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新课件.doc_第1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新课件.doc_第2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新课件.doc_第3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新课件.doc_第4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新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课件陈文 2014-3-11要点一、温度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 + 273K例1:关于摄氏温度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的温度一定是OB开水的温度一定是100C把冰块投入100的开水中,水的温度一定是0D物体温度升高1时也可以说物体温度升高了1K思路分析摄氏温度是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把O到100分成100等分,规定为温度变化的标准(1)在国际单位制中把宇宙间绝对温度27315规定为OK,而温度变化1与温度变化1K是相等的(这种温度标准又称为热力学温标)(注意温度和温度的变化是不相同的)答:D点评:A中应该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中应该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开水的温度”;C中,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时的温度才是0,而把冰投入开水中,此时水的温度不好确定这是因为冰和水体积不能确定变式1:比较开水和刚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水的热多 B冰棍的热少C冰棍温度低D开水热,冰棍冷(区别热度和温度)思路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用物理术语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应该说:“开水比冰棍温度高”日常用语中总说“热多”,但“热多”并非物理学词汇;通常用温度的“高”或“低”来表示物体的冷热,而不用“热的多少”物体的冷热是人的一种感觉,所以用测量仪器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即物体的温度答:C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 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例2: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问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A365,40 B都是40 C都是39 D. 39,40思路分析体温计在使用前应先用力向下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这是因为体温计测量了人的体温后,水银膨胀通过缩口上升到玻璃管中,当拿离人体读数,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就不能自动地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不甩直接使用,当被测体温高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能继续上升,指示出新的示数,而当被测体温低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柱不能下降,也就不能指示新示数,故仍指示原来的示数(这是使用体温计的特殊方法) 答:D变式2:一根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4,在沸水中显示的温度为96,把它插在温水中所显示的温度是20,那么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A26 B24; C. 10 D174思路分析按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沸水的温度为100,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上496间有96-4等份,每一等份的实际温度值为,当它的示数为20时,实际上有(20-4)=16等份,故实际温度为(实际温度和温度计上的示数是不相同的)答:D变式3: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_、_和_.思路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图2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变式4:图4中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是_,读作_或_ .思路分析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图中液柱在“0”刻度以下说明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0(从零刻度和分值找到相应的示数)答:4;零下4;负4.分析:因为水与冰的交界处属于冰水混合物,所以它的温度就该是0答案:B变式5:有一只用毕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保留在38.2,被误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实际体温是37.8,体温计的读数是_;如果病人实际体温是38.5,体温计读数是_.解析: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在构造上有所区别(见上题分析),当第二次温度低于第一次温度时,体温计水银泡中的水银达不到原来膨胀的程度,原来水银柱中的水银也不可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显示原来的温度;当第二次的温度高于第一次温度时,体温计水银泡中的水银将超过原来膨胀的程度,而显示新的温度. 故本题应填:38.2,38.5.气固液凝固 放热熔化 吸热液化 放热汽化 吸热升华 吸热凝华 放热二、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例3:在图5中,是某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 )A这种物质是萘B这种物质可能是水C这种物质可能是玻璃D这种物质可能是钢思路分析从图象特征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0,它可能是水图中AB段表示冰吸热后由15上升到0;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在这时冰继续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CD段是水吸热升温的过程从图象中还能确定冰的熔化时间为8min(通过图像可以研究物质的种类及吸热、放热过程)答:B变式6(2012南充)如图是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晶体的熔点是()A40B44C48D52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103034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解答:解: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48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变式7(2012呼和浩特)春天河里的冰块会慢慢地变成水,冰变成水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解答:解:冰块会慢慢地变成水,冰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故选A变式8: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里,冰能否继续熔化?为什么?答: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正在熔化的冰的温度是0,把它拿到0的房间里,它跟房间的温度相等,不可能发生热传递,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继续熔化。变式9:物体吸热时,它的温度:( )A 一定升高, B 一定降低 C 一定不变 D 可能升高,可能不变思路分析:物体吸热时,如果不发生物态变化,它的温度就要升高;如果发生熔化、沸腾等物态变化时,其温度就保持不变,现在不知道它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所以不能判定它的温度是升高还是不变。答:D变式10:在0C的环境中将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部分冰熔化 C.水全部结冰 D.冰和水的原有比例不变解析:晶体熔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达到其熔点;二是继续吸收热量.反之,液态晶体凝固的条件是:一是达到其凝固点;二是能放出热量.在0C的环境中,将0C的冰放在CC的水里,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冰不可能吸热,水也不可能放热,因此冰不会熔化,水也不会凝固.故本题应选D.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例4( 2012温州)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冬季出现了极端严寒天气,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危害(1)极寒天气容易引发冻雨,其过程是液态的降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如电线、树枝)接触形成冰层,这一物态变化称为凝固(2)极寒天气造成路面结冰,使汽车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变小,导致刹车变得困难而易引发交通事故(3)极寒天气加剧了部分地区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从而易引发酸雨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分析:(1)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来源:W(2)当路面有冰雪时,路面会变得光滑,因此车辆行驶时,由于摩擦力的减小,很难在正常时间内使车停下来(2)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森林的乱砍滥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解答:解:(1)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要放热(2)在冰雪的路面上,路面的摩擦力会减小,因此刹车时,由于轮胎和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会比路面没有冰雪时,滑行更远(3)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燃烧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故答案为:(1)凝固;(2)摩擦力;(3)二氧化碳2、汽化和液化:汽化:蒸 发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例5(2012常州)2 011年12月,漂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所示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B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C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D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考点:蒸发及其现象。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解答:解:A、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避免阳光的照射,可以减慢土壤水分的蒸发正确,不合题意B、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避免了与空气直接接触,可以减慢土壤水分的蒸发正确,不合题意C、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使杂草得不到阳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正确,不合题意D、稻草不善导热,稻草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可以减少热量损失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变式11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为了使糖汁在沸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时的温度应低于100C.可行的做法是 ( ) A.缩短加热时间 B.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C.降低炉火的温度 D.将糖汁密闭在高压容器内加热解析: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本题应选B.变式12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思路分析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冰棍周围的“白气”与人呼出的“白气”,尽管都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一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一个是从人体内呼出的水蒸气本题容易忽视水蒸气的来源而错选A。答: D(“白气”的来源和“白气”在生活中是有区别的)沸腾体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例6(2012连云港)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析: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解答:解: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小液滴,不符合题意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符合题意C、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7(2012淮安)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96,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98时间/min012345678温度/8890929497989898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实验题;作图题。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3)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4)要做水的沸腾图象,首先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解:(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水银(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故答案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3)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故答案为:96当温度到达98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此时吸热温度不变;故答案为:96;98(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变式12(2012常州) 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篙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分析: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应该降低容器内的气压,沸点也会随之降低解答:解:A、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用微火加热,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方法不可行B、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缩短加热沸腾时间,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方法不可行;C、降低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也会降低,此方法是可行的;D、增加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会升高,此方法是不可行的;故选C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例8( 2012丽水)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铁块熔成铁水B湿衣服晾干C河水结成冰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铁块熔成铁水,发生的是熔化,故A错误;B、湿衣服晾干,是汽化,故B错误;C、河水结成冰,是凝固,故C错误;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故选D3、升华和凝华: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衣服挂在通风处。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例9(2012随州)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雾的形成B霜的形成C水结成冰D露的形成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C、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D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