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与地史.doc_第1页
古生物与地史.doc_第2页
古生物与地史.doc_第3页
古生物与地史.doc_第4页
古生物与地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的含义:也称为历史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化的一门学科。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化石层序律的意义: 根据化石内容1 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2 确定地层的相对顺序及相对时间事件地层学对比法地质事件主要类型:缺氧事件、风暴事件、浊流事件、火山事件、生物灭绝事件、海平面变化事件、地磁反转事件、外星撞击事件、冰川事件、大陆拼合事件、气候事件等。 地台(plateform):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地盾(Shield):自古生代以来基本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状态,基底直接出露地表、往往缺失盖层的地区。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古洋壳残片。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岛弧附近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古大陆边缘的识别: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沟-弧-盆;陆架、陆坡、陆基板块:华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夏 板块、南海板块、印度板块。主要缝合线:艾比湖居延海至索伦西拉木伦线;修沟玛沁勉略线、北祁连线、丹凤信阳线;甘孜理塘线、金沙江藤条河线、北澜沧江昌宁孟连线、班公错怒江线及雅鲁藏布江线;江绍钦防线和琼洲海峡线等。 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构造阶段欧美习用:加里东阶段(Z-Pz1),海西(华力西)阶段(Pz2),老阿尔卑斯阶段(Mz),新阿尔卑斯阶段(Cz)。中国:阜平吕梁阶段(Ar);吕梁晋宁阶段(Pt1-2);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前寒武重点内容 1.前寒武系特征 2.华北、扬子板块基底的形成史(主要构造运动及影响) 3.陆核、原地台概念 4.扬子板块南华震旦系标准剖面及特征古生代重点内容1、各时期(纪)华南、华北地区标准剖面2、各时期华南、华北横向古地理轮廓3、各时期华南、华北板块大陆边缘性质4、各大阶段(代)全球、中国古板块构造格局。5、动植物群面貌、分区情况。中生代重点内容1、各时期(纪)主要盆地的标准剖面及特征2、各时期华南、华北横向古地理轮廓3、中国主要洋盆状况4、各大阶段(代)全球、中国古板块构造格局。5、主要动、植物群。新生代重点:1、华北盆地、江汉盆地、准噶尔盆地的地层剖面及特征2、喜山运动及影响5-6.3 前寒武纪生物界5-6.4 中国主要古大陆形成史5-6.5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和古构造前寒武纪的大气圈和水圈Ar: 缺氧,还原性大气(广泛出现含金-铀砾岩)Pt1早期:缺氧到含氧过渡(纹带状硅铁组合早期藻类释放出的O2被Fe2+吸收而沉淀)Pt1晚期:逐渐含氧,叠层石大量发育(蓝绿藻)Pt2:含氧大气圈形成,出现含铁红色砂岩、高价铁沉积层、膏盐沉积和可燃有机岩,但是Pt2-3:海相沉积中原生白云岩大量发育,反映当时大气中CO2比Ar低,但仍比现在高。5-6.4 中国主要古大陆形成史5-6.4.1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5-6.4.2 扬子板块的形成史5-6.4.3 其它板块的形成史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 间发生的地壳运动, 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 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 造山带。阜平运动(2500Ma+):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使得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欧亚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联合古大陆。印支运动: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 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 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 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 年前开始,到 7000 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 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 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我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导致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的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导致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 青藏地区: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E-N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地区:成为湿润季风区。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 其南(?)、北(?)为大洋环境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 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 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 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滇东寒武系柱状图 宜昌三峡寒武系柱状剖面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运动)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山东张夏剖面中国东部志留纪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的显著特征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加里东褶皱带; 华北板块主体继续处于隆起状态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S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扬子板块边缘志留纪古地理特征1.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2.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主体拼合造山(?),形成华南造山带,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之后(D开始)称之为华南板块。(有争议?)3.北部边缘(南秦岭)为裂谷盆地4.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特征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仅发育于大陆边缘板块内部仅在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有沉积,属稳定浅海前陆盆地沉积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分为北、中、南三带全球早古生代板块构造背景 1 劳伦(北美)与俄罗斯(东欧)大陆(Laurussia)拼合,形成加里东褶皱带(Caledonides) -劳俄大陆古大西洋闭合;2 西伯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华南和冈瓦纳(Gondwana)向南漂移;3 陆块由纬向分布逐渐转为经向分布4 我国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构造带,秦岭构造带,祁连构造带等均属古特提斯(Paleo-Tethys)构造带中国加里东构造带形成(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发育深海沉积及海底火山活动志留纪晚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有争议(碰撞或仅是拼合不褶皱造山?)中国及邻区构造演化构造带古特提斯构造带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构造带 秦岭构造带,祁连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构造带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地块:塔里木,保山,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本溪组和太原组海侵方向有何不同?本溪组:东北低西南高太原组: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逐渐南移;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为陆相含煤沉积区;河北唐山有少数海相灰岩夹层,晋东南沁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灰岩六层,皖北、淮南地区,灰岩层数可达12层。翘板式运动:新方案P2=P3 P1=P1+P2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变化(1) 早二叠世(P1)梁山组: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中二叠世(P2)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1)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2)上扬子地区:灰岩沉积; 3)湘中、下扬子地区:发育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岩(孤峰组);4)闽浙赣地区: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童子岩组)。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变化(2) 东吴运动:P2末期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东南部的华夏古陆上升。 P3龙潭期: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川西滇东:陆相火山喷发夹煤(宣威组)贵阳、涪陵:海陆交互含煤沉积(龙潭组)上扬子东部: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湘赣、粤北:海陆交互含煤沉积粤东、闽中:粗碎屑含煤沉积。 P3长兴期: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扬子西部:长兴组碳酸盐岩;扬子北、东部:大隆组硅质岩盆地;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出现聚煤环境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石盒子群: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含Lingula的(?)夹层石千峰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P时期,南缘中秦岭洋盆依然存在,发育盆地和斜坡滑塌沉积;末期,华北板块与北侧西伯利亚板块拼合。P末期,华北板块与北侧西伯利亚板块拼合。 全球晚古生代板块构造背景1. 联合古大陆的逐步形成2. C2-P1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形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带3. P西伯利亚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皱带4. C1/C2天山运动:天山海槽封闭(C1中天山岛弧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板块拼合碰撞)组成:北方陆块群(劳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劳亚大陆华夏(Cathaysian)陆块群特提斯洋(Tethys)冈瓦纳大陆(Gondwana) 冈瓦纳大陆中国及邻区晚古生代古构造演化(总结) 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河带之北属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C2碰撞拼合天山褶皱带的形成,以致P2时安加拉植物群分子侵入该区华北板块于二叠纪末期逐渐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 华南板块内,早古生代残留海槽钦防海槽持续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内部两次显著的裂陷(D-C1和P2 ),表现为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的相间排列。北方区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在空间上的三分性.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1 导致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 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 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2 导致T2晚期大规模海退3 导致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2 表现:(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 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 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 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1.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 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小型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2.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 黑龙江东部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冀北辽西剖面:本剖面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白垩纪古地理: 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带东移。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 中生代全球构造背景与中国西南地区特提斯洋演化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的历史 从T3开始,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T3J: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中大西洋。 澳洲南极洲与非洲印度大陆分离,形成印度洋K1 :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南大西洋。K2: 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形成北大西洋。 印度大陆脱离非洲,向北漂移。中国第四纪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 大西北为高山深盆 内蒙-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著 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 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 松辽,华北,江汉,苏北 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中国第四纪沉积类型 冰川沉积:庐山冰川,可分出鄱阳Q1 、大姑Q2 、庐山Q3 、大理Q4冰期), Milankovitch cycles 近海平原沉积(河湖砂泥质沉积):华北-苏北、松辽、江汉平原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3)裂陷槽发育阶段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山西大原剖面(略)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宜昌寒武系剖面(略)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鄂西宜昌剖面(略)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与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中国二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答:中国的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华北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华南二叠系以海相为主。华北地区:二叠纪,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华南地区:下二叠统以浅海灰岩相为主,分布极广;上统下部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以海相地层为主。早二叠世初期,华南再次整体下降,海侵;早二叠世中期,继续下降,形成晚古生代以来华南最广大的陆表海,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海生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早二叠世后期,华南缓慢上升,海域退缩,普遍变浅,雪峰山以西,主要沉积浅海相灰岩,以东厚度向东减薄,燧石含量增加;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上升,发生海退,并在川、滇、黔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初期,除康滇古陆、雪峰古陆及华夏古陆外,广大地区主要为滨海平原,海水多次侵入,形成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晚二叠世后期,华南又发生海侵,范围比栖霞期小,区域相变明显,一些地区顶部出现的大隆硅质岩可能是晚二叠世末期华南上升、海退,在残余海盆中形成的。其他地区:北方海槽早二叠世末期基本升起,晚二叠世起普遍出现以陆相为主的沉积,末期整体上升为剥蚀区;塔里木盆地周缘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昆仑山区、西藏、滇西三江地区为海相沉积。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答:早二叠世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晚二叠世起,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华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扬子海自西向东可分三个相带,即:紫红色陆相滨海浅海碎屑相带,浅海泥砂质和碳酸盐岩相带,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区。早三叠世晚期由于周围古陆上升及东缘生物礁的阻隔,上扬子海处于半封闭状态,出现潮上干旱蒸发环境;黔桂海发育裂陷带,形成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及生物硅质岩;东南区为丘陵(即华夏古陆)。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沉积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几乎全部退出华南地区,沉积物多为陆相含煤 中国侏罗纪古地理格局及地层特点答: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东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西部为大型内陆盆地;青藏高原、台湾地区仍为海相沉积。 中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岛,长3000余公里,宽300800公里,为中生代环太平洋沿海火山活动带的一部分,发育零星小盆地,侏罗纪早、中期普遍发育含煤沉积,中、晚期以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动为特征。 中国西部:发育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如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中国白垩纪地质特征答:我国白垩纪的地理格局总体与侏罗纪相似,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东侧岩浆活动相对侏罗纪减弱,空间分布东移;开始发育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趋向萎缩;海侵局限于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中国东部火山活动带: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发育有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岩浆活动带东移,主要集中于郯庐断裂及其以东的东北东部、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中国西部发育有多个大型内陆盆地,北北东向的有: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等,北西、北北西向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中国古近纪、新近纪的地质概况答:中国的古近系、新近系以陆相沉积为主,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分东西两大区域;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西藏南部、塔里木西南缘及台湾、雷州半岛。中国东部:与中生代相比,主体沉降带东移,西侧中生代的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抬升为高地(或高原);东侧出现了一系列以陆相沉积为主新生代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南雄盆地、百色盆地等。中国西部:出现多个被高地、山脉所环绕的沉积厚度巨大的内陆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盆地呈东西向或北西向展布,以河湖相及山麓相沉积为主。中、新生代全球板块漂移及海、陆变化特征答:中、新生代是全球发生重大地质变革的时期:联合古陆不断走向分裂解体,特提斯海逐渐消失转化为褶皱山系;新海洋(大西洋、印度洋)逐渐开裂,太平洋不断演化更新;环太平洋火山带形成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