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益智----德艺兼修_第1页
以书益智----德艺兼修_第2页
以书益智----德艺兼修_第3页
以书益智----德艺兼修_第4页
以书益智----德艺兼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书益智 德艺兼修如何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吉林农安墨韵斋李尊武书法艺术工作室关键词:书法学习书法教育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审美道德教化摘要:书法学习过程中的读、临、记、创体现着书法学习的特殊性。书法教育是对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科学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觉接受、应用艺术规则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书法教育实现对大脑的益智、对机体的协调性训练,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书法艺术的学习有其独特的过程、程序和科学的方法,书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是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书法学习是长期蒙养与分解训练辩证统一的过程。分解训练程序主要为读帖、临帖、记忆、运用四步,在这四个程序中对感受器官、神经系统的机能都具有训练和开发作用。(一)通过读帖对视觉器官潜能和神经系统开发训练。书法学习过程是终生研习碑帖的过程。与碑帖为伴,要用视觉器官去感受,学习者对经典作品的欣赏要诉诸于眼睛,学习书法是以眼睛为起点的。经典书法作品集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墨韵美、意境美于一体,是自然造化与作者内心世界共同作用的杰作,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书法作品是人类审美经验的积累,是创作主体对美的主动选择创造的结果,这种美具有普遍意义,既极具个性,又包含了共性。因此,古代书法作品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每种字体又具备不同的风格,由大量的书法作品构成的书法资源,使有缘接触书法的人被深深吸引,流连忘返。在观赏这些美的杰作时,欣赏者的眼界得以展开,这集人工之美与造化之奇的视觉形象,通过眼睛传达给大脑,使脑和眼得到愉悦,是一种审美享受。书法作品让观者产生审美理想。书法欣赏与书法学习是同步的。眼对视觉形象进行选择摄取首先感受到美,在对点画布白的微观感受与作品间字体风格的宏观比较中,提高眼睛的审美判断能力,这即是眼力,或鉴赏力,鉴赏力的取得是在不断让眼睛接触、感受书法形象美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即养眼。“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书谱)这是学习的不同阶段,也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鉴赏能力让书法学习者受用终生,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就是练眼的过程。练就一双慧眼是书法学习的起点,是与书法学习、创作相伴终生的能力。作为书法感受器官的慧眼,在关照书法以外的事物的过程中,会把书法审美经验调动出来,获得独特的判断结果和视觉取像方式提高眼的视觉能力,实现对书法作品由看到欣赏的转变。(二)训练模仿能力,提高临帖水平,通过临帖训练眼、脑、手的协调性。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语言、技艺尤其如此,只有通过准确的重复,才能获得与古代书法大家接近的动作,使我们的作品具有古代书法杰作的气息。功力就是动作准确性的积累,它的表现就是看得准、判断准、动作准。集古字即是在这准确的重复中揣摩、获得古代大家书写的方法。在临古过程中,眼、脑、手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眼作为感受器官,要有敏锐的摄取能力。大脑作为判断、调控中心,对操作器官手发出指令,手在大脑的指挥、眼的监控下完成对范帖笔画、结构、章法的复制。这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于书法作品产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时间性、节奏感、韵律美,虽然要求似原作,但绝不允许做、描、涂,必须是写。书法学习的难度,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对经典语言从动作到结果的模仿。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因此应排除杂念,用心、眼、手与古帖晤对,与古人对话,临作接近原作,是学习者眼、脑、手协作的结果,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使机体内部器官成为统一体的结果。(三)在背帖过程中,提高眼、脑、手的能力,开发眼、脑、手潜能。准确模仿是学以致用的基础,学是前提,用是目和。连接学与用的桥梁是记忆。记忆主要由中枢神经大脑完成,但书法形象、技术的记忆又具有特殊性。书法是视觉艺术,以点线造型为语言符号,大脑的记忆储备需借助视觉经验再现出来,记忆的过程是由眼到脑的路线,而再现记忆则由脑到眼,对于视觉形象的记忆,只有在眼前重新浮现,才达到对形象的记忆,而书法艺术的记忆还需手的复制,把视觉形象再现于纸上。在眼的监控、大脑的的调控下,肩、臂、肘、腕、指、肌肉、神经共同再造书法形象。尽管神经、肌肉有无记忆功能,尚待医学研究证明,但书法临写、记忆、复制的过程,肯定对大脑、眼睛、运动肌肉及神经起到训练作用,从书法训练的角度对其潜能进行开发,对大脑有益智意义,对运动器官训练其操作的准确性。记忆能力增强,操控能力精准,对于学书者的健康发育、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四)创作的过程是完善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亦是培养独立思考、形成伟大思想、建立独立人格的过程。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继承了前人的书法经验,并且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书法经验,丰富了书法资源,延续了书法史,每件作品都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位书法家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的共性。书法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从继承传统入手,只有与古代经典朝夕相对,心摹手追,方能入得书法艺术之门,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登堂入室的过程是继承共性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熟悉范本,学习使用工具,对笔法、布白的法则、规律进行感知、总结。完成伟大书法作品建构的主要材料是书法的共性,无共性的个性是毫无价值可言的。个性只有得到共性的滋养才能不断完善,产生价值。个性也只有借助强大的共性才得以彰显,在吸取传统精华的过程中,个性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会得到美化。学习法帖名碑,也是在众多的书法遗存中寻觅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主动选择的过程,与学习者心性相通,则好学易进,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在丰富的书法资源中,总能寻找到与学习者心性契合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共性就是区别于其它作品的个性。书法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满足实用和艺术需求。这一过程既非无法度地随心所欲,又非机械地照搬古人。是立足于表达的要求,调动学习积累,根据书法艺术创作规律,对已有笔法、结字、章法经验的合理运用。在此过程中,对共性的把握、取用,都带着书写者的主观色彩,书写者的个性毫无保留地在共性经验中流露出来,书写者的生命价值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漫长的学书道路上,培养学习者独立科学思考的品质,形成独立的思想,建立独立的人格,最终发现这一个独立的自我。(五)在循序渐进的书法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书法学习过程不仅在生理上使机体产生变化,同时也必然产生心理变化,后者较前者更明显、更易表现出来。书法的临创是书写者审美理想与表达技巧的有机结合。表达技巧为审美理想服务,审美理想与表达技巧不断提升,带动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并不总是同步。学习的初始阶段追求平正,然后追求险绝,最后再回归平正,在这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会产生满足感和高原感。两种心理感受是对学书者的心理考验,能经受住考验并自我调整心态才能顺利度过一道道关卡继续前行,若不能正视之,则会前功尽弃,止步不前。满足感产生的原因,是眼低手高,审美理想通过书写得以实现,产生心理满足、愉悦,忽略了作品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应提高审美追求,提高鉴赏水平,否则安于现状非常危险。高原感是新的审美理想在当前未能实现,因此产生焦虑、自卑、失望甚至绝望感,是技术水平滞后于审美追求造成的。满足感是暂时愉悦,高原感是周期性困惑。二者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信号,满足感与高原感高替出现,说明审美追求与技能水平的不同步。正视二者产生的原因,适时调整学书策略,会使学书者的鉴赏、操作能力分别得到提高。学习过程是由平正到求险绝,再由险绝回归平正。这三阶段之中,“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学书者心中的理想对一个不断求索的人来说永远无法实现,但正是心中的理想在前方召唤着学习者不停前行,向更高的层次攀登。正视满足感、度过高原感是学书道路上必要的过程,也提高着学书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整能力。(六)书法学习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过程。书法学习应进德修业,德艺兼修。书法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这种艺术规律并非凭空臆造的,而是来源于自然和社会规则。书法艺术和社会生活都有需遵循的准则,这种准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书法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影响、规范着社会生活和艺术活动。规则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的。是着眼于共性而限制个性的,显然具有积极试意义。由于其对个体的约束,又极易被个体排斥。对于道德准则的普及、宣传是极其重要同时又是带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说教容易引起反感。而书法的学习、创作过程正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寻找规则、接受规则,并逐渐接受社会的准则。书法的临创,就是对艺术规则的掌握、应用。对学书者有心理暗示性。遵循规则事成,违背规则失败。这种思想对于书法艺术和社会生活是共同受用的。比如天人合一、和谐的思想、礼让的思想、文质彬彬的形式美原则、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都渗透在书法活动和社会生活当中。中国艺术评论注重知人论世,字以人传。若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从王羲之的政治才干、颜真卿的坚贞气节、苏轼的不合时宜不难看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都具有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书法要摹其迹,更要师其心,因此,提升书法作品境界,离不开道德的滋养。德虽不是直接的书法技术,但它滋养心灵、滋养笔墨,是艺术境界不断提升的必要支撑。只有不断提升学书者内心的境界,才能心地澄明,排除外物的干扰,清醒地向伟大的目标迈进。书法艺术依德而进,学书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道德的滋养和教化。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书法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传统文化曾被错误地看作社会、政治进程的阻碍,西方快餐文化被国人盲目地接受,艺术在经济发展面前迷茫,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对抗,具备传统国学修养的学人的离去,都使人感觉到书法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但书法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