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正字音: 确凿 菜畦q 蟋蟀 shua 缠络 竹筛h 觅食m 渊博 鼎沸 dng 绣像 xi 锡箔b 签赏 脑髓 盔甲k 蝉锐 秕谷 锡箔 倜傥 拗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放) 攒成小球(凑在一块)高枕而卧(睡).总而言之(说)无处觅食(寻找) 三 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2有哪些趣味?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4过渡段作用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心声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第二课时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我的老师教学目标 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 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2、 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3、 把握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 三、探究主旨:1、回忆老师,不重点写老师教学和奉献,却大写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是为什么? 2、怎样理解“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第二课时一、 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 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2、 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 3、 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1人。 二、 细节赏析:1、句段: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天里尽情飘舞,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品析:这一段是景物描写。突出了生命的活力,作者睹物思人,引出自己所想。 2、句段: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的泥巴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品析:这一段是刘老师对自己缺腿原因的解释。 3、句段: 品析:这一段是作者回忆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浓郁的诗情,给文章染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浓郁的诗情,既体现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三、作业:推荐阅读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等文章。 体会:只有热爱校园热爱自己的老师,才会发现蕴藏在校园里那平常日子中的美丽而高尚的灵魂。我的五样教学目的浓缩内容,理清思路。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教学重点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义思路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南,同桌问可互相交流。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我的读书生活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作者酷爱读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在整体把握可课文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进行探究学习。教学安排 1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关键语句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三个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一)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搜集文中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课文思路 1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回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理清文章思路的,告诉大家你的方法。 3师生交流:共同归纳小结方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你觉得作者的读书生活中哪些东西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2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经验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对“读书”的关注。) (二)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读什么书?” 你是否领略过沉浸在书海中的滋味?世界名著,让你看到崇高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科幻小说,带你进入那神秘的宇宙;童话故事,7,1:你幻想那美好的世界。 1课下安排学生调查初中生喜欢阅读哪一类作品或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2根据调查结果,学生确定推荐内容,推荐形式。 3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及报刊杂志: 探究主题二:“怎样读书?” 1教师出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 2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一本书? (1)描述一下你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3)想象着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有关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对他问任何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4-)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5)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6)写出书中的主要问题或冲突,有哪些人物被卷进去了,结果怎样?(7)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如如果该书的一个主题是友情,你可以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8)创作一首涛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教师小结:品析作品,评价阅读过的作品,抓住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感悟生活,运用作品的思想内涵指导自己对生活重新认识、解释自己生活中面对的疑难问题。倾诉自我,运用阅读所得,抒发自我、沉淀生活、勉励他人。把握一根主线上的三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读书活动过程将是充实、愉悦、实效的!探究主题三:“为什么要读书?”春一、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题目解说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3)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1)总括轮廓 (2)春草图 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风教学目标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2、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3、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4、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教学重点:1、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一、导入二、朗读课文,圈划生字词三、研读课文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作者热爱北国的春风,歌颂了北国春风的品质。(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不是,作者一开始持贬抑的态度。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2)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3)第6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4)齐读7、8、9、10段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北国风与杨柳风的不同。归纳:A特点: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夏天的旋律教学目标:1阅读本文简单了解夏季各节气的物象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活。2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的结构特点。3学习本文诗化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一边看书边听读课文,并体会:“夏天的旋律”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三)抓住小标题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和写作结构。(四)美读课文。了解夏季各节气的物象特点,天气特点等1 一个学生配乐朗读“立夏”部分,其他学生看大屏幕的图片。形象体会“立夏”节气中的物象特点和天气特点。2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一节气物象特点,天气特点和立夏在“夏天的旋律”中的地位。3 几个学生配乐朗读其他部分,其他学生看大屏幕的图片。进一步形象体会其他五个节气中的物象特点、天气特点、在“夏天的旋律”中的地位。4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五个节气中的物象特点、天气特点、在“夏天的旋律”中的地位。并完成各表。5 教师小结。学生做笔记。秋天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3、研读赏析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写海盐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雪花的快乐徐志摩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目的:1.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科学探索的精神。2.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的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教学过程:一.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滹沱萃涪万蕃使花卉悯蚕二.课文内容探究: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三.难点探究:1.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文章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都是以实例来说明唐宋诗中的物候,这几段是以物候为类别说明的,没有把唐代和宋代的诗分开而是将其结合起来,表明他们相似或相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语言。2.“树木抽青是初春最重要的标志”一段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目的何在?这就要同学们在读文章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关注这些诗句中涉及的地点变化,你会发现树木抽青是随地点变化的,从而表明杨柳抽青因地点不同,在时间上也有早晚。3.抽青和绿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分两段来写?第4、5段各有侧重,第四段侧重表达绿就是一种标志,第五段侧重于以杨柳这一事物为例来谈春天到来的早晚。从第四段到第五段是由面到点,由抽象到具体。1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及重点: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2.1 .1人类的栖息地说课稿
- 第三十三课 驱散嫉妒的阴云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3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2013
- 化肥厂认证供应商评估规定
- 化肥厂供应商合同规定
- 2025餐饮管理系统合同协议书范本
- 第3课 快乐多多身体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地方、校本课程黑教版生命教育
- 棉花贸易代理合同协议
- 三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My family(The first period)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PEP
- 第三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 5.1 根本政治制度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2025年全国养老护理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公安院校联考公安院校联考行测题库(附答案)
- 药物的过量反应课件
- GB/T 45743-2025生物样本细胞运输通用要求
- GB/T 15180-2025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 中频操作评分标准
- 生活中的理财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暨南大学
- GB/T 22588-2008闪光法测量热扩散系数或导热系数
- GB/T 22237-2008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GB/T 13298-1991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