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李铁根.doc_第1页
“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李铁根.doc_第2页
“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李铁根.doc_第3页
“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李铁根.doc_第4页
“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 李铁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学习2003年4月第2期1-7页“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李铁根1 作者简介李铁根,男,文学博士,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语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梨花女子大学中语中文系,韩国汉城)关键词认定性否定;叙述性否定;绝对时;相对时;已然;未然;前时;后时摘要本文对“不”、“没(有)”的否定意义和用法重新进行梳理阐释。“不”的否定用法可概括为两种:认定性否定和叙述性否定。认定性否定具有泛时性,不受时间制约;而叙述性否定不具有泛时性,“不”的使用严格受到时间的制约,与“没”形成互补分布。“不”的叙述性否定用法有两种:1.否定绝对未然句;2.否定相对后时句。“没”的否定用法也可分为两种:绝对时用法和相对时用法。在相对时间句中,“没有”可以用来否定已然前时句和未然前时句。“不”和“没”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绝对时和相对时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和“没”的时间特征及其否定意义,也有助于解释某些相关的语法现象。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01-07The Usage of “Bu” and “Mei you” and Time RestrictionLI Tie-gen(Department of Chinese, Ewha Womans University, Seoul, Korea)Keywords: the judgement negation; the narrative negation; absolute tense; relative tense; have been done; will be done; pre-time; post-timeAbstract: This article further explains the negative function and the usage of “Bu” and “Meiyou”.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re are generally two negative usages of “Bu”: the judgement negation and the narrative negation. The former expresses general and unspecific time, while the latter expresses restricted and specific time. Therefore, “Bu” and “Meiyou” often form complementary pair. The usages of the narrative negation about “Bu” include two respects: 1. “Bu” negates the absolute sentence that will be done; 2. “Bu” negates the post time sentence in relative tense. The negative functions of “Meiyou” include absolute tense and relative tense. In the sentence of relative tense, “Meiyou” may negate the pre-time sentence that have been done or will be done. “Bu” and “Meiyou” both possess obvious time features. The distinction of absolute tense and relative tens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ime features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Bu” and “Meiyou”, and to the explanation of some relative syntax phenomenons.1引言 1.1否定副词“不”、“没(有)”的使用到底受不受时间制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不”的使用不受时间限制,而“没(有)”的使用要受时间限制2如吕叔湘(1981)认为:“没有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外汉语教材普遍持这种观点。近年来,有人批评了上述观点3如白荃(2000)认为,说“不”和“没(有)”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上的观点是一种错误认识,是研究上的误区。,还有人认为“不”和“没(有)”都不受“时”的制约(聂仁发2001)。可见,学术界就“不”、“没(有)”否定的时间性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因而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不能给出足以服人的解释。如在对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经常听到下面这种病句: *昨天夜里不下雨。 *以前这里没下雨。 *他前年不去美国,他去了中国。第一句说的是过去的事情,用“不”为什么不对?若说“不”用于否定主观意愿,第一句不涉及主观愿望,所以不能用“不”,应该用“没”。可是第二句也不涉及主观愿望,为什么又不能用“没”,只能用“不”呢?可见,“不”并不一定用于主观意愿。最后一句的主语是人,可以有主观意愿(“他”没去美国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不想去),可为什么不能用“不”呢?显然,我们已有的解释还是显得比较粗疏。1.2本文拟对“不”、“没(有)”(为行文方便,文中所说的“没”都可以是“没有”,不再注明)的否定用法重新进行梳理阐释,以求辨明二者所受的时间制约。为便于集中讨论问题,本文只讨论处于谓语位置上的谓词前的“不”、“没”的用法,暂不涉及其他句法位置上(如名词性词语前)的情况,以及固定格式(如“不A不B”、“不是A就是B”等)中和独立使用(如单独回答问题)的情况。2“不”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不”的否定用法可以概括为两种:认定性否定和叙述性否定。2.1认定性否定认定性否定指的是带有人的主观认识成分的否定性判断,这种否定也可以概括为主观否定或主动否定4李瑛(1992)认为,“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或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除此之外,它没有别的意义。本文认为主观否定或主动否定可以用来概括“不”的认定性否定用法,并不能概括叙述性否定用法。详见下文分析。这种否定具有泛时性,不受时间制约,因为这种句子主要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判断或句中行为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这种认定性否定不是用来否定某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而是对某一事实的否定性的断定,所以被否定的事实往往不能被量化。因此,认定性否定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带表示具体数量的数量短语,即使否定的是过去的事件,被否定的动词语后一般也不能带时态助词“过”。如不能说“她不买过小说。”、“她不买两本小说。”5表示“一不”格式中的“一+量词”是个强调用法,而且不能代入其他的数词,可见其中的“一”并不是用来表示数量,而是用来强调某一个事实。此外,有些泛化的“一+量词”的用法也属于这种例外,使用时往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在对比的语境下说的“他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老师。”具体来说,下列各种用法中的“不”都是认定性否定用法。2.1.1“是”字否定判断句“不”的最典型的认定性否定用法就是对“是”字判断句的否定。一种是绝对泛时的否定句。例如: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不是360度。赵强不是赵亮的爸爸。这种句子所讲的都是恒定不变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的认识。所述内容的永恒性决定了这种句子的泛时性,即不受具体时间的制约。换言之,这种句子在表时上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不能被定时化,即不能加入定时标记转换成定时句,这类绝对无标句排斥定时标记6关于“无标(时制)句”请参看李铁根1999b。如例既不能加上“过去”,说成“三角形的内角之和过去不是360度。”也不能加上“将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将来不是360度。”另一种是相对泛时的否定句。例如:他不是大学生。上课说话的人不是金哲。这类句子是相对泛时句,反映的也仍然是说话人对某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判断。所说的事实在一定的时间内(包括说话之前到说话之后的一定时间)是这样,但并不是永远这样。因此这类句子不排斥定时性时间标记。如例可以加进表示已然时间的“当时”,这就成为已然否定句,但全句说的事实仍然具有泛时性,即在“当时”这个参照时间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所说的事实具有相对泛时性7关于“已然”、“未然”以及“前时”、“后时”的分类请参见李铁根1999a。总之,否定性判断句,主要表达人的主观认识,并不侧重于这个判断存在的时间。2.1.2非动作性动词否定句“不”用在非动作性动词前,表示对客观事件存在的否定。其实这时表现的仍然是说话人(或泛指的人)的一种主观断定性即说话人(或泛指的人)对事件的主观判断。例如:八乘九不等于七十三。这孩子不像我。我不记得她的样子了。这个问题不存在。这类句子都可以看成是广义的泛时判断句,它们都涉及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或判定。如例反映的是人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例中“像”还是“不像”也同样反映说话人的认识,说话人认为“不像”,别人也可能会认为“像”;例反映了行为主体“我”的判断;例反映了说话人的判断。2.1.3认定性动作动词否定句“不”用在动作性动词前主要用来表示认定性否定。有如下两种类型:(1)主观意愿否定句“不”用在动作动词前,表示对行为主体主观意愿的否定。由于此时句子重点表达的是对主观意愿的否定,而不是对具体动作发生时间的叙述,所以,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已然的,也可能是未然的。试比较:他昨天不去。(已然)他明天不去。(未然)由于是否定主观意愿,所以这类句子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动词前都可以加上“想、愿意、打算”这类表达个人主观意愿的动词。例如: 他昨天不想去。(过去) 他明天不想/愿意去。(将来)应该说,这种主观意愿否定句否定的动作的时间仍然具有相对泛时性。正因如此,无条件的泛时句都用“不”来否定,而不用“没”来否定(加“过”可以,但意思变了)。试比较: 他什么时候都不找我。 *他什么时候都没找我。 我无论何时都不说大话。 *我无论何时都没说大话。(2)说明性否定句这种句子不是对一次性的动作行为的否定性叙述,而是对一种客观规律或者具有规律性的客观事实的判断性说明,仍然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所以句子仍然具有泛时性。例如: 广州冬天不下雪。 她星期天不去学校图书馆。正因为句子具有泛时性,所以句中可以加上“从来”这类副词。例如: 广州冬天从来不下雪。 她星期天从来不去学校图书馆。这类句子中也可以出现过去时间的词语,但它只是用来指明该句所表示的客观规律存在的时间,而不是用来指明句中动词所表动作的具体发生的时间。例如: 以前这里(从来)不下雨。 以前这台电脑从来不死机。这两句所说的客观规律或客观事实在“以前”存在,而且暗含现在不是这样。由“(已经)不V了”格式构成的句子也属于这种说明性否定句,主要用来表示对客观事实的认定,更确切地说是表示在说话时存在“不V”这个事实。例如: 不下雨了,我们可以走了。 鼻子已经不淌血了。同样,这类句子中也可以出现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用来表明从那时起到现在这个客观事实一直存在。例如: 一个小时以前就不下雨了。 她昨天就不来了。2.1.4用在形容词前,否定状态、性质其实,这也表现了主观判定性,因为性质或状态存在的时间不是片刻就消失的,因此也就具有泛时性。指出某个性质或状态存在与否,也就是表达说话人对该性质或状态的主观认定,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如一个人说某个花“香”,另一个人可能说“不香”,即二人对事实的认定不同。因此,形容词前一般都用“不”来否定,不管具体的时间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例如: 她当时很不高兴。 我现在心情不太好。 明天天气不好。2.2叙述性否定叙述性否定指的是对某一特定动作行为的客观上的否定,客观说明某一事件过去没有发生或将来不会发生。叙述性否定句所表示的事件不具有泛时性,因而,“不”的使用严格受到时间的制约。在叙述性否定句中“不”的主要用法有两种。2.2.1否定绝对未然句在叙述性否定句中,“不”用于未然句中,叙述将来客观上不会发生的事件,或者说话人也不知道或无须指出这种不发生的事件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时候,用“不”来否定。例如: 她今天晚上不回家,因为学校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她处理。 这孩子下星期不去医院检查了,他的病已经好利索了。 以后你们不参加区里的乒乓球比赛吗? 下个月你们班不去海边旅游吗?当然,如果句中出现“将、将要”这类表示未然的副词标记时,否定只能用“不”,不管是认定性否定还是叙述性否定。例如: 他明年将不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据说下次会议将不在北京举行。 明年的会议将不在泰国举行。 北京工商将不承认中文域名享有知识产权。而在叙述性已然句中,“不”的使用绝对受到制约。因此,在绝对时间句中,它和单纯表示过去时间的时态助词“过”不能在谓语动词前后共现,而“没”可以。试比较: 墙上挂过油画。/墙上没挂过油画。 *墙上不挂过油画 这里下过冰雹。/这里没下过冰雹。 *这里不下过冰雹。 我去过美国。/我没去过美国。 *我不去过美国。 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没说过这样的话。 *我不说过这样的话。可见,叙述性已然句表示过去时间的否定只能用“没”,不能用“不”8外国留学生经常在绝对过去时间句中错误地使用“不”,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错误类型就是在单纯叙述过去事件的场合错用“不”。例如: *他前天不来上课,因为他病了。 *现在他的性格变不变?* (昨天你看电影了吗?)虽然我很想看,但我家里有事,所以不去看电影。 *上午我不见到他,下午才在图书馆看到他。 *(金哲来了吗?)他还不来。如果我们能明确地告诉学生“不”在过去时间句中所受到的严格的限制,那么这类错误肯定会减少。2.2.2否定相对后时句在相对时间句中,“不”可以否定后时句。例如: 2002年以后他不再担任董事长这个职务了。 我们结婚以后将不住在这个城市里。这两个句子都是未然后时句。如果从说话时间来说,例中“他”在说话以后的一段时间内(2002年之前)仍旧担任董事长的职务,“不再担任董事长的职务”是相对于“2002年”这个参照时间说的;同理,例中“我们”在说话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结婚之前)仍旧要住在这个城市里,“不住在这个城市里”是相对于“结婚以后”这个参照时间说的。可见,这两个“不”否定的都是未然后时句。3“没”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关于否定副词“没(有)”的用法,似乎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普遍都认为它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但是,这种观点显然也有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它也可以指将来,所举之例如: 八点你别来,我还没有起床。 明天这时候,我还没有到上海,你找不着人。进而得出结论说“没有”并不受“时”的制约(聂仁发2001)。还有人指出“没”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假设句和表示估计的句子中)可以用于将来(白荃2000)。然而,如果我们承认“没”不受“时”的制约,或者说时间性不是它的主要特征,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最简单的事实,即“没”在下列绝对未然句中为什么不能代替“不”。 他将不参加( 没参加)这次会议。 明年我不再担任( 没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其实,如果我们从绝对时和相对时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没有”的时间性特征。“没”的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绝对时用法和相对时用法。下面分别说明。3.1绝对时用法在绝对时间句中,“没”的用法有两种。3.1.1用在动词前,否定某一个动作行为在说话之前已经发生。例如: 金哲没交作业。 我没去看电影。这类句子都是说过去的事情,所以句中都可以加上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或副词,而不能加表示将来的时间名词或副词。换句话说,这类绝对时间句中只能容纳已然标记,而绝对排斥未然标记。试比较: 金哲昨天没交作业。 *金哲明天没交作业。 前天我没去看电影。 *后天我没去看电影。3.1.2用在状态变化的形容词前,否定状态在说话之前已经发生。状态变化一定是在过去某个特定时间里发生的,因而这种句子不具有泛时性。例如: 衣服没干呢,再晾一会儿吧。 天气还没暖和,别穿得太少了。这类句子中也同样都可以加上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或副词,而不能加表示将来的时间名词或副词。试比较: 当时衣服还没干呢。 *一会儿衣服还没干呢。 那时天气还没暖和。 *天气将还没暖和。3.2相对时用法在相对时间句中,“没有”可以用来否定已然前时句和未然前时句。3.2.1已然前时句已然前时句指的是全句是已然句,但谓语动词所表事件呈现相对前时意义,即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是在过去的某一个参照时间之前发生的。例如: 1978年以前我还没去过北京呢。此句的“1978年”在句中是相对时的参照时间,即是谓语动词语“没去北京”的参照时间。如果从绝对时间来看,说话人可能已经去过很多次了,即1978年到说话的时间(现在)之内,他去过北京了。下列例句也都是“没”用于否定已然前时句的用法: 结婚之前我没和他吵过架。 在那次会面以前我们从来没见过面。需要注意的是,已然后时句不能用“没有”否定。例如: 去年我去他家的时候,他正要考大学。 *去年我去他家的时候,他没要考大学。例“去年我去他家的时候”标明了全句的已然性质,但它在句中只是为谓语动词所表事件提供时间参照点,而不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这个参照时间而言,“考大学”的事件尚未发生(尽管可能说话时这一事件已经发生并结束)。可见它是已然后时句,因此不能用“没有”否定。3.2.2未然前时句未然前时句指的是全句是未然句,但谓语动词所表事件呈现相对前时意义,即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事件是在将来的某一个参照时间之前发生的。“没”可以用来否定未然前时句。例如: 明天八点我已经起来了。 明天这时候我已经到了上海。例、中句首的时间词语“明天八点”、“明天这时候”标明了全句的未然性质,但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是提供时间参照点,而不是标明谓语所表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于参照时间而言,“起床”和“到上海”这两个事件已经发生。正因如此,这两句可以用“没有”加以否定: 明天八点我还没起来呢。 明天这时候我还没到上海呢。这种未然前时否定句有一定的使用条件,一般在对话中都是作为后续句出现的,前一句往往都提到在这个时间要干什么事情,说话人对此加以反驳,表达反对的理由,句中常用副词“还”,句尾常用“呢”。如例、往往出现于下边这种对话之中: 明天八点我去你家找你。太早了,明天八点我还没起来呢。 明天这时候我往上海给你打电话。别打了,明天这时候我还没到上海呢。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简单地说“没有”不能指将来,或说“没有”不受“时”的制约,都失之偏颇。4余论我们的研究证明,“不”和“没”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这种特征在它们的用法上有充分的体现。以往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不”和“没”的用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二者的时间性特征阐释得不够清楚。本文的分析还可以说明,绝对时和相对时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和“没”的时间特征及其否定意义,也有助于解释某些相关的语法现象。例如,在否定动结式动补结构时,虽然否定的是结果补语,但是“没”一定要放在动词之前,而不能放在动词之后、结果补语之前;但是“不”一定要放在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除非用在条件分句中)。试比较:做完作业没做完作业*做没完作业做完作业做不完作业*不做完作业打死老虎没打死老虎*打没死老虎打死老虎打不死老虎*不打死老虎为什么?这可以从“不”和“没”的表时功能的不同来加以解释。从逻辑上说,动补结构的两个动作行为(补语也可能是形容词充当,表示性质状态)的发生时间在顺序上一般都是先动后补,也就是说,补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总是在述语之后发生的,即反映相对后时性。而如前所述,“不”可以否定后时,而“没”不能否定后时,所以“没”不能放在动补之间否定补语。为什么“没”能用在动补结构之前而“不”不可以呢?因为动补结构往往表示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具体的一次有结果的动作行为,“没”主要就是用来客观否定过去发生的具体的某一次动作行为,而“不”用在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时,主要是表示主观断定,而不能否定具体的某一次动作行为。因此,在动补结构之前一般只能用“没”,而不能用“不”。动趋式动补结构中“不”和“没”的使用情况和动结式动补结构一样,道理相同。参考文献:1A.A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白荃.“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3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4戴耀晶.论现代汉语的体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0.5戴耀晶.对韩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举隅.韩国中国言语学会、韩国中等中国语教育研究会、韩国中国语教育学会2000年秋季联合学术发表大会论文,2000.6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7范开泰.汉语“态”的语义分析J.JCLTA,Vo1.XIX,1984.8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311-312.9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J.中国语文,1991,(4).10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1).11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韩容洙.汉语时制分析的新突破J.汉语学习,1999,(6).13胡 附,文 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蒋 琪,金立鑫.“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3).15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达J.语文研究,1996,(1).1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17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8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a.19李铁根.现代汉语无标时制句的分类及其时制隐含J.中国言语研究(韩国),1999b,(9).20李铁根.“不”、“没有”的时间性考察A.中国语文学论集(韩国)C,2002,第19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