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_第1页
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_第2页
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_第3页
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_第4页
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作为一代先贤,孟子的思想洞穿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思想的光辉照耀世界很多国家,继孔子之后,他将儒家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不想谈及他的“仁政”学说,不想谈及他的“性善论”思想,也不涉及他的“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即使这三项内容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一个人光耀古今。本文将从他的雄辩谈起,谈谈他的辩论方式和辩论艺术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启示。孟子是一个斗士,他没有无敌于天下的武功,没有号令武林的宝刀,有的只是自己的头脑和唇舌,孟子善于辩论,通过辩论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那个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家是很容易被湮没的,因为在当时整个中华文明都在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而在孟子生活的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必须站出来予以抨击,以一己之力对抗众人口舌。特别是战国时期那种特有的动荡,各诸侯国之间忙于战争、吞并,“仁政”思想难免显得过于“迂远”,他不得不到各国去游说,去“推销”自己的思想,齐、晋、宋、薛、鲁、滕、梁各国都有他雄辩的身影,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坚守自己思想的孟子,朝堂就是战场,每一次的游说都是剑拔弩张,他要以自己雄辩的口舌和敏锐的思维迎战一个个准备否定他的人,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对战”记录: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国答邹穆公问,公元前330年在任国答季任,同年在邹国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公元前329年在齐国与齐相储子问答,公元前328年与告子辩、劝蚳鼃向齐王进谏,与匡章问答,公元前326年与滕国世子问答,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公元前324年说邹之滕推行仁政,公元前323年与农家陈相辩,公元前320年与周霄论出世,公元前319年与公孙丑论短丧,公元前318年答齐宣王问,公元前315年与充虞论葬母,答齐宣王问伐燕,公元前312年与淳于髡辩。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查到的孟子经典“雄辩战役”,而他的“孟子见梁惠王”更是其辩论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平等关系的游说至多不过是面红耳赤,而对于君王的游说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特别是选入高中课本的寡人之于国也,其语言之准确,譬喻之精当,思维之缜密,语言之平实、晓畅,他的欲擒故纵,反复诘难的手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而这样的文章在“孟子见梁惠王”中处处皆是。这就使我想到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议论文写作重在摆明观点,然后分析阐释,来支撑观点。想要让别人接受这些观点还要运用得当的论证手段。议论文的美在于其逻辑思维之缜密,语言之雄辩,这正是孟子所特有的,再加上排比对偶句式的使用,犹如排山倒海一般,来的气势磅礴。反观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无非就是搭出一个框架,开篇摆明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举实例然后加以分析,扣回分论点之后再给出实例,在进行分析然后就是回扣中心论点,这样做与我们心中的逻辑缜密失之千里。再看看学生写作的语言只能用平淡一词来形容,如果说语言就是武器,那么孟子的语言就是长枪和匕首,相对而言学生的语言就只能算是一个有好多窟窿的塑料袋,以及一个从别人那借来的面具学生写议论文时所使用的论据往往是平时积累,写作时现场套构的。这差别犹如斗士之于病夫,猛虎之于羸犬,怒海之于扁舟,如果答辩的双方是孟子与学生,我不担心学生会无言以对,只担心他们连孟子思维的过程都无法理解。但是反过来想想这也是好事,因为学生们想写好议论文至少有了一位楷模。1、 高中生议论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高中生在作文中存在很多弱点,特别是议论文写作。因为议论文对于学生思想的展示要求更加突出,对于语言则要求力度更强,说服力更大,条理性更清晰,而这些都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弱点,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分析。(1) 缺乏思想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思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么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中心,选择合适的套在要求的题目之下,要么学生的观点不够明确,摇摆不定,导致跑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作文很多都是给题目或是给要求的作文,同时还有以材料与提示性话语或材料与命题、半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再拓展看看全国其他地区的语文高考作文题,也无出其左右(具体题目举例可见附录1)。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它在调节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面于高考中给定作文题目或范围的出题形势,学生在处理中心问题时留下的自由空间并不大,思想稍有拓展就有可能超出考题范围,一旦跑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学生只能从思想深度上下功夫,对于给定的题目不断向下挖掘,我们都明白高考中的作文从本质上不同于文学创作,至少缺了自由,虽然我们都明白失去翅膀的蝴蝶并不美丽,然而,“至少还能生存”。学生能够通过训练进行拓展的是思维的广度,比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附录2中“绵阳下海经商”这个训练,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谈没有经验;没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注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没有按实际需要、客观规律办事;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认真学习;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没能够从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些中心都是合理的,然而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又可能造成无法收束,于是有可能在考试中跑题。所以教师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后,又要强化学生在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审题,选择符合题意的中心,这就又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跑题的风险。此外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我认为不是简单训练就能实现的,则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所以在高考指挥棒引领之下,教师必然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准确审题,放弃在思想上的求新,而是把作文的重点放在结构与言语形式层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培养。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没灵魂就会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而高考的重压之下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呢?学生没有思想又何谈立意?2、 学生阅读量小。我们都知道,学生现在的课业压力很大,我曾将做过关于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3),这是一份成熟的调查问卷,调查了天津市5所学校的高中在校生共计2785人,在这里,我们只用其中的一个数据那就是高中生有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只要读过就算)占了中人数71.3%,而平时学习中,一个月课外阅读的字数平均下来只有335个字,这就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上下的工夫不大,古语云“开卷有益”,学生的人生阅历几乎已被学习全部占据的今天,我们能有多少时间让他们去“行万里路”呢?学生的见识该从何而来,没有见识又从哪丰富自己的思想?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什么是第一位的,我想“立意”二字大家都会认同,可没有思想又从何来谈立意呢?3、 学生的人生阅历少。学生是年轻的,在他们的高中阶段平均入学年龄约有15岁,抛去童稚的时期,他们的见识并不广博,再加上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启蒙教育”课业压力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什么可能去丰富自己的见识,再加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很多孩子都生活在温室里,大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挫折,被好好的保护了起来,虽然这会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对于他们思想的形成又是极为不利的,没有思想和谈立意?(二)语言乏力学生的语言乏力体现在多个方面:1、 在谈论某一个观点时,学生往往不能够一语中的,说来说去,车轱辘话说了一大堆,就是“说不到点上”,学生自己表述着困难,教师读的时候也替他们出汗,总感觉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却又那么模糊不清,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这样的思维关系: 外在事物 意识 语言 文字 内在情感 图1我们知道在人脑的反应过程中,无论是外在的事物或是内心的情感都会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复杂的意识,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内在言语去把握这种意识,形成外在的言语或是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意识是无法完全把握我们的情感或是描绘外在的事物,而我们的语言又无法庙会我们的意识,到了文字环节那只能是一个高度的概括,所以外在事物和内在情感是大于我们的意识的,意识又是大于我们的语言,而语言又是大于文字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在这里不再赘述。那么在这些转化环节当中谁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去描绘自己的自己的思想,谁的语言就能体现出极大力度,这就涉及到了语言内容的精准,以及语言形式的得当。2、 言语内容一定是要通过某种言语形式来展现的,学生对于言语形式使用的困乏,也会使他们的语言缺乏美感,而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它的美感就是语言的力度,是语言对于思想的穿透性,是一种雄辩之美,或气势磅礴,或旁征博引,或口刀笔箭,总之,若驳则驳得对方“体无完肤”,若立则立得“岿然不动”,但由于学生的语言及其乏力,既鲜美感,又无力度。一篇议论文写得“四平八稳”毫无激情,这还不算,还要留下几个病句以作“点缀”。3、 学生不爱使用一些语言技巧,实际上语言技巧之所以被称为是“技巧”就是因为能够辅助人们更好的表达思想,就像孟子善于类比和譬喻。我们往往说散文的语言是感性的,议论文的语言是理性的,想到散文自然想到了“优美”二字,而想到了议论文往往会和“枯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想象朱自清先生笔下“月下的荷塘”被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比、叠词所点缀,而一想把议论文写美了往往就想到的是将以论文的语言“散文化”“抒情化”这就好像一个忸怩的大汉在沙场上掐着兰花指舞动着长枪一样,议论文的美是另一种美,这种美叫雄辩!它也是需要借助技巧的,就像孟子一样,然而它和散文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我的一点拙见。(三)条理不佳 学生一想到议论文,脑子里无非想到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我们说种思维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总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用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解决就如鲁迅先生写的拿来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就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再如高中人教版中朱光潜先生写的咬文嚼字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作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刚才我们谈到的是思维过程,到了动笔阶段学生往往是摆出中心论点举例分析再举例再分析总结,也有的学生加入了一些分论点构成了:中心论点分论点一举例分析分论点二举例分析总结,千篇一律毫无变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爱教授某种布局方式,妄图“用之四海而皆准”殊不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不一样,形式也要跟着发生变化,像这种类似于工业化的作文“生产”模式不单不会帮助学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还会戕害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想想八股文的年代不禁一身冷汗,于是教师们又说“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诚然没有人教过孟子如何写作文,但至少也没人是孟子的思想模式化,不然面对不同的辩手,面对不同的辩题,一个千篇一律的孟子早就被历史灰尘湮没了。(4) 论证手段单一 一说到议论文学生能够立刻想起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于是在他们的脑海中论证的方式就只剩了一种,那就是举例论证,顶多再加上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手段的作用是什么?无论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还是道理论证,实际上就是一种说服的手段,采用如何的论证方式更能让读者信服你的观点,何种论证手段能说明白你的观点就应该采取那种论证手段,我们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以及归谬法。然而学生能够使用的论证方法就少得可怜了,这也与我们平时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论证方式的培养薄弱有关系,当然论证方法的使用也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 孟子论辩艺术带给我们的启发 在那个诸子百家各放异彩的时代,每一种思想都渴望能够解决民生的问题,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要解决当时百姓的疾苦,读老子让我感受到了“道”的大象,读庄子则让我在奇妙的环境中遨游,读墨子让我对“战”与“不战”有了深刻的认识,读论语让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智者,而雄辩二字是我读孟子的感受。纵看战国,各家学说纵横捭阖,为孟子其人让我不敢对视,这或许也是由我对他语言的剑锋而带来的感受,说实话,我真的不愿成为孟子辩论的对手。或许孟子就自己的理想而言,他不是成功的,就思想而言或许他只能生活在孔子的影子之内,而就论辩艺术而言,我认为孟子战国无双。(一)思想深邃孟子的思想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将其引申为了“仁政”,以及民本思想,这集中体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这些思想是很难被接受的。首先,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在为称霸全国而努力,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国家如果不吞并其他的国家就会被别的国家吞并,各国都在为加强国力而努力,不断扩充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各国真正渴望的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国力的方法,比较有名的是商鞅变法,所以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比较有市场,因为其见效快,还缺少的就是一些军事家比如孙膑、庞涓、尉聊子等。还有一些谋士如张仪,苏秦等。相对于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学说,显然仁政可能更加博大,因其博大所以成效缓慢,因其成效缓慢所以难以被接受。我们不妨看看秦末时期,大泽乡的起义,刘邦与项羽之争结束了,直至西汉建立,才实行较为平缓的黄老无为之治。儒家思想被后世证明它更适用于治理国家,而不是用于在战国时期获取霸权。然而孟子是执着的,如果说有的人明知不可谓而为之,那么孟子是别人皆知不可为而独其为之,这种执着可能源于其性格,然而孟子做的如此执着,而且如此的气贯长虹,那些对手甚至是国君明知其仁政思想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却依旧被驳得体无完肤。我们来看看这段对话: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一个君王和孟子交流之后的结果,被逼得不得不东看看,西看看,装作若无其事,谈谈天气,这景象不禁让人觉得好笑,也让我们替孟子出了一身冷汗,幸哉,孟子,你不是生在了封建集权的明清时期。我们再来看看后面的这个对话,由于齐宣王独享快乐而不觉乐,想了想比他还过分的桀纣两位君王,不免有些害怕,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总有一种感觉,孟子不像是和君王在对话,而是像再教育学生,有时会想孟子哪来的勇气呢?如果说君王是开明的就不至于出现齐宣王所问的这样昏聩的问题,如果说是当时社会的风气让君王能够包容,那么游说不成而挨打的张怡,更有因思想政见不同而被杀的韩非,除了运气意外,孟子一定有其独到的一面,即使退一万步说,无关生死,至少说客与君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吧,我们何尝见过商家如此数落自己顾客的,除非他真的不想挣钱了,对于孟子而言“挣钱”就是自己的思想被采纳。因为孟子坚信自己思想的正确,他对儒家道义的坚定,他说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或许在他的心里,自己的思想就是一把宝剑,利器不得轻以示人,于是在他没有找到合适的辩论对手或是没有找到能够接受他发表意见的人,他会反复擦拭自己的武器,而一旦亮剑就将自己的一切置之于外,目所视者唯有对手的一个个破绽之处,再来想想我们的学生呢,他们平时也挺爱与人交流,甚至不分场合,然而一旦下笔成文时又毫无思想可言孟子讲“养气”我们不如把这个“养气”理解为涵养思想。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就是一个涵养思想的积累过程,而我们都知道,思想对于议论文写作的立意是多么的重要,相对于孟子立场的坚定,学生的作文往往语言模棱两可,闪烁其词,我和学生交流,问学生为何中心论点写的并不突出学生告诉我一旦写突出了,担心会跑题,所以不敢写的很明确,也有的学生说,一旦把中心论点写的过精准就会害怕跑题,或者把中心论点写的过窄、过小、过具体,又会担心无话可说,比如,学生在一次议论文写作中以“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保障”为中心论点,我对同学说:“这个中心是可以写下洋洋洒洒的几万文字了,是不是有些大了?”学生说:“这样写我可以多设几个分论点,如理性的做出选择才能成功;正确的选择要勇于取舍;做选择时要目光长远。”我又问学生:“那为什么你不能从这三个分论点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心论点呢?那样写会更加深刻难道不好吗?”学生说:“多建分论点是担心字数不够,无话可说,而且建立分论点比不建立分论点更能得高分不是吗?”这些话不得不让我沉思,这或许就是“我要写”和“要我写”的差别吧,我们再想想孟子在论辩时也要凑字数吗?也会怕自己无话可说而不敢将自己的思想磨得如针一般尖锐以直刺对手内心,如芒在背汗流不止吗?为什么孟子能而学生不能呢?我们可以反观孟子全书各卷,我们会发现孟子是有思想核心的,这个核心就是“仁政”。只不过在每段对话中根据对手设问不同,所谈话题不同,孟子从不同角度来谈“仁政”而这个“不同角度”其实就是学生口中的“分论点”。外往大了说,孟子核心思想的确立就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自己思想的执着,就学生而言,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体现在他们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笔下每一次中心论点的确立都是孤立的,将他们的议论文联系在一起来看,毫无关联,而将孟子的各个论辩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孟子一书,所以,可以明确的说,学生的思想之所以够不成联系就是因为没有核心,孟子思想核心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受教,孟子早年家贫,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得到了儒家思想的完美教育,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的成熟源于与他人的辩论,在辩论中不停地完善自己的思想,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随着孟子在辩论中思想不断成熟他又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孟子从一开始只谈百姓的重要性,也在向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孟子宣扬儒家思想,有利于孟子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各国中传播,同时也为儒家思想在未来成为封建统治者青睐的思想而打下基础。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孟子的思想在辩论中得以形成,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完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议论文在中心论点的确立中有所提升呢?有句老话说得好,“理不辨不明”似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论辩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尖锐,明确,让学生议论文写作立意更加清晰。(二)语言雄辩 孟子的语言是一种力压群山的气势,无论谁与他匹敌都只能败下阵来,无论多么名动四方的对手,无论多么显贵的权宦,即使是君王又如何呢?1、排比句式的使用我们看看孟子见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就是孟子游说的开始,辩驳的开始,孟子先驳梁惠王的“利国”二字,属于驳论,紧接着就是立论“有仁义而已矣”,这之后孟子滔滔不绝,连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展开论述,“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 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这里孟子从反面谈“利”的思想深入人心的危害,用排比的方式由点及面引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一结论,这是作者对于刚才驳论的阐释。紧接着作者又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再次使用排比的句式,用清晰的逻辑推导告诉梁惠王“重利”“轻义”的后果,依旧采用反面论证,说明“重利”思想的可怕,并以“不夺不餍”作为对梁惠王的警告,继而从正面论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明重视“仁义”的好处。与前文构成了正反的对比论证,最后又回到原地重申“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一个完美的回环结构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用评判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待孟子的此次辩论不难发现:孟子开篇驳论先破后立,摆明观点之后用排比句式以加强语气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然后回扣自己的核心观点,一篇大气磅礴的议论文就出现了,虽然字数不多,但说理透彻,使对方无法辩驳。正反对比论证是高中生在作文中常用的方式,为什么就不能像孟子用的那样精彩呢,恐怕与孟子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关系,层层深入,由大及小,又远到近,由点及面,都是通过排比的句式得以实现的。在学生心中排比句的作用还停留在“增强语言气势”的理论层面,是他们“增加文采”的一个小手段,而孟子则把它用到了实实在在的地方。2、滔滔不绝的进击孟子喜欢“针尖对麦芒”抓住对方存在的问题绝不放手然后滔滔不绝的展开议论。例如: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是孟子经典的关于“仁者无敌”的论述,梁惠王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报仇雪恨,希望孟子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如果回答的人不是孟子而是商鞅,商鞅肯定谈及变法革新,然后给梁惠王描绘一下变法后强大的国家的未来,如果问的是孙膑,孙膑一定详细讲解行军用兵之道,然后描绘此次战役获胜之后的战略意义,这二者都能吸引梁惠王,但是孟子孟子既不是法家,又不是军事家,他只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他要宣讲他的“仁政”他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口舌。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的作用,强调提升百姓的素养如“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以“爱民”来对抗对方的“彼陷溺其民”,已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在这里孟子滔滔不绝,从施政纲领谈及国家的意识形态,所谈内容已然胸有成竹,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孟子只是需要一个让自己发表见解的机会,并且不吐不快。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的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在这段文字中孟子从“王道之始”时的“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具体操作,谈到王道大成时再加入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类型的百姓思想道德教育,将物质与精神文明并举,滔滔不绝的气势,不给梁惠王任何插嘴的机会,孟子通过自己对于理想世界的描述吊足了梁惠王的胃口,引得梁惠王浮想联翩,这滔滔不绝的气势也使得对方的思想被孟子牵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只能沉浸在孟子的思想之中。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滔滔不绝是难以做到的,很多学生担心的是字数不够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想不成体系这样就很难做到胸有成竹,只能堆砌、拼凑,用现成的论据去凑足字数,或者是“车轱辘话”来会说,一篇作文写下来真正有用的话占得篇幅很小,大部分都是“水分”。不能就自己的观点展开全面的论述,比如:有的学生以“诚信的重要性”作为中心论点,他们除了能说出诚信是“立身之本”,“没有诚信就寸步难行”,“缺乏诚信的社会是冰冷的”,“诚信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这些内容以外,基本无话可说。关键就是他们不能像孟子那样进行分析,“分析”一词只是学生用来将论据支撑中心论点的环节。中心论点“摆在”那里就完了,如果孟子也这样做,他将寸步难行。如果孟子见到梁惠王就说“仁政”二字,然后开始举出事例来论证,估计君王不会爱听,再加上孟子的“仁政”思想是自己独创的思想,之前没有那么多的实例能够支撑来说明一个国家实行仁政从而称霸全国,因为这样的国家都是停留在孟子的理论层面,而不是现实层面。孟子要做的正是通过自己的游说,争取国君的信任,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孟子是通过自己层层相扣的严格的逻辑思维,是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下一个问题逻辑的清晰。(三)逻辑清晰就像前面所说,孟子是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且孟子的逻辑思维是非常清晰的,与孟子进行谈话的对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辩士,与这类人进行辩论往往是短兵相接,针锋相对一上来就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例如:孟子 告子上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这则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孟子的短兵相接,孟子的方式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直接将“金”与“羽”、“扭断哥哥的胳膊”与“得到食物”、“搂抱少女”与“得到妻子”等简单道理的对比和“食”、“色”与“礼制”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构成类比关系,将对方的思想明白晓畅地进行反驳,通过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的类比论证让对方哑口无言,孟子所举出的实例越简单,越能证明对方命题的可笑,这种辩驳是带有讥讽的,简单的逻辑关系阐明被对方有意或无意的混淆,使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就是逻辑清晰的缘故。孟子论辩的另一类对象就是君王,面对君王,孟子不使用这种短兵相接的方式,毕竟对方的身份较为特殊,于是孟子便使用了“请君入瓮”的方式,先设置圈套,让君王进入到孟子的思维陷阱之中,通过某种论证手段先论证圈套之中所设置情境的逻辑关系,然后孟子再将自己的思想滔滔不绝的表述出来。之前我们举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孟子清晰地逻辑思维。孟子一上来没有立刻回答梁惠王的“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先设了一个“战”的譬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让梁惠王说出了:“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样一来就已经陷入了孟子的思维陷阱之中,但是我们和上一个事例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孟子没有直接的短兵相接,而是先从梁惠王所喜好的事物开始谈起,然后再慢慢讲述道理。孟子没有直接驳斥梁惠王,而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引导梁惠王自己驳斥自己,这更能体现孟子思维的缜密,这需要孟子对于梁惠王思想的深刻了解,基于对方的思想对对方进行游说,这体现为一种隐性的逻辑清晰。刚才而我们举得这两个例子,从不同层面看到了孟子论辩语言的清晰条理,孟子的语言源于思想,思想先于语言,是孟子思想的成熟使他语言得以成熟。纵观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不少,那些思想家的思想也是成熟的,为什么语言就不如孟子有力度呢,再比如说我们现、当代的一些演讲家,有像闻一多先生类型的演讲方式,也有像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类型,还有像马丁路德金式的演讲类型,演讲也是一种说服,可都和孟子截然不同,于是就让我想起了开篇的那就话,孟子真的是一位斗士,他的语言有一种战斗的激情在里面,这或许和他的性格有关系,但我想这更得益于他思想与语言连接的桥梁,那就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孟子能够将准确的构建起事物的类比关系,从而做到深入浅出的论说,并且善于发现对方思维中的悖谬,就像寡人之于国也中“移民移粟”与“五十步笑百步”在梁惠王心中的悖谬一样。再来看看那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基本很少有学生能够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因为很多学生的议论文都是按照老师给定的某种框架写出来的。在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学生议论文框架主要有两种,一种被称为“六段式”结构,另一种被称为“八段式”结构。先来说第一种,学生会在议论文手段亮明中心论点,然后在文章第二段列举事例1,在文章第三段对事例1进行分析并扣回中心论点,继而在文章第四段列举事例2,在文章第五段对事例2进行分析并回扣中心论点,在文章最后一段展开大论述。这就是“六段式”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往往使用正反事例进行对比论证,除此以外没有更复杂的逻辑思维关系。再来看看那“八段式”结构,这种结构中会加入分论点,这种结构往往是这样的:学生会在第一段亮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第二段提出分论点1,在文章第三段列举事例1,然后在文章的第四段分析事例1,扣回分论点1然后支撑中心论点,在文章第五段提出分论点2,在第六段列举事例2,然后在文章的第七段分析事例2,并回扣分论点2然后支撑中心论点,最后在文章的第八段合并分论点,回扣中心论点。以上便是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两种结构,这种先打框架,按照框架进行写作的方式看似结构清晰,熟不知结构是一种逻辑性的体现,是逻辑性的外显,通过某种结构来展示某种逻辑思维,而这种逻辑的展开又是围绕着中心论点进行的,而且这种逻辑又和谈话的对象、谈话的策略、谈话内容的展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四)论证手段灵活丰富,实用性强。孟子的论证手段是灵活的,多种论证手段,或单独使用或综合使用,其中类比论证是孟子使用最多的,因为这种论证方式最能深入对方心灵,让对方从能够接受或理解的角度了解孟子所说的事理,就像上文中寡人之于国也的“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再比如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在这里孟子用“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以及“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连续进行类比,向梁惠王提出了“爱民与杀民”的问题,直指梁惠王并不真正爱惜百姓,这就是类比论证的魅力,能够瞬间让对方明白事理!当然在这里孟子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与“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进行对比,写出梁惠王“爱民”之虚,“害民”之实。此外孟子还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通过引用来曾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将梁惠王的“爱民”回归到了梁惠王最为需要的“劳动力”问题上,说明了劳动力资源的可贵。查阅孟子全书,我们能发现一定得规律,孟子是一个很喜欢运用“类比论证法”来开篇,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多管齐下的论证策略,无论是对比论证的手法,还是举例论证,都被孟子运用到了极致。我们来看著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这段文字开篇,孟子先是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出身的卑微,引出这些人虽处逆境但终或成功的事例,然后又写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忧”与“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乐”与“死”。孟子将因“忧”而国“生”;因“乐”而国“灭”的道理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交代的清清楚楚,可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这些被学生认为是最普通不过的论证方式到了孟子手中都成了最锋利的武器,究其原因就像比武,不可能比赛的双方按照一定得框架或套路,你一拳我一脚地进行,而是要随机应变,什么招法合适就用什么招法,什么招法能够克敌制胜就用什么招法,而且还应该灵活多变,根据自己的思路调整出招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而学生的议论文就只能是个花拳绣腿,摆个样子。同时还是在这篇文章中还出现了孟子十分擅长的“归纳法”。归纳法是一个有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孟子先是通过一个个人物说出众多的“个别”,再进而引申到了人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最终再由人的成功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成败也就是最终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论证方法,一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先点明中心论点,在举实例加以论证”的方法,整篇文章呈现出一个“倒三角”的形状,中心论点是最终归纳得出的。可见孟子的“灵活”的不光是体现在论证手法的多样性,还体现在论证结构的大胆调整。这也正体现了一代“辩坛”高手的高深之处。反观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我们几乎见不到对于论证结构的大胆调整,中规中矩的“招式”或许也只能落个“强身健体”,照这个“四平八稳”的方式写作,即使写再多篇也不会对高中生议论写作有什么帮助。三、孟子的辩论艺术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应用的有关尝试 孟子的论辩艺术对于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是有指导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议论文教学中将孟子的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进行联系,“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无论是孟子还是高中生都是要展现自己独特思想的,学生缺少的东西正是孟子的魅力所在,这就非常合拍了。根据前文我们分析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些欠缺,以及孟子的优势,我们不妨寻找一些契合点,以寻求帮助学生有所突破。(一)拥有思想,明确立意孟子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并且通过与人的辩论不断修正、深化,从而走向成熟的,学生的思想要想有所发展应该从两方面下功夫:1、进行思维训练我很很多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打过交道,发现几乎所有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他们也许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但是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个伟大哲人的影子,他们特别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视角绝不拘泥,然后孩子们还很会进行归类或是归纳。反观我们面对的高中生,似乎这些天赋早已荡然无存,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束缚学生思维的原因,我只想重新打开学生的思维,我的办法就是进行思维训练,这些思维训练我准备多选择一些思辨类的。例如这则材料: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对青蛙的评语是:“聒噪,非时。”对雄鸡的评语是:“动听,知时。”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这则材料是有核心思想的,那就是“聒噪,非时”和“动听,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文中我们发现评委是村民,那么村民做评委是否是公正的;其次,关于“一致判定”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人“一致”认定的结果就是公正的、客观的;再次青蛙与雄鸡比赛歌喉,这种比赛是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进行对比,这种比法是否有利;最后还可以就“非时”与“知时”问题进行分析,总之,这样的训练就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同时思维宽广了才能打破僵化的头脑,接受新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孟子那样,有一个能够思考的头脑很重要,要让学生学会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2、以辩论会深化学生的思想。孟子的思想深度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学生更是无法达到,但孟子的论辩艺术还是能给我们启发,那就是一句老话“理不辨不明”!就如前文所说,孟子的思想就是在辩论中成熟起来的,包括孟子的语言也是一样当然我们知道,语言的成熟源于思想的成熟,我们可以给学生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锤炼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语言。由于我们是为了辅助日常教学的,所以这个辩论会的组织必须考虑大多数人参与的原则,所以比较专业化的四人对四人的辩论方式比较浪费课时资源,我们可以采取另外的两种方式作为主要方式:(1)小组对战式我们可以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的辩论组,然后找出适合高中生辩论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辩论。这个辩论活动中需要学生做足准备工作,一方面是阐明己方观点,每个学生都要对己方观点作深入的分析,并且要从不同的侧面对己方观点能够加以论述。其次,学生需要准备大量能够支撑己方观点材料,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仿照孟子的类别方法,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浅显的内容与己方观点能够构成类比关系。再次,需要学生能够对对方观点进行分析,做好反驳的准备,推测对方可能会说到的问题,同时也要收集对方可能会使用的论据,并寻找这些论据中存在的对于己方观点有帮助的内容,或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是展开辩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双方要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对于对方的观点展开批驳,运用事例来证明己方的观点,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补漏,填充论述的空白,还要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己方发言,时刻准备帮助己方进行补充,同时也要分析己方同学所说内容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思考在对方也听出来这个漏洞时该如何进行弥补。通过这个训练可以让同学加强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让那些平时不敢发言,不敢表述自己观点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参与的人数多了,还可以更加广泛的打开学生的思路。(2)舌战群儒孟子在进行辩论时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一对一形式的,也有一些时候是一对多,似乎给我们的感觉一对一的辩论形式更加简单,当一个人面对几个人进行辩论时难度自然就提高了,就像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然而学生的能力想要提高,光是同水平的小组辩论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发挥语文老师的能力,可以由教师发起辩论,教师与班级同学进行舌战群儒活动,教师的能力高于学生的能力,教师的参与可以增加学生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思想的深度向前推进。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师设定辩论题目,并且告知自己要谈论的方向以及所举的材料,用这种体现”泄露”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对于所要辩论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所预设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语言,做到和教师所谈话题能够针锋相对,比如谈论“在校期间手机是否应该由班主任统一保管”这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他们的实际利益相关。最后,展开辩论,教师应该运用多种论证手段与学生进行辩论,最好能够录制视频,在辩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发现论辩过程中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以上两种辩论活动都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的思想,虽然不是直接的作文,但是对于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在辩论会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就此辩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效果就会更好!(二)训练语言,句句铿锵语言的训练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口语训练,一是书面语训练。我们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关键!学生的语言想要做到有力度就要使语言准确,语言的准确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决。1、口头作文可以安排学生做日常口头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作如下安排:在学生高一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做无主题的演讲,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的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提前做好准备,在演讲时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整个高一第一学期所涉及的课本内容主要是记叙文写作,所以算是为写作打下一个基础,让学生能够做到敢于开口说话就可以了。在高一的第二学期,安排学生作有主题演讲,教师提前一天给学生所要演讲的题目,学生可以在家里提前准备,但是教师要给出要求,比如发言结束后要同学进行打分,得分不能获得“优秀”的要把这篇演讲变成作文写出来,这个学期学生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写作,这种有主题的演讲可以开始帮助学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了。从高二开始,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做给定中心的演讲,准备时间只有五分钟,学生课前十分钟知道要进行演讲的内容,然后稍作准备(不能查阅任何资料)开始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三分钟,要求学生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不含举例论证,在演讲结束后还是安排学生打分,得分不能获得“优秀”的要把这篇演讲变成作文写出来。通过这种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地训练,不论是思维上还是语言精准程度上都会有所帮助。这也是我们从孟子的论辩艺术中获得的启迪,孟子大部分是辩论,还有一部分是孟子自己阐发自己的观点,这种阐发观点就可以看做一次次的演讲,我们借鉴过来用在学生的日常训练中会大有帮助的。2、仿写训练孟子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仿写材料,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还存在了一个小小的难度,那就是孟子的文章都是学生“喜欢”的文言文,所以第一步,我们先要让学生把这些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进行仿写训练,当然这个环节也不会白做的,可以顺便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试想翻译过整本的孟子的学生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多强!那么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好都仿写什么,我认为应该仿写以下内容:仿论证手段、仿修辞、仿艺术手法、仿句式(白话文)。例如前面提到的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仿写范例,在这里不再对那篇文章再次进行分析。除了仿写孟子,还可以仿写其他的优美文段,不必拘泥于问题限制,例如可以仿写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一些议论文字,仿写就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在临摹中促进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三)谋篇布局,气贯长虹对于学生传统的谋篇布局方式应该彻底打破,教会学生应该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使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如果说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框架的话,我们不妨看看孟子的框架是怎样的: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还是要谈自己的仁政思想,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是否实行仁政与治理百姓的关系联系起来,并且举出论据,一篇文章就成了,由此观之,一篇议论文,无非就是有一个自己的观点将观点讲清之后列举事例加以分析论证就可以了,再比如前文已用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先是进行了类比论证将一个复杂的道理通过类比变得简单化,第二部分为“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进行递进关系的论述,虽然没有建立明确的分论点但是结构极其清晰。这又给我们一些启发,通观孟子总结孟子的论辩中谋篇布局的艺术,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1、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将这一观点论说清楚,在分两三个层面加以分析,这两三个层面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这是孟子的一种谋篇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