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国画调色、书法_第1页
毛笔、国画调色、书法_第2页
毛笔、国画调色、书法_第3页
毛笔、国画调色、书法_第4页
毛笔、国画调色、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等来分。依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依笔毛的种类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依来源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羊毫类: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狼毫笔: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紫毫: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兼毫: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豪等。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B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好的毛笔,都具有圆、齐、尖、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画笔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 制作毛笔笔管的原料一般有:金、银、象牙、玻璃、紫檀、斑竹。画家论笔* 文震亨:“尖”、“齐”、“圆”、“健”,笔之四德。* 张大千。张大千说英国出的一种水彩笔十分名贵,是用英国某地黄牛耳朵内的细毛制成,2500头黄牛才出一磅黄牛耳毫。牛耳毫制成的画笔,吸水饱满,有弹性。* 潘天寿:羊毫圆细柔训,含水量强,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有其特长。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目前出产毛笔最有名的地方在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湖州,称为湖笔。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 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 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墨的用法 学习书法绘画,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墨”的理论。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磨墨要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墨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浓度适中:书画作品中即使是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國畫顏料的調色法一筆中調色法1一筆中蘸二三種顏色,當筆落在紙上,就能產生一氣呵成的色彩效果。主要在避免因三原色混合,而產生彩度低的混濁色彩;如畫嫩葉時常同時蘸二種對比色來畫出嬌嫩的感覺。趙少昂 1991年作 鳶尾花 白荷 秋葵 豆蔻草 拆頁 四開二碟中調色法1著色前將含顏料的筆在調色碟上調色,把顏料混勻再畫,如此畫出的效果才會顯得均勻或有漸層變化。三紙中調色法1就是罩色法。即在原來的顏色上、再罩一層顏色。如在上好色後,發現色彩太浮、太艷、太淡、太薄,就可以用罩色法,使色彩產生厚重的感覺。但用來罩染的顏色,以透明的植物性顏料較佳。四?中国传统色彩样本与描述國畫用色银朱:呈暗粉色。胭脂: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朱砂: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朱膘: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赭石: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石绿: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白粉: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花青: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藤黄: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藤黄: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赭石色: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雌黄: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雄黄: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石黄:国画颜料,即雄黄。洋红:色橘红。用以画花卉。古典文学常见的色彩词鎏金:中国传统的一种镀金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刷在银胎或铜胎器物上。飞金 泥金 、洒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洒金一说是指带斑点的图案。描金:为使器物美观而在其上用金银粉勾图、描绘作为装饰。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撒花:织物上的碎花图案。云斑:在颜色比较淡的或半透明的材料上的暗黑的或无光泽的条纹或斑点(如在大理石上)。云母纹:像云母断面及砂子闪烁光泽的纹理。下面按色系来介绍颜色。红色系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 杨妃色 湘妃色 妃红色。妃色 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 湘妃色 粉红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绯红:艳丽的深红。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 丹色。丹:丹砂的鲜艳红色。彤:赤色。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嫣红:鲜艳的红色。洋红:色橘红。炎:引申为红色。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绾:绛色;浅绛色。枣红:即深红。檀:浅红色,浅绛色。殷红:发黑的红色。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黄色系鹅黄:淡黄色。鵝咀的顏色。鸭黄:小鸭毛的黄色樱草色:淡黄色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橘黄:柑橘的黄色。橙黄:同上。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缃色:浅黄色。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 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棕黑:深棕色。棕红:红褐色。棕黄:浅褐色。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赭色:红色、赤红色。琥珀:褐色:黄黑色枯黄:干枯焦黃五?國畫顏料配色表1.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2.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丝瓜、黄瓜的用色,根据需要+适当的浅墨3.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4.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5.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6.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7.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豆绿: 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赭绿色: 赭石+草绿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灰绿色:三绿+少许墨芽绿色: 汁绿+藤黄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桔黄色: 藤黄+朱膘。畫黄瓜花、丝瓜花、枇杷果、葫芦等用色。墨青色: 花青+墨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畫葡萄、紫薇花、紫藤用色。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褐色: 赭石+墨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四绿色: 三绿+白粉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蓝色: 酞青蓝+三青朱红色: 朱膘+曙红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粉黄色: 藤黄+白色绿色:草绿+翡翠绿赭红色:朱磦+墨+少许曙红土黄色:墨+藤黄+朱磦+微量三绿青蓝色:石青+酞青蓝淡橘红色:朱磦+少许曙红赭黄色:藤黄+少许赭石,畫枇杷果、葫芦用色。暖灰色:淡土红色+少许墨(画鸽子暗部颜色)粉紫色:胭脂+白粉少许酞青蓝朱红:曙红+藤黄 (樱桃、柿子根据需要藤黄用量非常少或不用)*各种颜色+水可以使其变深或变淡 书 法 术 语书 法 术 语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法书 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王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则知当日视立碑为异数矣。”故历来晋碑难得。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篆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参见“碑学”。碑学 亦称“碑版学”。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勒石 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朱背 亦称“背朱”。即“勒石”。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 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 祖。”帖学 损崇尚魏晋以 下,如 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南帖 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参见“南北派”。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隶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响拓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响拓亦曰“影书”、“影覆”。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影书 见“临摹”、“响拓”。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篆书 字体名。1 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六书,“三曰篆书,即小篆”。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甲骨文 亦称“契文”、“卜 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 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 有关的纪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 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契文 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 故名。清代孙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释甲骨文之始。科斗文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清乾隆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字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大篆 字体名。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钟鼎文 即“金文”。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爰书 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作爱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刻符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鸟虫书 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鎛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秦书八体,“四曰虫书”;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幡,当作旛,书旛,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说明此类书体 多用于旗帜和符信,在汉印中也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缪篆 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玉筯篆 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曇 城大师玉筋篆书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遒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王世贞评论颜真卿书:“家庙、 茅山碑正 书中玉筯笔者。”玉著篆 即“玉筯篆”。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草篆 书体名。飞白的别称。东汉蔡邕称:“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绪论:“一曰飞 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书史会要称:“(赵)宦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傅山等都擅长草篆书。隶书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普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汉隶 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八分 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 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 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佐书 即“隶书”、“史书”,亦作“左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摄,书有六体,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今隶 正书的古称。正书 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 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草隶 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草书 字体名。别称“藁书”。广义指不论时代、字体,凡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义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藁书 草书的别称。汉书董仲舒传载:“草藁未上”,可证草书之先,因于起藁,藁书之名与草书同义。唐代张怀瓘 书断称:“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书,故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蒿锺隶”之句。章草 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 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正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书”。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 故名。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 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楷书 即“正书”。正楷 即“正书”。真书 即“正书”。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榜书 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署书 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 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 、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漆书 书体名。 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 书法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飞白 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 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指书 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院体 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经生书 书法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 隶体,无晋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 、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 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又称:”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并称:“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体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 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 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双钩 书法术语。复 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 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执 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单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