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_第1页
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_第2页
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_第3页
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_第4页
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虚词探究班级:2016届 B9 班指导教师:陈青 课题组长:代娟成员:刘婧 褚鑫 张文秀 黄佳珍 陈小蕊 1 问题提出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远比实词灵活;语法功能远比实词强大;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也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其意义已然改变。因此,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虚词成了我们学习古汉语的重点与难点.抽空里,学习了孙常叙所著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在这本书中提到:就词的构成而言,由文言的,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虽然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着,但是其文学语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与先秦口语一脉相承,即使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还是有它极大的稳固性和生命力。所以,对已学过的篇章以及初高中必修课文进行梳理与温习,并摘录部分短句加以识别与探究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现代译义。二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代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四类。代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1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通常有“吾、我、予、余、朕”等。代词“吾、余、予”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例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吾日三省(xng)吾(w)身论语十则吾义固不杀人。公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吾”在先秦文章中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式中可以作为宾语,在一般的句式中“吾”作为宾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予”、“余”二字作为代词是同义词,此外则各有意义。 “予”通“与”,作“给予”、“授予”讲,为动词。“余”通“馀”(今简化为“余”),作“剩下的”“多余的”讲,为形容词或名词。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议不欲予秦璧。 -以上均摘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高中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梳理归类自初中以来在课堂上系统所学习过的文言散文及高中阶段必修课文上学过的两汉之前的文章共计有28篇(不含选修读本等拓展学习的课文),在其28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是“我”,共计有51处,其次是“吾”,共计有42处,“予”、“余”、“朕”居然在这28篇文章之中无一处涉及第一人称出现于文章之中,“朕”也仅在楚辞“离骚”之中出现,仅为屈原自称为“朕”,由此想来,我国的汉语言发展延续至今,“我”已然成为当今第一人称的主要用语,“吾”在民国前的文章之中还常能见到,而“朕”到了后来成了皇帝的专用代词,现在的“予”已然明确为作“给予”、“授予”而讲,“余”则作“剩下的”“多余的”而用,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所在。第二人称代词通常有“女(汝)、尔、若、乃、而”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而”一般多作定语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sh)为汝(r)多知(zh)乎? 两小儿辩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初中七年级上论语鱼我所欲也望洋向若而叹曰秋水 作为第二人称,“尔”适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以及至亲密友之间,不能用于尊敬或客气的场合。“尔”在我们初高中所学过的先秦两汉前必修28篇文章内,共计出现6处,其中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意义的有4处;另外“尔”在文言文中,还作为指示代词及语气助词使用。不可疏忽的是,“尔”还常为词缀,嵌在某些词的后面,增加其形象化的色彩,构成状态形容词,多作为状语,也有作定语使用。例如: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渔父“乃”表示第二人称,在文言文中通常作定语,有时也做主语。“汝r”本是水名,然而作为水名却不常用,所以后来把“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正字。“女”:一般读作“n”,指“妇女”、“女儿”。为名词。例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初中八年级桃花源记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若”本为动词,等于现代汉语的“像”,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副词与介词的意义,就是这个意义的虚化;引伸为“相同”、“一样”,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又引伸为“及”、“比得上”,如:“不若”“弗若”“未若”“莫若”等。都是“不及”、“比不上”的意思;“岂若”“何若”“孰若”等,都是“哪及”“哪赶上”的意思。还有在这个意义上虚化为假设意义如“假如”“如果”。在如今的书面语,这些本义及引伸义依然常被使用,如“旁若无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而其作为第二人称的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见踪迹了。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彼、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厥”的语法功能大致与“其”相当。例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七年级下夸父逐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问其故。两小儿辩日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公输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非攻“彼”如果同“我”“己”相对为文,译作“对方”“别人”等更为贴切。“彼” 在文言文中并不是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仍然带有指示代词的性质。在古代汉语中,用它表示第三人称的情况是不多的。第三人称作宾语用“之”,用定语用“其”,至于作主语,通常是承上省略。在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章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有时,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上“侪”“属”“辈”等词语,意思大致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但并不是表示复数。2.指示代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一般来说, “是”“之”“此”“斯”“兹”“然”表示近指。“是”“之”“此”“斯”“兹”作定语、主语的时候,都可以译为“这”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子选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逍遥游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初中九年级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例如: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氏将伐颛臾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必修五报任安书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报任安书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在我们现代文中常常被使用的“是” 是作为形容词跟“非”相对,是“对”“正确”的意思。“是”作为动词表示判断,是构成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大约始于汉代,然而在古汉语中通常却不用它,即使在汉代以后,也很少用例。阅读文言文应引起注意的是- 在作为代词出现在文言文中的“是”作为宾语时,有时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是”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用法为助词,表示结构关系,用在倒置的动宾词组字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还会以连词形式出现;连词“是”由“是”的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在文言文中,用例并不多,通常有两种情形:相当于“于是”或“则”,表示两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或用在后一部分的开头或主语的后面,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以上均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夫”“彼”“其”表示远指。“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夫”作为名词时读为“f”,有时指男人;有时指作丈夫。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彼”字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指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初中九年级下曹刿论战“其”作为指示代词,绝不做主语,而只作定语,可根据上下文义翻译,也可译为“那里”“那些”等。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例如: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逍遥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逍遥游“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出现的用法。“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 “如此”。例如: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高中必修五逍遥游“然”在文言文中还是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可以用于应答,可以用作宾语。另“然”不仅与现代汉语的“对”字意义一样,而且还跟古代汉语的许多形容词一样,可以带宾语,表示“以为然”的意义。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称它为“兼词”,即一个兼词有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例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还是形容词,作“众”“许多”讲。例如: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初中九年级陈涉世家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疑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作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一般有以下四种用法:1.作主语,如果前面没有先行词,可译为“谁”或“什么”如果前面有先行词,可译为“哪个”。例如: 孰(sh)为汝(r)多知(zh)乎两小儿辩日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长亭送别王实甫元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韩愈唐朝)2.用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也有例外),可译为“谁”或“什么”。例如: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陈寿晋朝史学家三国志)3.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个”。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唐雎不辱使命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蚊对明方孝儒)4.用作状语,可译为“为什么”例如:(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北宋)“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用法,就与“谁”的用法是相同的了。例如:(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孰”与“熟”在古汉语中常相通而用,用作动词也有“煮熟”“成熟”“仔细”的意义。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唐雎不辱使命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的最为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状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充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而“何”充当主语的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少见。“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然胡不已乎?公输“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的意思。“胡”“曷”“奚”作宾语,常与介词“以”“为”组成“胡为”“曷为”“奚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文言文中,“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处所,但称代处所的主要是 “安”“恶”“焉”,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或状语。“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例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在这些常用的疑问代词间,“何”有时是用在形容词前面的。用在形容词前面的“何”为副词,表示程度很高,可译为“多么”。例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而“奚”作为名词时,古汉语中为“奴隶”“奴仆”的意思。例如:(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傒”通假“奚”),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西湖七月半明张岱) “安”作为实词主要意义是“安全”“安定”“安稳”,与“危”相对是作形容词如:“国泰民安”。作为动词,表示使安定,如:“安民告示”。由此引伸为“习惯”“舒服”“缓慢”,如“安土重迁”“安步当车”。后来又发展了“安放”“设置”的意义。如“安营扎寨”。“恶”作为实词意义有作名词为“粪便”、形容词有“坏”与“好”“善”相对;“丑陋”与“美”相对。由此引伸有“憎恨”、“讨厌”;“说人坏话”“惭愧”“羞耻”等义。例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4无定代词,“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做主语。“或”有时泛指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有时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相梁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意思是“没有什么”。例如: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莫”本读作m(木),名词,指日落的时候,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