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稿正文-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郭勤.doc_第1页
二稿正文-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郭勤.doc_第2页
二稿正文-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郭勤.doc_第3页
二稿正文-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郭勤.doc_第4页
二稿正文-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郭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亡与悲剧美的形成关系死亡与悲剧以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为例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生存的结束。死亡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的彻底毁灭,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归宿。人们不愿意接受死亡,但死亡却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事实。“科学冰冷的面孔向每一个生存个体无情的宣称: “人终有一死,生命总有其在劫难逃的终局,它总是指向、走到一个必定的终点。”1人们在充分认识到死亡的不可回避之后,就不遗余力地思考、描写死亡。这种对人生的终结关怀体现在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西方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中国的屈原、曹操、陆游、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的作品都表现了深刻、丰富的“死亡意识”,使“死亡”成为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他们表现死亡、感受死亡,甚至以虚拟的方式去感受死亡的悲凄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死亡艺术作品。死亡作为影响悲剧艺术的因素之一,对悲剧美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悲剧欣赏活动来说,悲剧是对美的否定。根据“心理堵塞”法则,死亡对生命的否定恰恰是加强了生命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使死亡带上一道炫目的美的光环。一、死亡与悲剧美的形成关系古今中外,大多数的悲剧作品都涉及到死亡这一现象,并且,死亡对于悲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深刻影响了悲剧这一审美特质的效果。不过,这里所说的死亡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的消失,而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死亡现象。也就是说,这种死亡现象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死亡往往带给人恐惧,但文学作品中的死亡在带给人恐惧的同时还给人以悲的美感,这种美感让人在焦躁不安的同时感受生命的伟大、崇高,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一) 关于死亡“有史以来的无数经验告诉人们一个毋庸置疑的逻辑判断: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有限时间段的必然归宿,它是生命的终极。”2希腊各宇宙学派都认为时间是循环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时间的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四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见到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这些实际都是相信人的永生,既生命的轮回。庄子.齐物论 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与其如出一辙。道教也相信人生的永生,“希求长期地、无限的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于对人生的肯定与贪恋。因人生的幸福美满,意味着幸福之结束的死亡,在道教看来便成为最可悲、最可怕的事。”3犹太基督教则正好相反。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时间之箭”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恐慌,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时的线性时间,基督教出现以后,由于基督教徒相信耶稣的生、死及他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才终于开始把时间看成是线性的前进而非循环。如此看了,对于死亡不同的文化、地域,甚至同一民族,都有不同的认识。不管哪种态度,其实质都是试图消解死亡带给他们的恐惧,但是却导致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前者的复生、永生思想是为了减轻死亡带跟人们的悲感,而犹太人和波斯人所信仰的死亡观恰恰增加了这种悲感。但是科学研究证明,世界没有永生,也没有灵魂,生命之花的凋零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是无法违背和拒绝的客观存在的法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无法摆脱的纠缠。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人们头上。因此,死亡令世人焦虑不安。可是,人们并没有怀揣恐惧而安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勇敢的、善于幻想的人们不甘于臣服死亡,试图超越这种极限,达到精神上的永生,于是就有了一部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二)悲剧之美尼采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尼采看来,他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死亡的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死亡的痛苦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第21页(共17页)死亡与悲剧美的形成关系纵观宗教发展的历史,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的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他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关于悲剧的美,我们可以从漫长的人类历史的文化中寻觅,从作用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的悲剧性展开论述。鲁迅说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伟大的悲剧)。从我们一般人的情绪来剖析,对悲剧大多会持一种天然的排斥,可是从我们的记忆习惯来看,悲剧带给我们感官的冲击和心理的感伤会让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比较起来,我们会发现,作为悲剧的旁观者,后者带来的震撼更显得重要。于是,长此以往,我们对于电影、小说、戏剧等艺术的欣赏,也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到荷马史诗,从但丁的神曲到雨果的悲惨世界,我们奉为经典的从来就不是皆大欢喜的故事。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感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在对艺术欣赏的悲剧挑剔中,中国和外国表现出不约而同的相似。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无一例外的表现出丰富的悲剧实质,美和魅力就这样从悲剧里绽放出来。这情景就象污秽糜烂的土壤上可以开出娇艳美丽的花朵。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可以,如悲剧的悲和美一样在极端的矛盾里取得和谐的统一。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大观园的女儿们,无一例外的美,她们的美是外貌与内在气质的统一,但是她们最终又无一例外的成为悲剧人物。所以,红楼梦是一次对美好爱情及美好女性的彻底摧毁,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大观园女儿们的美好,成就了红楼梦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美。因此,悲剧在带给我们痛苦的同时又给我们深刻的悲感,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二、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谈论死亡,在世俗心目中是一种忌讳,那是由于每个生命都无法摆脱的这个结局带给人的巨大恐惧。然而任何一个真正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都不会回避死亡的理性思考并以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地描写死亡。”4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描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文学对于生死的追问始于何时?由于神话和传说都已经太久远,没法做出确定的考证,我们只能说,自有文学以来,生与死常常是攒同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是历来文学开掘不尽的素材宝库,如同爱在文学中的低位一样,总是那样激动人心,常写常新。”5人们之所以将死亡诉诸于文学作品中,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死亡总是带给人们恐惧感,作家试图通过其它的渠道去缓解这种情绪,于是,文学作品成了他们的首选。当然,优秀的作家不仅仅是想通过死亡描写来达到消解死亡的目的,特别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的作家们,他们往往通过死亡来达到情感上的冲击,产生强烈的悲剧美,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一) 古代诗歌中的死亡描写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文学样式,最早的诗歌创作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依靠口耳相传,不依赖于文字。诗经和楚辞作为两大诗歌总集,是构成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作品,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纂。虽然诗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还是存在大量的有关死亡描写的诗篇。谭曜岐说:“在诗经中,我们可以找到直接以生死为表现主题的诗篇,虽然这些诗的作者还不能像战国诸子那样对生死作深邃的哲学式的思考,但至少比此前人们对生死作虚幻式的猜想(如神话、宗教)进了一大步。”6唐风山有枢中这样描写:“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讽刺的是守财奴只知道搜刮索取,而不享用。警告他,死后会全部被别人占有,全诗充满讽刺的意味。还有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悼亡诗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秦风黄鸟,都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古代文学中的死亡描写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邶风绿衣),表达了丈夫悼念亡妻的深厚情感。唐风葛生中有:“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在追悼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秦风黄鸟中的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道出了对奄息、仲行和针虎这三位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之情。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死亡描写传统最重要的一部分。“楚辞”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体诗,其主要代表人物屈原,他的作品从两个方面在表现死亡意识,一是死亡描写,二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至贬谪、自杀。在经历长期地诋毁、贬谪及不被理解的痛苦之后,诗人怀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自沉汨罗江殉节,体现了其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死亡标画出人之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参照背景,只有理解死亡的人,才够得上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屈原虽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但他凭借自己的诗歌,相对建立了死亡哲学,至少说诞生了丰富的死亡意识。”7屈原关于死亡的描写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隐喻的死亡描写。如“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涉江),以香花香草枯死丛林比喻贤人穷困死于山野;“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惜往日),以霜降而芳草枯死比喻忠臣被排挤遭打击;又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佩缤纷以缭转兮,虽萎绝而离异(思美人)等。这些死亡描写体现了他对死亡的独特感受。2、对历史人物死亡的描述。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夏桀之长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而不长”(离骚);“望大河之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悲回风)。这些死亡描写一方面是诗人对残暴的恶势力对圣贤生命摧残、剥夺的强烈斥责,另一方面,诗人否定那些自取毁灭的暴君庸王,再一方面,诗人肯定那些以死殉节的古圣先贤。这种描写包涵作者的价值判断,使人从道德理性的价值角度来衡量死亡的价值,包涵了诗人对圣贤无辜受迫害的悲愤和小人得志的憎恨及小人死亡的快感。3、描写诗人自己的死亡。 “诗人在作品中发反复提到自己的死亡或自杀,表现了强烈的求死欲望,呈现出明显的死亡冲动。具粗略统计,仅离骚就有七次,九章诸篇达13次。”8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临沅溪之玄渊兮,虽自忍而沉流”(惜往日),“舒忧娱哀兮, 限之以大故(怀沙)等等。显示出屈原自己高尚的情操,及以死明志的殉节精神。屈原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死亡描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因小人谗言导致革新失败,理想破灭,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怀又得不到理解,这种种沉重的挫折打击致使屈原的死亡冲动超越了生命的冲动,死亡的本能战胜了生存的本能,最终在留下一曲曲死亡悲歌后投江而死,他的死亡描写充满了浪漫的悲剧性,但他的死亡则充满了悲壮感。两汉时期的诗歌以乐府诗为代表。“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9。诗歌发展到这一步,受死亡描写传统的影响及士人人生经历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汉乐府已经开始集中的、有针对的进行死亡描写。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中都有对死亡的描写。孔雀东南飞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是一首爱情婚姻悲剧,诗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和男主人公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由于封建家长的干涉最后双双殉情自杀。刘兰芝在被逼再嫁时,焦仲卿来见她:“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刘兰芝面对焦仲卿的误解,以誓言坚定了自己之爱夫君宁死不嫁的决心:“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接着焦仲卿回家拜别母亲,母亲闻之涕泪涟涟,并劝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仲卿当然不会再听母亲的话了,并在刘兰芝投河自尽后也 “自挂东南枝”,用至死不渝的爱情抒写了一曲悲歌。木兰辞讲述的是女儿替父从军的故事,虽然直接的死亡描写很少,但只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道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痛,充满悲怆的意境。汉乐府诗中还有大量的死亡描写。如“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蒿里);“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等等到魏晋时期,阮籍、陆机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异常浓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动荡、灾害频仍,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思想文化处于交替、转型的状态;诗歌发展继承了抒写死亡的传统,并融合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悲情为美的创作倾向;阮籍和陆机本人又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死亡感受,所以,二人成为魏晋时期抒写死亡意识的代表人物。”10如“人鲜知命,命未易观”,“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寒风振山岗,玄云起重阴。名雁飞南征,鶗鳩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咏怀诗)其九)其中暗含伯夷、叔齐的死体现了传统士人的高洁品质。还有“昔我斯逝,兄弟孔备。今予来思,我凋我瘁。昔我斯逝,族有余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拊膺涕泣,血泪彷徨。”(与弟清河云诗十首其九)阮、陆二人经历了人生的艰辛,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对人生、生命的感受因此也更加深刻,其死亡悲感也就比一般的魏晋文人更为浓重。 作为魏晋时期又一著名的诗人曹操,他的一些诗歌也充满了死亡的悲凉感。如他的诗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发出同样悲怆的感慨:“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七哀诗)。还有生性悲凉的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诗歌发展到唐朝到了鼎盛时期,各种体裁、体裁的诗大量涌现。因此死亡主题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唐诗的之一。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有诗云:“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释疾文三歌)。唐末韦庄的秦妇吟:“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皆言冤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还有一些诗人如李贺、李商隐、元稹等也不同程度的描写了死亡,或表达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凄怆,或表达了对亲人的哀痛等等,都抒发了诗人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诗歌发展到宋代,多模仿前代诗人做诗歌,并且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诗歌充满了理性说教意识,而抒情性相对减弱,关于死亡的描写也过于理性而显得平淡无奇,当然,像苏轼、辛弃疾、王安石、陆游、李清照等也抒写了一些有关死亡的词句,但代表性不是很典型,不为本文所采纳。(二) 古代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成为包括古代小说在内的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就其相似性来说,神话和小说最为相似的,都包括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中国古代神话并不发达,但却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神话中的死亡描写,为后世小说描写死亡主题打下了基础。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关于这些死亡描写,其实际上是反映中国古代人们渴望对大自然的征服,是萌芽时期死亡描写的反映。真正称得上成熟作品的古代小说,始自唐传奇。自唐传奇后,中国古代小说的衍变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唐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唐传奇主要以“记”或“传”名篇,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逸”(少室山房笔丛),故谓之“传奇”。留存于今的唐传奇作品,有专集40余部,另有散篇40余篇,主要收录在宋初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内容不外乎三类,即神怪、爱情和豪侠。唐传奇是在魏晋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魏晋志人志怪小说以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为主要代表。世说新语.伤逝中记载了一些当时名人士人的死亡现象,主要描写的是对死者的哀念,所以,它所表达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活着的人对于死者的纪念,并且其中所描写的是历史真实人物的死亡,大多属据实描写,因此悲剧氛围不浓厚。发展到宋元话本小说时,以爱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为主,其中也不乏死亡描写的内容,但是只是蜻蜓点水,且最后都能圆满结局,消解了死亡描写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悲剧意境的形成。明清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高潮和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其中悲剧意识增强,死亡描写也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以四大名著最为典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将死亡描写的淋漓至尽。总共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以一百单八将为主要人物,其中人物死亡十之八九。其死因主要包括被杀、自尽、自然死亡几种。最为代表性的有鲁智深、宋江、吴用等人。鲁智深信奉师傅的托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同时兼有非凡的悲剧内涵。虽然鲁智深的死符合宗教文化,也具有宗教价值,但是,他的圆寂所承载的悲剧意义在于宗教与本真在他身上的冲突与融汇。鲁达问何谓“圆寂”时,肯定有读者在偷笑,笑他的无知无识,也笑他的天真,但是瞬时之后,他却正色圆寂了。这快乐与凝重、本真与肃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艺术的鸿沟。这条鸿沟是无法度越的,因为此岸是喧嚣,彼岸是沉默;此岸是存在,彼岸是死亡;此岸是天真,彼岸是法华。这种剧烈的突转,使悲剧意味上升到顶端。天真忠信的鲁智深用他的死亡,谱写出一曲意味深长的哀歌。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他身上承载着儒家知识分子的“忠义”理想,是一个十足的政治理想主义者,因此,他的死亡也就更具有悲剧色彩。他的死亡代表着梁山事业的终结,代表着忠义理想的破灭,他的死,是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的结合。在乱世当中,特别是君主昏庸佞臣当道的社会,宋江作为一个另类的官吏,注定了他不被接纳甚至受排挤的命运,再加上他的“终身不负朝廷”的忠义理想,其死亡结局昭然若揭。宋江甚至不惜牺牲兄弟来成全自己的理想,在这一点上,宋江是自私的。尽管他的死亡充满了功利性、理想型,但是却依然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味。这悲剧第一来自于不被统治阶层所容纳,空有理想却无法实现的不得志。第二来自于自身性格的懦弱。第三来自于忠义思想的束缚,这几方面造就了宋江这样一个多种矛盾结合的悲剧人物及其悲剧结局。智多星吴用是水浒传中的诸葛亮,他的悲剧和所有的水浒英雄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而他的死亡却显示除了别样的震撼。如果将自杀分为“勇敢的自杀”与“沮丧的自杀”,那么吴用的自杀无疑是“沮丧的自杀”。宋江被赐死以后,他的理想的实现失去了指向标,突然间就成了没有地位的“多余人”,显示出了乱世中读书人失去依靠、穷途末路的悲哀。他身上担当的悲剧意义,其实不是“读书无用”,亦不是“聚义无用”,而是一朝理想丧失,便最终沦为“无用”的苦楚。如果说宋江对于朝廷是愚忠,那么吴用之于宋江则更是愚忠,更是悲凉。“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死亡描写最为经典。“红楼梦作者在回目和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布局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死亡的审美特征的形象。因此,小说的各个部分都与死亡紧密相关,其死亡不再是一种生命自然形式,而是解读人生哲学意象,审美命题,因而其间的死亡便具有意趣丰富的审美的形态。”11 “全书对近五十个人死亡结局进行了进行设计,并且单从红楼梦的回目看,有19次直接标明死亡,这些回目不但对作品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而且赋予人物的死亡以象征意义,暗示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衰败、覆灭。”12第一回好了歌中首先指出“荒冢一堆”这个触目惊心的意象,以揭示人物的最终归宿,包涵着对死亡的喟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开创了全书的死亡之旅,也暗示林黛玉失去母亲庇护、寄居贾府郁郁而死的悲剧结局。第十二回贾瑞觊觎王熙凤的美色,最终被王熙凤设计而死。第十三回一声“东府荣大奶奶没了”,使“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使“宝玉只觉得心中戳了一刀”。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林黛玉成了真正的孤女。第十六回“秦琼卿夭逝黄泉路”,“夭逝”二字体现了生命早逝的悲怆。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香冢”二字成了黛玉命运的“公开”暗示,特别是葬花吟,完全是林黛玉为自己做的悼文,全词充满了荒凉的死亡意识。第三十一回宝玉和黛玉的对话又一次将死亡推上前潮,黛玉云:“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云:“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以死亡作为二人爱情的约定。第三十二回的金钏投井,预演了一场为情而死的悲剧。第三十四回贾政的板子使宝玉本来的死亡冲动又浮现在水面。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中尤三姐一抹脖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继妹妹死后,温顺怯弱的尤二姐也无声死去,勇烈却悲怆。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第一百零九回“还孽债迎春返真元”,第一百一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表现了鸳鸯宁死也不屈服的刚烈。第一百一十二回“死雠仇赵妾赴冥曹”与第一百零三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则为故事中反面典型, 提示坏人终无善终。第一百一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印证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命运预言。其实红楼梦中的死亡描写要数秦可卿、林黛玉最为典型。秦可卿的死是红楼梦死亡描写的第一个高潮,为全书的死亡描写做了铺垫。红楼梦第五回就对秦可卿的命运作了暗示:“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生,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宿孽总因情。”于是有了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早逝。第十三回“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王熙凤还没有清醒过来就有人来报说:“东府荣大奶奶没了。”秦可卿对凤姐托梦,其实就是在死亡前对凤姐的嘱告,也可以说是点化。通过秦可卿的死亡悲剧预示贾府衰退的悲剧,甚至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为全文奠定了悲剧氛围。林黛玉的死是红楼梦死亡描写中最动情、最悲凉的一部分。林黛玉的死亡悲剧无疑与她的经历、性格有关,若果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说,林黛玉自始至终都存在死亡冲动,死亡阴影一直笼罩在她的生活中。首先是母亲的过世,接着是父亲的死亡,致使林黛玉孤苦无依,心中充满对亲人死亡的悲痛情感,这是导致她多愁善感的性格重要原因。她的多愁善感是无处不在的,任何自然界的花儿、鸟儿等都能引起她强烈的悲凉感,因此也就有了冷月葬花魂。葬花吟全词没有一句不弥漫着死亡气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道尽了多情女儿的忧伤自怜情怀。一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物是人非的苍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些抒发了黛玉无依无靠的孤独,是她多愁善感性格的淋漓至尽地反映。“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更是林黛玉对自己身世苍凉的伤感,是对未知命运的感伤和担忧,是最为凄凉的心底最深处的呼声。葬花吟是林黛玉为自己谱写的挽歌、悼词,营造了异常浓郁的悲剧气氛。黛玉最终命归幻境是在九十八回,在贾宝玉薛宝钗的婚礼大典举行的时候,这位多愁善感、身世悲凉的女子在怨恨、悲凉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文中林黛玉临死时一直处在半昏不醒的状态。在清醒的时候她挣扎着对紫鹃说:“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然后喘了一会又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完又停了一会儿,最后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半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自从进入贾府,黛玉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孤寂感,贾府中亲人的照顾并没有使黛玉感觉到亲人的温暖,因此在临死前发出“我这里没有亲人”的绝望心声。当然,有一个丫鬟还算亲近,但到头来终究逃不过死别,而自己深爱的人,却在自己生命终结时和他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对黛玉来说,这不仅仅只是讽刺,因此最后那半句未说完的话一定是对宝玉深深地怨恨和失望。红楼梦描写了众多女儿的死亡悲剧,可谓“万艳同悲”,鲁迅先生说它“悲凉之雾,遍披华林”。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当然不止这几部中有,像金瓶梅、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都有很多描写。(三) 古代戏曲中的死亡描写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先秦有优伶表演,汉代出现“角抵戏”,魏晋出现“歌舞戏”唐代出现“参军戏”,宋代出现综合发展,到元代达到鼎盛。明代发展成“传奇”,到清代“地方戏”兴起。在整个古代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一部部经典之作也随之出现。古代戏曲大多以情节及人物冲突作为主要结构,而情节冲突或人物冲突往往导致戏曲人物的毁灭、死亡。因此,死亡不可避免的成了优秀戏曲的必然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梧桐雨等。窦娥冤无疑是中国古代戏曲最为经典的作品,全文以窦娥的悲剧命运展开描写,其中冲突主要集中在张驴儿父子出现以后。张驴儿觊觎窦娥的美色,企图毒死蔡婆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嫁祸给窦娥,想以此让窦娥屈服,但坚贞的窦娥选择了以死来救婆婆。虽然死亡的代价太过沉重,但是在窦娥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软弱的死亡,而是对黑暗的、不合理制度的反抗,因此,他临死前发出了三桩誓言:“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窦娥的三桩誓言都得以实现,从而彰显了窦娥的冤屈。我们也从中看到窦娥的死在整个悲剧中的作用:第一,为整个作品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整个剧本所要表现的主旨更加突出。第二,结构作用,窦娥的死是腐朽的社会制度与个人理想、好人与坏人、腐吏与良臣之间冲突造成的,通过窦娥的死,彰显了整个时代的悲剧。第三、窦娥的死也是封建妇女的悲哀,通过窦娥的死反衬出妇女地位的卑微。当然,窦娥冤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悲剧,文章结尾以平反冤屈结尾,大大消解了文章的悲剧意蕴。纪军祥赵氏孤儿在古代戏曲中也算很著名的悲剧作品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死亡之与悲剧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有意思的是,钱锺书并不同意王国维的这种“悲剧论”。他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一书中说:“不夸张地说,把反差如此鲜明的对话相提并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批评的丑闻。唐明皇式的临危贪生和难以自拔的忧怨并非悲剧性的体现。根据史书记载,他并未像安东尼那样死于叛乱。不过,虽说唐明皇最终得以逃生,但马嵬坡事件的相关情境已经包含了充分的悲剧性要素,只是中国古典戏曲家在处理这个情境时没能提供给读者完整的悲剧体验。我因此不敢苟同中国古典戏曲权威王国维后期的相关论述。”从单纯意义上的悲剧论来说,赵氏孤儿的确算不上悲剧,至少算不上像王国维说的那样伟大的悲剧。因为它的圆满结局大大的消解了文章的悲剧意蕴。但是,我们之所以说赵氏孤儿是一出悲剧,是因为其中大量的死亡描写使得全文充满了死亡气息与悲凉意味。试想,如果赵氏一家、公孙杵臼、程婴及他的儿子不死的话,那么就没有那种强烈的悲剧背景,故事情节也就不会那么曲折动人。在这部作品中,一系列的死亡描写使得作品一波三折,充满了冲突与悬疑,因此,我们仍然认为它是一部不朽的悲剧作品。当然,对于钱锺书先生不同意的两部悲剧作品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我也依然认为它们是两部经典的悲剧作品。它们是帝王爱情不得志、不自由的代表。汉宫秋以王昭君投江而死作为悲剧结尾,梧桐雨以杨玉环的死作为悲剧结尾,与以往的古代戏曲的圆满结局相比,这两部作品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美人的死,帝王的爱情不自由,都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氛围。在悲剧结构和悲剧内容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死亡之与悲剧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描写要表达的无疑有两种情况,意识营造恐惧意境,二是营造悲剧意境。但是我们所知道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例外的是通过死亡来传达悲剧美,而不是恐惧感。因为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描写本来是来消解现实生活中的死亡恐惧,从而达到精神净化的效果,只抒写恐惧的那只是个别作家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用来娱乐大众的,这也就是在众多的描写死亡的作品中,恐怖小说从来就难登大雅之堂的原因。悲剧不仅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且还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当然不是金钱意义上的有价值,它可能是爱、尊严甚至生命,而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将人的生命毁灭给人看。这里的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邱紫华认为:“的确,离开了人的生命的苦难与毁灭这一基础去奢谈悲剧性,这将是什么悲剧呢?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承认,任何人生命中的痛苦,生命的死亡都有某种程度的悲剧性因素,都要出动人的深层心理中潜伏的死亡意识,都要引起人的心理的恐惧与怜悯感。现代心理学证明,对自己生命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对被人的生命痛苦与毁灭的怜悯是人类一种原始情感和心理效应,即使是政治上的敌人和伦理上的坏人,他的毁灭也将触动人的这种心理和情绪。”13这颠覆了中国传统意义上只有好人的死才算的上悲剧的结论。莱辛也指出:“坏人依旧是人,依旧是一种造物在他遭到毁灭的时候,令人感到某种类似怜悯的东西,仿佛怜悯的因素。”14 “纵然落在坏人头上的不幸,是他的犯罪活动的直接恶果,在看到这种不幸的时候,我们也难免不跟他一块感到痛苦。”15人的生命本来就不分高低贵贱,无论坏人多么的令人厌恶,他的生命同样值得尊敬。从种种的文学现象来看,我们可以将死亡对于悲剧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死亡营造悲剧氛围。“死得恐惧与生的痛苦构成生命焦虑的重要内在根源,生死对于生命的威胁,从一开始就给作为人学的文学抹上了悲剧性的灰色。”16如果将文学作品比作画面上的将死的美人的话,那么死亡就是画面的背景,这种背景为整幅画奠定了悲剧基调,并引导其发展方向。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死为之后大观园中众多女儿的死营造了浓厚了悲剧氛围。第二,死亡是悲剧结构最主要的支架。“一个悲剧结束时主角还活着,从充分的莎士比亚的意义上来说,就算不得悲剧。”这是著名莎评家布拉德来教授多莎士比亚的悲剧特色的精辟概括。” 17不仅莎士比亚的悲剧,几乎所有的有影响力的悲剧都无一例外的以死亡作为结局,也只有死亡才能带给人更具感染力的悲感。如果没有死亡的支撑,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只会是响而不亮的死寂。窦娥冤中窦娥的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起她的凄怆经历,后接魂魄复仇的情节,还有诸如红楼梦中可卿的死,都是起着承上启下或衔接等作用。第三,死亡是悲剧的催化剂,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悲剧美的形成也并非完全借助于死亡来实现,只不过离开了死亡,没有死亡这个标尺,悲剧的震撼力、感染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18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悲剧本质时曾这样说“悲剧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物”,他把这种定义发挥为“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与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反正总是可怕的。”19这并不是夸大死亡的效果,并且死亡的这一作用适用于所有的悲剧文学作品,缺少了死亡,悲剧只能称其为悲感。第四,死亡造就了悲剧向更为紧张与残酷的方面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感,死亡在反映悲剧的同时,同时也导致一些丑恶的现象。“在海明威的创作中,死亡的形象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极其丑陋、不具任何审美价值的,如死亡的气味、形象、尸腐的秃鹜,散发臭气的鼠狗被子弹击中后疯狂地转圈撕咬自己,直到把肠子扯出来”20这些丑恶甚至恶心的事物虽然本身不具有悲剧美,但却增加了悲剧作品紧张感与刺激感。第五,死亡之于悲剧还具有审美价值。“现实生活中,死亡带给亲人无尽的悲伤,而悲剧性的死亡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被赋予了审美价值。”21朱博也认为:“主人公的死亡虽然阻碍了观众对其赞赏的情感心理动势,加剧了观众的痛苦,同时也促使这种悲情向美感发生质的跃迁和剧变。” 22 “作家写窦娥的死亡,使人们真切看到好人被罪恶现实活生生吞噬的可怕的、必然的结局,最大限度地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