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_第1页
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_第2页
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_第3页
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_第4页
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 人教大纲版09届高考化学总复习第18讲二氧化硫教案【考纲要求】1.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2.理解SO2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热点重点】1.二氧化硫与硫的其他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关于SO2和CO2性质辨别以及SO2漂白性与其他漂白物质漂白原理的不同【教学内容】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1物理性质刺激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沸点是-10)、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 2、化学性质SO2是酸性氧化物,有酸性氧化物通性。 与H20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易被氧化成硫酸,是还原性的二元弱酸)。 与NaOH作用2NaOH+SO2=Na2SO3+H2O与澄清石灰水作用SO2+Ca(OH)2=CaSO3+H2O CaSO3+SO2+H2O=Ca(HSO3)2现象为通S02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S02沉淀又慢慢消失。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氧化硫中硫元素为+4价,是中间价态)氧化性2H2S+SO2=3S+2H20还原性与02反应2SO2+O2=2SO3使溴水褪色Br2+SO2+2H2O=2HBr+H2SO4使KMn04褪色2KMnO4+5SO2+2H2O=2MnSO4+K2SO4+2H2SO4漂白作用可使品红或其他有色物质褪色(S02与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这种无色物质受热或光照时会分解,放出S02,恢复原来的颜色)。 品红溶液红色消失 (1)物理性质相同点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密度都大于水。 不同点二氧化碳没有气味,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硫有毒;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气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气体);二氧化硫易液化。 (2)化学性质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 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酸不稳定,只能存在于溶液中CO2+H2OSO2+H2O H2SO3。 都能与碱反应,用量比不同,可以生成两种盐。 SO 2、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沉淀,当SO 2、CO2过量时又溶解。 H2CO3;红色复原 二、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比较?Ca(OH2)?SO2?CaSO3?H2O?CaSO3?SO2?H2O?Ca(HSO3)2?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W w w.c hi na ed u.不同点二氧化硫常表现还原性,二氧化碳表现氧化性催化剂2SO2+O22SO3CO2+C2CO二氧化硫能被高锰酸钾、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二氧化碳不能。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二氧化碳不能。 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不同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 三、S02和C12漂白原理、现象及漂白效果的比较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的HCl0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而S0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颜色。 例如另外S02能使溴水、氯水、KMn04溶液等褪色是因为S02具有还原性的缘故,如SO2+Br2+2H z0=H2S04+2HBr,不是S02的漂白性。 注意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12混合后通人品红溶液,不能使之褪色(SO2+Cl2+2H z0=H2S04+2HCl)。 四、全球三大环境问题 (1)酸雨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2%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大量含硫燃料的燃烧排放的SO2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SO2富集,在水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形成H2SO3,然后经空气中的尘粒等污染物的催化作用,氧化成H2SO4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 酸雨的pH5.6,对环境的危害很大,能直接破坏森林、草原和农作物,使土壤酸性增强,使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等的腐蚀。 (2)臭氧层破坏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Cl2等氟氯烃和NO等氮氧化物。 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CF2Cl2hv Cl+CF2Cl O3+Cl=ClO+O2O+ClO=Cl+O2总反应为O+O3=O2+O2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3)温室效应CO 2、O 3、CH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就像给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W ww.c hi na ed u.温室效应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 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 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课堂小结】【综合应用】【应用1】1.(08广东文基)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含有硫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是含碳化合物B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C在水吸收S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DSO2是酸性氧化物,被云雾吸收后转化成酸雨D【解析】此题以煤为载体,考查的内容简单,但知识涉及面广能源、环境和化学基本概念。 A.煤属于混合物;B.煤是不可再生资源;C.水吸收SO2并与其反应SO2+H2O=H2SO3,主要是化学变化D.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被雨雾吸收后转化为亚硫酸成为酸雨。 2.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两支试管,一支加硝酸,另一支加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0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A.氯化钡有两性B.两支试管的沉淀均是亚硫酸钡C.S02有还原性和酸性D.升高pH使S02水溶液中S03浓度增大CD【解析】在BaCl2溶液中通入S02,溶液仍然澄清,这是实验事实。 因为如果发生反应,BaCl2+S02+H20=BaS03+2HCl,一是出现弱酸H2S03制强酸盐酸违反规律,二是即使生成BaS03沉淀它也溶于盐酸,故S02和BaCl2溶液不反应,溶液仍澄清。 若将BaCl2溶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硝酸,再通入S02,可能发生将S02或S03氧化成SO4,此时发生Ba+S04=BaS04;另一份加烧碱溶液,再通入S02,先发生S02+2Na0H=Na2S03+H20,再发生Na2S03+BaCl2=BaS03+2NaCl。 综上所述A、B不正确;C中S02能被硝酸氧化和与Na0H溶液反应证明其有还原性和酸性,故C正确,D升高pH,可理解为加碱后,S02Na2S03,当然SO3浓度加大,故D正确。 【应用2】(海南卷)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2-2-2+2-2-2-W ww.c hi na ed u. (1)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 (3)写出一个由D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 (4)将5mL0.10molL1的E溶液与10mL0.10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反应后溶液的pH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加热反应后的溶液,其pH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_。 【答案】 (1)H2+S H2S(写成可逆反应也正确) (2)H2SO3+2H2S=3S+3H2O (3)C+2H2SO4(浓)或Cu+2H2SO4(浓)CO2+2SO2+2H2O CuSO4+SO2+2H2O等 (4)H2SO3+2OH=SO32+2H2O大于;Na2SO3溶液中SO32-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增大;升高温度促进Na2SO3溶液的水解。 【解析】根据常见物质SO2和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再联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可以推得A、B、C、D、E分别为S、SO 2、SO 3、H2SO 4、H2SO3。 (1)S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 (3)可以浓H2SO4与铜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