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_第1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_第2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_第3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_第4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学情分析: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教学难点: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教学方法 :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流程:一、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二、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煤藏()宝藏()(cangzang)挑()战挑()脚(tiaotiao)半夜得()动身得()了吧(dededei)降落()落()在后头(luola)2、讨论: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2、抄写词语。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教学难点: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教具准备: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有感情的朗读。(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变换说法。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感情朗读(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变换说法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感情朗读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变换说法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比较体会比喻句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感情朗读(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变换说法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感情朗读(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变换说法红肿的肩头很疼。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感情朗读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出示对话: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A、孩子,B、妈妈,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六、拓展延伸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