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哲学与交叉法学课程评价与建议张笑滔 中欧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一两百多年前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敏锐的发现,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的分工。他用pin factory的例子试图告诉别人,专业化可以节省更多的劳动力。后世人视之为圭臬,抛开可能存在的断章取义的风险,不可否认,追随者取得了如几次工业革命等巨大成功。但追随者往往忽视另外斯密的另一个嘱咐:合作。 “We shall be sensible that without the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of many thousands, the very meanest person in a civilized country could not be provided” See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p5,e-text at 郑永流教授在课程的第一节以及后来的交叉法学研究所成立仪式上曾讲过科学主义导致的学科过度分化,以至于如方流芳老师所言,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标签识别自己的身份:我是搞民商法的不懂行政法,我搞民法不懂信托法,我是研究民国法制史的不懂现行宪法,个中味道,可能不仅仅是客套谦虚,而已经成为学科的准入话语了。 从混沌走向分工,再从分工螺旋上升到合作,其中的差别不是单单的修辞学的表达所能涵盖的。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基于分工之上,我们看见交叉学科日益趋热,自然科学内从物理跨到化学、化学跨到生物学,已完全不稀奇;人文社科也将视野转向自然科学,经济学家已经不满足于数学建模,他们还从神经学科,生物学等寻找对人类行为的预测,以修正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设。 法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一直存在争论,在笔者看来,法学与其他学科的绝对分化从来没有完成。她必须首先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学科,如怎么解决侵权责任,同时预防将来侵权造成的无效率;她的方法论主要是逻辑三段论及其修正补充形式,即法律如何运用的技巧;她的内容常常被持有不同价值者所评论,如死刑存废,劳改制度反映出的伦理、秩序与权利的冲突。 因此,如果承认法学对其他学科的倚仗关系,则交叉是法学研究的本意;或者如果坚持人文社会学科的纵向分化,即以宗教、哲学、伦理学与逻辑学为基础,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以及政治学建构其上的话,追根朔源,探寻法哲学或者宗教的元问题,亦是人文社科不可避免的。 如我们在讨论中常常追寻正当性问题,法院对权利权衡究竟能否保持客观、理性,阿列克西与德沃金和哈贝马斯的观点就不同;至于法学内部,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基于同样的问题导向,他们的距离可能更近。前不久到法大做讲座的诺奖获得者Elina Ostrom你就很难给她严格的归于政治学家,因为她与前人经济学家共享着学术问题和兴趣,在中国她同时被视为公共管理的重量人物。 或与其指导的中国学生大主要进入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有关,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 翻阅世界范围内法学研究重镇的working papers,你也会发现他们研究领域跨度如此之大:哥伦比亚大学的Eric Posner(小波斯纳)主要是研究法与经济的学者,却也关注气候变化的正义,甚至研究法律与情感,国际法院以及战争法,人权法和死刑 ;信托法重量级人物、文章曾被何美欢教授翻译过的耶鲁大学教授John H. Langbein却也是研究对刑事诉讼抗制诉讼起源的权威 。要是经常看Becker和Posner博客 的人们经常惊叹这二人精力如此旺盛,经济(贸易保护)、国际金融(RMB问题)、环保(碳税/人口/资源)、社会问题(移民)、伦理问题(堕胎)、政治(民主与发展)、管制(反垄断/消费者保护)等等,在他们那从来不削足适履的遵循学科划分,毋宁是反过来的。这或许是为什么很多国外大学的交叉学科都是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很罕见的中国特色场景:连法学内部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部门法与基础法学理论还讨论交叉的问题。可能不是我们走得太远,而是我们分化的过程还未完成,就像当代中国社会思想中前现代与后现代的思想同时亮相一样。 让外国教授吃惊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并没有全面拥抱自由主义,而是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施特劳斯热、施密特热、福柯热。See Mark Lilla, Reading Strauss in Beijing: Chinas strange taste in Western philosophers, at 二 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加一个以跨学科为名的机构。目前,这种机构为数已经不少:法大内部有两个从事法与经济研究的中心(校级直属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和法律经济分析中心),北大也有为数众多的从经济学转到法律也有法律转到经济学的学者,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财大有法律与金融,山大有法律与社会(民间)法,还有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法律与政治的各种学术单位(选举/平等就业权等民权研究),法律与语言、法律与文化、法律与宗教的研究单位,蔚为大观。 如,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中心和法学院共同主办的“医学与法学交叉学科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经济交叉班、上海法律经济研究所等经过一学期的讨论与交流,我们达成的默契更多可能还不是知识上的,而是方法上的。尽管,每个人最后总结本门课程时,都提到由于只有主讲人对该问题进行了充分准备,其他人或因兴趣或因时间,都是带着耳朵去,即兴评论的充分过多。但大家潜移默化的承认,自己在准备过程和报告过程,预计到了这个因素,意识到,为了取得更好效果和更多回应,必须在逻辑上对文章进行适当安排,或者在报告时注意评论者的知识结构。所以报告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肯定存在一定偏差,当然,有时候为了掩盖自己的短板,报告者会刻意回避一些问题,这时如果正好被人揭短,那真是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在这些躲藏和挖掘之间,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对方的短处,还可以反省自己。这些都是在讨论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使你在写文章时,时时注意你的逻辑,还有表达。进而会注意文章的修辞,甚至风格。同时,你若对方法过分拘谨,也可能使你寸步难行,观点修正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别人要是不同意你的研究方法和前提,就没有办法讨论了。 我对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的理解如果不是过于主观的话促使我们在最低限度上达成一致:讨论规则上,论证与辩驳有理有据,尤其是有论断,必须有论据,轻易不得出宏大观点;对任何结论保持清晰态度,先怀疑再批评,最后才能接受;以理服人,谦虚慎议,平等沟通,不断来回碰撞,不乡愿亦不唯权威。方法论上,客观分析各派观点,勿戴帽子勿断章取义勿主观臆断,追寻各方观点背后的方法与立场,关注每个法律问题背后隐藏的形式主义与实质法治,法治与伦理,实证法学与现实法学,效率与公正,民主与权利,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三如果说这门课程对我们有任何益处的话,最大的一点是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犹如未雕琢的自然景观我们可以说这是自然美,但同时也可以说具有很朴实的原始感。我们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如同德国那样的教义学的机械训练或英美法判例中的distinguish不同事实的技巧;也不具有雄厚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讨论的基础与共识常常仿佛停留在宇宙大爆炸(Big Bang)那一刻。这与中国现实也相吻合:到处流淌着没有道德的血液,流行着丛林规则,精英与民粹共治,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并行,自由主义与主权主义(包括保守主义)轮番走上T型台,我们不知道哪里是共识,不知道何为真知识分子。因此,严格的旧式德国法条主义与我们无缘,以实践为导向的灵巧的判例法我们也拒绝学习。爱国主义者和特色主义者在庆幸:你看,我们避免了他们的刻板的危险和唯实主义风险!但是你要问你得到了什么,他们往往环顾而言他。 一旦意识到跌入无底深渊中的危险之后,跨学科的交流变成有意识的结盟,这种结盟不是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追逐,而是寻找最大限度共识的努力,从方法上达成共识开始,逐渐使论题本身达成共识。而这一过程,智慧与表达相关,却不决定共识本身,共识必须通过沟通去理解,很多时候,一百的脚注,抵不上一句“我就是不相信”;逻辑的吸引力,更比不上道德感的说服力。如休谟与哈奇森所谓的“道德情感”和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共鸣”(sympathy),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观的,即便加入中立的观察者(impartial spectator)也不能完全客观化。这与个人历验,学术背景,成长环境都有关,多元社会又使这一努力变得日益艰难。生活中因为价值多元是这样,学术讨论也是如此,但至少,促进知识共同体之间的共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我们的讨论表明,即便是知识共同体之间,知识构成、背景导致的视角、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不小。而萨义德所说的学科专业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的知识分子之间对道德重建和历史意识的共享进程。见美爱德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第67页,三联书店2002年。作为年轻人,我们很容易被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给吸引,尤其是各种主义,越是深不可测,挑战性越大,吸引力越强,我们已经不愿意站在一边评论:这个争论没有意义,这是纳粹时期的理论;或者简单说:这只是经济分析的第一代理论如苹果手机一样现在都夸入第四代数量经济学分析时代了 Richard Posner, A Review of Steven Shavells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44, No. 2 (Jun., 2006), p. 406这样的宏大而无当的评论,更多是掺杂着意识形态的无病呻吟和故作深沉。我们意识上开始独立做主:这些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价值何在。但我们也戴着镣铐边反省边行走于不同学说,不同代际的理论之间,时而博弈论,时而社群主义,忽然乐观忽然悲观,那种不确定感生成的焦虑,尤其让人寝食不安。这时,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岸上,却不知道漂往何处的彼岸。我们需要别人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也可能是危险的:除了宗教信仰中的神,没有谁能够绝对自信的带领他人走出困境,因此,倒向确定性强的极端理论的心理需求就大大增加了。 包括我自己,都有寻找最新最奇理论的冲动,简单一句“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反问不能阻拦人探索西方思想的脚步。理论的确有代际,思想也会潮来潮去,所谓本土资源,也的确是一种视角,但也仅仅是一种视角。法学问题刨根问底后,裸露出来的形而上追问,如死刑的威慑效用与生命价值的争论,不管有没有终极答案必然超验某些地方特色而进入永恒(universality)的话题。同为人类,其遇到的哲学难题,其内在心理需求和对外在的体制价值的渴求,是一致的。 如果一定要在不确定性之中寻找确定性,那就只能说保持开放的讨论心态,在同一的平台上,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平等攻守,这或许是追寻为什么要进行交叉研究的终极问题的非终极回答。四关于课程本身,法哲学与交叉法学主要采用Seminar方式,两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欧法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各一名),每小组负责两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由中欧和法理学的同学每周做一个报告。前两次课由郑永流教授讲授,中间穿插了刘叶深博士对英美法理学的前沿讲座、荷兰马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Michael Faure教授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环境侵权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以及最后一节课法大人文学院单纯教授分析中国经典中庸的自然正义观念。课程的考察是以自己讨论的专题为基础,提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学期精心准备下来,这个要求从事后看似乎不算太高。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其中两节课的上课地点都在室外。一次是在北京西郊的大觉禅寺,正所谓:“流水曲觞玉兰零,日隐天光远亭凭。明慧茶园迎饮客,大觉禅寺辩良习”。 鄙人所作打油诗,北京大觉寺“八绝”中以千年银杏、古寺兰香最为著名。当时讨论的主题是道德色彩浓厚的“公序良俗”,报告人为李勇军博士。中午在绍兴饭馆用完餐,便在明慧茶院找了个树荫处,边品茶边论辩,在浮躁的都市生活中寻找这么幽静适合读书讲学的地方还真是难得!另外一次是在西山脚下卧佛寺,由单纯老师主讲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正义,可谓古色古香,相得益彰,享受自然正义的学术思辨的同时,还融入了景观自然。以下是课程参与者对本课程的评价:(2011年6月4日所有参与者收到课程评价邀请:对以下但不限于以下问题发表看法:自己准备的专题的主要内容,观点,框架以及方法;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比如谁的提问或质疑让你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自己论文;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对法学研究方法,部门法和基础理论结合的思考;对本课程的建议,尤其是改进性建议等等。目前收到如下同学的回复,笔者在此感谢他们的合作。)朱时敏(中欧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关于法哲学与交叉法学的seminar教学的体验报告一、我所报告的题目和基本内容:(一)题目:私法自治能走多远基于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思考基本内容与框架:第一部分:概念1.私法自治(privatautonomie)的概念;2.法律渊源,我国,德国:1)基本法2) 民法典。第二部分:追问:1. 私法自治中所提及的自由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它存在吗?2. 是谁要自治? 为什么自治?2.1 平等与自由谁先谁后?自由主义的哲学,经济学。3. 是什么在阻碍私法自治?为什么阻碍? 4. 私法自治在中国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它能走多远?第三部分两个案例。(二)题目:从人到女人法律当如何对待性别 。纲要 :1、男人和女人怎么了? 性别问题的提出 ;2、两性社会地位差异的历史考察 ;3、是什么决定了男性的强势地位? ;4、是否应当对女性进行倾向性法律保护?具体为: 一、性别问题的提出 ,1、性别与教育;2、性别与政治 ; 3、性别与经济 ;4、性别与家庭 。二、两性地位的历史考察 :1、中国 。 1) 夏商周以前,摩梭族:走婚 。2)周礼: 2、欧洲 。1)雅典 。2)罗马: 3)文艺复兴: 4)启蒙运动时期。5)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6)拿破仑民法典,7)工业革命:女性走出家庭。三、是什么决定了男性的强势地位?:生育与资源提供。1、生理差异: 2、女性对男性的要求。 3、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四、法律的干预? 1、公共领域: 2、私人生活 1)家庭暴力问题 2)婚内出轨的问题: 3)离婚后的财产问题: 4)性骚扰与求爱: 5)强奸6)男性的生育权与女性堕胎 7)男人的亲子权与女性的外遇。二、体验(一)优点。教授设计的题目交叉法学与法哲学能将法理学和部门法的博士生带入一个共同的话题,这无疑对两者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的拓展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从我本人的角度看我的收获如下:1)从别的同学那里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尤其是思考问题的方法;2)教授的主持能保证问题讨论的深入;3)系统的按照新的方法和视野整理自己的知识。(二)建议。这次seminar共设计了八个题目,每个题目两周。由于大多数题目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十分熟悉,这就导致研究和讨论通常不会有实质性的深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仅仅是一种学术训练。如果以后,能就某一个课题展开为期一个学期的讨论,我想就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学术研究了。当然这需要参与者有共同的兴趣。李勇军(中欧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课程意见该专题特意选择了大觉寺作为讨论的地点,优美而宁静的环境激发了大家的灵感和讨论的热情,获得了较好的讨论效果。我负责公序良俗原则的伦理基础这一专题,对公序良俗的基本界定与发展、各国对该原则的规定与特点及功能进行了论述,尤其对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判断标准进行了重点阐述,在阐述过程中列举了一些案例来说明公序良俗的司法实践问题。讨论过程中就公序良俗是以专家标准还是普通人标准、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抑或民族标准、流行意见与多数人的暴政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讨论过程达成以下几点共识:(1)法律技术并非总是中立的无情无义技术,法律技术不能排斥道德立场,法律技术服务于道德立场,尤其在道德立场对立且无法判明对错的案件中;(2)不能孤立的看待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概念和原则,对其界定和判断标准应该放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分析才有价值和意义;(3)公序良俗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公序良俗,适时调整对公序良俗内容的认定,同时要确立一种寻找或发现公序良俗内容的程序;等等。对课程的评价及建议一方面,课程内容设计比较合理,较好的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不仅兼顾了法理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等学科,而且实现了与社会学与社会法学、行政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知识体系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每一个专题的准备和讨论中,主题发言人都能针对选题较好的切合当前理论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而大家在讨论过程中能不断的将基础理论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整个课程的讨论来看,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从课前的准备来看,大部分主题发言人能仅仅围绕所涉选题选取一个视角进行思考和探讨,对选题中所涉理论进行较为妥当的梳理,对相关理论提出合理质疑,并就个人思考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框架构建;第二, 从课程的讨论过程来看,不仅有对主题发言人发言的评述和追问:评述其准备或分析的亮点与不足之处,追问相关思考的立场和用意;而且有主题发言人对其他发言人质疑的回应和再思考;第三, 从课程讨论的结果和效果来看,不仅较好的实现不同学科博士之间思考内容和思维方式的交流,而且讨论过程中所呈现的尽量阐述个人思考而迎合大家观点、只问真理而不惧权威理论、交流思想而不涉及人身攻击,这种精神无疑是非常可贵的;第四, 郑老师在课程讨论过程中能及时的总结各阶段讨论的成果,引导大家将讨论的主题引导到焦点和未能说清楚的理论问题上,同时能合理引导大家就当前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从选题的角度进行阐释;当然,整个课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首先,课程设计只有一个题目,缺乏对框架内容的大致框定,这使得大家的准备的内容缺乏一个方向性的主题,以致准备内容可能无的放矢,主题虽同,但却出现主题发言人之间准备的内容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建议在选题上设定一个值得思考的具体框架。其次,由于每个选题所涉资料较为繁杂,且很多资料并不容易从网上获得,导致大家通常只就指定选题进行认真准备,对其他选题只是泛泛了解。建议学院将该选题所涉主要资料复印出来用书面的方式发给大家,方便大家准备。黄伟文(法学院2010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一、特点1.选题丰富,兼顾参加者的不同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具有可交叉性,非常切合本课程主题。2.每一主题两名主发言人,法理学专业与部门法专业各一名,研讨两次,这种安排既增强了交叉性,又保证了每次主题有较为充裕的研讨时间。二、意义1.开阔了研究视野。这种交叉性的研讨,一方面使得法理学研习者关注部门法的具体制度和具体问题,从而摆脱纯粹的玄思而注入形而下的关怀;另一方面也促使部门法研习者对具体的法律问题作深层次得法哲学反思。这种方式使得法哲学更加丰富,使部门法更加深刻,可谓相得益彰。2.打破学科壁垒,开拓创新空间。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同学们就同一主题展开研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交流论辩,又有利于打破学科隔阂,澄清误解,揭示盲点,于茅塞顿开或陡增疑窦之间,不觉开拓创新空间。三、不足1.专业隔阂依然存在,以致讨论有时是自说自话,难以形成真正的交流与交锋。2.讨论有时容易偏离主题,难以集中与深入。3.两名主题发言人之间较少周密安排和合理分工,以致缺乏交叉的层次感。汪雄(法学院2010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交叉法学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本领域的问题;一种是立足于本领域,运用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看法。我的两次主题报告分别是对这两种研究方式的尝试,在研究私法自治与国家管制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我借鉴了经济学里的博弈理论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规制与自治是一种反相关关系。在无政府状态下,规制效用值最小,自治效用值最大;在极权国家中规制效用值最大,自治效用值最小。只有在规制国下自治效用值和规制效用值的总和才能达到最大。而从无政府状态到规制国的演变是个必然的过程。在研究刑法的目的理论时,我立足于法哲学的抽象领域反思了现代刑法的目的,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刑种的人道性和刑罚的谦抑性相背反,而这两个背反是因为,在“过去”场域中,现代刑罚目的理论立足于恢复犯罪人的尊严,而不是被害人的尊严;在“未来”场域中,这种理论立足于犯罪人的将来,而不是犯罪人的过去,并且力图切断潜在犯罪人的将来与犯罪人的过去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反拔这三个错位的立足点,改造报应理论与特殊预防理论并且否定一般预防理论,刑罚目的理论才有可能与刑种人道性和刑罚谦抑性相一致。课程评价:1,博士研究,应该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工具,这个借鉴的过程是个自然的过程,研究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自然地向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先学习其他学科的分析工具,再解决问题,因为在问题出现之前,研究者不会知道他会用到哪种分析工具。2,博士阶段的学习,是向深度拓展,不是笼统地学习交叉法学向其他学科拓展,交叉法学只有益于知识面的拓宽,无益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陈辉(法学院2010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交叉法学得失 本学期郑老师首次教授交叉法学,我们有幸成为第一届交叉法学课的学生,一学期下来感慨良多,个人觉得交叉法学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本学期我分别与中欧法学院博士黄石、张笑滔两位博士合作了程序正义和政治与法两个主题。交叉法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知识角度分析这个主题。例如程序正义这个主题黄石从诉讼法的知识系统出发,对程序正义的价值和意义做了精彩的分析,而我则从法哲学、形而上的角度对程序正义与正义的关系,程序正义的价值和局限进行分析,课堂上大家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交流和争论,由此获得对程序正义的全面解析。我与张笑滔合作的政治与法的主题也是如此,我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梳理,而张笑滔则很有意识的结合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一些案例展示政治与法的全貌。因此,可以说通过法哲学与部门法的交叉,我们能够突破形而上的空谈与形而下的失据,从而实现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的视域融合。当然,交叉法学课程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由于大家学科背景不同,常常不是在一个逻辑思维下思考问题,而是用不同的话语自说自话,有交叉而无交流。尤其是在课堂讨论时很容易陷于学科意识形态之争,以至于失去辩论与争吵的界限。因此,个人以为以后这种情况应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渐改善。张笑滔(中欧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交叉法学不仅需要临盆的大山,还要襁褓期的父爱本期我负责两个主题:“政治与法律”,我的题目是公法政治与政治公法规范宪法与政治宪法的评介与测试,归纳了中国宪法学界对于政治现实的两种态度和两种方法,论证目前两种比较热门的宪法话语都取自西方智识资源,简单将一方极而言之简单化戴帽子批评的方式不足取。另外一个主题是“比例原则”,我的论文题目为论宪法权利的保护神比例原则,梳理了德国行政法制史,提出权衡的正当性难题以及阿列克西将权利视为原则的解决方式,比较加拿大和美国最高法院对于比例原则适用的案例,回到中国公法,结论是中国的语境下,以山西煤改、金融危机下限购政策、表达自由、集体土地上的征收征用为例,法律保留原则在缺少比例原则的前提下,成为侵害宪法权利的恶法的帮凶,因此,比例原则是宪法权利保护的高级原则,可以避免法条主义法治的弊端。在研讨过程中,文章中一些思路没有理清的问题得到了明晰,逻辑更加严密。比如大家对权利与原则的必然关系、政治宪法学与阿克曼、施密特以及西耶斯理论的联系提出了质疑,使我在修改稿中加强了论证。同时,郑永流教授从德国法与美国法的法治比较中提出了为什么两国宪法守护机关在对待比例原则的不同态度。这些都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束于思维惯性所不能获取的有价值的评论。对于课程设置,首先,主题的选取数量和多样性基本上覆盖了可以与外国直接对话的所有核心问题,甚至包括女权主义这样后现代的“边缘”话题,这是中欧法学院促进对话和沟通的一种尝试;其次,很多主题包含对中国现实的关照,如公共利益的界定尽管后来因为成员健康原因没有成型;再次,主题的选取背后可以看出是精心准备的,至少是主持人自己长期关注了这些领域,这体现在参考书的选择上,从我自己的研究看,论文写作前不会看指定的参考书,这样很可能将自己的视野固化,但是事后发现,这次研讨会题目下设的参考书涉及的核心命题也是讨论会的中心。这说明,研讨课效果如何绝对与主持者有关,准备研讨课对老师的挑战绝非比LECTURE要容易,据我观察,中国学生(包括很多学者)在论辩技巧、做presentation的表达、提问和辩护风格的多样性如同中国人的英语发音,是大大不同于国外的。这就需要主持者的掌控研讨会的节奏,将话题的深度和宽度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在研讨会开始时,就有要求每个人都对该问题做相应准备,这种小范围的讨论,主题尽管都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有没有准备是很容易从提问的发散性中看出来的。造成各说各话的情景,我认为并非因为没有准备,而是参与者对报告人基本问题的论证重视不足,只是敲边鼓,或隔靴搔痒,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抠得过分我不否认细节的重要性导致失去对核心论题的准星。这在其他学术研讨会上多少也存在。分配给每个人的一个下午时间做报告及接受评论回应评论,事实上可以让报告人和评论人收获更多。王海明(中欧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博士研究生):法哲学和交叉法学课程感想由于我个人的问题,只上了部分课程,感觉很抱歉。郑老师的谅解也让我很感激。尽管只上了部分课程,但是对于这学期的法哲学和交叉法学还是有些感想。1、整体上交叉专业的课程尤其优势作为经济法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实体部门法律的问题,而且对其他法学学科的关注程度也比较低,对法理及法哲学讨论的问题关注的更少。通过郑老师这种不同学科的学生共同讨论同样的法学话题,我们更加了解了法理学专业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和思路,使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能够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碳碳复合材料、碳硅负极材料及石英坩埚生产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格局分析报告:2025年创新模式前瞻性研究
- 2025年板材制造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医药服务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自助服务终端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文具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离子注入机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孤独症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电力环保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户外健身器材报价清单表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T 41837-2022温泉服务温泉水质要求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MA控台基本知识和技巧
- 东芝空调用户使用手册
- BVI公司法全文(英文版)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世说新语》乘船 完整版课件
-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记录表(周)以及详细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