zn等杂质含量很低,采用全泥氧化碳浆吸附工程提金,效果较好,回收率可达90%,属易选矿石。1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本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2)工程地质条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3)环境地质矿体产出位置无居民点,矿山未来开采方式拟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设计年采矿石量约3万吨,开采规模小,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只要解决好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问题,对植被造成的影响较小。矿山未来采矿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4)地震分带矿区位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南东尖灭端,1973年的炉霍地震和1955年的康定地震时,本区均有明显的震感,并使部份房屋产生裂缝,工程场地地震震级上限为M=7.0级8.0级。依据国家地震烈度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