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_第1页
小桥流水人家_第2页
小桥流水人家_第3页
小桥流水人家_第4页
小桥流水人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自学课文,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 在认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要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大意。4、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5、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及采用的方法。教学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评价方案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学生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100%的学生读准词语读音,100%的学生听写相关词语。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是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字词、小组结合读课文,使100%的学生达到读的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读悟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使90%的学生能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目标3让学生交流、补充、教师点拨的方式使82%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的意思。4、目标4让学生互相督促,教师个别监督,使100%的学生能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前两首古诗泊船瓜洲秋思。5、目标5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指名表达、教师点拨的方式,使100%的学生能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及采用的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疑难问题(不理解的词句)教师准备带有重点词句的相关课件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出示幻灯片3)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5齐读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板书:知诗人,解诗题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板书:抓字眼,明诗意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板书:入诗境,悟诗情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1)教师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3)学生自读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五、作业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1满过绿入到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动拂翻皱起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板书设计欣赏诗歌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读懂诗意1、指名朗读古诗。 2、提出不理解的内容,加以交流。3、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2)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3)品味“开”之内涵“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3、诵读提炼。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二)学习长相思1、看插图,说词意。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2、讨论:(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6梅花魂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 能正确读出“魂、幽、葬、颇、腮、玷、秉、谓、飕、衰、侨、眷”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梳理、衰老、珍藏、华侨、愁苦、甚至、丝绸、腮边、无所谓、葬身异国、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朦胧”等词语。 2.、 在认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要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最能表现华侨老人情感的句子,并能通过朗读说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品味语言的好处。5、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评价方案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学生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100%的学生读准词语读音,100%的学生听写相关词语。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是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字词、小组结合读课文,使100%的学生达到读的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读悟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使90%的学生能读出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3、目标3让学生交流、补充、教师点拨的方式使82%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4、目标4指名发言、教师观察、查看课本,使100%的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使100%的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5、目标5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指名表达、教师点拨的方式,使100%的学生能说出作者表达的表达方式。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疑难问题(不理解的词句)教师准备带有重点词句的相关课件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分外”的“分;“抹净”中的“抹;“低头折节”中的“折”的读音,让学生反复朗读。2、指名读课文,以求读得正确流利,如若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改正。3、出示要求写的字14个,注意重点指导一些字,如“幽”的笔顺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甚”的最后一笔是竖折。“衰”字写的时候要与“哀”加以区别。4、找出词语及有特点的句子。5、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探讨。6、默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顺序。引导学生读通、读熟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7、默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通过以前的学习,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相机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教师小结: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 3、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读完课文,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谁能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检查: A、出示词语:秉性训斥撩乱蒙胧眷恋玷污凉飕飕颇负盛名低头折节(指名读,齐读) B、交流感受。 精读感悟入境入情1、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同桌可探讨交流)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A 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板书:黯然泪下) (b)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c)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a)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分外爱惜) (b)学生圈划有关重点字词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用红色显示) (c)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是玷污得的吗?”是什么句?读出强烈的反诘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赛读,穿插评价,齐读) C 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a)自由轻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回答,也可以自己想。) (b)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方志敏,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师重点略述江姐的事迹,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赞美她,播放红梅赞MTV,学生齐唱。 (c)小结过渡:是啊!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当非点袭来时,我们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他们,不也是这朵朵梅花吗?作为跨世纪的年轻一代,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d)让我们深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e)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f)屏幕红色显示:“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反复读这句感叹句,从中,你领悟到什么?(相机板书:临别送图) (g)针对这一自然段,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段话写的是梅花,文中为什么用她,而不用它?”此时,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畅所欲言,升华学生对梅花魂这种民族魂,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D 其余几处学生自由交流。结合理解,感情朗读。(相机板书:失声痛哭含泪递绢) E过渡小结:载着无尽的思念,船儿越飘越远,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深切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我要回来”(录音播放,声音低沉,苍凉,动情)我想,此刻,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他,我们四十三颗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地震撼着,同学们,震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板书:爱国心) 即时拓展加深体验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分外失声泪下爱惜痛哭爱国心临别含泪送图递绢7桂花雨学习目标1自学课文,能正确读出“箩、杭”这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 在认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要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恋家乡情感的句子,并能通过朗读说出所要表达的情感。5、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方案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学生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100%的学生读准词语读音,100%的学生听写相关词语。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是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字词、小组结合读课文,使100%的学生达到读的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读悟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使90%的学生能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目标3让学生交流、补充、教师点拨的方式使82%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4、目标4指名发言、教师观察、查看课本,使100%的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使100%的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5、目标5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指名表达、教师点拨的方式,使100%的学生能说出作者的表达方式。课前准备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准备带有词句的课件。教学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二)检查预习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四)品读体会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五)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板书设计7*、桂花雨桂花飘香十里摇花真像下雨爱花赏花拾花仿佛回到故里8小桥流水人家学习目标1、自学课文,能正确读出“潺、婀、粼、涸、缀、螃、蟹”这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印象、舒服”等词语;2、在认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学生要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恋家乡情感的句子,并能通过朗读说出所要表达的情感。5、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方案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学生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100%的学生读准词语读音,100%的学生听写相关词语。2、目标2朗读课文,第一课是解决正确流利的目标。通过指名读字词、小组结合读课文,使100%的学生达到读的正确、通顺、流利。第二课时在深入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读悟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使90%的学生能读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目标3让学生交流、补充、教师点拨的方式使82%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4、目标4指名发言、教师观察、查看课本,使100%的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使100%的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5、目标5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指名表达、教师点拨的方式,使100%的学生能说出作者的表达方式。课前准备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准备带有词句的课件。教学预设: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交流.探究表达方式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三、赏读,积累优美句段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畅所欲言.抒发情感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展示活动方案以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