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祥(范文)_第1页
陈力祥(范文)_第2页
陈力祥(范文)_第3页
陈力祥(范文)_第4页
陈力祥(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力祥陈力祥 范文范文 王船山夷夏观辨正 以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为视角陈力祥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 管理学院哲学系 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 者 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 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 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 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 也即大汉族主义者 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 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 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 自身的语境 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 夏等同于禽兽 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 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 就会导致对船 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关键词王船山 礼 夷夏观 礼学思想A differentiateon Wang chuanshan s opinion on minorities based onthe angleof ritualwhich madeit todistinguish personfrom animal distinguish minoritiesfrom Hans Chen Li xiang Central southuniversity philosophydepartment Hunan Changsha410083 Abstract Wang Chuanshanwas thescholar whosummarized neo Confucianism And healso wasthe defenderof traditionalculture The academiircle oftenconsiders thathis opinion on minorityis anarrow opinion Firstly Chuanshan thinkthat the minorities is the same as animals Secondly some peopletake itfor grantedthat ChuanShan isthe personwho infavor ofgreat Han chauvinism In fact all of the opinionabove misunderstoodand alsomisread chuanshan s pinionson minority If webased onthe ritual and madeit todiscern minorityfrom Hans at thesame time if wereturned toWang chuanshan s booksunder the context of words and alsoabstract fromthe contextof wordsoftheauthor s whocited Wangchuanshan s books then wecan findthe purposeof his opinionontheminorities We canconclude thatWangchuanshandid notconsider thatthe minorityisthesameasanmials and alsohe didnot infavor ofHan chauvinism Once weabstract fromthe contextof wordsof chuanshan s booksand changethecontextofwordsthat citethe wordsof chuanshan s books which willlead tomisunderstand andmisread ofchuanshan sopinionon minorities Key words Wang Chuanshan rites opiniononminority ritual theory船山礼之本质一是礼以区分人与禽 一是礼以分殊辨别夷夏 合而言之即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 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 容易造成两个方面的误解与误读一是认为船 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 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 也即大 汉族主义者 礼以分殊辨别夷夏易造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其实这是对船山礼学思想精神实质的误解与误读 船山之学思想的精神实质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 并非是要将夷 狄与禽兽等同 同时也不是宣扬所谓的大汉族主义 船山提出的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 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的 对船山礼学思想的精神实质的把握 如果抽离船山提出礼以分殊辨 别人禽与夷夏的特殊语境 就有可能导致对船山礼学思想本质的误 解与误读 因此 对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 也即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探讨 我 们只有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 这样才能真正 把握船山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精神实质 一 夷夏问题的提出关于夷夏问题的提出 最早是从文化差异的角 度说的 为了确切地理解夷夏问题 我们从词义学的角度先分析一下 夷 与 夏 所谓 夷 说文解字 云 夷 东方之人也 从大 从弓 1 P493 东汉许慎对 夷 之解说 时代已经较晚 许慎对 夷 之涵义的诠释 多受 东夷 一词涵义之影响 因此难以解释 夷 之真正含义 其实 夷 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当中已出现 并不是在东汉时期 才出现的特殊范畴 许慎所说的 东夷 即指居于炎黄部落之东 与炎黄部落相区分 的部族的总称 狭义专指秦以前居今山东 江苏 安徽等省自淮以北沿海一带之 异民族 广义则为秦汉以后 指朝鲜 日本 琉球等为东夷 2 P76 83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夷 的内涵与外延也进一步深入 首先是词义学上的 夷 和许慎所注解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第十三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资助项 目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项目编号湘社科办 xx 11号作者简介 陈力祥 1974 男 湖南邵阳人 中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博士 从事中国传统 伦理 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夷 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从 诗经 尚书 等较早的经典文献看来 夷 被解释为 平 悦 等含义 而从礼俗的角度来说 夷 解释为 蹲而踞之 以区别于中原 之人席地跪坐的习惯 有史为证 论语 宪问 云 原壤夷俟 较早的文献多释 夷 为踞 认为东夷之民蹲踞 朱熹也承接较早文献的注释 他说 夷 蹲踞也 3 P160 即是说 东夷之礼仪与中原之人差别甚大 后来关于 夷 的阐释则多是从礼仪文化的视角解释的 而且对 夷 的划分也是遵循这一条件 我们常说的南蛮 北狄 东夷 西戎的划分 也是从礼仪文明的角 度所划分的 其实 后来所谓的中原人 也即是汉人与华夏族人 对少数民族的 划分种类远不止这些 如 四夷 八蛮 七闽 九貉 五戎 六狄 等共同体名称就出现 于 周礼 夏官 司马 之 职方氏 当中 4 P861 尔雅 释地第九 亦云 九夷 八狄 七戎 六蛮 谓之四海 4 P2616 以上均为汉代人们的认识 文中的 四 五 六 七 八 九等都表概数 表明文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人可能远不止这些 我们当今对少数民族的划分依据是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心理素质 共同的地域 共同的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划分的 其中民族文化是 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 何谓 夏 说文解字 云 中国之人也 段玉裁注曰 以别于北方狄 东北狢 南方蛮闽 西方羌 西南焦 侥 东方夷也 夏 引伸之义为大也 1 P233 从以上注释可以看出 所谓 夏 是指与夏王朝有 关的但又别于其他民族的统一王朝 夏 与 夷 相互区别的标志在于其文化上的差异 夏 还有 大 的意思 亦值得注意 此处可以将 夏 理解为最大的民族 以和夷相区别 中国主流文化 一般就是指华夏文化 也即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体 司马迁在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中指 出儒家文化的学术特征在于 儒者以六艺为法 而班固 汉书 艺文志 中 游文于 六经 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 际 祖述尧 舜 宪章文 武 宗师仲尼 的思想 同样揭示了中 国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儒家文化的学术特点揭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 是中国的主流文 化 周公制礼作乐 为儒家后期的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奠定了基础 中国后期的华夏文明 就是在不断地损益三代之礼的基础之上 不 断地推动着中华文明之进程 在中国华夏文明圈当中 潜在地以华夏文化 也即以儒家文化为中 国的主流文明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之后 要求 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而这种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以 夏 化 夷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中客观上要求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但由于各民族客观上都有自己的文化与文化优越感 于是 以文化 之高下作为区分夷夏成为春秋时期夷夏之辨的标准 这种肇始于春秋时期 以文化高下为标准的夷夏之辨贯穿于儒家文 化之始终 有关夷夏之辨的讨论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甚至当代 船山关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讨论 也是春秋以来关于夷夏之辨的 延续 二 船山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之思想船山关于夷夏之辨的重提 是春 秋以来夷夏之辨的延续 总体说来 船山仍然站住华夏文化优越的立场之上 对夷夏文明进 行再审视 并提出了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重要观点 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礼代表中国华夏文明 船山认为 夷夏之辨的焦点仍旧在文化的优越与否上 文化之优越 关键从礼乐文明上反映出来 因此 礼 成为船山区分夷夏的关节点 在船山看来 礼不但是人与禽兽的区分点 同样也是夷夏分殊辨别 的 分水岭 礼之所以别人道于戎狄也类如此 5 P249 即是说 礼的价值在于分殊辨别人禽 夷夏 船山一生都有着巨大历史责任感 对礼乃辨别夷夏的观点 是他一 直以来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他说 夫之生际晦冥 遘悯幽怨 悼大礼之已斩 惧人道之不立 欲乘未死之暇 上溯 三礼 下迄汉 晋 五季 唐 宋以及昭 代之典礼 折衷得失 立之定断 以存先王之精意 徵诸实用 远 俟后哲 而见闻交诎 年力不遑 姑取戴氏所记 先为章句 疏其 滞塞 虽于微言未之或逮 而人禽之辨 夷夏之分 君子小人之别 未尝不三致意焉 5 P10 船山以儒者的历史使命为己任 一生追求礼治社会 虽 年力不遑 但他认为他所追求的礼以分殊辨别人禽 夷夏 君子小人的梦想在其著作中业已实现 这是他礼学思想的初级理念 也是船山礼学思想之初衷 在中国思想史上 每当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成为主要矛盾之时 夷 夏之辨就会成为时代的课题 船山所生活的时代 正是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时 在这个时代 满清政权与大明政权的激烈碰撞所迸发的矛盾 是这一时期的主 要民族矛盾 船山认为 满清政权代表着 夷 而明王朝政权代表着 夏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船山以礼分殊辨别人禽 夷夏 君子小人 是有其原因的 其一 世降礼坏 夷狄之习日移 此乃船山确认的礼以辨别夷夏的主要原因 也是最为重要的理由 世降礼坏 夷狄之习日移 而三代之法服几无可传焉 5 P723 三代以来乃人类之轴心时代 也即礼乐文明之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 满汉民族矛盾之冲突 使人类再次陷入 礼崩乐 坏 之境地 人类的礼乐文明也即将中断 在船山看来 他所生活的时代 即是满清贵族夺取明王朝政权的时 代 这是不合理的 亦是不合礼的 船山 悼大礼之已斩 为重振三代礼乐文明而摇旗呐喊 强烈的 历史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不得不为 夷夏之辨 摇旗呐喊 其目的都是为了重新整顿纲常伦理秩序 为 存天理 而分殊辨别 夷夏 此其一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因 由这个原因可以引发其 他关于 夷夏之辨 的原因 其二 夷乘夏 厚利而薄德 人道圯 坏 中国沦没 这是引发船山所说的 夷夏之辨 的直接原因 船山云 知天体同而地体异 不容于一邱一泽普祀大块 且王者配 天而为天子 德在统天 若九州万国 则诸侯各君其地为山川之主 而非王者之所独擅 乃徒亢地于天 乱阴阳 夷崇卑 其教下沿 至于女抗男 夷乘夏 厚利而薄德 人道圯坏 中国沦没 其为 世害固非浅鲜也 5 P1089 1090 在船山看来 满清政权直接夺取明朝政权 这是不合人道 也即是不合 理 的 为了唤起人类的道德自觉 确实也有进行礼以分殊辨别 夷夏 的 必要 以维护长期以来的稳固的合乎天理的纲常秩序 其三 中国 之大伦已泯 原因在于 夷狄 这一原因还是第一原因的延续与 继续展开 船山认为 由于 夷狄 徇私恩 贼一本 即使是 均人道于 禽狄 而大伦泯也 5 P195 人类的大伦在原来基础上已经泯灭 为了挽救即将泯 灭的人伦道德 必须重新审视 夷夏之辨 并以礼来分殊辨别之 基于上述三方面原因 船山认为有必要以礼来分殊辨别夷夏 提出了分殊辨别夷夏的重要原因 船山认为下一步目标是如何化民 成俗 化夷为夏 船山以为 在中国历史上 以礼治国 化民成俗 化夷为夏 这是 天经地义之事 也是合乎天理的 正如胡宏 易卦传 屯卦 中所说的 中国强盛 蛮夷屈服 天下 之经也 船山身处满清执政 以夷代夏的时代 在他看来 这是不合天理的 船山之处境是 蛮夷强盛 中国屈服 船山认为这是不合乎常理 的 因此 不但需要以礼分殊辨别夷夏 而且还需要改变这种趋势 这 是人道之切要也 黄帝 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 是天之经 地之义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 君子之所以异于野人 而养其气体 使椎鄙淫冶駤戾之气潜移默化而不自知 诚人道之 切要也 5 P1437 1438 礼以治天下 首要的是让 夷狄 了解礼 接受礼 接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终才能化夷为夏 船山主张礼治 反对法治 他认为如果 夷狄 夺取天下并主张法 治的话 这与禽兽无异 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 虽得天下 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5 P657 因此 船山明确力主礼治 反对法治 船山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以礼分殊辨别夷夏 在他看来 这是 儒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因此船山指出 不导天下于邪淫 以酿中夏衣冠之祸 岂非逾于洪 水 烈于猛兽者乎 6 P1178 严格分殊辨别夷夏 是救夏 于水深火热之中 也是挽救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正统的文化危机 因此 分殊辨别夷夏 实属捍儒尊孔之需 三 辨正船山夷夏观船山所提出的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基本观点 是为了捍卫儒家正统需要而提出的 但往往容易给人造成极端的误 读与误解其一 容易给人造成船山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者的假象 其二 容易给人造成船山是将夷狄等同于禽兽的假象 为了澄清历史真相 我们必须还原船山关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原 典语境 并且抽离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 诚如此 我们才能认 识船山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 庐山真面目 为了厘清以上两种假象 还原真实的船山 我们必须回到船山所生 活的历史时代 对船山之夷夏观作一客观的历史检讨 方能了解船 山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历史真相 船山所生活的时代 是满清政权夺取大明王朝政权的时代 也即夷 以取夏的时代 在船山看来 这是不合乎天理的做法 船山作为一名正统的儒者 他一向以捍卫儒家正统为己任 并提出 希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的基本价值追求 在他看来 横渠之学说乃儒家正统学说 作为代表正统的儒家学说 必然讲纲常伦理 讲仁 义 礼 智 信 必然以孔子为宗师 以儒家经典为其政治学说的重点 以仁政 礼治为其政治统治之方向 而船山所生活的时代 以满代明 这本身是对儒家纲常伦理的肆意 践踏 这是不合乎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 船山性情比较刚烈文献显示 船山在夷以取夏 也即满以代明出现 之后 船山与满清政权不共戴天 不做清朝官 不顶清朝天 着木 屐不踩满清之地 显示出船山对满清政权的强烈不满 出于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捍卫为目的 船山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提出 了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基本观点 这至多只是反映了船山当时的一 种愤怒的心情 船山之真情实意是为了捍卫儒家的正统文化 对分 殊辨别夷夏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如若说船山有意为大汉族主义者 这不是船山真实的想法与做法 从捍卫儒家正统文化的角度来看 并不能说船山是一典型的大汉族 主义者 情感替代不了理智 为了说明这个实况 船山又以铁的事实说明他不是典型的大汉族主 义者 只要我们重归船山原典 对船山所说的话作一语境还原 以发现历 史的真实 其实 对船山的误解是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静态的 而非动态的理 解使然 7 P17 因此 对船山的礼以分殊辨别夷夏的观点 我们必须 重返船山文本 以消除船山对夷人轻侮的误解 我们以夷夏发展的历史阶段为基本出发点 总体而言 华夏文明在 那个时代是优越于夷人的 但每一个历史阶段 夷人的文化都在不 断进步与发展 这是船山所肯定的事实 船山云 吾所知者 中国之天下 轩辕以前 其犹夷狄乎 太昊以 上 其犹禽兽乎 禽兽不能全其质 夷狄不能备其文 文之不备 渐至于无文 则前无与识 后无与传 是非无恒 取舍 无据 所谓饥则呴呴 饱则弃余者 亦植立之兽而已矣 8 P467 船山之言 已经暗含了两方面涵义 其一 夷狄的历史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发展趋势的 船山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太昊 轩辕以前 以及轩辕以 后三个历史时期 每一个历史时期夷人都有不同的文化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说 太昊以前 夏人与夷人都处于人类的进化 时期 与禽兽无异 轩辕以前 人类 夷狄已经备其质 而不完全 备其文 此时候华夏已经备其文 轩辕以后一直到船山所生活的时 代 夷狄与华夏文明都是处于发展阶段 但由于历史 地域等多因 素影响 夷狄落后于华夏文明 但是华夏文明不总是夷狄文明之先 华夏文明与夷狄文明总是 彼此迭相易也 船山有证云 天地之气衰旺 彼此迭相易也 太昊以前 中国人若穈聚鸟集 非必日照月临之下而皆然也 必有一方焉如唐 虞 三代之中国也 既人力所不通 而方彼之盛 此之衰而不能徵之 迨此之盛 则彼 又衰而弗能述以授人 故亦蔑从知之也 以其近小者推之 吴楚闽越 汉以前夷也 而今为文教之薮 齐 晋 燕 赵 唐 隋以前之中夏也 而今之椎钝駤戾者 十九 而抱禽心矣 8 P468 由此可知 船山所说的夷狄不总是落后文化的代表者 而华夏文明也不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 夷狄与华夏 落后与先 进 彼此迭相易也 因此 由点可以观面 船山并非大汉族主义者 其二 船山并非将夷狄与禽兽等同 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 表面看来 船山似乎有将夷狄与禽兽等 同的嫌疑 回到船山原典 如船山云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仁而已矣 中国之 所以异于夷狄 仁而已矣 5 P9 又如 禽兽之道 者 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 5 P657 船山诸如此类的话语 随处可见 因此 有学者就直接断言船山主张 夷狄是禽兽论 9 P85 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上文 禽兽不能全其质 夷狄不 能备其文 可知 船山是主张禽兽与夷狄不处于同一层次 因为禽兽无质 而夷狄有质 说明二者不是同一层次 而由上文 以其近小者推之 吴楚闽越 汉以前夷也 而今为文教 之薮 齐 晋 燕 赵 唐 隋以前之中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