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成天寺夜游.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成天寺夜游.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成天寺夜游.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 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赏析和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二、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小品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仅用84字,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罹文字狱的悲惨遭遇之下,备受监视之苦,近乎流放,心情忧郁,然而在美丽的月色之下,他仍然有进取之心,到自然中排解内心的苦闷,承天寺夜游正是他消释郁闷的具体行动。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是很多,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因此,在教学上,学法的指导还是要强调,虽然有前面一些文言文的铺垫,但作为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这个单元里是第三次碰到。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主要是依托前面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主要是围绕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展开。希望借此培养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传神的景物描写。3、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坦然让爱生活的情感。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传神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六、教学过程:(一)由作者导入,平易自然(出示苏轼像)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明确学习目标预设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传神的景物描写。3、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设计说明:根据以往学古文的经验,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朗读文章,熟悉内容:第一阶段朗读(读准字音)欣然 未寝 藻荇(出示课件) 设计说明: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第一阶段朗读(读准字音):要求学生将这篇古文准确地朗读下来,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学生拼读,然后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四)同桌合作,疏通文意。通过课文下的注解,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读课文。然后让三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修改指正,再不准确的,教师点拨。翻译课文后,再次朗读课文,这是第二阶段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设计说明: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自己去学,碰到问题再请教,这样记忆会更深刻,有助于文言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同时,开展合作型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求知的迫切性和积极性,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培养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适应新时期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五)走入文章,体味情感1、苏轼到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月色入户”和“念无与为乐者”引出苏轼是为了“寻找快乐”的问题。2、苏轼找到快乐了吗?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景入情地领会课文要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以“寻找快乐”为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1)寻乐之:与朋友漫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叙事部分,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与朋友漫步时的悠闲、惬意)这是第三阶段诵读:(读出情感)。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在读中学会思考,用心去贴近作者。也是朗读的较高要求。(2)寻乐之:有月色如水品味写景妙笔删一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调一调: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加一加: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犬吠连绵”。经过比较,明鲜地感受到原句表达效果好。“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运用比喻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设计说明:体会写景的妙处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删、调、加,化整为零,使大问题变小,有利于学生抓住关键,仔细揣摩其含义,来体味原文的精妙。(3)寻乐之:怀闲情雅致学生讨论找出作者清闲所在。设计说明:初步体会闲的含义。3、听、赏读:(欣赏朗读视频课件)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而人生态度是旷达坦然的。设计说明: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借助有关材料,对于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当重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可能答案不尽完美,但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理解文意。4、苏轼找到快乐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并陈述理由。教师可点拨:追随苏轼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他和知己一起漫步赏月的悠闲惬意与欣喜,可屡遭贬谪,报国无门,心中难免丝丝愁绪悲凉,而面对这些挫折,仍以旷达的胸怀去面对。5、走进作者心灵朗读课文。这是第四阶段朗读:(读出感悟。)设计说明:呼应前面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再次回到文本,通过个性化诵读,深层理解文意。6、读懂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学生写一两句话,然后找三名同学读给大家)。 设计说明:通过感悟、分析、理解,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设身处地去思考,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情感的历练、净化、陶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7、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人生难免遇到困境,让我们像苏轼一样拥有旷达心境,有一个诗意人生。七、教学反思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读代讲”,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体会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