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课程故事_第1页
我们的新课程故事_第2页
我们的新课程故事_第3页
我们的新课程故事_第4页
我们的新课程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的新课程故事摘自教育信息报/朱建人 张晓萍 王羽左新课程之旅,嘉兴市实验小学里发生了许多支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跳动着老师们创造的脉博及教育的灵性,闪耀着师生互动中的生命活力,诉说着新课程给教师带来喜悦、痛苦、困惑、自信、快乐、感动生成与预设刘晶(教一年级语文):课堂是每个独特的生命表现自己的场所,每一堂课,学生们的每一句话,每个举动,他们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都是生命的一种非常生动的旋律,许多情景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设定的情境是小明每天主动帮邻居王爷拿牛奶,王爷爷想给他一点报酬,小明不知该怎么办,让学生帮小明出主意。课上,当我问学生们:“小明究竟该怎么办呢?”几个孩子发表的意见几乎都一样:小明不应该要王爷爷的钱。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接着我准备问学生:小明应该怎么对王爷爷说呢?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没来得及问,俞浩辰叫了起来: “刘老师,我认为钱是王爷爷一定要给小明的,他是可以收下的。”他刚坐下,丁哲远马上附和说:“是的,我也觉得小明可以收下王爷爷的钱。”这下,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看着还有些孩子也在暗暗点头,并按捺不住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随即对课堂教学环节作了调整。于是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呢?同意他不收钱的站到左边,觉得他可以收下钱的站到右边,让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说说自己的想法好吗?”“好!”孩子们边叫边跳。“我认为小明帮王爷爷拿牛奶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不应该要钱。”“小明可以对王爷爷说,我不要钱,也不帮你拿牛奶了,然后仍旧每天偷偷地把牛奶拿了放在王爷爷家门口。”“小明可以收下钱,把钱攒起来,等到钱比较多的时候,用这些钱买东西给王爷爷。”“哎,对的,对的。”这个办法一出台,孩子们又一次进入了兴奋状态,马上有了许多想法。“用这些钱在王爷爷生日的时候买个蛋糕,买束鲜花,祝他生日快乐。”“也可以在过年的时候买一些补品送给王爷爷。”“还可以把所有的钱放在一个信封里,再写一封信,悄悄地从王爷爷家的门缝里塞进去。” 很多时候学生的“旁逸斜出”其实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是学生与文本碰撞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视界逐渐开阔,如果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课堂定能生长出较“知识”更具影响力的一些东西。资源视界钱平英(教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友爱残疾人。怎么上?根据教材的编排,设想安排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体验感悟。让孩子们单手穿衣服、单腿走路等,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组织学生课外调查,看看我们为残疾人做了哪些工作。在活动中体验很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而且课堂气氛会好可反思教学方案时,不禁想:学生体验这种不方便是为什么?学生们在这种体验中能感悟到什么?残疾人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的同情吗? 我们总认为残疾人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人。在残疾人面前,我们自然而然地拥有一种强势优越。其实我们没有权力怜悯他们,在生命面前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该用一种特殊的眼光,视他们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于是,我决定把残疾人的生活真实地展示出来:小区附近那对残疾夫妇做着红红火火的小生意,推拿所盲人按摩师为给病人带来健康而工作着我想告诉孩子们:残疾人,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有残障,和我们一样的是他们也创造自己的生活,并给社会创造着财富。然而,当我和一个非职业教育者谈我的课堂设想时,他却说:你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吗?你无非是把你的想法用你以为合适的方法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已,你们教师真是教师。“教师真是教师”,这句不乏讥讽的话,重重地击打我的心,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们的课堂是否依然太关注“告诉”了?几番思索,最终,我选择去了福利院,拍下了福利院的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一个生活的片段,定格在我记忆的天空里,成为最纯洁的一片云彩,孩子们单纯的快乐,快乐中的无邪,互助中的真情,甚至更多对我是一种感动。很多时候我们就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成长。新课程给了我们很大的创造空间,给了我们发挥个人智慧的机会,同时也检验我们的教学智慧。对我们的挑战有多大,给我们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关注生命陆勤(教四年级语文):西沙渔人一课教学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学了课文,你们佩服西沙渔人吗?一个学生说很敬佩西沙渔人,因为他们捕鲨鱼用的是一叶扁舟,大海上的波涛是很大的,大轮船都有可能被海水吞没,更不要说是小船了。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西沙渔人是很聪明的,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钓钩。这种钓钩的倒刺十分锋利,在靠近钓钩的地方包着铜片,防止钓绳被鲨鱼的利齿咬断。另外一位学生说西沙渔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没有和鲨鱼硬拼,而是先让鲨鱼拖着小帆船奔上三五十里,甚至一二百里。等到它无力再拖动小帆船时,才把它劈死。孩子们都结合课文谈了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也很符合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就是从船小浪大、海深鱼猛、钓钩特殊、方法巧妙四个方面赞美丙沙渔人的机智剽悍的。正在我准备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总结的时候,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一点也不佩服西沙渔人,他们捕捉鲨鱼的方法简直是太残忍了。”他的答案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连我也被怔了一下。“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聪明的西沙渔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钓钩。这种钓钩比普通钓钩大好几倍,倒刺十分锋利,能深深地扎住鲨鱼的嘴唇。防止它逃脱,那么那些上钩的鲨鱼肯定是很痛苦的。我猜测鲨鱼当时是血流不止。还有,被倒刺扎痛的鲨鱼发疯似地逃窜,拖着小帆船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弛。等到它无力拖动小帆船时,剽悍的渔人便提起钓绳,鲨鱼一露出水面,还来不及挣扎,一柄利斧劈下去,鲨鱼顿时断气。鲨鱼是在被西沙渔人折磨得精疲力尽的情况下,才被杀死的,是非常可怜的。何况这是在鲨鱼没有伤害人的情况下发生的,西沙渔人的这种做法是很不人性的。”孩子是多么的伟大,他们才10岁,就能有这样的爱心对待一条鲨鱼,一个生命。而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整整15年,曾经自豪地对我的孩子们说,我教书的年龄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可是今天,我在这位10岁的孩子面前羞得无地自容。他能带着一颗爱心,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而我呢? 对生命的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努力培植学生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应该是今天我们所有教师的教育理想。评价的效能周立群(教六年级信息技术课):“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后进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身为教师的我曾深信不疑这样的教育方法对后进学生是极有效的,是能让他们增强自信心的。如果没有那堂课,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后进生面对表扬会有另外一种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表现一堂信息技术课上,我问了一个问题:关闭WORD有几种方法?学生们纷纷举手,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站起来一口气说了5种。因为他是好学生,这样的表现在情理之中,所以听了后我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就请他坐下了。这时,一位平时上课老吵闹,不爱发言,电脑操作一向很弱的学生举手发言,说出了第6种方法。这是教育的一个契机,好好表扬他,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这样想。于是我抓住时机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一番表扬和鼓励: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也能说出一种方法,说明他很了不起,我们是不是应该表扬他,给他一个“优”?正当我为自己能够及时地抓住学生点滴进步表扬而得意时,这位学生一扔手中的水笔,满脸懊恼地坐了下去。而且一直到下课,他都是愤愤不平的脸色。课后,我把这位学生叫了过来,他一脸不高兴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前面的学生成绩好,回答了好几种情况,没有表扬,而他只说了一种方法,老师就给了一个优,这个“优”是老师有意送的,而且表明自己的确很差,同学会更加看不起自己。不曾想到,我自以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却给孩子带来伤害。我们希望我们的评价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不可以仅仅注重形式,应该真正在关注孩子,真正从他们的角度感同身受地考虑问题。王慧松(教五年级美术):这是上学期期末五年级的次级际时装表演比赛中的一个镜头。你看孩子们穿上自己设计或搭配的时装,一个个摆起自以为是最酷的造型,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尤其是梁成,你看他两手托腮,低头沉思一脸凝重的样子,简直就是罗丹不朽的作品思想者的翻版。很得意在期末的时候组织五年级的6个班级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比赛,孩子们的倾情投入让我以为这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对评价改革的一次很成功的尝试。比赛结束宣布名次后,我兴奋而又满足地走向办公室,刚到楼梯口就碰上了505班的班主任金延老师,满以为她会盛赞我几句,谁知她开口就说:“王慧松,我讨厌你!”我诧异了。“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搞了一个星期,谁知只拿了第5名,本来孩子们很高兴,可现在,你去看看他们,一个个都拉长了脸!蛮好的表演,你搞什么比赛?”从小到大,我们要参加许许多多的比赛。只要是比赛,就得比出个高低,就会有最后一名,也当然只能有一个第1名。我只看到了孩子们在台上表演时的兴奋,便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评价改革。我却没有看见台下比赛失利的孩子懊恼的眼神,或许在这失望的情绪中,他们原本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李树(教一年级英语):实际上当老师的可能每时每刻都会碰到故事,以下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们暂且叫他小晨,代表让人心烦的孩子。老师,因为是成年人,永远看不到,或者说是,很难看到孩子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天,美术课上,小晨十分兴奋,不断地打扰其他学生。美术老师有着十分艺术化的课堂管理方式:画在黑板上的4个苹果分别代表4个大组,旁边各有一条吃苹果的小虫,如果哪组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小虫子就会去吃掉一口苹果。而小晨那组的苹果几乎所剩无几了。课后问小晨: “喜欢上美术课吗?”回答说“喜欢”。“那为什么上课总是不听,还要去打扰别人呢?” “因为我最喜欢看那条虫如何吃掉苹果的”。孩子就是孩子,成人的良苦用心许多时候,他们是不理会的。当令人心烦的情况在课堂上出现的时候,也许不作为反而是最好的方法。考试前,老师一边忙着批改练习卷,一边请课代表帮助布置回家作业。课代表是一位秀气的小姑娘,声音很轻,但是如果教室里没人大声地喧哗,每位学生都能很清楚地听到。小晨却没有专心在听,他顾自在转来转去。但他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做笔记,也连忙写了起来。但又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就大声地叫了起来:“听不见,再说一遍!”别的学生也听了觉得好玩,一并起哄。有的人也在大声地说: “不要吵了,听不见了!”一下子,教室里乱成一堆。老师没有马上喝声制止学生们的大声嚷嚷。而是静心地等待孩子们叫得没劲了,自己安静下来。然后语重心长地指出孩子们的不当之处,并重新请课代表布置一遍作业。行动就是最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