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XXX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探究 (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1、(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拓展应用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 总 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作业布置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9和9:120.5:0.2和:1.4:2和7:10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4:1.660:40 教学札记 回复 举报admin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5:35:26 | 只看该作者课题 比例的意义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XXX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目标 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重点 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难点 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合作探究 二、新授 (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拓展应用 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2和35:42( ) 0.6:0.2和 ):4和3: ( ) :和12:8 ( ) 总 结 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2.4 :1.6= 60 :40= 2.4 :1.6=60 :40(或) = 教学札记 回复 举报 28 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xy=k 拓展应用:教材49页2题 总 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15.0=20.1=3 5.1=0.5 第五课时 比例尺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9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 总 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 例1、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答:(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 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 右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x8.7=400000 1 3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2)出示例3 (指名板演)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10000 1 =2(cm) (40000-20000)100001 =2(cm) 2500010000 1 =2.5(cm) 拓展应用: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总 结: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 例2、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例3 第七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31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拓展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总 结: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作业布置: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32 第八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2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28=10 x 8x=2810 x= 8 10 28 x=35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拓展应用:教材64页6、7题 总 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布置:教材64页8题、9题 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阅读已 28 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xy=k 拓展应用:教材49页2题 总 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15.0=20.1=3 5.1=0.5 第五课时 比例尺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9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 总 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 例1、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答:(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 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 右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x8.7=400000 1 3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2)出示例3 (指名板演)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2000010000 1 =2(cm) (40000-20000)100001 =2(cm) 2500010000 1 =2.5(cm) 拓展应用: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总 结: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 例2、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例3 第七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31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拓展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总 结: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作业布置: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 32 第八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2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行业2025年质量认证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分析及产业协同发展策略报告
- 2025天津西青区医疗招聘7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工会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含答案)
- 共享厨房行业2025年消费行为与市场细分研究报告
- 辐射防护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时尚创意水杯生产加工采购合作协议
- 2025版离婚协议范本:专业律师起草的离婚协议及执行策略
- 2025年度实习生保密协议及竞业禁止条款范本
- 2025电梯品牌代理商授权与维保服务综合合同
- 2025版水库水面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同
- 汽车维修业务接待(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安装回撤工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初中高中英语所有单词集合带音标
- 投标报价说明范本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放射科质控汇报
- 医院超声科管理制度汇编
- Q3D学习体会课件
- 眼科学教学课件:绪论
- 中医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学课件
- GB/T 5563-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