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05章 血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05章 血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05章 血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生物 第05章 血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生物 第05章 血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件之八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humanandanimalphysiology 第五章血液 一 体液与内环境体液 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40 45 占体重60 70 细胞外液20 25 第一节概述 组织间液10 15 血浆5 内环境 体液的分布 二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 运输功能2 缓冲功能3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4 参与生理性止血5 机体的防御功能 三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约占体重的7 8 正常成年男性约5 0 6 0l 女性约4 5 5 5l 上下波动不超过10 均属正常 包括贮备血量和循环血量 一 血液的组成 一 血浆1 水 占90 以上2 无机物 电解质 na k ca2 等 3 有机物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二 血细胞1 包括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2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二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1 颜色 红色 粘稠 不透明 动脉血 鲜红 静脉血 暗红 2 密度 1 050 1 060 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血浆成分有关 3 粘滞性 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 通常是水的3 5 5 5倍 4 红细胞沉降率 esr 健康男性为2 8mm h 女性为2 10mm h 二 血液的物理特性 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血浆一 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分 91 92 溶质 血浆蛋白 6 2 7 9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npn 0 1 尿素 尿酸 肌酸 肌酐 氨基酸 多肽 氨 胆红素等 不含氮化合物 0 75 葡萄糖 磷脂 胆固醇等 如na k ca2 mg2 cl hco32 hpo42 so42 等 8 9 无机盐 7 5 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 溶液中不易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 分子或离子 吸取膜外h2o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愈高 吸水能力愈强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种类 大小和分子量无关 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血浆的渗透压约5790mmhg 相当于7 7个大气压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 如无机离子 尿素 葡萄糖等 形成 约5770mmhg 由于晶体物质易于通过毛细血管壁 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晶体渗透压相等 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机能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高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 白蛋白 形成 约20 30mmhg 对于血浆水分的维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 导致水肿 等渗溶液 如5 gs 0 9 nacl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2 酸碱度 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变动范围为ph7 35 7 45 缓冲系统 几个重要缓冲对 使之既能抗酸又能抗碱 nahco3与h2co3 na 蛋白质与h 蛋白质 na2hpo4与nah2po4等 如肌肉运动时产生乳酸 hl 进入血液后hl nahco3 nal h2co3而碱性物质 如na2co3 进入血液 则na2co3 h2co3 2nahco3正常血浆中 只要nahco3与h2co3保持20 1的比例 血浆ph值就可保持相对稳定 co2 h2o 第三节血细胞 一 红细胞 rbc 双面凹陷的圆盘形 无核 直径6 9mm 一 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1 正常数目 男 4 5 5 5 1012 l女 3 5 5 0 1012 l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 男 120 160g l女 110 150g l2 功能 运输o2和co2 3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成年男子约40 50 女子约37 48 红细胞的数目与性别 年龄 海拔 运动与否 营养状况和身体状况等有关 女性月经期失血 红细胞减少 而妊娠后期 红细胞比容下降 红细胞比容 二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 定义 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 正常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差别很小 某些疾病时却变化很大 2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 esr 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正常情况下 男 0 15mm h 女 0 20mm h 3 意义 临床辅助诊断风湿 结核等疾病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抵抗力的大小称为 在过低的溶液中吸水膨胀 甚至破裂 血红蛋白逸出 称为渗透性溶血 在0 45 nacl溶液中 部分溶血 在0 35 0 30 nacl溶液中则全部溶血 三 血红蛋白 hb 1 hb的结构 hb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由珠蛋白 占96 和血红素结合而成 血红素是fe2 和原卟啉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 是与氧结合的部位 每个珠蛋白由四条肽链构成 每条肽链结合一个亚铁血红素辅基 每个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o2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称为氧合作用 是可逆的 且不需酶的催化 hb o2hbo2 2 功能特点 在氧分压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而在氧分压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条肽链与氧结合后 使其余肽链与氧结合的能力提高 3 hb的氨基能与co2结合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hbnh2 co2hbnhcooh4 hb也能与co结合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hbco 煤气中毒 二 白细胞 一 形态和数量 无色 有核 球形 正常人数目为4 0 10 0 109 l 二 分类和功能 名称形态 瑞氏染色 比例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颗粒紫红 细小 50 70 变形能力 核2 5叶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红色 粗大 3 5 核多2叶嗜碱性粒细胞颗粒蓝色 不均 0 5 1 核常被掩盖 吞噬作用 参与过敏反应 参与寄生虫免疫 参与变态反应 分泌肝素和组织胺 名称形态 瑞氏染色 比例主要功能淋巴细胞胞质天蓝色 20 40 核大而圆单核细胞体积大 4 8 核肾形或马蹄形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吞噬作用 传递抗原 各种白细胞在瑞特氏染色时的形态 三 血小板生理 一 血小板的形态 数量 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后脱落下来的细胞碎片 仅2 4mm 圆形或椭圆形 血涂片上呈不规则形或多突状 无核 被膜 正常成人数量为100 300 109 l 二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促进止血 加速凝血 保持血管壁完整性1 粘着和聚集2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如5 ht 儿茶酚胺 使平滑肌收缩3 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 三 生理止血 1 小血管收缩2 形成松软的止血栓3 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四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 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和骨髓 胚胎 红骨髓 淋巴结 脾脏 出生后 血细胞生成 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定向干细胞 原始血细胞 幼稚血细胞 成熟血细胞 红骨髓具有造血机能 二 造血功能的调节 1 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物质 足够的蛋白质 铁 叶酸 维生素b12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 bpa 是一种糖蛋白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也是糖蛋白 主要由肾脏产生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和向原红细胞的转化 雄激素 促进epo生成 也直接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 2 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粒细胞与单核细胞 血细胞生成素 hematopoietin 也称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onfactor csf 由活化的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等释放 淋巴细胞 细胞白介素 interleukin 是糖蛋白 由白细胞产生 而作用于其它白细胞 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 迄今发现的白细胞介素已多达18种 三 血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d 衰老的红细胞膜破裂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主要场所 肝 脾 骨髓等处的网状内皮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粒细胞生存时间一般为3 21d 在血液中只停留6 12h b细胞一般存活3 4d t细胞约100d 单核细胞约3个月 白细胞主要在原处衰老死亡 被吸收 或被巨噬细胞吞噬 血小板在血液中可存活7 13d 但只有前2d有正常功能 衰老和失活的血小板被肝 脾 骨髓等处的内皮系统吞噬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 血液凝固 bloodcoagulation 一 血液凝固及其意义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它包含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 复杂的蛋白质酶解反应 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的本质 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反应 1 血液凝固成块 起止血作用 2 有利于创口愈合 新生组织及毛细血管以血凝块为基垫生长 二 凝血因子 coagulation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称为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 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 共有12种 编号为凝血因子 其中有两个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 除ca2 因子iv 外 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酶 它们在血液中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 习惯上 某因子被活化后 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 a 如inactive f 被激活为active a f a activation inactivexi 三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内源性凝血始自表面激活 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结合 外源性凝血始自损伤伤口 损伤组织释放组织因子 f ca2 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四 血液凝固的机理1 内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 2 外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组织因子 组织凝血激酶 因子 来自组织 而不是来自血液 故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清澈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不含纤维蛋白原 凝血的第一个基本步骤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过程非常复杂 主要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激活的级联放大效应 解释凝血机制的学说很多 各观点有所出入 常见的为瀑布学说 bloodvesselinjury 胶原 异物等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a fibrinogen fibrinmonomer x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pk k ca2 viiipf3ca2 vpf3ca2 k 激肽释放酶pk 高分子激肽原 xa a fibrinogen fibrinmonomer xiii tissueinjury tissuefactor thromboplastin viia vii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vpf3ca2 ca2 五 抗凝 促凝和止血1 正常血管中的抗凝机制 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 血液持续流动 抗凝和纤维溶解系统2 抗凝措施 体内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 肝素体外抗凝方法 光滑器皿盛血 低温处理 粗糙棒搅血 加抗凝剂 去ca2 3 促凝措施 加凝血物质 温热处理 4 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小板栓 血液凝固 二 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 纤溶的概念及其过程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 纤溶酶原 血管激活酶 组织激活酶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三 纤溶的生理意义 1 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 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保证血流畅通 2 参与组织修复 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 一 血型 血细胞上特异抗原 凝集原 的类型 可分为abo rh mn ss血型系统等 一 abo血型系统1 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 b ab o a型 b型 o型 ab型 2 机制 免疫反应 即红细胞凝集 相应抗原 抗体 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 血清内相应凝集素 免疫反应 红细胞凝集 体内 红细胞溶血 输血反应 体外 血型鉴定的机制 意义 二 rh血型系统 1 分类 rh 若接受了rh 人的血 后天产生凝集素 2 意义 主要对rh 的人而言 有一定危险性 2 rh 的母亲怀孕rh 胎儿时 1 rh 的人输血时 rh 汉族99 血清中均不存在天然凝集素 第二次输rh 人的血 rh 第一次输rh 人的血 血清中产生rh抗体 产生输血反应 若第二次怀的还是rh 胎儿 胎儿血进入母体 胎儿溶血 rh 的母亲 第一次怀孕生了一rh 的胎儿 母亲血液中产生rh抗体 供血者受血者 红细胞红细胞 血清血清 次侧主侧 1 输血原则 正常情况下 同型血相输 特殊情况 o型 其它血型 但必须缓慢 少量 400ml 2 交叉配血实验 二 输血 一 解释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