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课文分析:新闻的特点是“新”,两则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再强调其是“新闻”不太恰当。并且编者在安排文本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两则新闻,本身就在强调文中所揭示的战争题材。这两则新闻,实际内容可以结合来看,共同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并且,新闻内容层次感极强,在介绍战争进程有条不紊,可以作为战争文学的一种典范来看。当然,确立了重点并非不谈新闻的特点。两则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新闻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这是需要在课堂中突出的。二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文章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入课堂中:有关渡江战役的历史典故及诗词,对于文本的一些字句的揣摩以及解放战争的基本进程等等。在这堂课上,我开始思考,既然将文本定义为战争文学,那么内容就应以战争为主,特别是揭示决定双方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篇,我突出作者对于战斗进程的词语的品读,突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篇则突出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变化,突出我军胜利的根本原因。再将结合解放战争的进程,突出双方势力的消长,揭示决定战争的要素。在这堂课中,我也进行了有限的语言赏析,但都是与上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在教学这堂课时,我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开章明义,让学生直面本单元的战争主题,从而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分析两则新闻整体结构,明确新闻的文体特点2、分析两则新闻主体结构,明确作者报道战争的重点3、结合解放战争的进程,明确战争胜负的要素。重点:1、2难点:3三、教学进程:1、导入:新闻,“新”字本身就很意思。“斤”的原意是斧子,“亲”的原意是树木。这个字的原意是把树木砍成木材的意思。现在正当秋季,不久后就会有人砍掉大树的老枝,以便明年春天长出新枝。这恰恰与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相对应:我们看到的两则新闻,都是解放战争过程中两次重要战役的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渡江战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是在三大战役中发生的,就如同将大树砍成细片。同时,两位老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分别定义为“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及“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有了新的认识,才能改变旧的认识,这同样也是新闻的定义。解放战争长达三年,为什么选取了这两个新闻报道呢?当然,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有着一般新闻记者所不具备的全局视角。另一方面,从两则新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让我们来看看两则新闻的内容。2、指导预习,明确标题、导语的特点:(1)朗读两则新闻,标出易读错的字,并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两则新闻的内容。(学生朗读,标音)提示:人第一句能否概括全篇内容?长江号称万里,难道都是解放军的渡江范围吗?(新闻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归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2)请同学们对照一下,标题与导语之间有什么相似处?又有什么不同?提示:都揭示了新闻的最核心内容。人补充了渡江的区域,中则交待了南阳守敌为王凌云。新闻实际上也是在记叙一件事,记叙文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大家看看,文中所交待的,是不是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中关键性的记叙要素?(3)归纳:标题:概括新闻中的最核心内容。导语:包括新闻中最重要的记叙要素。(4)补充:看剪报,在剪报上,常常会在标题上采用一些特殊的用语,以便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同时,为了更好地交待新闻内容,在标题前会有小标题,称为“引标题”;在标题后也会有小标题,称为“副标题”。(5)结合课后练习1,看结构图:新闻的主要结构,除标题、导语外,还有什么?(主体)背景常常包括在主体之中,而有的新闻没有结语,例如人,因为作者在写稿时,渡江战役并未结束。3、分析新闻主体结构,归纳关键字词,划分层次。(1)在人中,作者写了哪些时间段?(学生在文中划出)“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发电时止”“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部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发电时止”“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2)由此,大家可以归纳一下,作者分别写了几路大军?文中又是如何描写军队的进展情况?填写下列表格:时间横渡长江百万大军中路军20日夜-21日夜突破、渡至、渡过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21日下午5时起-22日夜已渡过、占领、扩展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东路军同上渡过、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切断三十五万大军,大部渡过南岸比较一下文中所用词语的含义:“突破”与“渡过”的区别?(“突破”指遇到了敌人的抵抗,但被我军冲破;“渡过”,正如文中所写,“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几乎可以不计。)“歼灭”与“击溃”的区别?(“歼灭”指将敌人全消灭了,“击溃”指敌人仅仅溃退)“占领”与“控制”的区别?(“占领”不排除仍有敌人的零星抵抗,“控制”则是完全掌握)此处控制的是什么?(江阴要塞)看地图,明确江阴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由于江阴要塞被我军控制,国民党海军舰队的一大部分被封锁于长江之中。于是二十余艘军舰宣布起义,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就此宣告成立。(4)从用词来看,那一路大军作者描写最详细?(东路军)为什么?(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作者为什么将中路军置于开头呢?(按时间顺序)东路军战况最激烈,因此置于最后。这也与战役正在进行,为后续报道铺垫有关。(5)总结:不过,无论敌人抵抗是否顽强,其结果都是彻底溃败,这一战役也标志解放战争我军全胜之势不可逆转。(6)取得如此胜利,此前就有伏笔。我们来看在战役前半年时间,48年的新闻中。作者在导语之后就介绍了解放南阳?(先写了与南阳相关的两段历史)为什么颠倒时间顺序,将曹操、张绣之战放在前面?(战况激烈)都强调了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7)既然南阳地位如此重要,蒋介石重视它吗?结果如何?我军重视它吗?结果又如何?(在文中找出有关敌我双方的描述,分层次)归纳层次: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敌人不断溃退我军迅速发展取得胜利原因预测敌人命运补充材料:解放南阳之前,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四十余万国民党精锐部队被全歼,我军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超过了国民党军。之后,淮海战役拉开序幕。尽管国民党八十万对阵我军六十万,结果是五十余万国民党军被歼灭,国民党就此败局已定。(9)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我军胜利的最根本原因?(“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4、结合两则新闻,思考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1)人说明了解放战争的结局,而中则揭示了原因,这一原因体现在解放战争的全部进程中。补充材料: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于1946年6月,当时国民党军近五百万人,多为美械装备或接受的日械装备,我军共一百二十万人,最好的装备为缴获的日械。并且,包括苏联在内的国家,都承受国民党政权。因此,蒋介石的参谋长陈诚在内战伊始曾说,六个月解决战斗。结果,不到三年时间,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在中,明确了我军联合了一切可联合阶层。而在解放战争中,这一点始终在左右着战争进程。以两个战场为例:东北战场,此前这里时张作霖父子的割据地,后来被日本人占据,国共双方都没有全面进入过。蒋介石派出了几十万军队,是他最精锐的印缅远征军。但这些军队进入东北,普遍丧失了战斗力。他们忙着抢房子、金条,还有人。当时国民党连级军官都可以带随军家眷,因此许多军官突击结婚。最终一败再败,军队只剩下了四十余万,龟缩在几个孤立的城市中。我军进入东北,只有十余万人,可是在广大农村进行土改,分田地,结果在短短一年多时间,我军扩充至一百余万,因此辽沈战役在此打响。淮海战役我军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其背后,还有数百万民工推着独轮小车为大军送给养。他们挺着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跋涉上千公里。举一个老农的例子,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将他为地主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分给了他。老人在地边蹲了一夜,第二天就推上了小车为大军送给养了。他死在了途中,但他没有后悔。(2)读课文,看文中描写国民党军两个例子:国民党军为何“毫无斗志”?(得知国民政府拒绝和平,泄气了,可见其士气低落,与我军的“锐不可当”成为对比)而我军中,就有许多解放战士,他们得知自己分了田地,主动投诚,并且成为了中坚力量。(3)对照下列文本中的不同词语,体会感情色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讥讽了汤恩伯的无能)作者在这里讥讽的谁?(汤恩伯如此无能,甚至在他死后,蒋介石也不忘讥讽他。但此刻仍用他,说明国民党军中的确已经是无人可用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是森林了(扩大了根据地)。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表现了自信)谁说的“生根”的话?(白崇禧)他这句话很有战略眼光,的确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他也是国民党中少有的几个战略家之一。但是他与蒋介石分属不同派系,他们之间的矛盾有时比国共矛盾还要激烈。(4)总结:我军联合了一切可联合的阶层,国民党在广大群众中被孤立,自身还不能知人善任,内部矛盾重重,可以说战争的结局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