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评审稿--修改05.doc_第1页
打印评审稿--修改05.doc_第2页
打印评审稿--修改05.doc_第3页
打印评审稿--修改05.doc_第4页
打印评审稿--修改0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研究院 系: 劳动经济学院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作 者: 孙 晓 静 指导教师: 王守志教授 完成日期: 二零零七年五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研究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s standardization院 系: 劳动经济学院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作 者: 孙 晓 静 指导教师: 王守志教授 完成日期: 二零零七年五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答辩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研究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s standardization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研究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非正规就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逐步成为促进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者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发展迅猛,在消除城镇贫困、促进就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满足百姓需求、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非正规就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非正规就业要忍受着政策排斥、政府管制的不公待遇;就业者则受到人身歧视、权益侵害、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胡锦涛主席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其中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是最基本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肯定非正规就业在促进就业、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扶持、鼓励、保障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即非正规就业走正规化道路。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相对落后,对其行政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本文通过研究非正规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非正规就业相关的理论、非正规就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了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及概念,并提出正规化的内涵:非正规就业在形式上采取非正规化、灵活性的发展,但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要达到正规化,即建立一种非正规就业者权益保障机制,又能够保证此种就业形式的优势得以保持。最后说明了构建权益保障机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鼓励和扶持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加以适度的规范,充当促进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工会要改变福利功能,切实发挥维权功能,要建立各种沟通、诉求渠道,真实、快捷地将情况反映到上级工会或劳动部门,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能说话,敢说话的”的沟通机制;劳动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等等;通过希望本文给我国就业模式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正规化 政府职能 工会AbstractSince the 1980s ,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scale of various countries has expanded day by day , 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employment promoting . No matter the developed country , the economical reforming country or the developing country , labors in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assumes a trend of escalation in entire employed population . Our countrys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is developing quickly and has the vital role in eliminating the cities poverty , promoting employment,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 satisfying peoples demand and stabling the society . But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has many problems in developing process . For example ,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must endure the policy repellence and the unfair treatment . Their bodies are discriminated , their benefits are violated, their lives are injured. The Chairman Hu Jintao emphasized that we must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 which includes of some peoples basic requests as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safeguarding the worker rights.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only acknowledge that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can promote employment and develop economy , but also support 、encourage and safeguard the informal sector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 That is to say ,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must be standardized . Theories about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are comparatively behindhand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is still on the junior stage. Firstly, the paper makes the study on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ent question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 and concept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effective way to the standardizing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ings: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s 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re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arketing reform、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paper will not only solve the serious un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conform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that people choose the employment patterns in future. Furthermor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and ext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s questions which exist in developing process , it discusses the standardization connotation of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 The standardization connotation is that the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should adopt informal and flexible forms, while the workers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must be standardized . The standardized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needs support from various aspects: first ,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and support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when constituting and carrying out policy ; second , the trade union should change its role from welfare work to keeping the employees benefits depending on the Labor laws, the Trade union laws, depending on the strictly executing of labor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 depending on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and labors recognization .For safeguarding informal employee benefits , we should establish some channels by which people can communicate and respond their situation to the higher trade union or to labor departments quickly and exactly. I hope the paper can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the employment reforming、labor system reforming and labor market improving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standardizegovernment function trade un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1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1.1 现实国情 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 GDP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失业问题研究31.1.2 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 措施实施51.2 研究目的和意义5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62 理论综述82.1 国外理论综述82.1.1 贫困就业理论82.1.2 二元经济理论82.1.3 制度边缘理论102.1.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12.2 国内理论综述132.2.1 上海模式132.2.2 其他理论153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现状163.1 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过程163.2 非正规就业发展得到的启示174 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内涵204.1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204.2 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14.2.1 制度安排 劳动法 工会法 劳动监察立法264.2.2 政策扶持2 政府目标的转变2 非正规就业的平等地位2 非正规就业的扶持政策2 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政策294.2.3 措施的实施324.3 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的内部运行344.3.1 制约侵害权益的机制3 劳动保障监察3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44.3.2 建立诉求、对话机制3 通过工会、协会、组织建立诉求渠道3 通过政府、劳动监督部门建立对话机制385 论文结论39致 谢41参考文献421 绪论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国情 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劳动力市场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一)就业供需矛盾在未来五年,中国面临的就业矛盾将由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转向城乡劳动者的统筹就业扩展。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都将更加突出,尤其是青年就业问题更加重要。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2006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提出,2006年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量约2500多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遗留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 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的官方网站。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如果按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量约1100万人(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二)结构性矛盾除了刚性供给过剩矛盾之外,结构性矛盾也是造成失业的原因之一。就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看,就业结构转换慢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潜在问题是我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表1.1 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 就业人员构成(合计=100)1952年1978年1996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第一产业83.570.550.550.050.049.146.944.8 第二产业7.417.323.522.321.421.622.523.8 第三产业9.112.22627.728.629.330.631.4数据来源于2006年统计年鉴从上表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4.8%,从52年的83.5%逐年递减至05年的44.8%;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则达到55.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四季度我国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31.3%和66.7% 数据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可见,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然而,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并不高,其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31.4%左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标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那么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也达到就业总人口的40%,就将创造亿个就业机会,能够大大缓解现有的就业压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我国急需改善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此外,大量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过程中,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成为稳定的永久职业,这与我国的户籍与城市化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有很大关系。 GDP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胡鞍钢研究员利用经济、资本、工资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回归分析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增长对就业的推动作用是大幅下降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从高就业增长型向低就业增长型转变;特别强调了促进非正规就业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从数据上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确在下降,特别是近几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但就业增长速度却有所减缓。“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年均增加的就业人数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个百分点;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至“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答新华社记者问,2006年8月28日,新华社。 失业问题研究在统计失业率问题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两种方法,即行政计算法和抽样调查法。所谓行政计算法,就是按月、季度统计失业人员。由于很多国家规定就业者失业后,必须到有关机构去登记,领取失业金。目前我国失业率的计算就是使用行政计算法 行政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局限于城镇,结果不准确;调查失业率一年进行3-4次,优点是得到的数据准确,缺点是难度太大。,是由劳动保障就业服务机构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汇总的结果。城镇登记失业不包括农村人口、下岗人员、复员退伍人员。一些统计人员认为农村地区只存在不充分就业现象,而不存在着失业问题,从而就不统计在内,这样就会导致失业率出现一定的偏差。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已突破1亿人,由最初的民工到进城务工人员再到现在的所谓“产业工人”, 失业率的统计不能丢掉农村劳动力这个大头。统计部门所公布的失业人数不应仅仅是城市失业人口,还应包括农村失业人口在内的全部失业人口。据有关专家测量,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了7% 8 的警戒线,社会没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老百姓会不满,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增加,严重的会引发一系列反社会的行为,因此促进就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出现是必然的,是我国的严峻就业形式所迫,也是非正规就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市场化改革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非正规就业的行列中。非正规就业是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的一种就业状态:就业方式灵活多样;主要从事于劳动密集型、社会地位低下的行业中;劳动关系不稳定或非正规化;劳动收入低下,难以纳入征税范围;无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障程度低。从我国目前非正规就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和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都存在着诸多问题。1.1.2 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因素(一)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不规范非正规就业带有普遍的临时性和季节性特点,导致非正规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大部分为低技能劳动,对从业者要求不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因此为了得到工作机会劳动者总会选择“迁就”用人单位。受雇于小型、微型企业,甚至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者,其劳动关系的形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和随意性,很多人根本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由于缺乏有效的劳动关系与相关法律的保护,非正规就业者待遇进一步恶化、合法权利经常受到侵害。(二)非正规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从框架到具体内容,都是按照传统大型企业的正规就业和城镇从业人员的特点而设计和运作的。而非正规就业的典型特征是工作时间不固定、工资收入低且没有保障。这种正规就业状态下的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几乎是全不适用的。非正规就业者一般不被纳入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的统筹体系,他们在工作条件、就业岗位、劳动安全及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均处于无保障的状态,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三)城乡分割阻碍了非正规就业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快速转移,成为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我国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受到各种不合理的限制,比如户口问题,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也延缓了我国非正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进程。 政策因素(一)非正规就业遇到观念上歧视我国很大一部分劳动者对非正规就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特别是企业下岗人员,“等、靠、要”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把非正规就业当作失业的一种,对其存有鄙视心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也认为非正规就业征收税费麻烦,影响秩序和卫生,有碍城市容貌,存在安全隐患等;甚至非正规就业者自身也认为非正规就业是“不光彩”、“无社会地位”,在南通市城市调查队与南通市总工会的调查中,有46.15%的非正规就业者看重或比较看重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区别,只有7.69%的人不看重两者区别 16。正是由于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引导,使得劳动者们对非正规就业产生质疑、鄙视,阻碍了非正规就业发展。(三)非正规就业缺乏资金扶持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主体,小型、微型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不能融于现代资本市场。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难以得到贷款融资、税务等方面的扶持。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下岗职工是通过自谋职业和创业实现再就业的,最初的启动资金绝大多数都属于自筹,资金不足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方面,他们不能提供贷款担保物,无法获得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而且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使非正规就业民间融资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少得到税收政策方面的照顾和优惠,这更加打击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二)非正规就业缺乏法律政策、规划措施目前实际工作对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而且规划中的部分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在现行的法规政策体系中,对非正规就业的就业方式没有专门的规定;已有的一些涉及非正规就业的法规政策不够系统和全面,一些政策只是针对特定群体:国企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制定的,适用面比较狭窄。 措施实施(一)非正规就业缺乏系统管理、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对非正规就业尚未进行科学分类,非正规就业者的统计指标的界定也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故而没有进行专项统计;加上它本身具有不易统计的特点,其行业分布、供需状况等信息缺乏,不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二)非正规就业缺乏专门、完善的服务系统非正规就业群体缺乏一整套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例如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创业培训体系等。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管理服务体系 ,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员,而面向广大非正规就业者的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很多服务项目、培训不仅要由非正规就业者自身来承担昂贵的费用,而且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非正规就业形式发展的需要。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对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非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有宏观、微观角度分析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有从各个学科角度分析的,也有针对非正规就业的某一群体或某一方面展开研究的;而关于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真正内涵以及如何操作实现正规化这个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而这正是解决非正规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非正规就业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呈现着“边缘弱势群体”的特征,在就业过程中举步为艰,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当前非正规就业者主要面临三个不利因素:第一,就非正规就业者自身来说,缺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第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少和各职能部门的忽视,造成了非正规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和种种辛酸;第三,缺乏组织保护,面对来自自身、社会、强资本等方面的压迫使他们处于被动无奈的地步。在这种逆境中,非正规就业依旧迅猛地发展,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也日益提高,对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研究恰恰能够说明非正规就业的核心所在。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研究,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努力创造和谐、健康的就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后可以长期、稳定、高标准地满足城镇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再也不用处处躲避警察和城管,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其次,实现正规化发展使非正规就业者从多方面受益:一是提高了劳动人员的经济收入,二是获得了来自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工会等方面的保护;最后,实现正规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除了增加税收、稳定经济生活秩序之外,还可以大大降低来自城管或警察的劳动成本。2006年世界500强富士康公司爆出了令人深思、震惊的“劳工门”事件,使我对非正规就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企业中的稳定员工尚且遭受到如此待遇,更何况那些毫无保障、脆弱劳动关系下的非正规就业者。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条件下,非正规就业者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如何帮助他们由无保障转变为有保障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际事例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正规就业的文献进行整理,将他们归类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非正规就业定义的自我总结和初步探索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实践操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是通过对文献进行搜索、整理、分析等步骤来完成研究目的和任务的。这些文献涉及到图书、期刊、论文等。文献的来源一是通过本校图书馆的中文期刊网、人大期刊网进行搜索;二是通过翻阅相关网络数据库的期刊;三是查阅需要的专著。本文以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之一“非正规就业应走正规化之路”为理论平台,根据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实际现状进行后续研究的。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关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几个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我国非正规就业必须正规化发展的这一目标。主要思路如下:(1)绪论。基于我国国情分析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分析了非正规就业遭遇的困境,从而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文献综述。探讨了非正规就业的理论渊源,分析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提出及国内外学者、机构对其理论的拓展。(3)对非正规就业历史及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各个时期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情况,再一次说明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一样始终存在和发展,以及说明非正规就业者的动态变化。(4)第四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其次把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运行两部分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政府对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的影响,而内部运行则看重非正规就业本身,在保障灵活多变的就业形式的前提下,保障就业者的权益。(5)研究结论。概括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真正内涵,提出本文的创新点。2 理论综述2.1 国外理论综述2.1.1 贫困就业理论贫困就业理论是一种关于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内部动力学说。它强调城市的内部结构分化是由城市失业和贫困化而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产生和繁荣。由于第三世界城市中自谋职业和临时工的急剧增加,国际劳工组织对第三世界国家贫困化问题进行研究,1972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就业使团在肯尼亚完成了一份为就业、收入与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的研究报告,首次把这类经济活动单位命名为“非正规部门”,国际劳工组织没有给非正规部门严格的定义,而是以其特征加以描述:(1)市场容易进入(2)依赖于当地资源(3)家庭所有制(4)小规模经营(5)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6)从正规教育系统以外获得的技能(7)不规范的、竞争的市场。在非正规部门从事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就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199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及其国际标准,该标准认为:“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强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和减轻城市贫困的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和理论界学者都一致认为非正规就业可以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城市贫民生活的一个特征,是城市贫困群体的一种就业模式 49。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贫困问题非常突出,非正规就业是城镇贫困群体积极就业脱贫的手段;国际劳工组织是贫困就业理论的奠基者,首次提出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并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非正规就业模式,为研究我国经济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探索。2.1.2 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主要是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后来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进一步修正,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更趋于完善,其后,乔根森托达罗等又对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作了新的阐述,创立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建立了劳动力迁移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是关于非正规就业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动力学说,它跳出城市自身,从城乡关系和城市化的宏观视角解释非正规就业的发育过程。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分为两个部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即传统部门和现代工业体系即现代部门。对于传统部门刘易斯给定了一个假设,即: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是现代工业劳动力供给的源泉,在其195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无限劳动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属于无限的劳动供给,如临时工、小商贩、家庭仆人等;妇女只要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加入到就业行列中,也属于无限劳动供给。在此假设基础上,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在生产中使用可再生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长迅速,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从中转移出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总产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由于这两大部门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率取决于传统部门维持生存的收入,因此在现代部门中劳动力一直可以使用到它的边际产品等于工资这一点,而其剩余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由于现代工业部门把经济剩余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就业,现代部门的经济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规模也越来越大 覃朝晖, 来源于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只有发展的工业部门吸净传统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以后,方可使传统部门的发展由收益递减转变为收益递增,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由停滞转变为稳定增长,实现现代化。托达罗等对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提出怀疑,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路径为农业部门城市传统部门现代工业部门。简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由传统农业部门直接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而是先进入城市传统经济部门即非正规部门,由此产生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后来,托达罗模型得到进一步修正,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他认为城市就业机会比率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失业水平。通过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型,托达罗计算出的均衡数值表明,在城市劳动供给增长率等于劳动需求增长率这一均衡条件下,现代部门能吸纳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1/3,而其余2/3劳动力都在传统部门,他们处在失业半失业状态 25。因此城市政府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必须面对现实,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2.1.3 制度边缘理论制度边缘理论侧重于研究正规与非正规经济活动在制度和管理属性上的差别,把非正规就业视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客观存在的有机成分,并认为非正规经济并非像国际劳工组织所描绘的那样是在工作机会不足状况下产生的生存机制,而是在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制度下真正市场力量的爆发。(1)城市劳动者分类经济社会学家哈特于1973年首先提出了非正规经济(又称非正式经济)的概念,他将城市劳动者划分为货币工资雇佣和自我雇佣两种类型,非正规就业属于自我雇佣,即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机会而自主就业。广义地讲,非正规就业是不注册、不纳税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非正规部门是指介于城市现代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主要吸纳城市非熟练工人、失业者和农村流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单位。就这个意义上说,非正规经济并非像国际劳工组织所描述的那样是工作机会不足状况下穷人的生存机制,而是在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制度下市场力量的真正爆发 Bromley, 1990;De Soto, chmidheiny, 1991。(2)企业利润分配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主持的一项关于微型制造企业的调查表明:在这类企业所生产的利润中77%被用于与各种行政和法律组织打交道的“行政费用”。也就是制度成本或交易费用,只有23%由企业自己支配。他认为非正规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由于严格的、歧视性的行政和立法制度,这种制度所形成的经济环境会导致资源的“劣”化配置并在经济上迫使企业在法律框架以外从事经济活动,这也就是非正规经济爆发、非正规部门长期存在的原因。(3)劳动力市场角度哈特描述了加纳采取临时经济战略的迁移工人群体,他们面对的是边缘劳动力就业市场,这些市场总体上反映了实际社会需要。在对那些视生存战略对国家发展不相关或者起反作用的边缘文化提出挑战的同时,哈特指出“渴望企业家型人才的决策者经常忽视那些执行企业功能的人”。47(4)非正规经济性质的角度哈特在阐述非正规经济性质时指出:“非正规经济是一种大众的管理机制,是人们夺回那些本该属于他们但被集权代理人企图否认、剥夺的经济权利。“秘鲁经济学家何南多德萨士则进一步发展了哈特的主题:“在秘鲁和其它拉美国家等重商主义流行的国家中,合法参与经济的权利一般都给予一小群所谓精英阶层,而非正规经济就是大众对这种现状的反应。”48 法伊格(1993)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定地下经济存在,并把它分成非法经济、未申报经济、未登录经济和非正规经济四部分;这些类别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非正规经济同时也是未申报、未登录的。这些类别中最需要区分的是非法经济与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指的是对违反法律的物品、服务的生产和传播,而非正规经济则大多是合法的。法伊格还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在创立以后,即开始处于退化的历程之中,因为地下经济实际上就是摆脱既定的经济制度安排存在的,应该是对既定经济制度的强退化。2.1.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由于劳动力异质性存在,当劳动资源以市场方式实现社会配置时,经济主体存在着追求最大化目标倾向,劳动力异质性就必然通过歧视性方式表现出来,从而造成劳动市场的分割。分割对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它使某一类型的劳动力群体只能限定于特定部门,即造成经济中大量的就业不足现象。不仅如此,这种扭曲的劳动市场结构还会通过产出的下降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从而间接造成显性失业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约翰穆勒那里,他在反驳亚当斯密报酬平衡原理 报酬平衡原理是指:对于因职业形成的工资差异,其本质是起到一个平衡补偿的作用。即认为差异存在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 时形成了这一思想。斯密关于报酬平衡原理的理解是工资差异的本质起到了一个平衡补偿的作用,简言之,差异的存在目的在于消除差异。穆勒一方面承认报酬平衡原理在特定群体内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他更着重强调了这一原理受到实际的限制。他指出,“真正费力和真正讨厌的劳动所挣到的钱,不但不比其他的劳动多,而且几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劳动都少,因为只有那些没有选择余地的人,才做这种工作” 15。很显然,穆勒对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的认识比斯密更为深刻,他不仅注意到报酬差异的直接自然原因,同时还发现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根源。他要表达的思想是,差异的存在原因在于差异本身。这一点成为后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有一些经验模型,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庇奥尔模型和博克模型。(1) 庇奥尔模型庇奥尔模型是由庇奥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发展的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它体现于1970年的二元劳动市场及1975年的对劳动市场分层理论之注释两篇文章中。庇奥尔在分析二元劳动市场时假设,整个劳动市场分为两部分,即第一类部门劳动市场和第二类部门劳动市场;两类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第一类部门劳动市场具有工资高、劳动条件好、职业有保障并且有晋升机会。而第二类部门劳动市场则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很少有提升机会。一般说来,第一类部门劳动市场中的劳动力不愿意到第二类部门劳动市场中就业,而第二类部门中的劳动力则不能够到第一类部门劳动市场去就业。1975年庇奥尔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劳动市场做了“社会性”划分29。将劳动市场二元分割理论发展为三元分割。他将劳动市场分为三类,即第一类部门上层、第一类部门下层以及整个第二类部门,其相应职业特征与中产阶层、劳动阶层以及贫困阶层亚文化密切相关。庇奥尔认为影响劳动力流向的因素主要由劳动力所处的阶级状况及背景决定;他以新长成劳动力及移入居民两个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来源,认为他们在达到某一年龄段后终究要进入劳动市场的,那么来自中产阶层的劳动力就流向劳动市场中第一类部门的上层,来自劳动阶层的劳动力则进入第一类部门的下层,来自贫困阶层的劳动力则只有进入第二类部门劳动市场。此外,庇奥尔进一步指出:“这一对劳动力流向的诱导是多个变量的复杂函数,显然其中一个是在进入成年劳动力群体时,年轻人对稳定职业的可获得性。在这一阶段贫困阶层工人可调整至何种职业结构,取决于他们可以得到的工作类型”。 (2) 博克模型(参考文献)博克综合了众多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学家的研究,于1975年提出劳动市场四元模型,如图2.1所示。图2。1劳动市场四方模型模拟图图2.1中的纵轴Y按收入水平、工作条件、责任、自主权及职业保障情况对职业及劳动力类型做了划分,因此,该轴也被称作“产业关系”或“社会”轴 18,它将劳动市场分为内部市场(I)和外部市场(E)。横轴X则根据任务性质、所需技能以及级别位置对职业及劳动者进行区分。因而此轴体现了“官本位”或“技术”方面内容。它将劳动市场区分为两类部门,即第一类部门(P)和第二类部门(S)。这样,横纵两轴相交叉就将整个劳动市场分为四块,即第一类部门内部市场(PI)、第一类部门外部市场:(PE)、第二类部门内部市场(SI)和第二类部门外部市场(SE)。每一块市场相应的职业及劳动力特征如下:(1)第一类部门内部市场(PI):技能专业化,较长在职培训,优越晋升机会、职业保障及工作条件,高度责任及自主权,较高的物质报酬。 (2)第一类部门外部市场(PE):技能专业化程度并非很高,需要较少的在职培训,晋升机会不多,但仍能获得相对高的物质报酬并且工作有较强自主性。(3)第二类部门内部市场(SI):技能专业化,进行一些在职培训,具备一定的晋升机会,但工作缺乏自主性,职业稳定性差,物质报酬相对低并且工作条件差。(4)第二类部门外部市场(SE):技能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在职培训,工作缺少自主性,职业没有保障并且不稳定程度大,工资收人低,工作条件差。这类市场多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