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电视方言新闻的市场与文化分析沈育霞摘 要:电视方言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表达方式”在媒介市场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电视方言新闻的市场和文化分析,从电视方言新闻作为一种市场策略和文化策略的两个角度,简单梳理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中得出,电视方言新闻在媒介市场竞争和地域文化的背景中诞生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具有市场空间有限,易造成文化区隔等现实瓶颈和自身缺陷,并由此提出了促进它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电视方言新闻 新闻表达方式 收视率 文化认同 文化区隔The Analysis in The Market and Culture Field of TV Dialect NewsAbstract:TV dialect news as a special way of the news expression ,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from all circles amo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 media. By analysing in the market and culture field of TV dialect news, this text will comb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 briefly that it produced , from two angles of it as a market tactics and a culture tactics. Drawing to analysing, TV dialect news was born and developping among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region of culture in media, and it has achieved success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it also has defect and realistic obstacles,such as limited space to develop, and apt to cause cultural estrangement ,etc. This tex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prot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V dialect news.Key words: TV dialect news the way of the news expression, audience rating culture approving cultural estrangement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目 录一、电视方言新闻问题研究的提出1二、市场空间与文化空间里的电视方言新闻分析2(一)作为一种市场策略的电视方言新闻21、 利润取向是电视方言新闻诞生的根源之一 22、电视方言新闻:电视媒介对小众化趋势的策应 43、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策略下的方言新闻 5A)、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受众结构不太合理 5B)、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施展空间有限 5(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策略的方言新闻61、 电视方言新闻:传承地域文化 62、 电视方言新闻:建构文化认同还是造成文化区隔81)地方语言边缘化危机 82)电视方言新闻建构文化认同 83)电视方言新闻造成的文化区隔 9 a) 电视方言新闻容易导致对边缘语言的再次中心化9b) 电视方言新闻容易造成对外地人的排斥 10三、探求电视方言新闻的健康发展 10A、避免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流于“小气”和“俗气” 10B、控制电视方言新闻的数量和比例 11C、探索方言播音的发音方法,美化方言新闻 12四、结语13五、注释13六、参考书目15群雄逐鹿的媒介市场竞争,使得媒介从业人员纷纷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争夺媒介市场。媒介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竞争由此显现出来。在电视媒介,更是因为其传播手段的综合性,电视新闻的改革之路呈现出多渠道,多面向的特点。电视方言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成为电视媒体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市场策略和文化策略。一、电视方言新闻问题研究的提出近两年,在大陆电视传播媒体上兴起了阵阵“方言风”:一些娱乐性综艺类节目采用方言作为基本工作语言主持播报,如湖南经济电视台的越策(长沙话:调侃)越开心,以普通话为基调,中间穿插长沙方言,重庆电视台的生活麻辣烫,“利用重庆方言的魅力和亲和力,将市井生活作适当夸张,演绎成城乡平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快餐” ;一些外国经典译制片如猫和老鼠唐老鸦等用方言翻译并在电视台播出;各种方言剧、方言小品、电视方言类评书也层出不穷。而在“新闻立台”理念指引下的电视媒介,电视新闻采用以方言为基本语播报新闻,更是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北京电视台“元元说话”由主持人刘元元用一口地道的京腔对观众说新闻,加入了北京话特有的口语词汇和表达风格。2004年1月1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以“敖扫,敖扫,阿六头来了”为片头,用纯正的杭州方言播新闻,连说带比划,嬉笑怒骂。同时,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栏目。紧接着,西湖生活频道又推出了我和你说,用绍兴莲花落方式播报新闻。四川成都电视台开办了用四川普通话播出的阿聪说事,完全用四川话吐字,但用普通话发音。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则以“不同年龄的新闻当事人用不同的方言讲新闻”为特色,公开宣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 湖北电视台大型新闻节目现在直播的一个子栏目何祚欢周末说事的主持人何祚欢则是说评书出身,操着一口地道的武汉话“既说新闻又作点评”。电视方言类新闻节目范围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影响力的扩散,已经使它不仅仅是新闻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案,而构成了电视的一种“特殊的新闻表达方式” 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学界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阿六头说新闻作为全国唯一的城市台栏目入选全国百佳栏目奖;杭州佬获得2003年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优秀栏目奖,意味着与前些年方言节目频遭学术界口水相比,方言新闻节目开始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在从政治、经济、文化、专业各个视域对电视方言新闻的考察中,专家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邵培仁、李雯认为:方言新闻报道似乎触犯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消解了大众媒体在语言上的示范功能,对“分众化”偏狭的理解易造成族群歧视和族群撕裂,狭隘的地域文化观最终会排拒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在接受采访中说,“要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就要让方言文化自由平等地开展起来,与普通话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就要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池昌海教授则从语言学角度对方言播新闻作出了评价:“忽略新闻传播的本质要义,轻视新闻本身内涵的挖掘与发现,缺少对民众生活及社会管理深层次矛盾的关注与贴近,将卖点或看点押在传播的语言形式上,也许能获得短暂的炒作效应,但实践将证明,这完全是舍本逐末。”另外,一些网站也为此开辟了专栏,集中展示各种观点和争论。但是到目前为止,支持电视方言新闻的观点也好,持反对态度的意见也罢,尚且没有文章从它产生的市场诉求和社会文化关系两个最核心的层面系统的梳理电视方言新闻这种言说方式产生发展的背景原因,分析它在市场和文化两种空间中的价值和弊端。电视方言新闻的产生一方面是在电视媒介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依靠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创新寻求高收视率的一种市场策略,同时也是大众传媒在地域文化支撑下的一种文化策略。作为市场策略往往是电视方言新闻产生的直接诱因之一,而文化覆盖下的方言新闻则具有它的隐在内涵,这两种策略往往是相互融通,不可分割的。当然,对于电视方言新闻的理解还应该从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中去审视,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从作为核心层面的市场策略和文化策略下的电视方言新闻入手,以期较为清晰地梳理“方言言说”这一形式产生存在的现实背景及原因,发现它进一步发展的自身弊端和现实瓶颈,探求如何健康发展的路径。二、市场空间与文化空间里的电视方言新闻分析(一) 作为一种市场策略的电视方言新闻1、利润取向是电视方言新闻诞生的根源之一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认为,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和信息,不是其最重要的商品,只不过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媒介前的“免费午餐”,最重要的产品其实是受众。媒介根据受众的多寡和质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等人口指标)的高低(也就是购买力的强弱)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因此媒介公司要做的就是将受众集合并打包,以便出售。因此受众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媒介经济效益的高低,收视率高低成为电视媒介能否取胜的依据和尺度。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收视率就成为媒介运作的核心命题。电视方言新闻正是提高电视台特别是地方电视台收视率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地方电视台在与中央电视台竞争中,更多是处于劣势,在新闻资源的获得,以及电视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根本无法与中央媒体抗衡。地方台的覆盖面又和省台以及上星台不同,以杭州台为例,观众群以本地居民以及长期在杭州工作的外地人为主。现在随着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的发展,观众可以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地方台要和这些全国性的频道和上星台竞争,必须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地方台本土化是地方台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力手段。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就是指节目的编排上更关注本地的实际,这种关注,不仅仅指内容上的关注,也强调一种形式上的关注。而方言新闻,正是节目本土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体现。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Picard曾经说过,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其次是临近地域文化的节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莱坞之类的以世界娱乐为舞台的节目。那么方言新闻如何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收视率,从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着手可以很清晰地找到其中缘由,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它的分子报偿的保证主要同内容以及它满足当时感到的需要的可能性有关,另一方面,它的分母则主要同可得性以及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有关。电视新闻用方言播出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费力程度。它减少了家庭交流语言和电视播报语言之间的隔阂,使受众更容易更准确的理解电视新闻的内容。电视是一种家用媒体,决定了受众收看电视的随意性和全家共享的传受关系,受众常常在一种家庭闲聊式的氛围中看电视。在一份关于杭州话的不完全调查中(外地人占调查人数的48%),47%会讲杭州话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在家中说杭州话比较多,其余58.3%的人则称与朋友同事说杭州话更多,共有91.6%的杭州人仍然保持说杭州话的习惯,说明杭州话深刻影响着人们私下的人际交往,杭州话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方言新闻本身就是以本地受众为传播对象的,那么当地受众在家人和朋友之间仍然以使用方言为主的氛围中采用方言播新闻的方式,受众就无需在本地化与普通话之间进行思维转换,降低了对信息解码过程的费力程度,也减少了在不同话语结构和意义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误读。也可以说“方言言说”增强了电视新闻信息的“易读性”。易读性是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或性质,它不但追求内容的详尽、厚重和多角度呈现,而且追求一种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信息,更准确地理解信息。对于电视方言新闻而言,它采用了一种更接近于受众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使受众更易于接受理解信息内容。 方言说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种重要的节目样态。民生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和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实态,在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受众”。那么民生新闻用方言播出则是在形式上平民化的表现。“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就是接近性,即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 用方言说新闻极大程度上消解了电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富有亲和力且风格独特的语言,使受众对主持人产生了极大的宽容度和亲切感,更易在心理上达到共鸣的效果。以至第七日的主持人刘元元“成为京城百姓最希望请到家中聊天的客人” 。又比如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安峰用一口地道的杭州话表达政府办事认真时说,“过去日子不好过,叫做一二三四五 南瓜炖豆腐。现在不一样的,一二三四五 日子蛮好过,一二三四五 有事找政府,六七八九十 件件都落实”。听到如此通俗顺畅的表达,即使不是本地人也会产生亲切感。 电视方言新闻成为电视新闻改革诉诸于新闻表达方式的一种体现,作为电视媒介提高收视率的一种市场策略,方言言说这一形式也确实找到了它的市场价值,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播阿六头说新闻,根据AC尼尔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收视率从开始几天的1.9%,上升到了现在的5.8%,最高创下了7.7%的纪录,“一下子窜到了杭州地区各档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首位”。 从上述几点来看,在媒介利润取向指引下诞生的电视方言新闻,有它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2、电视方言新闻是对电视小众化趋势的策应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势必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小众化是电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传播媒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因为广电业面临着两个主要的市场: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满足受众以吸引广告决定着广电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两者均一致表现出分化的特点。市场分化产生多样化消费群体反映到媒介上,就是媒介受众分化和受众信息需求分化。为数众多的面向市场的媒介,要在竞争中求胜,必须研究并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必然导致地方台通过更为明确的划定自己的目标受众来赢得市场。而且长期以来,多数地方电视台基本上延续了全面发展的综合台的办台模式,各台、各频道之间节目类型基本相似,特色区分不明显。针对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众制作特定风格的节目是地方电视台在竞争中求胜的必由之路。从共赏走向分赏,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是整个电视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等用方言说新闻的节目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众化节目。小众化,即窄播,其特点之一就是地方化。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是通过地方台本土化的方式进行电视小众化变革的。其变革的手段是采用方言这种窄播符码作为载体进行新闻传播。方言(dialect)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语汇及发音所组成。不同方言区的受众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习惯,以及对于信息的需求差异。方言言说形式的小众化之路依托方言所带来的地理上、人文上、心理上的接近性,在用普通话进行播报的常规新闻之外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受众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市场化策略。在白热化的媒介市场竞争中,收视率成为了电视媒介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方言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媒介通过新闻表达方式的突破来争夺媒介市场的产物。这一形式得以勃兴并在市场中创造价值,则是由它内在的亲民性、接近性决定的。但是在实现了电视新闻的小众化、个性化传播的同时,由于它自身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特点和现实的因素,方言新闻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它发展的瓶颈。3、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策略下的方言新闻A、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受众结构不太合理目前来看,如阿刘头说新闻我和你说等方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很高,但仔细研究其受众构成后会发现,这些人大都为该地区对此类方言怀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人。温州对方言播报新闻节目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该类新闻节目最叫好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此类节目学习方言。杭州对此类节目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对该类节目最亲睐的是对杭城有较深乡土情结的中老年人。年轻的高学历观众大都对方言播报新闻反感,特别是外来人员。而这一收视群体对于广告商来说,是缺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实际购买力的。正如报刊发行量讲究有效发行量与无效发行量一样,观众收视率也有有效视率与无效收视率。有效收视率能给电视广告商带来产品购买力,无效收视率即使收视率再高,也不能给电视广告商带来相应的利润。若方言播报新闻只能吸引极小部分观众收看节目,而流失部分具有高购买力的受众,其高收率反而对广告商投放广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受众结构的偏向是制约作为市场策略的电视方言新闻发展的一个因素。如何弥补受众面的狭小,扩大受众范围,是该类节目为延长其生命力所必须面对的问题。B、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施展空间有限用方言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虽然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蔓延,但是目前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它的生存和发展至少还缺少政策方面的支持。自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将逐步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以来,方言的生存空间一直艰难和狭窄。2004年,针对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播出的日渐增长的趋势,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虽然没有明令禁止电视新闻不能用方言播出,但是教育部和有关部门“磋商建议,官员出境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要说方言”,电视新闻“方言言说”的形式就像是未经明媒正娶的大众情人一样处在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话语表达方式,只能在可以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容易让人误解,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决定了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播出与使用,只能控制在一个仅仅面向特定区域内播出的电视台里,即地、市级等播出范围较小的电视台,而不适合在省级电视台尤其是上星的电视台里播出。这样,方言播报的新闻类节目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在内容上,用方言播报的新闻也只适用于关乎当地普通民众的民生类新闻,而对于严肃的政治类,重大经济性新闻等则理所当然的不适于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话播报。这是限制电视方言新闻施展空间的另一个原因。成熟的市场竞争追求的是一种多面向的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电视方言新闻的发展,不能只依托于形式上的创新,还应该克服它自身的缺陷,从传播的内容,受众的特征,社会宏观经济的角度探索更长久的发展之路。当然,电视方言新闻要在成熟稳定的媒介市场中落脚,必定要有社会文化的支撑,也只有在文化关照下的新闻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作为市场策略的方言新闻为什么能够有高收视率,又会有瓶颈制约,只有在文化空间中才能找到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地域特征明显的方言言说形式,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方言新闻的地域文化策略的分析,是对作为市场策略的电视方言新闻的进一步理解。本文对电视方言新闻的地域文化分析,希望能找到它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探求在地域文化覆盖下的电视方言新闻的存在背景及弊端。 (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策略的电视方言新闻1、电视方言新闻:传承地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不断交流的民族,其地域的广博性、民族的多样性都决定了其文化上的多样性,而各个地区的方言就是这种多样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了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化背景下的收视率逻辑中,电视势必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这时方言这种“独特的言语形式”就成为连接观众的纽带。使用方言播新闻,一方面使观众更能理解信息意义生产者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同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反映出同一区域受众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习俗,它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一个地域的受众在接受理解媒体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带有对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离开其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所操方言以外的所有方言、外国语)和母语之间是无法吻合裂隙的。方言的这种地域特性在媒介和受众之间架起了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使得信息能够更本真更容易的被受众所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方言中富含俚俗短语,天生具有“幽默气质”, 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市井文化的智慧和幽默。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所以说,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还是蕴涵在方言当中。而且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方言播新闻能够减少信息获得的费力程度,又具有受众心灵上的接近性的内在原因。而对于非方言区的观众来讲,在“方言文本”的观看中通过视听符号的畸变产生新鲜、刺激、惊奇、趣味,同样可以产生出另类快感。根据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ij)的“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其中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通过语言的扭曲和变形,增加审美快感。正如普希金使用俗语人诗令人耳目一新一样,方言文本通过方言这一“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的使用”,对其他方言区的观众产生陌生化效果,这也是方言文本产生全国影响的重要原因。而且非本土方言的受众通过收看方言新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地方语言中进入当地人的内心世界,掌握共同体的语言是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最有效方式。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地人情感、思想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十分注重乡土观念的,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乡遇故知”的期盼与“落叶归根”的情怀始终会萦绕在你的心头。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域文化和人际关系应是接近性的一个不错选择。中国文化中的乡土观念,是带有“家”的色彩的。家庭的关系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再延伸形成村镇,一直可以延伸到某一地区,甚至整个社会。那么,电视媒介把方言运用于电视新闻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有了它成功的可能性。但是,电视方言新闻的娱乐性倾向使得它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地域文化。有些方言类节目的主持人歪曲地利用方言本身的幽默感,把一些低俗的方言词句运用到电视播报中哗众取宠,反而伤害了受众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电视媒体对方言的运用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就会使得电视媒介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走向反面。再者,地方方言的传承主要不是靠大众传媒而是靠人们的口碑相传,千百年来,一个地方的方言其实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所以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辩证去看,不要神化方言新闻,它并不是承担地域文化的主流传播形式。我们对电视方言新闻在文化上的作用应有科学地认识。2、电视方言新闻:建构文化认同还是造成文化区隔1)、地方语言的边缘化危机自1955年确立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作为普通话并推广至今,我国的七大方言区,尤其是除北方方言区外的吴、湘、赣、闽、粤、客家六大方言区,逐渐成为一种“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按照福柯(Foucaul)的观念,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方言作为“语言的低级形式”的文化地位影响了方言文本的生产。以方言为基础的文本相对于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文本寥若晨星,方言言说这种表达方式更是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中难登大雅之堂。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表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言语形式,却丧失了在大众传媒的合法席位而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在大众电视媒介,地域文化本身在全国性新闻文本的生产与制作中处在边缘地位,以央视为首的全国性媒体所生产的新闻文本,往往以全中国作为新闻语境,不可能对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居民社会生活进行全景再现。地方语言在公共领域中的失语,地域文化的日渐式微,引来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焦虑甚至是惊恐。于是,地域文化借助于地方电视媒介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生产场,借助于电视这种适合方言文本生产的视听传媒,用“方言言说”这一形式为普通大众保留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窃窃私语的机会,也为后现代社会中颠覆一切权威包括语言的权威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在地方语言的边缘化危机下,使用方言播报,表现为对地域文化这样一种弱势文化的扶持,对诸如普通话之类的强势文化的抵御与反抗。2)、电视方言新闻建构文化认同在地方方言日益边缘化的危机下,对于自身身份的确认和本地文化的认同的需要显得更加迫切。语言是人们文化认同的工具之一,人们用讲同一种语言将周围的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 电视方言新闻对方言的运用则增强了或建构了人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基础,通过语言,社会得以组成,认同感赖以建立。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更容易形成一致的亚文化,凭借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有规律的、经常性的交往,并依靠语言使用上有意义的差异而区别于其他类似集团的人群形成一种语言集团,生活在同一语言集团中的人们总是能因为语言的一致性而找到归属感、认同感。一方面方言新闻通过方言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的全景再现,以往被人熟视无睹的市民生活获得了重新审视的意义,为方言区的地方文化提供了一次身份认同的机会;另一方面方言跻身大众传媒,方言言说者由此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产生文化自我认同。那么,通过方言播报新闻这种一般意义上比较严肃的信息,使这个语言集团的地位通过媒体得以承认并巩固下来,从而使持这种方言的普通受众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得以承认,得到一种对其身份尊重的满足感。因此,受众就比较容易产生对这一媒体的认同感,从而更乐意收看这类节目。所以有人说阿六头说新闻给杭州人的不只新闻本身,而是杭州人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地文化方言的呼应。但是,在方言新闻促进人们自我身份的确认和文化认同建构的同时,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认识也会增强,那么就容易造成对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外地人的排斥区隔和对边缘方言的再次中心化。3)、电视方言新闻造成的文化区隔一方面,电视方言新闻容易导致对边缘语言的再次中心化。电视新闻采用方言播新闻,本身是地域意识相对普通话的中心观念的自我张扬、自我确认,是一个解中心化、去中心化的一个过程。然而在去中心化过程中,通过俯视性的观看,通过对更加边缘的方言的区别、压抑和歧视,方言中心区的语言又重新得以中心化,重新获取权威和合法化地位。因为电视方言新闻所采用的方言往往是该地区占强势地位的方言中心区的语言,比如在杭州的电视台的方言新闻采用杭州话播新闻,但是除了杭州老城区,其他城区的方言就无暇顾及了,由此造成的失衡如果处理不当非但没有亲民,反而把受众又区隔开来了。在方言种类繁多,分布不平衡,各方言片中又夹杂着方言点的中国来说,中心区方言的再次中心化成了电视方言新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对边缘语言的再次中心化实际上造成了小范围内的文化区隔。福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强调,权力关系无处不在,权力不断地在任何地方被动态地生产,受歧视的人同时也会歧视其他弱者。方言言说形式在语言歧视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抵抗的意识形态而产生,但在抵抗语言歧视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歧视的再生产。用方言来播报新闻,像一柄双刃剑一样,虽然确定了该方言所代表的特定区域内的文化的地位,却也同时压低了其它方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电视方言新闻容易造成对外地人的排斥。一般的来说,当外地人在遭遇方言新闻信息的时候,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会产生一种认知失调的感觉,尤其涉及到一些价值观念方面的信息的时候,这种心理失衡的感觉的会更加严重。按照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的观点,“一旦某个人认知失调(不一致),这个人就会在心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接着,就会为减轻失调,建立协调而采取行动。”这种不协调更集中的体现在个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之上,按照卡茨对自我防御心理的理解,“自我防御态度的形成,是个体试图通过态度来保护自己,维护自我形象,避免或抗御内在矛盾和外在危险。”当这样一种自我防御的心态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心理平衡的时候,就会朝两个绝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努力学习方言来摆脱自我防御导致的心理失衡,这种情况就造成文化认同,(它首先表现为语言认同,学习方言并进入方言文化圈、经济圈或政治圈等);二是彻底形成对立心态,通过贬低嘲笑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失衡状态,这种情况则会导致文化区隔(它表现为对方言新闻的拒绝接受,甚至导致其与此方言文化圈保持距离),这就是外地受众产生对该方言区的排斥感的原因。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边缘地区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电视新闻面对的受众群越来越复杂,本地受众只是整个媒介市场中的一部分。那么,电视方言新闻是会带来文化认同还是文化区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传承地域文化,建构文化认同,是电视方言新闻诞生的文化背景,也是电视新闻媒体寻求改革发展之路在文化上的一种策略。但是一定程度上,方言运用电视新闻媒介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在消解,在形塑的同时又在区隔。方言新闻在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中遇到的困惑必须得到解决。媒介有责任促进文化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三、探求电视方言新闻的健康发展既然电视方言新闻作为一种市场策略和文化策略仍然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缺陷和困惑,那么就应该针对自身的弊端和现实的瓶颈,尽力去探求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本文认为,电视方言新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A、 避免片面追求高收视率,流于“小气”和“俗气”电视方言新闻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诞生,收视率是它的强大动力源,但是如果一味的被收视率所左右,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规范和文明,就会把方言新闻导向“小气”和“俗气”。目前的很多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有很大的娱乐性倾向,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主持人不惜摆起了表演的架势,极尽表现之能事来取悦观众,在说话过程中夹杂着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方言词汇。电视新闻追求平民化,贴近性,但并不以失去大众媒介的端庄稳重为代价。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骐在接受采访时说,“说新闻最大的问题常常是度的失控。记得两年前南京中山陵发生了一起车祸,一位司机为了避让行人而坠入悬崖,幸亏有大树卡住轿车,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有一对主持人在解说这条新闻时竟笑着称之为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方言播报的电视新闻究竟可以有多少表演成份,阿六头说新闻的制片人翁晓华也坦言自己“非常害怕把方言节目妖魔化。由于方言节目天然的贴近性,它在做新闻时必然会有一些亲近观众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一旦把握不准,很容易被抓住把柄,将方言节目打为另类,最终失去生存的机会。”其次,用方言播报新闻也应该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词句。我国方言种类繁多,全国七大方言区下又分为104个片,其中又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小片,方言点。所以一个方言节目涵盖不了所有地区的全部方言,那么就要避免只在某一方言点使用的方言词汇,选用本地区各方言点都能听懂的词句,以免产生疏离感,否则方言新闻只能从“小众”变成“无众”了。媒体肩负着代表先进文化、引导教育受众的职责。虽然说方言节目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尝试,但是保证语言使用的规范,提升栏目的审美品格,保持频道的整体格调,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一家媒体始终应该坚持的原则。主持人即兴口语易于随意,大白话、大粗话使得节目流于“小气”和“俗气”,使电视节目失去了应有的审美意义。另外,不能因为追求趣味性而减少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也不能影响新闻的可信度,不能由平等而庄重的传播异化为不负责任的街头巷议,获得实用可靠的信息仍然是受众收看新闻的主要目的。正如杭州的另一档方言节目杭州佬,就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节目制作的宗旨:杭州佬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的“俗”,只是它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更加通俗,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庸俗、恶俗。B、控制电视方言新闻的数量和比例方言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多样性中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播音仍然是我国新闻节目的主流形态。方言类节目的泛滥不仅冲击了普通话的主体地位,而且不利于自身的个性化生存。如今各级地市台受高收视率的诱惑,纷纷开办方言类节目,吸取成功经验固然可贵,但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地的受众欣赏水平习惯、方言特点等具体情况,切不可随意跟风。如前文所提到的,方言言说的形式除了在抵御强势文化,去中心化的同时,也在对边缘方言再次的中心化。所以,在方言种类繁多,彼此差异比较大的地区,就不宜采用方言新闻的形式,而在各小区域间方言有差异但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采用中心区的方言时就要保障各方言点之间的平衡。除了避免用各方言点不通用的艰涩词汇以外,在报道的内容、语气中要注意保持不同地域之间的平等地位。在方言的使用上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严格控制方言节目的数量,使用的太多,必将造成负面影响。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海浩认为,面对多元化,媒体的第一责任是引导而不是迎合,要在多元化中引领主流。少数地方可以适当用部分方言类节目,但主调一定要是普通话。此外,在经济强势地区,比如在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为经济的强势往往在文化上也形成强势,方言无形中成为其表现文化强势的一个手段。所以,电视“方言言说”的形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成为人们自我身份的表征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认同。这从“上海话”的运用可以看出,上海人情愿讲上海话,这种“情愿”并不是上海话听起来有多悦耳动听,而是上海人认为上海话是他们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象征,而普通话则是“外来者”的语言,与上海话相比要次一等,至于外来者的本地方言土语则更次一等,因为这无疑暴露着你的“乡下人”的身份(即使你不是“乡下人”)。又比如在西安,普通话是“城里人”的语言,而本地陕西话与之相比就未免显得“相形见绌”,外来者说普通话,不仅不会使他们遭到排斥,反而能使他们获得一种“现代”的身份。所以一般来说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人民悠闲富足的地区往往方言新闻节目更为活跃。但是社会需要平衡和谐的发展,大众媒体对地方方言的“扩大”加速了以方言群为帮派基础的经济文化网络的形成,这对于地方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因此本文认为,对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开办方言类新闻节目,但应有市场自身调节之外的人为控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应以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标,少量地开办一些有特色的方言节目就可以了。C、探求方言播音的发音方法,美化方言新闻纯正普通话听起来声音饱满圆润,语言风格规范、庄重、清晰、简洁,正是因为它借鉴了歌唱发声学的方法并对之进行改造,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形成了具有艺术韵味的播音风格。而方言播音都是地方性的播音,每个地方的方言又不一样,无法根据其特点作统一的研究和改造,所以方言播音员大多是凭着感觉或是从当地地方戏剧发音寻求技巧,造成发音的偏差。如方言播音员往往把声音的亮色作为发声的唯一追求,并通过提声音高度和用胸式呼吸法,挤压声带来产生亮色,这就是方言播音的声音单薄、缺少立体感。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方言播音是更生活化的语言,它无需苛求普通话的艺术意韵,但是追求自然流畅,清晰简洁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各地的方言节目特别是中小城市台,应该探索本地方言的发音方法,使之更适合于收听,使方言不仅感觉亲切,更给受众一种美妙的听觉享受。四、结 语当电视方言新闻成了受众如约而至,不倦不弃的朋友;当它所创造的高收视率引得媒介从业人员惊喜不已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分析这种电视“方言热”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本文分析得出,在媒介市场竞争和地域文化的背景中诞生的电视方言新闻,有它获得高收视率的外在和内在原因,电视新闻表达方式的平民化,本土化,小众化,对本地资源的充分运用,反映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形式上的一种改革思路,也预示着整个传播媒介改革发展的趋向,它的经验是值得大众媒介在寻求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借鉴和研究的。本文也发现,方言言说这种形式自身的弊端和发展瓶颈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毕竟它才是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不论方言新闻能走多远,不论它还能掀起多大的涟漪,抑或是消身匿迹于电视媒介,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中国传媒业在改革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精神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电视新闻人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张显寻求自身发展的应对策略。注释: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杭州网 2005-02-26顾芳芳、韩燕、王健:用杭州话说新闻:城市电视台新闻本地话的思考 ,新闻实践2004年第4期邵培仁、李雯: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辩证考试题目及答案2025年版
- 2025年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 2025餐馆进货合同模板
- 2025年儿童学前教育试卷及答案
- 年产办公家具10万套酒店家具12万套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2025年长水机场地勤考试试题及答案
- 松芝股份:厦门金龙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
- 湖南发展:湖南新邵筱溪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
- 2025年大二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 销售工程师培训方案(3篇)
- 肺癌健康讲座课件
- 肩关节护理课件
- 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培训
- 2025年中国冷冻熟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护理陪检课件
- 幼儿园开学卫生消毒培训
-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十五五规划2025年)
- 2024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真题和解析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中式面点课件
- 抖店内衣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