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13).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13).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13).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13).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1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学设计 漯河市临颍县颍川学校初中语文 罗晓玉一、教学目标: 1、读“莲”,通文意。2、赏“莲”,懂情怀。3、品“莲”,知写法。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2导入语:莲花是一种高贵典雅、姿态优美的一种花,中国文人尤其喜爱莲花。中国文人自古就和莲花有着不解的情结。我们也曾学过很多描写莲花的诗句。比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莲花恰似谦谦君子,散发着亘古的幽香。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更是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2、题目含义: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用来记叙、抒情,偏重于议论。题目含义:“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作者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三)预习检测,理解文意:1、学生依次回答预习检测的题目。 颐(y) 蕃(fn)淤(y)泥 涟(lin) 亵(xi) 濯(zhu) 逸(y) 噫(y)鲜(xin)有闻 3、默读全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四)合作探究。1.请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并说说莲花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为何要写菊花与牡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纯真自然无媚态(质朴、庄重)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芳香)独立高洁(清高)令人肃然起敬2、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3、“我”爱莲花什么呢?(以原文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5、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6、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这有什么作用?明确:还写了菊和牡丹。 这三种花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采用了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7、衬托手法: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衬托手法可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补充说明: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8、衬托手法的作用:(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写他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补充说明: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开在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隐逸者。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明确:对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见前面第1题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小结: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作者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明确:独。 小结: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9、本文还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明确: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五)主题小结:作者以莲自喻,借莲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