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1页
(原创)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2页
(原创)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3页
(原创)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4页
(原创)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座位号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主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晦,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磷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过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有意义的主动发光。B. 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态时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D. 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也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此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很容易释放 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二、古诗文阅读、鉴赏和默写(共41 分)(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47题。(共14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节选自师说)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B惑而不从师 从师而问焉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5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一致的一句是(3分)A吾师道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分) 译: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译:(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89题。(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8.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9.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0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地崩山摧壮士死, 。(2) ,以手抚膺坐长叹。(3)寒衣处处催刀尺, 。(4)画图省识春风面, 。(5)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唯见江心秋月白。(7) ,蓝田日暖玉生烟。(8)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0)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1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1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三、文学作品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斯泼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姐妹的事。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树。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一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途次又经桑德堡故居。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1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A.本文的题目是“林肯的鼻子”,但直到后半部分才提及“鼻子”,前文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步步引导、层层铺垫。B.作者用不少文字描述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的过程,主要是为了体现美国人民对林肯的热爱、纪念。C.作者描绘中山陵并将其与林肯墓作比较,意在表明林肯墓的清爽干净,进而突出二者呈现出的不同的建筑风格。D.作者引用法国作家的话,目的就是为了把“墓”与“陵”对比,体现中山陵宏伟的气势,也体现了他的自豪感。E.在作者看来,以平等为前提的自由构成美国式民主的一个侧面;而民主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向前发展所必需的条件。12(1)根据一般常识,简单指出第四段中作者所说的“墓”和“陵”各是什么意思。(2)美国人为什么把林肯墓叫“墓”,中国人为什么把孙中山的墓地叫“陵”?(6分)(1) (2) 13文中不少地方写到人们对林肯的评价、对林肯的一些观点的赞同与否定,意在说明什么?(4分) 14文章的题目是“林肯的鼻子”。第6段中说好几位作家摸着林肯的鼻子照了相,“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文末又说“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1)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同这种可以互相摸鼻子的看法吗?请阐述理由。(6分)(1) (2) 第卷 表达题(共80分)四、语言运用题(共20分)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近来滥发乱贴小广告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不足,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B这对残疾人夫妇靠着自己几年来的惨淡经营,把手工制作工艺品的生意搞得红红火火。CiPhone4S上市以来,受到热烈追捧,但苹果手机的始作俑者乔布斯却未能等到这一天。D科学家认为,人类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六次物种灭绝就会到来,这并非杞人忧天。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国粮食的生产,长期都能做到自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十分不易的,这与科学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是密不可分的。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C“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妇孺皆知。D我省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企业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其诚信等级。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 嗡嗡声分外温柔。油绿的青草 。修长的花茎静静立着,仿佛在梦中, 。蝇和蜂飞入树荫树阴下飞来蝇和蜂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没有一点杂色没有一点杂色;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紫蓝色的花朵透着芳香芳香从紫蓝色的花朵里透出来ABCD1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不超过10个字的一个短语概括汉字的形体特点。(5分)学者们对汉字书体演化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甲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形体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笔划稠密,而外层笔划稀疏,形体外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汉字的外层笔划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上述特征。把某一书体的许多叠加在一起,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横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圆,内层是正方形。可见将汉字说成“方块字”是过于简单模糊了。答: 19. 用一个单句表达下面这个复句的内容。(6分)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的角度看,最基础的是两门科学,一门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学,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 五、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