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愤教案范文_第1页
书 愤教案范文_第2页
书 愤教案范文_第3页
书 愤教案范文_第4页
书 愤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 愤教案范文 书愤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知人论世(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 (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朗读课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四、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 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五、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比较阅读书愤和蜀相,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 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白描(“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只用名词不着动词,纯属白描。 )对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六、延伸拓展 1、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明确】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显然不想重用他。 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