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_第1页
《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_第2页
《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_第3页
《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_第4页
《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XX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目标 2、3。 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下面这首诗,读完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铺开了攻占南京的战场,展示了革命胜利的景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诗中流露出的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可以说,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同样作为文学家,他写的文章也是气势不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则新闻。 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教师组织讨论,认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课文开头第 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 2、教师顺势讲析 (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识文(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1.可提示性思考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及时、准确)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总结出示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用词准确 四、知情从这则新闻看,毛主席在战略部署,军事指挥方面有哪些过人之处?参考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