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悲情审美的缘起.doc_第1页
江淹悲情审美的缘起.doc_第2页
江淹悲情审美的缘起.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江淹审美悲情的缘起 姓名: 摘要:江淹诗赋多以表现悲愁怨恨为主题,这与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关键词:江淹 以悲为美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考城),南朝重要作家,身仕宋、齐、梁三朝,因“江郎才尽”的故事为众人所熟知。其作品丰富,各体兼备,诗、赋、文皆有佳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家。明胡之骥汇注江文通集叙中记载:“盖其书记翩翩,超逾琳、瑜;诗篇奕奕,才架曹刘,骚赋尽屈、宋之奥,博综极歆、向之宏虽两汉多才,犹当避舍;六朝富士,鲜与为邻。诚所谓并美兼长,诸体劲具者也。”1P3这样的评价未必全都恰当,但足见江淹非凡的文学成就。江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赋两方面,怨恨、愁思是他着力刻画的两个主题,这已在历代江淹研究者的心里达成共识。那么,江淹为何常写悲愁怨恨之情?本文通过分析其赋的特点来揭示这一千古之谜。明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共收录江淹赋26篇、诗107首和大量表、诰。观其赋,可以明显发现内容多是抒发人生悲愁怨恨之情。如恨赋、别赋、泣赋、伤友人赋、伤爱子赋、去故里赋、哀千里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倡妇自悲赋等等。单从这些辞赋的题目上就能看出其中的悲怨主题,如“恨”“别”“泣”“伤”“哀”“悲”“思”等,或悼故人,或伤爱子,或悲去故里,或叹生死别离。作者对于生活中那些有悲哀色彩的事物似乎特别容易关注,也特别善于捕捉和描绘,如“雾离披而杀草,风清冷而绕堂。”(泣赋),“泣故关之以尽,伤故国之无际。”(去故乡赋),“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倡妇自悲赋),“春禽悲兮兰茎紫,秋虫吟兮蕙实黄。”(青苔赋)。有时这种悲怨主题和伤感情调由作者自己直接提出,如 “有别必怨,有怨必有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别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恨赋),“泣蕙草之飘落,怜佳人之埋暮。”(倡妇自悲赋)。这里,“悲”“伤”“泣”“怨”“哀”“思”等饱含悲情的字眼更是俯首皆是,而穷水、木叶、寒气、北风等“都是仅由写入诗内的词语而创造出来的诗的因素。诗中所言以及所未言都赋于事件与地点以自己的特征。诗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双重性格:即是全然可信的虚的事件的一个细节,又是情感方面的一个因素。在整个诗歌中,没有不具情感价值的东西,也没有无助于形成明确而熟见的人类情境之幻象的东西。”2P246白露、空山、秋日、清光等赋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极显冰凉、冷清、空寂、萧瑟,无不散发出一种悲的色彩与气息。那么,江淹为何在作品中常写悲愁怨恨之情?当然这得从江淹的人生经历谈起,诚然,这种悲情审美的形成也与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江淹身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正处于政权更替频繁的多事之秋。自20岁始入仕途,先后在始安王、新安王、建平王的幕府中任职,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江淹被诬入狱,狱中作诣建平王上书陈述自己的清白,后才被刘景素释放。坎坷的经历使江淹对前途忧心忡忡,对现实的忧惧使其辞赋中透露出一种悲愁感伤的消息。身处于刘宋诸王明争暗斗的夹缝中,行事即便非常小心谨慎,也难以自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江淹又因触怒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同1P1、P393。这一时期,江淹仕途困厄、生活窘迫、理想抱负更是一片渺茫,这样必使其辞赋中体现悲愁怨恨之情更为突出、频繁。另据俞绍初先生江淹集校注考证,江淹妻刘氏可能于江淹被贬那年(474年)春生子江芄后去世,同年秋,爱子江芄夭折。宋后废帝泰豫元年秋(472年),挚友袁炳卒,其伤友人赋便是对袁炳的悼念之辞。家庭的不幸和自己仕途的坎坷使江淹思想上增添了消极色彩,此种情况下出现了悲愁怨恨情调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是以悲为美的时代精神影响。“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2P9,悲情审美的“盛行”也同样如此。这种精神气候,黑格尔称之为“时代精神”,实际也可以称之为“时代心理”。一个时期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心理状态,是这一时代文化的产物,但反过来,它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构成人们的动机与意志的潜力支配力。所以普列汉诺夫说:“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3P196嵇康琴赋云:“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这种尚悲的欣赏风气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对江淹辞赋的取材构思、思想情调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影响其辞赋中频繁出现的悲愁怨恨情调。江淹以大量体现悲情的作品来响应时代审美的需求,借以抒发个人不得志、理想不能实现的悲伤心情。总之,在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精神的笼罩下,在作者多舛命运的浪涛中,悲愁怨恨成了江淹诗赋中的情感核心,而江淹又将这种悲愁怨恨宣泄得淋漓尽致,使人意夺神骸,心惊骨折。正因如此,江淹从中国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