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物理“学困生”的物理学习状况的跟踪调查结题报告江苏省沛县中学 张效瑞1、 课题研究的背景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重点高中,高中物理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困难上的分化点,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受到最难学习的科目就是物理,高中物理教学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打破形成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瓶颈,及时寻找分化的原因及对策,是一件非常必要也十分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发展,高中学生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了高二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差,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 因此,我选取研究物理学困生的转化,这一普通而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2、 课题研究的意义物理是高中各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女生)出现了困难,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情绪,造成物理学习成绩乃至其它学科成绩的下降。物理学习的瘴碍在那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是每一个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面临的课题。本课题寄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的跟踪调查研究寻找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障碍的办法,达到减少学习物理困难,实现高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3、 课题的研究方法1、研究文献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和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并通过归纳整理、实践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增强研究课题的理论性、科学性。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典型调查等方式,搜集研究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困惑,整理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制定研究的事实依据。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该生行为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对物理困惑形成的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4、 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对课堂提问实践进行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四、课题研究过程按照研究方法所提出的研究方向,我们开始对物理学困生进行选则分类,然后选取典型代表,对他进行专门的分析从思想转变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了以下过程的研究,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困生转化与体验成功的主要场所,学习物理的困难现状分析,应从调查与实践的基础出发,并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思想,认真剖析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形成困难的原因,依据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学生学习困难的现状提出了克服学生困难的方法与对策。为学校、教师、学生在高中物理教学上各自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把学习困难消灭在萌芽之中,共同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具体的操作过程是:1 学困生的选取首先我要求同学把自己认为物理学习中的困难、自己的真实情况写出来,从中找出多数同学的典型代表,确认了研究对象。然后我又对他本人、前任物理教师、班主任、家长、有关同学的调查走访,考察其以前的物理及其它学科的成绩。经过我的个人分析得到,这个学生平时学习物理的困难表现形式为如下几个方面,课堂上听课难,听不进去,自己自学又没有自制力,造成学习过程中入门难,提升更难,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他对物理学习困难我有如下的分析:一 学科因素高中物理知识庞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概念、规律众多,各自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内涵与外延,造成学习上困难。物理知识的抽象性: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具有不可观察性,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的短暂性,难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难以深入理解。二 学校因素学校硬件设施影响教学难易: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用大量的实验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难易程度,由于我校新建,各种实验器材没有配备,无法进行实验,要是可以试验,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同时对信息收集整理,就能将复杂的知识化难为易,因此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另一方面,由于新课程改革,学校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相应的在高一物理学科的课程开的不足,资料题目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三 教师因素教师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外部影响最主要因素,在学生开始学习物理时,一位好老师的正确引导不可或缺,如果学生开始就不对物理感兴趣,物理成绩不好,老师再有歧视,学生会对物理彻底的放弃,这位同学就是这种情况。四 学生自身因素在高一开始的时候,认为物理课开的少不重要,需要识记的内容不多,花的时间少,对物理老师不喜欢,放弃了学习无力的兴趣。了解如上的信息,为科学转化学困生掌握第一手材料。2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找到原因,就有了解决的方法,我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引导该生,首先让他对我没有排斥,然后对他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科学家的趣事,让他对物理产生兴趣,鼓励他物理并不可拍,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学一定可以学好,在课堂上我多和同学们沟通,利用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的多媒体,演示物理实验(因为学校的实验室还没有建好),自己又和同事合作,自制了一些物理的演示器材,充分调动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该生我又重点照顾,多对他讲解解题方法。由于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愿意在物理上下功夫,还有老师的特别照顾,该生的物理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及研究成果2008年11月-2009年2月 柳夕浪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2009年6月学会教学 :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2009年10月G.Ivan Hannel . 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 汕头大学出版社六、完成的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2009年2月 进行问卷调查有关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已完成)2009年2月 进行问卷调查有关学生对“物理学史”的调查问卷(已完成)2009年3月 撰写案例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已完成)2009年4月 撰写教学随笔分子间的作用力(已完成)2009年4月 撰写教学随笔对于绝对零度的一道题的解析(已完成)2009年7月 撰写教学随笔如何引导学生把物理题分步解答(已完成)2009年7月 撰写课题阶段性报告P县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情况的调查(已完成)2009年9月撰写研究反思昨天你收到了什么(已完成)2009年9月 撰写读书笔记小招呼,大学问(已完成)2009年9月 撰写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座位编排方式(已完成)2009年9月 撰写读书笔记课堂教学临床指导的读书笔记(已完成)七、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与讨论高中物理的学习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只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下功夫去学,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我所研究的对象仅是一位同学,虽说是从我办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但是学生间的差异,外部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交友圈的差异,以及其他老师不可控制的变量,都会对研究的过程产生影响,在研究过程如何把外部的影响降到最低,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老师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老师课外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去从实践中得到,才能找到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另外由于研究周期、个人能力、时间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更多的处在摸索探究阶段,敬请专家同仁指导。案例1 万有引力定律 案例2 P县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情况的调查案例3 如何引导学生把物理题分步解答案例4 对于绝对零度的一道题的解析读书笔记1 小招呼,大学问读书笔记2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3 高中学生座位编排方式读书笔记4 昨天你收到了什么万有引力定律张效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2)(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值选,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3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作业探究活动组织学生编写相关小论文,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下面就是相关的题目1、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历史过程2、第谷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上的贡献万有引力定律搜集整理P县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情况的调查摘要:在通过对县城高中物理课堂情况的调查,概述在调查中发现的课堂问题出现的问题,包括提问的数量、提问的类型、提问的层次性和难易度、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情景和提问设定分析、提问的普遍性、教师追溯答案艺术和技巧分析、提问和答问分析、学生质疑问难和主动探究情况分析,希望能够对以后老师课堂提问有所帮助。关键词: 课堂 提问 调查 分析Research of the physics classes about enquiry in high school of P townAbstract: T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physics classes in the high school of the country town, we mak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ose classes. it includes the quantity, the type, the gradation, the difficulty of the enquiry. It also refers to the target, the pertinence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scene of the quiz. There are the analysis enacted for the enquir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Enquiry. In addition, the art of retro specting answers of teachers, skills of analysis, analysis of enquiring and solvi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t and the active explor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We hope that all the above can do for classes later on. Keywords: classes enquiry survey analysis 众多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不同的课堂提问行为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为了提高物理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矫治课堂提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缺失,我们借鉴现代教学论、临床诊断治疗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广泛吸纳国内外有关课堂提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县城高中课堂提问进行调查。我是利用有实习生期间进行调查的,这样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尽可能的保持调查的真实性,作为实习老师在听课不会给上课的老师和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另外上课的老师不会专门去,因为有听课的而另外准备,上课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不要害怕在课堂提问中暴露出问题,这样拿到的数据才是真实的。我所任教的高中是P县中学,在高中部一年级实习,总共有八位物理教师,三十个班级。来校实习的老师有的时间是六周,为了全面、快速、有效地记录课堂提问行为,大约用了一周时间来熟悉老师上课时基本的提问方式,课堂基本规律,然后制定了表格,预先设计好的课堂座位区位表上标注教学中被提问的学生,考察提问在座位分布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利于更好的记录课堂情况。为了更加全面的调查我后来又去了另外的一所学校听JA中学了十节课。P县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所非常出名的学校。JA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但是在我们县也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共听了九位教师的三十一节课,提问总数为146个。下面我们对几位老师进行简要的介绍:S老师是位50多岁的高级教师,上课风趣,喜欢和学生说笑,课堂气氛活跃。P县中学老师。W老师是位40多岁的中级教师,上课较严肃,但是对待学生有种特别的耐心,给学生的关系融洽。P县中学老师。L老师是位年轻的老师,给学生以亲切感,和学生处的来,上课认真。P县中学老师。F老师也是位年轻的老师,长的有点胖,让学生容易接近,上课比较风趣,课堂气氛很好。P县中学老师。Z老师年轻老师,但比较古板,对学生严肃,和学生关系不好。P县中学老师。小W老师是位年轻的女教师,对学生比较凶,和学生关系较僵,经常和学生发生矛盾。P县中学老师。Z老师是50多岁的高级教师,是副校长,人很严肃,学生很怕他的。P县JA中学教师。M老师是位50多岁的高级教师,上课认真严肃,但更缺不了的是一种可爱和幽默,可以带动我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P县JA中学教师。H老师,年轻教师,人很随和,和学生关系很好,上课认真。P县JA中学教师。在附录的大量数据中,我们对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和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提问的数量分析一般而言,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面面俱到,不但烦琐费时,淹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会减少学生课堂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造成虚假的课堂“热闹”气氛。从我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总共一百四十六个提问,三十一节课,平均每节课五个问题,当时我们细看一下,一节课最多提问十四个,最少的竟然没有提问。其中老教师的提问控制在五个左右,年轻教师的提问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有位女教师一堂课竟一个问题都没有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教师还是有一定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另外我们还要根据课的类型来判断一节课问题的多少,一般的新授课提问的数量要相对少些,在复习课和习题课上的提问要多些。当然,衡量提问数量的多少,并无绝对的硬性标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所提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价值判断。重要的不是一定要把问题的数量控制在多少以内或达到多少,而是要提高每一个问题的质量和价值。这方面,没有规定的标准可循,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调节课堂提问的数量。2 提问类型和思维水平分析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认知性知识,也有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既有一般的事实、现象和概念,又有抽象的原理、法则和定律等。有的只需学生记忆和理解,有的还需分析、应用、综合和评价。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类型和不同思维水平的教学问题,以综合完成各种知识的学习任务。由于不同提问方法所发挥的教学价值不同,人们在分析教学提问类型和不同问题的思维水平时,应根据具体物理学科特点和课堂提问行为改进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合自己需要的提问分类标准。当然,物理教师也可同时采用几个不同的提问分类标准,对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做出统计分析。我在调查时为了方便记录把课堂提问分成五个方面:概念性问题;选择填空题;事实性问题;有讨论的问题;应用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物理课堂提问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概念性问题和应用题,总共146个问题,概念性问题71个,选择填空题3个,事实性问题7个,有讨论的问题3个,应用题62个。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所占的比例: 从表格中可看出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上课时老师的提问大多数为对上次新授课内容的回忆提问和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的应用题,这样我们就很难看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而且这样不利于我们分析,现在我们从认知思维水平维度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分析方法,把问题分为如下五类: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评价提问。这样我们利用分类可以更好的分析提问的意义。从下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占的比例: 我们知道回忆提问又称低水平问题,仅仅要求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学生凭记忆即可作答,其功能是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提问是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推测方可获得问题答案的提问,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运用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解决新的问题;分析提问要求学生把材料分解成几个要素,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他们的组织和结构的问题;评价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新的整体的问题。 我们老师在回忆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所占的比例很大,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抓的很紧,但是对理解、分析、评价方面还不够,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很不利。 为了从各个侧面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运用多种分类标准同时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统计。这里我们就不在用别的方法了。值得注意的是,对课堂提问类型和思维水平的分析,并非否定或取消较低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提问,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使提问在各种分类维度上保持适当的数量和水平。3 有关提问的其他方面的分析3.1 问题功能明确性、系统性分析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题意清楚,不提双重问题,不模棱两可,不烦琐冗长。在一堂课或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先后有序,环环相扣;有主有次,连续一贯;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具有内在联系。 从我们听课时可以得到在课堂上物理老师的提问都是课前精心设计好的,在教学中的效果还是很好的。3.2 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分析老师的课堂提问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提问是围绕教学中心、层次清楚、有的放矢,不存在枝节旁生、隔靴搔痒的提问,一般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及问题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过系统的设计,没有存在游离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之外的教学提问。3.3 提问情境和提问的设定点分析老师能够抓住了知识理解的关键、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来提问,但是不能很好为学生质疑问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为学生营造了畅所欲言、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意见及求异思维的有一定影响。3.4 提问的普遍性分析从我们统计的表格可以看出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还是发是很普遍的,不存在视角范围内提问的次数过多,其他范围内提问的次数少的现象,老师的提问能够覆盖全班,男女生所占比例比较合理。3.5 教师追溯答案艺术和技巧分析在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追溯答案,在这方面我们物理老师要进一步加强。在课堂提问时如果能注意对问题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3.6 提问和答问方式分析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时机一般选择的很好,根据不同的问题留取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基本上是按照先点名后提问,没有出现过多地依照某种规律点名提问,一般没有枪答、无人答等提问。3.7 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究情况分析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此,教师既要分析自己提问的质量和效果,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质疑问难的精神和态度,并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制定出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质疑问难、敢提问、会提问的具体策略。致谢论文的准备,起稿,修订工作都在潘苏东老师的督促,细心指导,耐心讲解下完成。通过几个月与潘老师的相处和交流,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上抑或其他方面独到的观点,通透的见地,勤恳的工作态度和亲切的待人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受益匪浅。潘老师在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资料,排解疑难,令我感动。衷心的感谢潘老师悉心的指导。另外对在研究期间给提供资料的多位老师也致以谢意。参考文献1. Robert . J.Sternberg. Louise Sper-Swerling . 思维教育2. 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 .多员智能教与学的策略3. 宋秋前 . 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 4. Thomas L.Good . Jere E.Brophy . 透视课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02.1 5. 肖锋. 学会教学 :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2.96. G.Ivan Hannel . 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 .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107. 邵霞蔚 . 试析课堂提问的原则 如何引导学生把物理题分步解答张效瑞在如今的高考模式下,物理试题的难度一年大于一年,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去解题是我们要研究的,我现在采取一种分步处理的方法,希望对广大的教师有所借鉴。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船过河问题时,通常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小船在d=200 m宽的河中横渡,水流速度是2 m/s,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4 m/s.求:(1)小船渡河的最短时间.(2)要使小船航程最短,应该如何航行?答案 (1)50 s (2)船速与上游河岸成60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成这样几问学生是否更容易接受呢!(1) 当水流速度为零,即该船在静水中航行,它的运动情况如何?(2) 当水流速度不为零,而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零,它的运动情况如何?(3) 当水流速度不为零,而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也不为零,它的运动情况如何?(4) 问题(3)中的船的实际运动方向与船头的方向一致吗?(5) 根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可不可以再把船速V船分解呢?(6) 怎样调整船头方向才能使渡河的时间最短?(7) 船过河时航程最短指的是什么?理想情况下的最短航程是什么?(8) 怎样才能使航程最短呢?我们这样一步一步的设问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分析,使得问题简化,学生学起来会更容易接受。这八问的解析如下:(1) 当水流速度为零,即该船在静水中航行,它的运动情况如何?(2) 当水流速度不为零,而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零,它的运动情况如何?(3) 当水流速度不为零,而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也不为零,它的运动情况如何?(4) 问题(3)中的船的实际运动方向与船头的方向一致吗?(5) 根据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可不可以再把船速V船分解呢?(6) 怎样调整船头方向才能使渡河的时间最短?(7) 船过河时航程最短指的是什么?理想情况下的最短航程是什么?(8) 怎样才能使航程最短呢?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还可以把它拓展:若船速V船小于水速V水,怎样才能使航程最短呢?这样我们使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逐步消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了问题。对于绝对零度的一道题的解析今天练习上出现了一道关于绝对零度的题目:关于绝对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在绝对零度附近所有分子都将停止运动B.热力学温标是有查理定律“外推”到零压强而引人的,所以即使在绝对零度附近,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的关系仍然存在C.用摄氏温标来表示,绝对零度的数值为-273D.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绝对零度是可能达到的对于绝对零度在新教材上没有出现,所以要对学生必要的补充有关知识,绝对零度,也就是-273.15(摄氏度)。 没有一个地方有这个温度,即使是宇宙的最深处,温度也比绝对温度高3度,人类也不可能制造出来这个温度,只能无限的接近。在这温度下物体没有内能。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此温度下物体没有内能。把-273.15定作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的零度,叫做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 热力学温标的单位是开尔文(K)。 在中学阶段,对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间的换算,是取近似值T(K)=t()+273。实际上,如以水的冰点为标准,绝对零度应比它低273.15所以精确的换算关系应该是T(K)=t()+273.15。 绝对零度是根据理想气体所遵循的规律,用外推的方法得到的。用这样的方法,当温度降低到-273.15时,气体的体积将减小到零。如果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出发,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由温度T确定,那么也可以把绝对零度说成是“理想气体分子停止运动时的温度”。以上两种说法都只是一种理想的推理。事实上一切实际气体在温度接近-273.15时,将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特性,这时气体早已变成液态或固态。总之,气体分子的运动已不再遵循经典物理的热力学统计规律。通过大量实验以及经过量子力学修正后的理论导出,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地方,分子的动能趋于一个固定值,这个极值被叫做零点能量。这说明绝对零度时,分子的能量并不为零,而是具有一个很小的数值。原因是,全部粒子都处于能量可能有的最低的状态,也就是全部粒子都处于基态。 由于水的三相点温度是0.01,因此绝对零度比水的三相点温度低27316。 物体的温度实际上就是原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热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原子在快速运动:当我们感到一个物体比较冷的时候,则意味着其内部的原子运动速度较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热或冷来感觉这种运动的,而物理学家则是绝对温标或称开尔文温标来测量温度的。 按照这种温标测量温度,绝对温度零度(0K)相当于摄氏零下273.15度(-273.15)被称为“绝对零度”,是自然界中可能的最低温度。在绝对零度下,原子的运动完全停止了,并且从理论上讲,气体的体积应当是零。由此,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温度不可能降到这个标度之下,为什么事实上甚至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度,而只能接近它。 事实上,在这样的非常温度下,物质呈现的既不是液体状态,也不是固体状态,更不是气体状态,而是聚集成唯一的“超原子”,它表现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有了以上的知识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就不难了,由于在非常温度下物质不是气态所以A错了,而B项我们知道查理定律适用条件是温度不太低,所以错误,而D项我们知道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答案只有C。小招呼,大学问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天了,发现学习是真的很有必要。通过观看“打招呼”案例视频,使我知道原来平时微不足道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打招呼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我们学校也曾经要求过学生要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和每一个学生打招呼就可避免一些尴尬。 “学生对老师是讲礼貌的,而老师却不理会学生们的问候。张老师给自己也是给我们大家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却尖锐的问题:我们是无暇顾及呢?还是不屑一顾呢?总是习惯的骑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校内,忽视了回应孩子甜甜的问候。孩子们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感受?习以为常的现象,暴露出了深刻的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打招呼”的冷漠,实质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教师应该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自觉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注意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关怀备至、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些稚嫩的心灵。张老师的认识是深刻的,体现了教育者应有的教育理念和热爱学生的情感。” 我想在新的学期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好,还要向其他职工(如炊事员、清洁工、门卫等许多服务人员)主动问好,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员工主动向学生问好。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我会通过和其他老师同学积极主动和他打招呼,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张嘴,早日融入集体。我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见面打个招呼,或者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心理学家提出,“打招呼”是一种阳光心态的反映,核心是尊重人,对人热情的问题。“阳光心态”使人产生舒适感,幸福感。教师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 既然我们教师需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我们何必吝啬一个招呼或一个微笑呢。礼貌的行为带来和谐的校园,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校园学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正所谓“小招呼,大学问”“小学校,大世界”。课堂教学临床指导读书笔记第四章课堂管理指导一目标导向1教学目标概述2教学目标的设计3目标导向的观测记录二激励与强化1激励与强化的概述激励指激发、引导、推动行为指向目标的过程。强化是指随着人的行为之后发生的某种结果会对这种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那些能产生积极活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以强化。2激励与强化的策略内在需要的尊重外在诱因的设置自我调节的作用3激励与强化的观察记录教学问题或课堂练习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激励与强化学生的反应4激励与强化的分析改进三组织构造1组织构造的概述2组织构造的策略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3组织构造的观测与分析四程序设定1程序设定的概述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2程序设计的策略设计依据:教学过程与儿童认知过程相吻合设计思路: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的比较首尾呼应:讲究导入、结束的艺术性良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主要方法:联旧引新、制造悬念、故事激励、审题导入、铺垫导入。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耐人寻味。结语设计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总结重点,回应开头;留有余地;质疑问难;课堂作业。3教学程序的观测记录4教学程序的分析改进 根据课堂教学程序的内容,分析其有没有遵循教材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过程。 透过外在教学程序的安排,分析内在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 根据相对集中的教学段落的安排,分析各个教学程序的时间是否合理。 分析课的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定向思维;课的结束是否能对本课学习的内容作出恰当的归纳,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或者拓宽学生的思维,引起更浓厚的探索兴趣。注意分析每个教学段落之间的过渡照应、穿针引线是否自然,教学结构是否紧凑前后能否浑然一体,有无过于突兀、脱节的地方。高中学生座位编排方式经过在我校同行间的调查,我发现同行在座位编排的时候,都非常注意学生的感受以及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态度,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采用以下几种学生座位的编排方式。一是按成绩为主的座位编排方式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手册
-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追溯系统建设协议
-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与培养方法议论文4篇
- 项目评估及可行性分析工具包
- 故乡食物背后的文化意蕴教学教案
- 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与应用服务协议
- 儿童节庆祝活动总结与反思
- 高效兑现合同承诺函(7篇)
-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协议书
- 生活中的小物描写(8篇)
-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科学3.9《显微镜下的细胞》教学课件
- 医疗美容项目备案申请doc
-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项目团队实施及人员配置
- 颅脑损伤营养支持
- 课题申报讲座课件
- 纸张消耗统计表
- Q∕SY 06327-2020 二氧化碳驱油气田集输管道施工技术规范
- 肩袖损伤护理
- 电镀时间与理论厚的计算方法
- Word操作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