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际市场鞋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鞋业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大大加剧。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制鞋业低成本优势消失,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各个行业,制鞋业也不可幸免。因此,研究我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我国制鞋业产品市场近年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形势和地位,进而分析我国制鞋业的战略态势,为制定符合我国制鞋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分为五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概要阐述,为本文写作打下背景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制鞋业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制鞋业的相关情况,本论文将从我国制鞋业的生产情况、进出口贸易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全面展现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本章将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深入论述,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分析,即橡胶、皮革、劳动力、制鞋设备、人民币汇率等情况的论述;需求要素条件分析,即消费者成熟度、市场需求等情况的论述;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即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施低价竞争战略品牌战略缺失、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论述;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等五个具体层面。第四部分,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本章将基于前两者的论述,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阐述,包括企业的战略对策,即实施品牌战略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行业的战略对策,即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与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等;政府的战略对策,即政府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等。第五部分,结论。对本论文进行全面总结。此外,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阐述这一问题。关键词:中国制鞋业;现状;发展战略AbstractShoemaking industry is a typic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ys capacity to cheap labor costs always countries and regions migration. At pres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shoemaking center, shoes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per cent of global production. But China is simply shoemaking superpower, not shoemaking pow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shoes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First,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 shoe shoe market competition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gree. Meanwhile, Labour costs rise, lead to Chinas shoes low cost advantage disappear, shoemaking have to Vietnam, India, Pakistan and other labor ever-cheaper state transfer trend. And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economy is bigger impac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comparison severe, the serious influence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 shoemaking nor survive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Chinas status quo, through shoe-making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product shoemaking related data and material market in recent years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an understand Chinas shoes in the situ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for shoe-making industry formulated conforms to our country shoemaking actu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topic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this problem was discussed.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his subject main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conten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this paper writing, this paper highlights lay a background basis. The second part, Chinas shoes development present condition analysis. Main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rrent shoemak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shoemaking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hoes related papers will be from our shoemaking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ondition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is question, in order to fully display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our shoes. The third part, Chinas shoes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is chapter will use the potters diamond system model of current shoemaking development trend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full in-depth analysi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namely, rubber, leather, labor, shoemaking equipment, the RMB exchange rate in terms of elaboration; Demand factors, i.e. consumers maturity condition analysis, market demand and discuss; Related and support industry analysi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state factor analysis, namely enterprise scale is not large, exports to tiepai processing primarily, industrial cluster advantages, price competi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loss, this competition, etc; Opportunities and government factors analysis five specific level. The fourth par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hoes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This chapter will be based on the first two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hoemaking enterpris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nam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Industry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refuse to imitate, etc.;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which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reate brands, give enterprise to suppor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more excellent talents, etc. The fifth part,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comprehensively. In addi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will us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paper, strive to thoroughly this problem. Key words: Shoemaking Industry of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言10.1研究背景10.2主要研究内容1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20.3.1 研究方法20.3.2 研究框架2第一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41.1中国制鞋业的生产状况41.2中国制鞋业的进出口贸易状况4第二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72.1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72.2 中国制鞋业“钻石体系”模型分析82.2.1 生产要素条件分析82.2.2需求要素条件分析112.2.3 相关与支持产业142.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152.2.5 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18第三章 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193.1 企业的战略对策203.1.1 品牌战略203.1.2 走出去战略213.2 行业的战略对策223.2.1 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摆脱低价竞争这个软肋223.2.2 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223.3 政府的战略对策223.3.1 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223.3.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23第四章 结论23参考文献2425引言 0.1研究背景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有各类制鞋企业5万余家,从业人员300万人,年产各种鞋类80多亿双,出口创汇约150亿美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实事实是,中国出口一亿双鞋所创造的价值只能够购买一架空客A-380。因此,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际市场鞋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鞋业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大大加剧。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制鞋业低成本优势消失,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各个行业,制鞋业也不可幸免。因此,研究我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我国制鞋业产品市场近年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形势和地位,进而分析我国制鞋业的战略态势,为制定符合我国制鞋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0.2主要研究内容 本选题主要从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发展态势,并进而提出我国制鞋业未来发展战略。基于这一研究思路,笔者将本论文研究内容设置为如下:引言。主要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概要阐述,为本文写作打下背景基础。 第一章,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制鞋业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制鞋业的相关情况,本论文将从我国制鞋业的生产情况、进出口贸易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全面展现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第二章,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本章将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深入论述,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分析,即橡胶、皮革、劳动力、制鞋设备、人民币汇率等情况的论述;需求要素条件分析,即消费者成熟度、市场需求等情况的论述;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即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施低价竞争战略品牌战略缺失、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论述;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等五个具体层面。第三章,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本章将基于前两者的论述,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阐述,包括企业的战略对策,即实施品牌战略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行业的战略对策,即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与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等;政府的战略对策,即政府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等。第四章,结论。对本论文进行全面总结。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0.3.1 研究方法基于本选题的研究内容,论文将通过实证计算和理论分析,主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了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和水平。定量分析运用常用出口竞争力指标,把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代入逐个测度。定性分析运用波特的六要素理论,即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机遇、政府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蓝皮书、中国海关总署、中国鞋业互联网chinashoes、安邦集团数据、中国资讯行、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相关报道、统计资料、调查报告等。0.3.2 研究框架本选题的研究框架如下图(0-1)所示。引言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进出口贸易生产情况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相关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机遇与政府需求要素生产要素对策政府企 业行业结论图0-1 论文研究框架第一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1.1中国制鞋业的生产状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30多年来,中国制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中国共生产16亿双,到1995年达到57亿双。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间中国制鞋业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阶段,1990年年产量增至26.8双,为第一级跳;1994年年产量增至38.9亿双,为第二级跳;1995年产量达到57.3亿双,完成了第三级跳。1997年产量进一步增至62.9亿双,平均一年可为全世界每人生产一双鞋。到199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鞋业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所生产的鞋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我国制鞋产业已经形成了四大制鞋基地,分别是成都、温州、广州、泉州,相关原材料市场与配套产业也逐步形成,与制鞋产业相关的制鞋技术、鞋材生产、鞋皮加工、五金配件与样式设计等产业都趋于成熟,形成了完整全面的产业链。除此之外,我国还具有雄厚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为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人力资源。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制鞋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相关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0万人,年产量超过100亿双。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制鞋企业所生产的鞋类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而且在生产中主要以为国外鞋类企业进行贴牌代工生产,成本与价格优势仍然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鞋类产品的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利润受到大力制约。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制鞋产业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他挑战,特别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商,将更加显得沉重。1.2中国制鞋业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据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76亿双,价值210亿美元。2007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81.7亿双,价值241.4亿美元。2008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86.4亿双,价值3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90.7亿双,价值364亿美元。2010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100亿双,价值430亿美元。表1-1统计了我国2006-2010年鞋类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表1-1 我国2006-2010年鞋类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年份出口数量(亿双)同比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出口均(美元/双)同比20067610.7%21014.0%2.753.0%200781.77.5%241.414.95%2.957.6%200886.45.75%265.710.0%3.4816.6%200990.74.98%304.614.64%3.747.47%201010010.25%356.216.94%3.852.9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我国鞋类主要出口省份为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2010年,广东出口数量35.6亿双,出口额112.9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41.73%、38.06%,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一;福建出口数量17.1亿双,出口额52.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20.05%、17.67%,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二;浙江出口数量12亿双,出口额43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14.07%、14.50%,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三。广东、福建和浙江三地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保持在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70%以上。表1-2统计了我国2006-2010年广东、福建、浙江及全国的鞋类出口金额。表1-2 我国2006-2010年广东、福建、浙江及全国的鞋类出口金额(亿元)年份广东福建浙江全国200691.440.828.4224.8200795.844.233.6248.6200899.646.536.8254.62009103.448.838264.82010112.952.443296.6(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鞋业网)我国鞋出口行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稳步增长。2010年,一般贸易出口67.80亿双,同比下降0.74%,出口额186.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加工贸易出口23.60亿双,同比下降7.01%,出口额186.72亿美元,增长9.83%。表1-3为我国鞋出口行业2006到2010年间出口贸易方式发展变化情况。表1-3 我国鞋出口行业2006到2010年间出口贸易方式发展变化情况年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数量(亿双)金额(亿美元)数量(亿双)金额(亿美元)200655.30102.2016.6085.90200758.90122.4017.80104.60200860.80143.8018.90125.80200963.60158.6020.80143.20201067.80186.9023.60186.72(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鞋业网)我国鞋业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地。2010年,我国鞋类对美国出口数量19.5亿双,出口金额93.2亿美元;单价4.78美元/双。对欧盟出口数量14.4亿双,出口金额53.7亿美元,单价3.72美元/双。对日本出口数量5.4亿双,出口金额20.3亿美元,单价3.73美元/双。对香港出口数量3.3亿双,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单价3.46美元/双。表1-4给出了我国鞋业近年来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鞋类数量。表1-4 我国鞋业近年来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鞋类数量(亿美元)年份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香港200675.339.113.512.511.9200777.642.515.713.513.5200879.844.617.815.216.3200982.446.819.216.318.4201086.549.324.519.522.5(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表1-4显示,美国始终是我国鞋业出口的第一口岸,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鞋业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出口鞋业出口总贸易额35%以上。欧盟、日本分列第二、三名,其鞋业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出口鞋业出口,总贸易额的18%和70%左右。我国鞋业出口主要以塑胶鞋、皮鞋、纺织面鞋等三大类鞋为主。2010年,我国塑胶鞋出口数量43.1亿双,出口金额109.6亿美元,单价2.54美元/双。皮鞋出口数量n.3亿双,出口金额98.1亿美元,单价8.71美元/双。纺织面鞋出口数量17.1亿双,出口金额44.4亿美元,单价2.59美元/双。其他鞋出口数量9.7亿双,出口金额28.5亿美元,单价2.93美元/双。第二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对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近几年中国鞋业生产状况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来看,我国制鞋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随着我国制鞋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与质量的逐步提高,中国制鞋业具有更加充满前景的未来。本章将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我国制鞋业的基本情况,为我国制鞋业的未来发展值得合适的战略打下坚实基础。这里笔者主要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来进行分析。2.1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将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视为一个国家竞争的最根本的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在于产业发展环境中的主要因素,波特将这些因素组成的体系称为“钻石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相关行业、企业战略、需求条件、同业竞争、企业结构等六个方面,它们对产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的引导与产业发展机会也是两个值得重视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所具有的发展态势。具体如图2-1所示。机遇企业战略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政府相关产业图2-1 波特“钻石体系”模型图2.2 中国制鞋业“钻石体系”模型分析2.2.1 生产要素条件分析一般来说,产业参与竞争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的具备,对于制鞋产业而言,这些生产要素主要有原材料、人民币汇率、劳动力、制鞋设备等成本性要素。从原料来看,有橡胶、皮革、粘合剂等等。皮革用于制造鞋面,橡胶用于制造鞋底,而粘合剂就用于鞋子的粘合。从当前我国制鞋原料供应的基本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原料来自国内,其中最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主要是皮革与橡胶的供应。(1)橡胶目前,我国生产鞋底的主要材料是橡胶,但合成橡胶是其中用的比较广的,目前年消费量大约超过150万吨,合成橡胶中的EVA、PVC、PU以及TPR等系列目前占据主要份额。EVA合成橡胶的密度非常小,主要用于中低产品当中,耐受性也比较差,因此在鞋子的外底中应用很少。PVC合成橡胶尽管价格很低廉,但是由于环保、性能等问题,应用的也比较小。而TPR合成橡胶则因为性能好、耐受压性比较好而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密度较高则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应用。目前,用途最广的则要数PU合成材料了,这种合成橡胶具有舒适、强度高、轻便、弹性好、耐油性好等优势,已经得到各大厂商及消费者的喜爱。PU合成橡胶在国外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目前应用比例大约提高到8%左右,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高达20%及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PU合成橡胶的应用目前以大约15%的增长率逐步增长,最大消耗量目前在七-八万吨,在鞋底的总消耗量中大约占4.5%。在鞋类产品的出口检测与安全标准已经越来越严格的当下,我国制鞋业的PU合成橡胶应用空间将越来越广大。此外,为了进一步缩小鞋底生产成本,拉开与其他鞋底材料的差距,我国已经开始将聚合物聚酷改性技术应用于鞋底的生产之中,这种生产技术不仅保持了原有材料的优势,而且具有成本更低,应用更便利的特点而得到大规模推广。但是,随着原料成本的逐步提高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PU鞋底材料的价格已经开始逐步增加,2009年的价格是每吨1万5千元,到了2010年则就涨到每吨1万7千元。而PVC鞋底材料则从每吨7千元涨到1万元,可见鞋底生产成本提高之迅速。(2)皮革制鞋产业中的另一种重要的原料是皮革,在2010年,我国皮革加工生产能力为9.4亿m2,具有规模化的生产厂家大约有40多家,这些生产企业每年生产出五大系列的共6百多种皮革品种。目前,国内皮化企业的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为主,构成皮革生产的配套产业,为皮革生产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皮化企业的产品能够进入高档消费市场。而这导致了皮化材料的进口增量不断提高,使得国外皮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给国内皮化市场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海关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的时候皮化产品的进口额只有不到0.5亿美元,而到了2001年这一数字就提高到5亿美元左右,占据了皮革产品总进口额的第三名,而这也占据了国内皮化行业近40亿元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数字还在提升,2010年已经达到20亿美元左右,给国内皮革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从皮革的生产原料来看,主要有猪皮、羊皮、牛皮等三大皮种,其中皮种也作为补充得到应用。目前,我国每年大约可以生产猪皮一亿多张,羊皮1亿五千万张,牛皮5千万张,已经是世界皮料生产大国。随着皮革产品价格的逐年增长,其生产成本也逐渐增高。从温州鞋面革来看,各种皮革的价格逐渐提升,其中猪皮革的售价在2010年已经从8元/张,涨至12元/张。牛皮面革的价格也普遍实现了上涨,平均涨幅为2-3元/平方英尺。从具体的生产企业来看,富邦皮革目前是国内三大皮革生产厂家之一,主要生产猪皮革,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国外,欧洲、美国、韩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目的地,该公司生产的猪皮革在2007年的时候价格只有60元/张,而到了2010年则涨至130元/张,价格涨幅达50%左右。而作为四川最大的皮革制衣企业的四川兴盛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年生产皮衣最多的时期可以达到60多万件,成为国内皮衣的主要供应商。猪光皮的价格也从80-82元/平方米,涨至90-95元/平方米;猪绒皮的价格也从87-90元/平方米,涨至105-110元/每平方米,涨幅超过40%。(3)劳动力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在成品鞋的总成本构成中,除了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就成为比例最高的成本,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劳动力成本已经占据制鞋业总成本的15%左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也是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大国,而这也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吸引外资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总人口已经快接近十四亿人,劳动力就有约8亿,而且每年还在以1200万的速度增长,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从劳动参与率来看,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一亿人左右,在制造业中大约有3千万人左右,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行业的人数在3百万左右,已经成为世界上在这一比率上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与劳动力人数巨大不同的是,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非常低下,尽管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在比较低的水平。从劳动力成本来看,鞋业的平均工资在2009与2010年两个年份分别是15235与15834元,这一数字与全国平均工资相比,处于非常低的状态。为了更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笔者将人均工资用人均GDP来代替进行粗略的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千美元,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工资只有日、德、美、英、意等国的5%,与巴西、俄罗斯、泰国相比,也只占45%、35%与67%左右。但是与印尼、印度等国相比,确实这些国家的1.42倍与2.45倍,而这些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消失。随着国内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制鞋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得到削弱,从而削弱我国鞋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4)制鞋设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鞋设备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生产制鞋设备的企业也达到三百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广东、温州、山东等地。这些生产设备的企业基本上能够生产出各种鞋机产品,从制帮设备、鞋样设计、鞋底安装到成型设备、整鞋装饰等设备,质量也比较可靠。目前,我国制鞋设备正处于产业升级的状态,但是由于技术落后,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目前我国制鞋设备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我国制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这也成为制鞋效率比国外低的直接原因,除了加强本国制鞋设备的生产研发之外,还需要从国内进口相关设备。据海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制鞋设备8034台,2010年达到10345台。不过,尽管如此,我国制鞋设备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设备价格的低廉与质量的完好已经成为促进制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的制鞋产业生产的需求。(5)人民币汇率从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国内GDP已经实现397983亿元,国际收支状况也呈现增长态势,贸易顺差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据海关总署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实现了近十年的增长,增速超过20%,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年的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3036亿美元,2010年为4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2010年的对外贸易总额是2001年的十倍左右。而对外贸易的增速也已经远远超过贸易总值的增速,2010年的贸易顺差值是2001年的15倍左右。对外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导致了我国与欧美等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摩擦,于是促使这些国家纷纷要求我国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以减少贸易顺差。与此同时,美国也出台50多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法案,迫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现升值。此外,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的利息差,是使得境外很多热钱纷纷流入中国。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促使我国对现行汇率制度进行调整与改革,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使得人民币汇率不再只关注美元的单一情况,从而形成更加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汇率的变化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的必须重视的成本因素。从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理来看,升值步伐的加快并不能促进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人民币贬值或者不变,则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是双规制度与固定制定,人民币的汇率一直存在被低估的情况,而这对我国制鞋产业的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时期到2005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人民币升值也只在5%左右,这一时期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比较平稳,而人民币升值也只是渐进性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大。而欧美等国家则一直认为我国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被压制,而这也成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自2005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现快速升值,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已经升值了20左右。这成为我国制鞋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鞋类出口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压力,目前由于人民币升值给制鞋企业的成本增加了10%-15%左右的提升,促使制鞋企业不得不寻求成本降低的途径。2.2.2需求要素条件分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共同构成了需求市场的整个组成部分,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与关键性作用,能够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制鞋技术,实现制鞋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促进鞋类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目前,我国鞋类产品的总消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制鞋企业则超过3万家,因此,从国内市场来看,制鞋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在实现国内需求满足的同时,制鞋企业必然需求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1)消费者成熟度消费者成熟度指的是消费者基于产品认识能力的提升,而对产品消费提出更严格、水平更高的要求,促使消费者形成基于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档鞋业市场正是因为具有成熟度很高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严格的行业标准。随着消费者对鞋品样式、质量与环保标准等要求的提高,使得制鞋企业必须对鞋品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创新能力实现更加高的突破。对我国制鞋企业而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提高,消费者成熟度的迅速提升,对鞋品的样式、品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鞋业协会也对鞋类生产制定出很多行业标准,政府部门的检测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促使制鞋企业必须改进生产技术,实现制造工艺的改进,推动制鞋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消费者已经对鞋品的消费从总低档次转变到对鞋品的品质、设计、环保、舒适度的关注,消费理性增加,从而将有助于我国制鞋产业饿升级改造,实现中国制鞋产业发展战略的改变。(2)市场需求分析当前,全球性的鞋类产品消费主要有两大市场,一个是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中国;另一个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内市场分析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影响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作为已经与全球化逐渐接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冲击。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及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弥补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国内储蓄比例和外汇储备数量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这给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些坚实的基础,这些措施和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鞋产业由于消费的强劲也实现了持续性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的鞋类消费大国,实现销售量25亿双,人均消费量达到2.5双左右,为世界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支撑。2009年,国内鞋类消费量依然持续增长,2010年更是达到30亿双左右,给世界制鞋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专家推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鞋类市场的消费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此外,从我国鞋类消费层次来看,依然以中低档鞋类产品为主要方向,已经占到整个市场占有率的85%左右。其中,皮鞋消费量最大,在2010年已经达到9亿双左右,胶鞋消费量也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年实现8亿双左右的消费量。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进入3000-4000美元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对鞋类产品的消费层次将会得到质的提升,实现从中低档向高档市场转变。而从国内鞋类的具体需求价格来看,有市场分析数据显示,鞋品售价在300元/双以上的价格区间,销售普遍困难,而价格区间在160-300元/双,销售量持续增长,消费者也可以承受,其中200元/双左右的国产名牌鞋品最受消费者青睐。除了价格的影响,鞋品的款式、设计、流行时尚等元素等已经成为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要素,这成为制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从消费区域来看,目前鞋品的购买力最强区域正由沿海等先发展地区向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扩展,欠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国内中低层次鞋类消费的重要区域。而从鞋类产品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来看,老年、青少年与儿童构成鞋类产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就从儿童数量来看,我国目前共有16岁以下的儿童4亿左右,占我国总人口的1/4左右,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婴儿数量大约有2700万左右。家庭开支的40%左右主要由孩子消费,因此,儿童鞋类消费市场容量正逐步扩大,目前大约有300亿元的市场容量。此外,青少年群体也成为鞋品消费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运动鞋的消费,基本上都在100-140亿元/年左右。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目前有老年人口1.45亿,而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2.5双鞋来计算,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就可能达到3.6亿双左右。主要出口市场分析从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市场来看,美国已经成为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从我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已近占到美国进口总量的60%左右。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年人均消费鞋类产品在6-7双左右,其中就有4-5双是中国提供的。除此之外,美国鞋品进口国还有意大利、越南、巴西、印尼等国,以2009年为例,美国鞋类产品销售额在500亿美元左右,仅中国就占到130亿美元,而上述国家分别占到12亿美元、7.5亿美元、11亿美元和5.5亿美元。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美国鞋类销售量出现10%左右的减少,2009年已经感受到这种减少趋势,2010年更加强烈,今年的趋势还在观察当中,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趋稳向好的态势还不明朗,也就是说,未来美国消费市场容量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鞋类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美国往往对高档鞋类产品征收较低的关税,而对中低端鞋类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这就给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美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我国鞋类产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是,无论怎样,美国市场仍然是我国鞋品主要消费大国。从欧盟整个区域市场来看,现有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这个地区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区域市场。以2009年为例,欧盟鞋品进口总额大约有170亿美元左右。其中,我国出口到欧盟的鞋类产品达到13亿双左右,总额超过50亿美元,因此,欧盟成为我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从欧盟鞋类产品进口国来看,除了中国,还有罗马尼亚、越南等国。而近几年来,欧盟整个区域的国家鞋类生产与出口量都呈现下降态势,而进口量则处于上升态势,欧盟对鞋类产品的需求正主要向进口转变。而随着欧盟国家对鞋类产品的消费总量的上升,对进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欧盟国家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比如限制我国鞋类产品的进口数量、限定最低进口价格等。从2006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向来自我国的进口鞋类产品征收16.5%的反倾销税。此外,欧盟国家还设置种种鞋类产品的技术标准,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生态标签体系、绿色环保标准等,试图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安全为由,实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来达到限制中国鞋类产品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仅2008年的第一季度,欧盟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与地区的进口鞋类产品发起了17起反倾销调查与反补贴调查,涉及总金额达到19.1亿美元。这就给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家提高了准入门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鞋类产品的出口成本。而从中国近邻日本来看,也是鞋类产品的消费大国,年消费量在3.5双/人左右,总的消费量在4亿双左右。从日本国内市场来看,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鞋类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规模也很小,完全不能抵御外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