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建新: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师导入: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豁达果敢,机智诚朴,如戟似剑,纵横文坛,天下无敌手!今天,让我们沿着巨人的足迹,重温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感受先生的悲痛和愤怒,来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出示投影1)3分钟左右)(如果学生找到第一部分预定全年莽原,就直接出示投影2;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给他们提醒: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这样学生就能迅速找到第三部分,分析完第三部分,再出示投影2进行分析。下面是第一种情况)生1:文章第一部分中说她预定了全年的莽原生1:鲁迅主编,是进步刊物。生1:艰难。生1:进步,真理。生2:第三部分。起初不认识。她被校长强行开除后,有个学生告诉鲁迅的。生2:“一广有羽翼”,势力很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面对迫害,而是奋力反抗,表现了她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生3:不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出她是一个温柔和善的女子。生4:“虑及母校前途”。生4;开除。生4:热爱母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母校的发展应该有我的一份责任。(出示投影2进行总结)1926年3月18日,始终微笑着的温和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有强烈责任感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刘和珍君,死掉了!(语速放慢,有感情)(出示投影4)这是游行请愿的人群,刘就在队伍的最前面。下面我给大家朗诵一下文章的第四部分,同学们注意,反动政府及流言家对死难者是什么认识?(师有感情的朗诵)生5:反动政府称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出示投影5)生6:政府不仅没有责任,而且做得非常对,她们死有余辜!生6:愚蠢的人或不明事理的人5)(学生齐读一遍,注意红颜色的字)惨象是如何造成的?流言又能说明什么?7:惨象代表着武力的镇压,流言说明思想上的控制。生8:短小,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生8:有变化,愤怒一次次膨胀,好像要爆炸一样。生8:反复。生8:反问和对偶。生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生9:抒情和议论。生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已”“尤”程度副词的运用,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愤怒;“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说明了作者对死者的无限哀伤和深深的惋惜之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发展前途的观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生9:没有。这里抒情和议论结合的很完美。充分的抒情更有利深刻的议论且水到渠成。生10:有。开头就叙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生10:不是。只是概括叙述。生10:表达了先生的震惊和愤怒。师:生11你给我们读一下你找的句子。(生11读)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时的壮烈牺牲的图画吗?11:子弹从刘背部入,斜穿心肺,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襟,她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她深爱的土地,她挣扎着,呻吟着,一次次要站起来,一次次又倒了下去。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结果身中四弹,张一下子倒在了地上。而杨德群君又想去扶张静淑君,结果也中弹,杨挣扎着坐了起来,这时一个兵冲了过来,在她的头部和胸部狠狠的击了两棍,结果她死掉了。6)这是壮烈牺牲后的刘的照片,她静静地躺在礼堂中,表情是端庄的,也是坦然的,因为她为了中国用尽了生命!从生11的描述中,我们看出她们并没有被反动政府的凶残所吓倒,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说她们当时是怎样的?师:很好。那么,由第四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记述完了紧跟着的就应该是抒情和议论了。哪个同学找到了?(生12第五部分第三节的第二、三两句。)其中的“文明人”真的文明吗?那么这是什么修辞?12:不文明,他们是凶残的。这里运用了反语,使讽刺更有力,更能表达先生的愤怒。7记念刘和珍君! !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念她的原因。“君”这个字眼在中国被男性霸占了数千年,然而在1926年3月18日却放到了几个柔弱女子名字的后面!(稍顿)先生对刘是尊敬的,而先生对请愿这个事件持什么态度?(出示投影8:第六部分第一节第三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句生13:比喻生1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生13:时间漫长,要大量的木材才能形成一小块。人类前行的历史即历史文明的进程,时间也很漫长,很多的推动才能进步一小步。生13:人类前行的历史。生13:否定了请愿,认为请愿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出示投影8总结)9)同学们请朗诵一遍。注意黑体字,思考胡适先生表达哪几层意思?9:他微微地一笑,什么都完了!那曾经沸过的少年血,再也不会起波澜了!我们脱下帽子恭敬这第一个死的。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我们后死的人,尽可以革命而死!尽可以力战而死!但我们希望将来永远没有第二人请愿而死!我们低下头来,哀悼这第一个死的但我们不要忘记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生14:胡适先生对烈士表达了他的“哀悼”,我们要“恭敬”他,但是先生强烈反对请愿,说是“可耻的”,如果要流血的话,要“革命而死”“力战而死”。生14:请愿的群众对政府还有幻想,而两位先生却看清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它不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向反动政府请愿只能白白的牺牲。22年,那么,她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15: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至少他们能永记。生16:(沉默)生16: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1926年3月18日,然而她们没有逃避和退缩,而是直面人生,始终微笑着,用她们稚嫩的肩膀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稍顿)对未来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呢?17:苟活者会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11:记念刘和珍君)生18:我们要学习她高度的责任感,敢于反抗、勇于斗争、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精神,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脚下的土地,在和平的今天要为祖国的建设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生19:有。在第一部分第一节的开头“我实在无话可说”。生19:前后的呼应。生20:(沉默)生20:悲痛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都能表达先生的悲伤!我们刚才研读的第三、四、五部分表达了先生对段琪瑞执政府及反动文人的感情?20:愤怒。生20:由浅入深。生20:主要写了刘牺牲的意义,激励我们奋然前行!生20:文章的结构是以情感为线索安排的,由悲到愤最后是对后来者的激励。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师:第二段话中的“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还是作者自己?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生1:当然是刘和珍了。 师:为什么? 生1:刘和珍是学生,学生靠家里供给学费、生活费,自然“艰难”。 师: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吗? (全体学生思考后一致说“找不到”。) 生2: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刘和珍“生活艰难”的具体内容,如果“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那么它前面的定语“这样” 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实处。 生3:如果“生活艰难”的陈述对象是刘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变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个句子不通。 生4:只有说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顺,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说,可见“生活艰难”不是指刘和珍而言。 (全体学生认同生2、生3、生4的看法。) 师:那么“生活艰难”就指作者自己了。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5:“这样的生活艰难” 指上句中的“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作者的意思是说,“我”编辑的期刊因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销路不好,订数很少;这对以办刊物来维持生计的“我”来说,确实是“生活艰难”。所以,“生活艰难”指作者自己。 师:本段第一句话“这是我知道的”中的“这”指代什么?它和下文是什么关系? 生6: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就是程君说的“刘和珍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 生7:下文“凡我所编辑的期刊”是对本段第一句话的解释,意思是说,在“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从订单里发现,在“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刘和珍,因此我知道她爱看我的文章。 (全体学生认同生5、生6、生7的看法。)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好,现在我来总结归纳一下。“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的说法,与文意相抵牾,简直可以说是扞格不入。理由有二:其一,如果是刘和珍“生活艰难”,那么“生活艰难”的定语“这样”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实处因为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刘和珍“生活艰难”的具体内容。其二,如果“生活艰难”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刘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变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指刘和珍)。”显而易见,这个句子是不通的。只有说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顺,才符合语法。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说,可见“生活艰难”并非指刘和珍而言。 “生活艰难”应该指作者自己。理由是:本段开头的“这是我所知道的”中的“这”,无疑是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即程君说的“刘和珍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以下“凡我所编辑的期刊”一句就是对本段首句的解释,意思是说:我编辑的期刊因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销路不好,订数很少;这对以办刊物来维持生计的我来说,确实是“生活艰难”。然而,就是在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从订单里发现,在“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刘和珍,因此我知道她爱看我的文章。这样理解,顺理成章,文意贯通;同时,指代词“这样”具体有所指,即指“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二)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师:作者先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1:当然不矛盾了,鲁迅写文章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师:对。但如何解释呢?请大家注意鲁迅说话的不同角度。 (学生思考。) 生2: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是从形式上的师生关系角度说的。当时鲁迅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刘和珍是该校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确是师生关系。 生3: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从刘和珍牺牲的意义角度说的。刘和珍为爱国而献身,而自己却“苟活到现在”,就此而言,她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应当尊敬的先生。 师:大家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吗? (全体学生一致赞同,教师肯定。) 师:这段话中的“云者”如何解释? 生1:课本下面有注释:“助词,表示提顿,以引起下文。” 师:“提顿”意思就是提示、停顿。如果这样解释“云者”,那么“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如何理解? 生2:“云者” 如果表示提示和停顿,那么“学生,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不成话,根本无法理解。 生3:句中的两个“这样”也落不到实处,无可指代了。 师:大家想一想,这两位同学对“云者表示提顿”的质疑有没有道理? (全体学生思考后认为有道理。) 师:“云”“者”是文言语气助词。常常用于句末,表示提示和停顿。但是,一个语气词,除了其基本用法之外,还往往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不同的语气(如师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释某个语气词时,不只考虑它的基本用法,还必须结合具体的句子乃至整段文字去揣摩。否则,就可能解释不通或解释不准确。现在请大家思考,“云者”到底应该如何解释? (学生思考。) 生4:从“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来看,“学生云者”应该是对学生做出的某种判断。 生5:“学生云者”,作者“向来”有这样的看法,不仅“这样想”,而且“这样说”,现在却对它发生怀疑了;怀疑之后,便彻底改变态度,认为不应该那样看待学生,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是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的,不可一概抹杀青年学生,学生中间也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可见,“学生云者”表达了一种与“悲哀与尊敬”相反的看法,即轻视,瞧不起。 生6: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分析。“学生云者”是对学生有所判断,表达出作者对学生的轻视、瞧不起这种看法。那么,“云者”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语气词“而已”“罢了”,有把对象往小夸张的意味。 生7:“学生而已”,言下之意非常明显:他们幼稚、单纯,阅历浅,人生体验不深,参不透现实人生,觉悟不高等等。 生8:我认为这可以作为鲁迅一贯严于解剖自己的一个例子。在这里,他把自己低估学生的想法和盘托出,毫不掩饰,并且进行深刻地反省批判,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师:吕叔湘文言虚字解释“云尔”,其中有“而已”这一义项。 生9:我以为鲁迅在这句中所用“云者”意思相当于“云尔”,或者是作者笔误,把“尔”写成“者”了。 (全体学生认同生4等同学的分析。教师肯定。) 师:第三句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生1:引号有一个作用是强调引用部分。 师:对。那么在这里就是强调“我现在的苟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 生2:强调“我现在的苟活”,能更加突出作者对刘和珍的“悲哀与尊敬”之情,这是作者与烈士比较后的自我反思。 师:好,很对,理解得很准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3:还有消除歧义的作用。它明确表示引号内的文字共同作“学生”的定语,而不是“苟活到现在”和“我”分别作“学生”的定语,亦即“苟活到现在”是修饰“我”而不是修饰“学生”。 师:大家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思考后表示认可。教师肯定。)(三)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师:这句话如何理解?首先我说明一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段政府屠戮刘和珍她们,“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而指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他们在背后指使段政府屠戮刘和珍她们,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下面大家思考:“伟绩”“武功”如何理解?试从修辞角度加以解释。 生1:是反语,实指“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因为鲁迅不会认为“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是“伟绩”“武功”。 生2:这两个词语在表达上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师: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请大家再思考,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指称什么呢? (学生思考。) 师:首先看“这几缕血痕”指代什么? 生3:我觉得它指称三个女子的流血牺牲很恰当。这句话承上文,仍以三个女子为陈述对象,旨在用“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在屠杀过程中暴露出的虚弱、渺小,来反衬中国女性在“三一八”惨案中表现出的勇毅、伟大。 生4:我同意。“几缕血痕”,何其少,又何其小,然而,正是从“这几缕血痕”中,可以看出人民力量的强大,中国女性的伟大。而中外杀人者却自以为屠杀就能吓倒人民、征服人民,殊不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屠杀愈凶,愈暴露出他们的卑怯、虚弱和渺小。 生5:中外杀人者屠杀人民的所谓“伟绩”“武功”,在三个女子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面前,简直渺小到了极点,以至于“被抹杀”了。然而他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生6:通过上面几位同学的分析,我认为把“这几缕血痕”理解为三个女子的流血牺牲,不仅指称适当,而且文意贯通。 (全体学生肯定以上同学的分析。教师小结。)(四)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师:“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生1:可能是总结上面两句。 生2:我认为是由上述事实做出的结论。 师:总结了什么?作出了什么结论?“意义”在哪里? (生1、生2回答不出来,大家思考。) 师:请大家注意“意义”的定语“对于将来”和“此”。 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