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试题的编拟来得自然(柯厚宝)_第1页
让试题的编拟来得自然(柯厚宝)_第2页
让试题的编拟来得自然(柯厚宝)_第3页
让试题的编拟来得自然(柯厚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试题的编拟来得自然524500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柯厚宝 林观有近年来,笔者曾为一些报纸、期刊编拟过一些单元试题或高考模拟试题,也乐于推敲一些高考题、模拟题的拟题品质,收获不少.两个别扭的个案案例1 (2009广东理2)设是复数,表示满足的最小正整数,则对虚数单位,A.8 B.6 C.4 D.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运算,贴近复数的本质,命题的出发点很好,但却被刻意的求新,“临时定义” ,给搞祸了,使得更多考生做题时停留在的定义的理解上,冲谈了旨题的运算. 案例2(2010某市二模)某银行开发出一套网银验证程序,验证规则如下:(1)有两组数字,这两组数字存在一种对应关系;第一组数字对应于第二组数字;(2)进行验证时程序在电脑屏幕上依次显示产第二组数字,由用主要计算出第一组数字后依次输入电脑,只有准确输入方能进入,其流程图如图,试问用户应输入( )A3,4,5B4,2,6C2,6,4D3,5,7点评:本题本想考查用方程思想解决算法框图问题,拟题的切入点可取,但设计的背景却不敢恭维,试想在实际中若真的存在这种验证机制,有几个客户能通过?网络程序追求的是快速、实效,一个小小验证程序,却将绝大部分的客户拒于门外.数学给生活带来了麻烦.象以上的例子,在历年的高考题、模拟题、单元卷中,并不鲜见,后者尤甚.日积月累,怎能不把我们的学生逼上厌学的道路?因为他们经常被数学题玩弄,被拟题者笑话,能坚持多久?出现这种别扭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包装过度、不切实际或难度失控所致.所以我们在模拟试题时,不防多留几个心眼,拟好试题后不防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试题来得自然吗?来得纯正吗?有思想深度吗?笔者在模拟试题时,经常这样问自己,拟得一些自认为的“好题”,也在如何才能拟得一些好题的探索上,有一点浅薄的看法,与同仁交流.阶段一:学会欣赏作为老师,面对试题,与学生应有所不同,学生面对试题,只需找到其解法、一类题的解法,任务就基本完成了,而我们教师,则要想得更多,这道题是怎么编拟出来的?它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还可以作更好的改动么?这个题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启发?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需深思,或者说,我们要学会从欣赏的高度去领会一道题.例1(2009广东高考题)已知全集,则正确表示集合和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赏析:从拟题的角度看,本题将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考生通过一道题就经历集合三种基本表示方法的考验,题不难,但能“一箭三雕”,更启示以后的学生学习数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方法,实属上乘之作.在历年的高考题、教材例题(练习题)、乃至各市(地区)的模拟试题中,这样的题曾出不穷,每一道好题,都凝聚了拟题者的不少心血与灵光.阶段二:敢于改编D赏题到了一定的程度,会产生一种冲动,就是在研究某些试题时,会感到一些不适,比如,这题怎么哪么暴力硬拼?旨题哪里去了?这么偏、这么怪?这时,我们不防改之,确实无修改价值的,弃之.某市2010年的理数二模中出现如下一道偏题.例2 如图,矩形ORTM内放置5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其中A、B、C、D均在矩形的边上,设向量,则 ;若,则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考试结束后,不少带了10多年高三的老师互通电话,询问第二空的解答.一个填空题把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卡住了,学生的解答可想而知,评卷下来,结果学生第二问题的得分率几乎为0,出了没有学生能答的题,等于没出.下面我们先给一个解答思路:连接FD、FB,则=,得,;设小正方形的边长,过点A作,与TR交于点H,设,则,由A、B、C、D均在矩形的边上,考虑小正方形的边长在OR方向的投影,得,即同理得,即.由两式解得,即.这个无异于玩“杂技”,放到全国联赛中还可以,但放在高考模拟题中就值得商榷,毕竟这两类考试的性质与功能还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拟题老师怎么不可以将里面的5个小正方形放置得自然一点,让小正方形的6个顶点都在矩形的边上?如图.这一点点的改变,难度虽然降低了一点,但解法依然,解题思想更能ABCDORTM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而且解题方法更为丰富.阶段三:勤于自编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考试大纲,经常性地为我们的学生“量身定做”一些针对性强的测练题非常有必要,因为好题未必适用,有时会出现超前或过难等现象,这使我们的学生容易产生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在上到回归分析中的拟合效果的比较时,笔者发现,课本中的例题、习题的操作性非常弱、运算量很大,在不允许使用计算器下,绝大部分题根本无法作答,在一些已有的试题中改编时,又很难找到拟合效果对比性明显的题,经一翻探索与调整,自编了如下一题: 例3一天小明同学解答下题时遇到了困难,于是他参考了一下答案,可是答案也残缺不全,试题与答案提示如下:【试题】关于与有如下数据:01231248试建立与之间的回归方程.(参考数据:, ,).【答案与提示】由数据的散点图知与之间呈二次模型回归或指数模型回归,(1)二次模型:得回归方程为,残差平方和.(2)指数模型:得回归方程为 ,残差平方和.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卓,请你帮他填上(2)处残缺的部分,并说明理由. 本题的拟题背景为指数函数,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再结合所给的参考数据,不难得到了(2)处的回归方程.解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与作比较,发现经拟合得来的方程未必是真实方程,但与真实方程的误差非常小,“拟合”的意义不功自破.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回归方程为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再次演算.一个核心问题,就被一个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自编题巩固了下来,效果远比题海战好得多.阶段四:善于对比当我们所编拟的试题与正规试题(如高考试题、各省市及地区的模拟试题)发生碰撞时,比较它们的异同、优劣,可进一步让我们的试题来得更自然、纯正,更具训练价值与研究价值.2006年笔者编拟了如下一道概率与期望的试题:例4如图所示是在竖直平面内的一个“通道游戏”.图中 竖直线段和斜线段都表示通道,并且在交点处相遇,若竖直线段有一条的为第一层,有二条的为第二层,依此类推,现有一颗小弹子从第1层的通道里向下运动.记小弹子落入第n层第m个竖直通道(从左向右)的概率为(已知在通道的分叉处,小弹子以相同的概率落入每个通道).入口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第2通道(I)求的值;并猜想的表达式(只需写出结论,不必证明);(II)设小弹子落入第10层第m个竖直通道得到的分数为,其中,试求的数学期望.当时觉得不错,两年后,在深圳一模中发现了一道与之极其类似的题目,反复比较后发现,本题存在很多无用的重复运算,冲淡了对思想方法的考查,设问方式不错.调整后,将提问修改如下:(I)求的值,并猜想的表达式(只需写出结论,不必证明);(II)设小弹子落入第6层第m个竖直通道得到的分数为,其中,试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精确到0.1).再将其改善,后来发到了文1上.一些生搬硬造的劣质试题,不但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机会,还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误认为学习数学就在玩“杂技”,致使他们离数学的本义越来越远.所辛的是,近年的高考命题老师都在努力地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