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习题(2).doc_第1页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习题(2).doc_第2页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习题(2).doc_第3页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习题(2).doc_第4页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习题(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C)(3分)A归省(xn) 行辈(hn) 欺侮(w) 争讼(sng)B家眷(jun) 怅惘(chng) 模样(m) 怠慢(di)C助兴(xn) 糜子(mi) 撺掇(cun) 眼眶(kung)D恬静(tin) 锵然(qing) 冗杂(rn) 渺远(mio)(解析:C.“兴”应读作“xng”,“眶”应读作“ku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3分)A偏辟静穆木炭火仙山楼阁B踊跃领域茂腾腾人情事故C严峻幅射马前卒惊心动魄D磅礴震撼暖融融张灯结彩(解析:A.“辟”应写作“僻”;B.“事”应写作“世”;C.“幅”应写作“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3分)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C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D他们在上海滩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为了保护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上演了一场革命志士与敌人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解析:C.“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C相对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也创造了他文学中的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这一点与福克纳不一样。D从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爆发,一代新青年被唤起,他们表现出的勇敢、自信和有理想,成为民族进取心的表达者和时代的先锋。(解析:B.后引号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A近几年,“打虎上无禁区,拍蝇下无死角”的反腐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对未来的期许,增强了老百姓对国家的自信。B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阳光小学“打造阳光课堂,实施阳光教育”的系列活动深得全社会的肯定与好评。D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解析:A.搭配不当,将“自信”改为“信心”;B.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一词;D.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二字。)6古诗文默写。(5分)(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子衿)(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名著阅读。(3分)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那么,傅雷的第一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3分)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1分),目的是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2分)。8(2018盐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7分)(1)【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乙)A卜算子B浣溪沙C如梦令 D相见欢甲:B乙:C(2)【咏经典】有同学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2分)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下联:【示例】咏诗词弘扬传统(3)【信中国】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3分)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1分)陪父亲看戏苏正新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我从城里回家乡的小镇,去看望住在我妹妹家的父亲。由于临时有事,启程晚了些,到了妹妹家已经要吃午饭了。吃完饭,在客厅里跟父亲喝茶聊天,一向爱聊天的父亲似乎有些心神不宁,不时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问他是否有事,他说没事。妹妹进来说,父亲要去看戏。原来,镇子里新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请来县剧团以示庆贺,演的是老戏。父亲是个戏迷,早就打听着这一好消息。因为我刚回来,父亲觉着应该在家陪我聊聊,可是又惦记着看戏的事。一听看戏,我也来了兴致,因为许多年没在老家看戏了。不过,我对那些老掉牙的老戏倒不怎么感兴趣,目的是再重温一下在乡村看戏那种情景。于是,我提出跟父亲一块去看戏,父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提起马扎就要走。戏台搭在露天市场上,从妹妹家到市场有三里多路。我要搀扶父亲,父亲却不肯,非要自己走不可,父亲一辈子就是这么个犟脾气。路窄,看戏的人多,说说笑笑,欢天喜地,我跟在父亲后边。年轻时如铁塔一般高大壮实的父亲,如今毕竟老了,腰背弯得非常厉害,人整个地缩了一大截。望着父亲那佝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的情形。那时,在农闲时节,镇上有时会请来剧团演出,一般是在晚上。我们村离镇子有五六里地。父亲没上过学,不识字,却十分喜欢看戏,尤其是那些老戏。他对戏中的那些人物和情节如数家珍,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许多段戏文,高兴的时候还自个儿哼上几句。因此,一有演出,父亲就带上我徒步去镇子上看戏。戏台前面的好位置,早就让镇子上的人占去,我们大都是站在后边,远远地看戏台。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我一边吃着父亲买来的糖球之类的,一边扬扬得意地看戏。其实,那时我年龄小,根本看不懂那些装扮怪异、拖着长腔的老戏,只是爱跟着父亲来凑热闹。吃完了糖球,不多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父亲就把我驮在背上或抱在怀里。几乎每次散场,我都是由父亲背回家的。想着如烟的往事,看看年迈体衰的父亲,心中陡然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楚。人山人海,挨挨挤挤,我搀扶着父亲,终于寻到了一个靠近戏台的好位置。刚刚坐定,戏就开演了,演的是吕剧王定宝借当,这是父亲最爱看的老戏。父亲满面喜色,仰着头,腆着脸,不停地吧嗒着旱烟袋,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父亲那十分投入忘情的样子,我在心里偷偷地直发笑。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城里一位要好的同学打来的,催促我赶紧回去,说晚上去某宾馆参加同学聚会。我犹豫片刻,看看身旁陶醉于戏中的父亲,断然回绝了同学的邀约,说在老家陪父亲看戏。红日西沉,戏才演完。父亲饶有兴致,似乎意犹未尽,一路上唠唠叨叨,评说剧情和角色,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文章有删改)9文章以“陪父亲看戏”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陪父亲看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1分),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幸福感(1分)。10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外貌描写(1分),突出了父亲年老之后变化之大(1分)。11作者说“陪着父亲看戏,我心里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请说说“我”幸福的原因有哪些。(2分)陪父亲看戏,“我”找回了童年时温馨、熟悉的感觉(1分);陪父亲看戏,父亲感到幸福和满足,所以“我”也感到幸福(1分)。12从全文来看,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插叙(1分);作者插入了小时候“我”与父亲看戏的情景(1分),写出了那时看戏温馨的感觉(1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家乡的渔鼓李海流我出生在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几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能滋养我干涸而荒芜心灵的就是乡村渔鼓了。相传渔鼓始自唐代道教的一种劝善方式,后来演变成历史小说、神话典故的传播载体传入民间。渔鼓这种乐器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筒,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叩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厘米,短者约二十五厘米。一面渔鼓、一副简板,再加上伶牙俐齿,乡村的渔鼓艺人行走天下,云游四方。童年的印象里,到村子里唱渔鼓的艺人很多,隔三岔五地来一个,大都以乞讨为生,现在想来,或许是受“蓝采和持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的影响,渔鼓仿佛是为募捐化缘量身定做的工具。多年后,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情境:每当大门口有“渔鼓拍到主人家,六畜兴旺人丁发”之类的渔鼓词唱起来,母亲总会接过艺人的大搪瓷缸到自家的泥缸里舀上半碗粮食端到门口,唱渔鼓的人便会将随身背着的布袋打开,将粮食倒进去。有时遇上家人正在吃饭,唱渔鼓的人便会递上一个大碗,让母亲给他盛上一碗热饭,夹一些菜卷在煎饼里。接过饭菜,唱渔鼓的人收起渔鼓和简板,蹲在门口的大槐树下香甜地吃起来。吃完,有时还会唱上一段十三款或张果老逃婚以示感谢,俚语民谣,声情并茂,唱完拱手而别,再前往下一家。三十年前,微山湖区运河两岸的渔民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助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红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些上小学的孩子,每每周围十里八村有唱渔鼓的,总是追着看热闹,不顾饥寒,乐而忘返。那时,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村中学校的操场上搭个舞台,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听渔鼓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场面比较隆重。其他情况下大多因地制宜。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敲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唱渔鼓的师傅不仅会演唱,而且会说故事、表演,技艺高超的还精通口技。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印象中的唱渔鼓类似于说书,但不同的是要以渔鼓来伴奏。渔鼓的故事丰富多彩,有缠绵缱绻的男女恋情,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掌故,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像三国水浒西游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内容绝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乡村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我爱声声渔鼓,它像家乡的大运河一样在我心中长流不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风韵,犹如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我耳畔久久回响。“咚咚咚”暮霭中,童年的渔鼓声又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我合上眼睑,倾听这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声渔鼓,伴着低沉苍老的唱词,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13选文主要描写了哪几种渔鼓艺人的故事?(3分)以乞讨为生的渔鼓艺人,为红白喜事助兴的渔鼓艺人,类似说书的渔鼓“先生”。(每点1分)14作者为什么对渔鼓有着“独特的感情”?(2分)“我”怀念家乡的渔鼓(1分),它带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不能忘怀(1分)。(或:渔鼓滋养了童年时的“我”干涸荒芜的心灵,给了“我”美好的童年回忆。)15如何理解第段画线句中“那么亲切,又仿佛那么遥远”的意思?(3分)“亲切”是因为“我”对家乡渔鼓有着独特的感情,家乡渔鼓的声音时时在耳畔回响(1分);“遥远”是因为“我”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渔鼓的声音了,现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都很难寻觅到说唱渔鼓的艺人了(1分)。表达了“我”对家乡和渔鼓的怀念之情(1分)。16简要分析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选文和课文安塞腰鼓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选文只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1分),课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1分);渔鼓包含着浓浓的乡情风韵(1分),安塞腰鼓则是气势磅礴的(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鹞子、风筝、纸鸢薛舒现在的人们,把用一根细绳牵引着放飞的玩具叫风筝,可在我童年的时候,上海人都叫它鹞子。拥有一只鹞子,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它代表了一个儿童在玩伴中的地位,还体现了这名儿童的家境优劣状况。总之,谁要是举着一只鹞子从家门前的场地上飞奔而过,不用片刻,他的身后就会有一大群追随者。而那个举着鹞子的孩子,口袋里多半装着炒熟的花生或蚕豆。鹞子升上天空时,那孩子必定沉着气、绷着脸,手里的绳圈骨碌碌地转。鹞子越飞越高,飞得越来越平稳,孩子的手,不用那么紧张地控制力气了,于是,他的表情里,便带了一些散漫、油滑,那便是他的成就感。在骄傲的资本还未真正奠定之前,他自然是要以严峻的神态面对围观者的。严肃和冷峻只是前奏,胜券在握时,他便可以调皮一些了,他甚至有时间和别人说话,伸一只手从口袋里掏花生或者蚕豆来吃。那时候,他才发现,口袋里的花生或者蚕豆只剩下一半了。可他并未撒泼,也不胡乱责怪正往嘴里填塞蚕豆的别的孩子。因为手里牵着绳索,那只黄蝴蝶还在天上飞,他便宽宏大量地不去追究花生、蚕豆的去处。这就是他的资本,拥有一只可以飞上天的鹞子,让他成了一个不计较得失、不纠缠蝇头小利的大度孩子。那个年代,天空大部分时候是蓝色的,与现在不一样,比现在清澈透明。那时候,蓝色的天空里出现一只黄色的蝴蝶鹞子,那可真是耀眼,那可真是牛,牵着细绳的那个剃马桶盖发型的孩子,不骄傲才怪呢。年节里,孩子跟着大人走二十多里煤渣路,去乡下吃某一位表哥或者堂姐的喜酒。坚硬的煤渣路无尽延伸,路边的麦苗绿得暗淡委顿,油菜上蒙着一层灰白的暗霜。孩子的眼睛很快疲乏了,腿脚也酸软了,便开始吵闹,即便大人哄骗着就要到了,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枣子、花生、红鸡蛋了,可孩子依然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没有枣子、花生、红鸡蛋,他便不肯再走半步了。母亲哄了半天,差不多要发火了,父亲忽然手指远方喊着孩子的名字:“快看啊,鹞子,那边有人在放鹞子。”孩子便抬起头,果然,远处的天空里,一点斑斓的红,或者紫,在风中摇摆不定地起飞。那方向,便是煤渣路的尽头。孩子终于站了起来,向着越来越清晰的那片绚丽走去。而放鹞子的人,亦喜欢有人跟在身后观摩他的身手。若没有人观看,那他的乐趣只剩了小半,无非是放绳子、扯绳子、收绳子,快乐与他之间,也就只是那细细的一根线牵连了。若是有人看,那他就不仅仅是放鹞子了,他是受到瞩目的表演者,他领受的是羡慕、赞赏或者挑剔的目光。他甚至是一名艺术家,此刻的放飞,恰好证明他的技术、能力,乃至魅力。放鹞子,本就是要给人看的,没有人看,还有什么意义呢?很多年前,我在大学念书,同室一位山东潍坊的女孩说,纸鸢就是风筝。那也是一只飞翔的鸟,且给人更高更远的想象,我从那以后便喜欢上了“纸鸢”这个词。想起一种叫“鸢尾”的花,蓝色,有着裙摆一样的花瓣。那时候就觉得,这纸鸢和鹞子,是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之处的。其实,我从未与风筝有过亲密的接触,只在童年的某一个春节,在上海的乡下过年,就是那一次,走二十多里路去吃喜酒,走不动了,父亲指着远处说:“看,有人在放鹞子。”果真,我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在天空中平静地游弋,我向着那只黄色的蝴蝶飞奔而去,然后,我看到提着一袋兰花豆、剃着马桶盖发型的表哥,一根细细的绳索被他捏在手里,牵连着天上的蝴蝶。表哥把我丢在一边,一脸严肃地拉着绳索,他的动作和神情让我知道,一个放飞风筝的孩子,其实放飞的,是他的骄傲。17“鹞子”“风筝”“纸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