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点综合复习训练12_第1页
中考化学考点综合复习训练12_第2页
中考化学考点综合复习训练12_第3页
中考化学考点综合复习训练12_第4页
中考化学考点综合复习训练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燃料及其利用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1(2013,天津)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A甲烷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2(2014,兰州)在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 D )A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消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D使其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3(2013,南京)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4(2014,苏州)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现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现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5(2013,沈阳)下列关于酒精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酒精与空气接触即可燃烧B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水扑灭C酒精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6(2014,滨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7(2013,成都)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B )A拨打119火警电话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8(2012,南京)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9(2014,衡阳)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10(2013,苏州)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D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势行走到安全通道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11(2013,山西)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二、填空题12(2013,河北)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_。(3)熄灭A处火焰,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盖湿抹布(合理即可)_。13(2014,广州)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_可燃物_。(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降低温度_。(3)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物质代号LMNP熔点/117355044259沸点/784827257253着火点/51037040580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不合理_(填“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M_和_N_(填代号)。三、简答题14(2014,哈尔滨)取一只纸杯,在底部开一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先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请写出B中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_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_。(2)用理化知识解释C中纸杯被高高掀起的原因。_在有限空间内(或杯内),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点燃条件下急剧)燃烧(或2H2O22H2O),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纸杯被高高掀起(其他答法合理的亦可)_15张华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了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防火措施灭火和自救措施在家中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室内装修用不易燃烧的材料。电线、插座等用信得过产品,不用劣质产品。家里配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学会使用。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火势太大,不能从室内逃出,撤到屋顶或花园,等待救援。因电器、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时,应先_,再灭火。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_,再灭火。请根据张华同学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帮助张华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任写一条)是_安全用电(或安全用气等)_。(2)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_火灾发生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或立即拨打119)_。(3)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_(填序号),理由是_打开门窗,造成室内外空气对流,使燃烧更旺,导致火灾加剧或迅速蔓延_。(4)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和中的空白。(不要填在表中空白处)_切断电源_;_ _关闭气阀_。(5)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_防止因吸入灼热、有毒浓烟,造成中毒或灼伤呼吸器官_。四、实验探究题16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_。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或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_。(2)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_A、B_;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_C_(填序号)。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境要求的是_图B_。(4)为探究实验后溶液的性质,在图B烧杯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所得溶液呈_酸性_。第2课时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选择题1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B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C“西气东输”工程让扬州居民用上天然气对改善扬州环境有益D天然气、石油、氢能、生物质能是人们迫切需要开发的新能源2(2014,呼和浩特)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 )A高温煅烧石灰石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C锌和稀硫酸的反应D生石灰与水反应3(2013,扬州)如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煤、石油是可再生能源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比例68%C应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4(2014,株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B可燃冰就是干冰,主要成分为CO2C乙醇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D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5(2013,重庆)钓鱼岛及附近海域,蕴藏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下列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天然气是混合物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C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6(2014,重庆)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B )燃烧热值高原料资源丰富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燃烧产物无污染A BC D7(2012,黄冈)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8(2013,哈尔滨)下列有关资源、能源叙述正确的是( B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B太阳能、核能、氢能等属于新能源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9(2014,佛山)观察下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 )ASO2、NO2 BCO2、COCSO2、CO2 DNO2、CO10(2013,南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B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C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11(2014,凉山)雾霾、灰霾,PM2.5已成电视新闻热词,下列做法符合“环境友好”的是( D )A为保护森林,提倡用煤作燃料B为拉动经济减少公共交通压力,提倡使用私家车出行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D为减少环境污染,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如秸秆粉碎还田、生产沼气、作饲料、造纸、作建筑装饰材料等制定法规禁露天烧秸秆二、填空题12(2013,营口)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1)现在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_石油_、天然气。(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去年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是造成这种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下列行为能产生PM2.5的是_ABCD_。A将校园的垃圾堆积起来,就地焚烧B为方便出行,提倡大量购买和使用私家车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节日里燃放鞭炮(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CO2,这是引发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界中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_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_。(4)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有待开发的新能源有_太阳能(风能等合理答案)_(写一种即可)。13(2014,重庆)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重庆涪陵是页岩气资源富集地区。(1)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三大化石能源是:石油、_煤_和天然气。(2)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CH42O2CO22H2O_。(3)页岩气中常含有剧毒的H2S气体,开采时若发生泄漏,可以喷射氢氧化钠溶液与H2S形成的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H2S2NaOH=Na2S2H2O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D_(填序号)。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14(2012,南宁)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与太阳能热水器一样,只要将一个太阳能板放在楼顶,就能通过太阳能给家里发电。从化学角度看,太阳能作为新能源的主要优点有(答两点):_取之不尽,用之不竭_,_安全无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2)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可以作为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也可以作航天工业的高能燃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2H2O22H2O_。三、简答题15(2014,哈尔滨)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会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1)请写出汽车尾气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_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中的两种_;(2)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你的一种具体做法_少坐私家车(或步行上学)(答案合理即可)_。16(2013,齐齐哈尔)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1)煤、石油、天然气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其中天然气是较清洁的燃料。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CH42O2CO22H2O_。(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增大煤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或使煤充分燃烧、节约燃料;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答出一点即可)。 (3)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_AC_。A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B用压缩天然气代替汽油作机动车燃料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四、应用题17(2014,北京)二氧化碳不仅能产生温室效应,还能作化工原料。(1)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CH42O22H2OCO2_。(2)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二氧化硅(SiO2)能用于制造CO2分离膜。CO2通过此膜后被氨水吸收(如图所示),转化为可作氮肥的NH4HCO3。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4_。NH4HCO3固体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17.7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CO2形成的超临界CO2流体可用于从香兰草豆荚粉中提取香兰素(C8H8O3)。香兰素由_碳、氢、氧_3种元素组成。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中,发生的是_物理_变化。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无水乙醇、CO2_。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15郴州)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X+O2中X的化学式为()A.NaOHB.Na2OC.NaHD.Na4(OH)42(2015黔东南州)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3(2015哈尔滨)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44%B.46%C.50%D.55%4(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5(2015巴中)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A.N2B.N2OC.NOD.NO26(2015临沂)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A.NOB.N2x kb 1C.NO2D.N2O7(2015丹东)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83050反应后质量/g20待测4616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待测值为0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8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8(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M由四种元素组成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C.M中有氨气D.M可能是碳酸氢钠9(2015河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010100反应后质量/g6M2816A.甲是化合物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C.M=38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10(2015雅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X K B 1.C O M反应前质量分数/%70156.258.75反应后质量分数/%357.548.758.75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11(2015宜昌)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A.CaSiO4B.Ca2SiO3C.CaSi2O3D.CaSiO312(2015遵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13(2015张家界)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某物质R与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应为()A.FeSB.Fe2S3C.FeOD.FeS214(2015潍坊)在一定条件下,物质A,B发生反应2A+2B2C+D,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得到下表数据: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4.64.000反应后质量(g)00.48.0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B.a=0.6C.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D.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15(2015滨州)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乙是反应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为1: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6(2015咸宁)咸宁城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在修建铁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NO3+3C+SK2S+3CO2+X,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的化学式是N2B.黑火药在混合物C.KNO3中氨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D.KNO3属于氨肥二填空题(共4小题)17(2015南充)已知镁可以在某种气体中燃烧,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为:2Mg+X2MgO+C,则X的化学式为;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18(2015黄冈)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实验1、实验2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当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的现象是:,图中所示称量的质量是g(2)实验2中可观察到铜丝表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19(2015河南)在点燃条件下,2.6gC2H2与7.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xgCO则x=;化学方程式为20(2015孝感)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发生了8.1级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及时派出救援队前往,并为尼泊尔灾区提供了大量的消毒液、大米和帐篷其中“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它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大米中含有的主要成分为帐篷的主要成分聚氯乙烯塑料属于材料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15郴州)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X+O2中X的化学式为()A.NaOHB.Na2OC.NaHD.Na4(OH)4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X+O2,反应前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4、6、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0、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钠原子、4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钠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aOH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015黔东南州)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题意,本题可分析甲、乙、丙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增加,故乙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故丙是反应物A、充分反应后,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甲、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和乙,根据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无法确定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C、化学反应中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和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3(2015哈尔滨)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44%B.46%C.50%D.55%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充分反应后盐酸可能有剩余,蒸发时剩余的盐酸挥发掉,故不能用稀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由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60,差是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中含碳酸根的质量为x,则60:11=x:7.7g,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4%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掌握反应前后金属元素的质量不变、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解答:解: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w!w!w.!x!k!b!1.com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5(2015巴中)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A.N2B.N2OC.NOD.NO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1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2、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2015临沂)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A.NOB.N2C.NO2D.N2O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X+6H2O,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2、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6个氮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2015丹东)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83050反应后质量/g20待测4616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待测值为0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8D.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18g,故甲是生成物,反应生成的甲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反应生成的丙的质量为16g;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减少了34g,故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是34g;由质量守恒定律,因为18g+16g=34g,所以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解答: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丁,生成物是甲和丙,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乙的质量不变,待测值为8,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甲的质量为18g,反应生成的丙的质量为16g;所以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98,故选项说法正确D、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8(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M由四种元素组成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C.M中有氨气D.M可能是碳酸氢钠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推测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C、纯净物X是不可能含有氨气的;D、根据M的元素组成考虑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D、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不是碳酸氢钠故选A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9(2015河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名称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010100反应后质量/g6M2816A.甲是化合物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C.M=38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相等可求出待测的质量,据此回答问题即可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40+10+10+0=6+M+28+16,解得M=10A、甲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丙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乙的质量不变,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甲是化合物,故正确;B、由上分析可知,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故说正确;C、由以上分析,M=10,故错误;D、甲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丙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乙的质量不变,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去伪存真,挖掘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10(2015雅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X K B 1.C O M反应前质量分数/%70156.258.75反应后质量分数/%357.548.758.75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解答:解:A、丁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有可能是杂质,没有参加反应,故A错误;B、甲反应后质量减少7035=35g,为反应物,乙质量减少157.57.5g,为反应物,丙质量增加48.756.25=42.5g,故B正确;C、由B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乙=丙,丙一定是化合物,甲和乙都有可能是单质,也有可能是化合物,故错误;D、由B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乙=丙,故为化合反应,故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11(2015宜昌)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A.CaSiO4B.Ca2SiO3C.CaSi2O3D.CaSiO3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SiO2X+CO2,反应前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1、1、5、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0、1、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钙原子、1个硅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aSiO3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2015遵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物质参加化学反应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故可以判断B、C是否正确;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质也可能是置换反应解答:解:A、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总和,但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故A错误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若BD是单质也可能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C、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总和,但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故C错误D、物质参加化学反应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由于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比不一定是1:1,故若取zgA和z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zg,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3(2015张家界)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某物质R与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应为()A.FeSB.Fe2S3C.FeOD.FeS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再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R的化学式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R+2H2O+7O22FeSO4+2H2SO4,反应物中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硫、氧、铁原子个数分别为4、4、16、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R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1个铁原子和2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FeS2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4(2015潍坊)在一定条件下,物质A,B发生反应2A+2B2C+D,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得到下表数据: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4.64.000反应后质量(g)00.48.0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B.a=0.6C.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D.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4.6g+4.0g+0+0=0+0.4g+8.0g+a,a=0.2,反应后A质量为5克,A质量减少是反应物;B质量减少了也是反应物;C质量增加为生成物,D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字没有增减,故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由表格信息可知4.6g+4.0g+0+0=0+0.4g+8.0g+a,a=0.2,故错误;C、设B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d,则2b:d=(4.0g0.4g):0.2,则b:d=9:1,故正确;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等,故错误;故选C点评:解此题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认真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仔细推敲,即可求解15(2015滨州)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乙是反应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为1: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反应物应该还少5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反应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