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与测评】浙江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六章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1页
【学案与测评】浙江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六章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2页
【学案与测评】浙江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六章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3页
【学案与测评】浙江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六章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4页
【学案与测评】浙江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六章 《论语》选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语言概括理解类 论语 里许多言语慢慢进入到人们生活中 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成语 有些成语就是 教学指导意见用书 中规定的 属于高考考查的范围 这类考查以识记为主 还有一些词语 在 论语 中有特定的含义 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理解 例1 2011 浙江金华一中月考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 患失之 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 设题 1 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 2 有人认为 患得之 一句有脱文 应该是 患不得之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成语和对 患得之 的理解 由 未得之也 患得之 既得之 患失之 可得 患得患失 由 无所不至 直接提取成语即可 对于 患得之 的理解 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 一般要先表明态度 然后结合自己的理由进行分析 答案 1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2 认同 前文是 未得 这里应是 患不得 也照应后文 既得之 患失之 或 不认同 这里 患得之 的意思是 所忧在于得 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 即唯恐不得 又或 不认同 这里 患得之 的意思是害怕得到 因为 鄙夫 害怕承担责任 所以未得患得 言之成理即可 例2 2011 浙江台州期末 阅读 论语 中的一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 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设题 1 有不少成语源于 论语 例如 不愤不启 四海之内皆兄弟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 后世学者认为 这段文字富有趣味 趣 在何处 试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成语和对语言趣味性的理解分析 对于成语的理解比较简单 但这一段文字的 趣 却很难把握 这样的题目 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来进行分析 不能脱离语境 答案 1 杀鸡焉用牛刀 2 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 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 本来应该表扬 却开了个玩笑 说未免小题大做 引起子游的反驳 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 孔子的幽默风趣 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 意趣横生 考点二话语分析评价类引用 论语 中的一些语录 提出一个话题 要求学生进行评析 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 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 例3 2011 浙江宁波模拟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设题 1 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2 孔子对 孝 有什么主张 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成语和对话题 孝 的理解 关于话题 孝 的认识理解 既要结合素材给的语句进行分析 又要能够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要有理有据 合情合理 答案 1 犯上作乱 2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 更要表现在心中 为长辈效劳 做些事情 有好吃好喝的 请长辈享用 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 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 子女对父母尽孝 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 更应讲究 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 常与老人交流 关心老人心理 尊重老人权利 例4 2011 浙江五校联考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 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论语 诲人不倦 设题 1 从以上文字分析 礼 和 仁 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 诗 了 解析 1 题考查的 礼 与 仁 的关系 需要结合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2 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 对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 诗 的原因 可以由子夏的所作所为来进行分析 答案 1 人如果不仁 怎么对待礼呢 人如果不仁 怎么对待乐呢 礼能后于仁义吗 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 仁是礼的基础 礼是仁的外在形式 2 孔子以绘画做比喻 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 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 是孔子没涉及的 子夏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 有极强的悟性 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 诗 了 指点迷津答题思路 此语录出自哪一课 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色 这一课论述的主题 此语录论述的内容及理念 此语录论述主题的角度 最后整合答题关键词 有了关键词就有了答题语言 答题要点 扣住话题 把握角度 认准题目要求评析的角度 有层次地评析 论述 常用词语 一方面 另一方面 从当时看 从现在看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但是 即使在今天还有 从语言内容上看 从精神内涵上看 首先 其次 再其次 注意从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 中华文化的精义层面加以认识 考点三文学欣赏式评析类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 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 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 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 或表达时的情态 心理 例5 2011 浙江温州二模 阅读 论语 中的一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 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君曰 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 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设题 1 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 各用一个词概括 2 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并作简要评论 解析 1 要答出 愤慨 及 无奈 相近意思 2 答出 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恪守原则 等相类似精神 并且要有较准确的评论 必须有适当的赏析式的评价 答案 1 愤慨 担忧 无奈 2 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令人敬佩 值得学习 或者 这样做虽然精神可嘉 但其实是孔子做法迂腐 于事无补 考点四语境提示默写类自从开设了 论语 选读 课以后 有关 论语 的背诵的考试自在情理之中了 这部分比较简单 只要积累记忆 尤其是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部分的掌握 如 2010年杭州市一模 就考到了 子曰 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 但是在2010年高考出现了与 论语 相关的情景背诵 难度较大了 既要准确得当 又要默写正确 但也出现了简单的书写错误 如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把 喻 写成 寓 义 写成 益 又如把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前后顺序颠倒 写成 君子同而不和 小人和而不同 例6 原创题 论语 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 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两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者之于忠恕 未免参校彼己 推己及人则宜 朱熹 与范直阁书 解析 本题考查对 与范直阁书 和 论语 语句的理解能力 该题还涉及背诵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选 与范直阁书 中语句的内涵 扣住 忠恕 和 推己及人 那就立即想到 论语 中的相关的两句话了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即可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恕 后一句是忠 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 是实行孔子仁学思想的出发点 这是一种平等待人 对人表示尊重 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 同时也可以参省自我 知明而行无过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的交往 如果都能做到推己及人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则会和谐很多 一 注意事项1 夯实基础要答好 论语 题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 将每则语录了然于心 该背诵的语录一定要熟记 并且不写错别字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容易被考生忽视 而实际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掌握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 2 审题谨慎很多失分是因为不明白题目要求而造成的 所以仔细审题 把握答题方向至关重要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把握答题重心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将分数握于手中 3 答题规范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切忌思路不清 想到什么写什么 对于简析题一般可以按照 总 分 总 或 总 分 或 分 总 的模式答题 阅卷老师最喜欢见到的答案是思路清晰 表达规范 重点突出的 如 它们体现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 可以为了义献出一切 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为了利不择手段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二 问题聚焦 以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24题为例 1 基本功欠扎实第一问是很简单的识记题 但有近两成的考生与之失之交臂 甚为可惜 不熟悉课文内容 如有考生回答 君子以义合 和 小人以利合 和 这不是原文 而是 周而不比 一课中对 周 与 比 的解释 又如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不仅对材料理解有误 更没弄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 这不是孔子说的 事实上题目要求你找出 论语 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你只要在 论语 选读 要求背诵的语录中搜寻就可以了 2 审题不清审题包括对材料和题目要求的审读 从所引材料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可知 欧阳修在这句话中要传达的思想是君子与君子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追求而成为朋友 小人与小人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可图而成为朋友 简言之就是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所以读懂材料才能在脑海中划定与之相应的交集 也就不会在第一问中出现类似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 有多闻 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的答案了 从题目要求 请引用 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来看 第二问要求答的是两者的共同点 有些考生在回答第二问时只说 孔子认为 或 欧阳修认为 答题不严密 只回答了一个方面 也有些考生执意要说出 论语 与欧阳修在思想上的差别 如孔子说的是交友的原则 欧阳修则是说的为人处事的准则 如此区分难免牵强 这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而出现的 硬伤 3 概念不清由于平时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彻 考试中容易出现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的错误 有近一成的考生在分析时 将 义 理解为讲义气 认为君子之间讲义气 不会出卖朋友 而小人之间唯利是图 为了利益出卖朋友 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孔子所说的 义 不是江湖义气哥们义气 而是正义 道义 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4 答题不规范 1 简单翻译 没有分析 示例一 君子与君子之间是因为有共同的道义而成为朋友 小人与小人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 这是自然规律 示例二 君子与君子交往团结而不勾结 小人与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所以我们要与君子做朋友 第一个答案尽管看似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内在区别 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了简单翻译 没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概括 写出两者的共同点 第二个答案将找到的与材料意思相仿的句子进行了翻译 没能揭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 在于没能分析两者的相通之处 只着眼于 论语 2 答题重点不突出 第一问回答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和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的考生中 有部分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 周 比 和 同 上 分析时围绕 团结 勾结 或 和谐 混同 没有考虑到材料中重点关注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而事实上 周 指以义合 比 指以利合 和 是指君子在坚持义的原则下与人和谐相处 同 指的是小人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无原则的与人混同 因而 周 与 比 和 与 同 同样揭示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的不同 答题时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按要求有重点地回答 切不可无的放矢 事倍功半 3 语言啰嗦 表达不清 本题第二问出题意图很明显 答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