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内容摘要: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造成了广大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众多的心理问题,从亲子关系缺失方面诠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找出适当的解决策略,旨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找回一片亲情的天空。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相应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图强的一个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历史遗留的户籍制度及与户籍制度相伴而产生的一系列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绝大多数的处于学龄期的农民工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因而被留在农村托付给他人或各种托儿机构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中父母与子女分隔异地的局面。这些选择与他们的祖辈或其他具有监护能力的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的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3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以及缺少高质量的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一、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多指处于16岁以下的学龄期儿童。他们不是特殊的群体,也不能称其为问题儿童。父母的流动和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社会生活、心理以及法律等层面。因此,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关注的群体,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日益呈现出一些特殊性。我们在正视其特殊性的同时要分清哪些特殊性是留守儿童所独有的,哪些特殊性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所共有的,只有弄清楚其间的差别,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一) 教育层面的状况虽然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不大。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中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0.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为77.2%,他们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但父母外出,确实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1、学业不良。留守儿童的学业不良情况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产生很大落差。外出务工家长因其整日忙于工作和自身教育技能等的原因,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关注身心发展都很迅速的孩子,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介入多限于督促、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及自身变化等方面遇到困惑需要解决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留守儿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必然影响到学习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监护者自身文化素质低,对留守儿童学习指导介入过少,不能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学龄期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束缚减少而自由程度更大了,尤其隔代人监护溺爱偏多,同时祖辈中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教育要求上,观念保守,方法简单,很难被孙辈接受。所以,在此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意识淡薄,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建构及思想道德的发展等都很难得到有效地重视、引导和培养。 2、道德教育不完善。家庭环境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及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因为距离和沟通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父母监控机制的相对弱化,会使儿童的道德行为长期处于的状态,有因为其监护人的疏于管教,使儿童的某些过失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长此下去,又会引发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受不良团伙的影响,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与家庭教育的疏于管教是分不开的。我们主张要给儿童发展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但要用一定得道德纪律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平台。 3、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科学。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或者没能给自身角色一个很好的定位,或者头脑中存在狭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他们对子女教育的监督职责弱化,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保障后勤工作就可以了,以至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修养全在孩子个体自身和教师的教化上。这样的观念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经济条件的日益优越,在金钱富足和子女受教育的关系上取舍失衡。他们结合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却赚大钱的实际与新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轻视教育,“读书无用论”思想急剧攀升,其直接后果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的不闻不问,而少年儿童因受所处年龄阶段特征的影响,自制力差,学习动力部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造成留守儿童出现教育层面的困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综合分析个体的不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良诱因,顺利完成学业。(二) 社会生活层面的状况个体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综合作用,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极为不利。父母外出打工本身就造成了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尤其是双方都不在的情况下更是对儿童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教育监督的职能弱化,更多时候不能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渴望。于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就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1、生活习惯懒散,作风不端正。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知道自己在感情是愧对子女,因此在物资层面的满足上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常常百依百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加之孩子自制力不强,金钱至上、盲目攀比之风就有可能盛行,长此下去,就会使留守儿童缺乏对自身较为客观的认识,行为态度也很容易偏离正常的发展预期,学业和社会性交往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消极影响。这对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理财观念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极为不利的。2、亲情观念日渐淡薄。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引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母亲必须养子女,当她们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里。儿童需要 营养 和连接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以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漫长的留守岁月,使许多留守儿童在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满足。情感上的关爱和沟通环节不及时、不健全,生活上的困惑和苦恼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安慰,情感上处于饥饿状态下的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失落感和矛盾感产生,亲情的满足对他们而言是那么的遥不可期,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潜在的行为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3、生活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问题。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所寄养的家庭中一般会有其他儿童,儿童之间年龄越小相互争宠的几率就会越高,那么很容易使孩子间产生各种矛盾。出现矛盾对留守儿童来说,对他们的内心冲击可以说是很大的,会使他们产生恐慌和抵触的心理,这样的环境长期下去,很容易滋生儿童的孤独感,表现出失落感、被抛弃感、寄人篱下感和羞耻感,也会很大地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4、学校和教师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就学校和教师而言,他们没有把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作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与这些留守儿童交流时谈论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很少关注其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情感体验,他们积极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关注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农村的学校教育看来只是一个口号和远景。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极度空虚,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找不到可以倾诉来自心理和学习方面困惑的合适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这对年纪尚轻的孩子来说,无疑会增加心理负担。(三)法律层面的状况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许多的安全隐患。他们年纪尚轻,思想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结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破坏社会安定的隐患。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和重视的大事。(四)心理层面的状况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的许多方面都会带来影响,但相对比较而言,对儿童心理层面的影响更为突出一些。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的越是突出,小学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女孩较之男孩明显。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层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来源于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年龄越小的儿童期情绪表现越是明显。当他们看到同龄人在父母面前撒娇或寻求某种物资或精神的满足时,会感到强烈的内心不平衡,情绪就会强烈的流露出来。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别:有多大会选择沉默,情绪低落;有的会大声哭泣,宣泄内心的压抑感,其中只有很少部分的留守儿童会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2、交往问题。留守儿童在交往上产生问题往往与其性格有很大相关。开朗、外向型儿童在交往上几乎与同龄无显著差别,而对于内向、沉默型群体而言,父母的外出本身使他们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某些极端行为较为突出。在教学观察和已有的调查显示,男孩、女孩交往上有所差异。女孩多以伤感的心态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男孩则以挑衅的心态向他人宣泄其内心的不平衡,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总之,他们都以某种特别的期望得到某种关注。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缺少心理支持的结果。与其同伴相比,同伴父母的关怀、呵护是自己当时所不能拥有的,于是便感到某种程度的失落和自卑;遇到挫折和委屈的时候,没有父母及时的安慰和帮助,内心想法很难向外倾诉,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形成儿童的自卑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在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对监护人、老师或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的盲目反抗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就主要表现为故意不学习,故意不听话,惹是生非。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5、从众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加上亲友的溺爱和放纵,等同的倾向性和相同的环境使这些学生容易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在群体中,他们不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比谁吃得好、穿得好,更有甚者,有些留守儿童对娱乐和影视明星及他们的作品人物的盲目模仿,从而形成心理的误区。6、虚荣心理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留守儿童在教育、社会生活、法律等层面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到一点,生活以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探索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探索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相比有所不同的就是他们亲子关系的缺失,这一因素可以说是他们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二、亲子关系缺失的重大影响(一)亲子关系缺失导致的道德情感的变异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间接的,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国外关于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除了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之外,还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情感的发展,并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认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和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从而导致自尊心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的情感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而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正常的道德情感方面常常会表现出诸多的偏差。 (二)亲子关系缺失导致的道德观念的混乱 在儿童道德成长的早期,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榜样。父母不仅用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授道德价值观,而且其道德活动的本身也会给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对父母的行为模仿中,儿童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态度和观念,也可以形成特殊的嗜好和行为。由这种模仿所导致的类似性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影响儿童道德发展中道德认知、道德人格和社会类型。在对父母的行为模仿中,儿童会逐渐熟悉并了解不同的道德情景,建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儿童以父母为榜样的社会学习过程具有直接的关联。亲社会行为是旨在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如助人、安慰、分享、合作等。心理学家马森巴它解释为旨在帮助他人或群体并使人受益,而行为者却不期待外部奖励的行为。这类行为需要行为者付出一些代价,作出自我牺牲或是冒一些风险。虽然,亲社会行为不等于道德行为,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是亲社会行为。以后,亲社会行为与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动机相结合,逐渐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说,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亲社会行为的训练与培养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库利在人性与社会制度中也曾经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强调家庭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的重要性,孩子在父母的困惑中获得自我意识,并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其子女收教育的状况。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对他们的管教和关爱,他们的亲子关系在一个时期内被人为地剥夺了。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就较难以转变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当他们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下产生认识上的困 惑和强烈的内心冲突时,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面对复杂的道德判断难以取舍时,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一个道德知识的给予者、道德问题的咨询者、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可是,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着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道德榜样的人为剥夺致使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使他们在道德学习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三、相应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我们分析可知:留守儿童诸多的生存困境的根源就指向了一点,即亲子关系的缺失。所以,我们在探求解决方案的时候所要更加认真考虑的就是这样改观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失这一状况。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学校及社会诸多因素的考虑,我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所提的建议能对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有建设性。 (一)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要改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空白无力的现状,有两种途径,要么改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现状,对他们的监护人进行改变;要么改变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现状,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 1、改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四老教育”。进行四老教育是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家长为主要教育对象,提高四老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办四老家学校,四老家长学校是针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四老人员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采取的价值培训的创新模式,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这样既可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也可以拓宽家庭教育层面,创新家庭教育载体。2、改变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现状降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入学门槛。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恢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我们让留守儿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那么他们就改变了和父母分离的现状。然而实际上,很多孩子跟着父母来到城里,很难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很多公办学校缴纳高价学费,设立报考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只好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而实际上,这些学校却面临着随时被拆除的可能。原因是地方政府往往会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不批准或者取缔大部分未取得合法办学资格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就使得大批留守儿童无学可上,让许多进城务工农民无奈的把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该适当降低设置标准;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减少限制,增加扶持。在建校用地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降低其办学成本。这样就可以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境的问题。 (二)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也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并争取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友爱、亲情,更好的培养其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寄宿制建设。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寄宿制。通过寄宿制对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有助于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所以,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关注和捐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设施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住宿对象选择上要向留守儿童倾斜,为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学校应当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成长记录袋,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这样可以使我们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 不同儿童往往其心理问题也是不同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有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便于做个别心理疏导,为遇事拿不定注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社会教育的正确引导。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他们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定更有利措施。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1】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2】 以全局视野看待留守儿童N .中国教育报,2006-09-18(002).【3】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A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0-20-10 .【4】 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 . 现代企业教育,2007(1).【5】 朱科荣,李春景,周淑勤 .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 教育科学,2002,18(4):21-24 .【6】 谢小红 .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的思考J . 档案时空,2008,(4).【7】 肖丽 . 留守儿童心理特征J . 校长参考,2006,(5):35 .【8】 郑哲 . 留守儿童AS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56-57 .【9】 陈子雷,乔卫景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J . 甘肃农业,2005,(12):70 .【10】 郭星华 .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M .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129 .【11】 谢海燕,刘玖玲 .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 . 理论观察,2006(4) . The Superficial View about Rural “Home-stay Childr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Mental Health Zhang Gui-zhen Abstract: A largescale move of rural population make lots of home-stay children .The lack of lov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ause many 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mental health, which we explain from being short of lov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hope to find a proper solved strategy in order to looking for the sky of love for home-stay children s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me-stay childre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ntal health, relevant strategy.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9 participate in modifying the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review: Chen Shengdi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ang Xin Zhao Zhongxi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572-2025智能计算术语
- 2025年辽源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芜湖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阳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玉树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菏泽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甘孜藏族自治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莱芜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滨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湖北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旋转机械振动分析案例
- 如何处理进度与工程质量及成本之间的关系
- JAVA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完整版)
- 新教材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各单元重点语法归纳总结.文档
- 运动会招商方案
- 高强度螺栓终拧扭矩检查记录表
- 双目立体视觉
- 风电场安全检查表
- GB/T 19981.1-2014纺织品织物和服装的专业维护、干洗和湿洗第1部分:清洗和整烫后性能的评价
- GB 5903-2011工业闭式齿轮油
- 国开经济学(本)1-14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