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传”类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张士逊传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去城过一舍去:距离B士逊彻盖 彻:撤去C再拟辄见却 却:退却D不独闵幽闭 闵:怜悯解析:选C根据“却”前面的“见”(表被动)可知,“却”应是“拒绝”“否决”的意思。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士逊做射洪县令的时候,安抚使到梓州去,问知州下属官员有没有才能,知州说张士逊的才干最大。B张士逊认为,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C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应对天灾,皇帝没有答应,他之后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D张士逊上朝时遇上辇官带着家人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喧闹,他因马受惊而摔伤,随后因不能提出解决事情的主张和办法被韩琦议论,内心感到不安,上奏请求退休。解析:选BB项,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是张士逊在有亲戚参加考试时“请避去”。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译文: (2)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译文: 参考答案:(1)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关键词“檄”(下文书)、“去”(离开)、“因听”(于是听从)各1分,句意2分(2)张士逊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把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关键词“方艰食”(正缺乏粮食)、“期”(约定)、“利”(感到便利)各1分,句意2分4从张士逊做地方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为官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张士逊做地方官时为官的特点,考生要以“做地方官”“为官特点”为筛选标准,去原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通读全文可知,原文主要介绍了他在射洪、邵武等地方为官的经历。从射洪百姓对张士逊的态度、其他官员对张士逊的评价、把余粮借给贫民约定来年再还等可以看出他很有才干,治理地方政绩突出;从张士逊亲自为民祈雨这一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爱民忧民。如此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有治理才干,政绩突出;宽厚处政,爱民忧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张士逊字顺之。淳化年间考中进士,调任郧乡县主簿,升任射洪县令。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安抚使到达梓州,问下属官吏有无才能,知州张雍说:“射洪县令,是才干最大的。”担任邵武县令,因为宽厚而受到百姓爱戴。以前他管理射洪县时,因天旱,他在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就下了大雨,张士逊立在庭院中,等到雨下够了才离开。到这时,邵武县也发生了大旱,他又到欧阳太守庙祈祷下雨,庙离城超过三十里,张士逊乘车去时去掉了车盖,到雨下足了才归来。改任秘书丞,历任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举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国家贡举最初使用把考生名字糊住的方法,张士逊担任诸科巡铺官,因为考进士的人中有自己的亲戚,就请求回避,真宗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从此以后,凡是有与考官有亲戚嫌疑的考试的人都要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被写入法令。中书省拟定人担任江南转运使,拟定了两次都被否决了,皇帝独独任用了张士逊。两次升迁担任了侍御史,调到河北任职。黄河水冲击棣州,皇帝下诏把州府迁到阳信,商议的人担忧粮食太多,不能迁移。张士逊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把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明道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兼任兵部尚书。第二年大旱,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按着汉朝旧例下诏免除官职,未被答应。等到皇帝自行降低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来回应上天的变故,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宰相,封为郢国公。张士逊和其他辅臣上奏事情,皇帝神色从容地说:“我前些日子把宫人放出宫去,(让她们自由,)不仅仅是怜悯她们幽处禁闭之苦,也是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啊。近来又有人献上双胞胎女子,我推辞而没有接受。”张士逊说:“这是有盛德的事情啊。”康定初年,张士逊上言说禁兵长时间戍守边疆,他们的家都在京城,有些人无法生存。皇帝命令内侍列出指挥使以下的官兵,把他们依次分出等级,拿出宫内所藏缗钱十万赏赐他们。等到挑选辇官担任禁军,辇官们携带着妻子儿女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上诉喧闹,张士逊正去上朝,马受到惊吓,把他摔下地。当时朝廷有很多事,张士逊在相位上提不出主张和办法,谏官韩琦议论说:“政事府难道是养病的地方吗?”张士逊内心不安,多次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于是(皇帝)授予他太傅一职,封他为邓国公,让他退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分)鲍竹溪先生传袁枚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黹以养尊章,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有删节)注旧史官:作者的谦称。堨():拦水的土堰。尊章:对公婆的敬称。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塾师疑其惮于勤惮:敬畏B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 裨:益处C岁以大稔 稔:成熟D恭人郑氏未笄来归 归:出嫁解析:选A惮:害怕,畏惧。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的儿子来请他给父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B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C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D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解析:选B鲍竹溪日夜闭门不出不是因为勤于读书,而是为了服侍生病的母亲。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译文: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译文: 解析:(1)奋:竭力,尽力。永:使长存。奚辞:推辞什么呢?(2)训词:教导的话。勖:勉励。毖:告诫。参考答案:(1)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2)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了,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勉励、告诫他。8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的品格特点。(4分)答: 解析:由“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可知其注重孝道;由“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可知其乐善好施(急人所急);由“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可知其崇尚节俭。参考答案:注重孝道;乐善好施(急人所急);崇尚节俭。(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参考译文:乾隆乙未年间,我经过真州,同榜中举的沈椒园廉使把他写的同老会序给我看。同老,说的是六个老人同岁,大家聚在一起来聊聊兄弟欢聚之情。聚会的主持人是鲍竹溪先生,我内心十分钦佩他,只是没有机会施行士人相见的礼仪。今年是乙卯年,我在邗江暂住,鲍先生的儿子鲍志道把先生的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为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给我,请求我为先生作传。我不禁肃然,恭敬地整理衣冠起身,说:“有这个必要!二十年前我想见的人,未能见到;今天因为结交了他的儿子能看到先生的事略,这是不见先生如同见先生一样。我将尽力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存,我怎么会推辞呢?”先生名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县棠樾村人。世代为望族,幼年学习四字书,听人讲解,很快就能领悟。服侍母亲疾病期间,日夜闭门不出。私塾先生怀疑他害怕勤奋,了解他的原因后,就对他另眼相看了。不久,生母去世了,太公和继母健在,家里很贫困。先生出门做生意,年终一定冒着风雪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先生晚年,儿子鲍志道善于经营,家中产业渐渐丰裕,先生也就能够更好地随自己的意志行事。凡是对同乡亲戚有好处的事,前往做起来就好像是对自己特别有好处一样。开始,宋元改朝换代期间,宗族的祖先宗岩、寿孙在路上遭遇强盗抢劫,父子俩争着去死,盗贼因为他们义气而把两人都释放了。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邦灿的,也以孝顺著称。村子里以前有两座牌坊:慈孝坊、孝子坊。年代久远而倾覆了,先生将它们修葺如初。家乡有一堵大水坝,靠它蓄水灌溉农田,也渐渐淤塞倒塌了,先生并没有在这里种植作物,却也为它疏导阻滞,泄放水流,每年都大丰收。他常说:“做好事最快乐,如何才能学习古人设置书院来培养人才,购置义田来赡养宗族呢?”先生终时六十五岁。恭人(旧时代命妇封号)郑氏不到十五岁嫁到府上,正值先生不得志的时候,变卖自己的首饰换取口粮,勤劳地做针线活儿奉养公婆,安静地做仁义之事。送子读书,一定选择一位老师,说:“我想要他教得专心。”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儿子鲍志道地位尊贵,与恭人按照儿子的官职一起接受皇帝追赠的封号。评论的人说鲍志道才智横溢穷经通典,被朝廷所器重,所以能发扬他父亲的声誉风光,却不知道这都是鲍竹溪的积善和教导打下的基础。听说鲍志道已经生活富足了,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勉励、告诫他。先生可算是显贵通达后本性也不因此有所改变的君子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忘庵王先生传清汪琬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其寓意超卓如此。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选自汪琬全集校笺)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先生雅不事生产雅:非常B尤亟称之曰 亟:多次C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属:接连,连续D居平善病 善:多解析:选AA项,应解释为“向来”。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B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C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D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解析:选CC项,“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表述错误,推断过于绝对。王武晚年自号“忘庵”是因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译文: (2)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译文: 参考答案:(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2)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12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4分)答: 解析:要找到反映其为人特点的言行,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据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可概括出,他不屑于功名,淡泊名利;据原文“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可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据原文“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可知,他是一个不攀附权贵的人;据原文“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可知,他是一个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的人;据原文“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可知,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持重老成的人。参考答案: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参考译文:王武,字勤中,是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凭借诸生的身份进入太学。年少时风流洒脱,不屑于举业,除了读书赋诗外,像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类,无不通晓,特别擅长绘画,也擅长鉴赏。 家里本来富裕,而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多次被徭赋所困。他本性喜好施舍给予,亲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钱,他也一概置之不问。一年的收入,也随手花费殆尽,因此,家族败落。刚一成年,他便摒弃各种爱好,单单凭借高洁宽和的品格自守。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前太常王烟客也擅长绘画,多次地称赞说:“近代的写生家多有画院气,唯独王勤中的作品,神韵生动,当为妙品。”因此,王武声名大噪。四方士大夫送来书信聘金,登门造访的人也日夜不断。他的书画,远近流传,没有谁不郑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赝品出售。京师中的贵人争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钱求其画,却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显贵,写信招王武入京师,王武笑而不应。他曾对人说:“古代擅长绘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写文章而闻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几位门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等,那些人都能因为他们的画而高贵,画难道能因为人而贵重吗?”晚年自号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号的缘由,王武告诉他说:“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会忘乎所以。我在这里恢复本来的面目,息灭机心,世俗忘记我了吗?我忘记世俗了吗?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绝。年仅五十九岁,死于家中。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他说:“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也没有留存。我听闻他的死讯,为他潸然落泪,说:“这是我们吴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吴地难道还会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吗?”因此,一时之间,王公大臣和名流们都推崇王武的画,而我却只敬慕他的为人,认为王武平素的行为老成持重,有古代贤达之人的遗风,因此我愿意为他作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记”“序”类(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游岳麓记清罗文俊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循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剔苔藓可读。望道乡台,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洵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朔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注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山径迤逦而行循:顺着B剔苔藓可读 剔:剔除C洵非欺我 洵:确实D时值朔日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解析:选D朔:农历每月初一。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解析:选C“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于文无据,文中“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是作者自己发出的感慨,没有让学生感谢朝廷恩惠的意思。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译文: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译文: 参考答案:(1)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关键词“隔”“暨”“展拜”各1分,句子大意2分)(2)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关键词“阴晦”“谅”“谬”各1分,句子大意2分)4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是怎样的?请简要概述。(4分)答: 解析:概述游览经过,需要逐段逐句分析作者的行迹变化,抓住文中描述地点的关键信息,如“绕桔洲而西”“抵岸”“数折至道林寺”“又行里许,至书院”等,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参考答案:划船西行,抵达岳麓山脚下;沿山路曲折行走到达道林寺;出道林寺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出书院到隔壁的学宫;登山,进入岳麓寺;午后抵达山顶;傍晚原路返回岳麓寺。参考译文: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桔洲横卧在江心,每年春夏期间江水上涨,也不能淹没,因为桔洲与江水一同浮沉,这就是过去人们说的大地的肺。到达岸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沿着山路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拐了几次弯到了道林寺。寺门幽深,唐朝人游览此处所写的诗词歌赋,一定会把这儿与岳麓寺齐名,看到道林寺的宏大宽敞、幽静深邃,自有一种清静的佛门之地的感受。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如今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李邕的碑刻已经剥落,字迹模糊,但剔除苔藓后还能够阅读。遥望道乡台,不能不生出遭受贬谪的感受,但十分羡慕道乡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流传,并且感叹岳麓寺的僧人比温益要贤能千万倍。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缺。路旁有舍利塔。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这些舍利。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僧人烹清淡的茶水,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午后,到达山顶,抓着藤萝攀登,松花竹粉掩映在山水之间。已经到了山顶,极目远眺,许多山峰林立,真的就像儿孙一样远近相随。田野一片碧绿,天地一片澄碧,柳宗元的话确实没有欺骗我。禹碑远在前面的山峰上,道路崎岖,恐怕傍晚也不能到达,这也是这次游历的一个遗憾。向南眺望,山中隐隐透着光亮,层峦叠嶂,远到没有尽头,祝融、紫盖各个山峰,想必应该在烟霭之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亲临观赏它们的愿望。到了傍晚时分,沿着来时的路回去。鹧鸪声清晰可闻,树林间的白鹇时隐时现。当时正值初一,还没有新月可以观赏,以此想着十五那天的夜晚,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大声吟啸,松林回声相应,这清丽的景色会倍增。回到寺院,住在僧房中。千沟万壑,松涛阵阵,翩然到了我的枕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分)重修忠肃于公墓记明陈继儒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筴,下车武林,首谒于忠肃公墓下,见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公虽欲调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亦老死故乡耳。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惨。公至是一腔热血,始真有洒处矣!今湖山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灭,不可胜计。而东西往来于公之庙门者,登故垄,扫枯松,禁樵牧,哭英雄,又非独侍御杨公一人而已。特侍御倡俸修墓,毖勒楹宇,垂百年余,而表章忠贤之典始备,是不可以无记。(选自文史合璧明清卷,有删改)注忠肃于公:于谦,明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蒙古瓦剌也先入侵,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坚决反对,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帝,击退也先军。景泰元年,也先送还英宗。八年,英宗复位,于谦被诬谋逆,处死。成化年间昭雪,万历年间追谥忠肃。裕陵北狩:指英宗(陵寝为裕陵)被俘北上。茂陵:英宗长子朱见深死后葬于茂陵,这里指代其人。王:指明景帝朱祁钰,称帝前为王。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谒者伛偻几筵伛偻:此指鞠躬致敬B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 惜:可惜C皆登城谢曰 谢:谢绝,拒绝D毖勒楹宇 毖:恭谨解析:选B“惜”在文中是“吝惜”的意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原因,结尾则点明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重要意义。B忠肃于公为国家社稷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不顾生命、名声而一心为国的优秀品质。C作者用左传廉颇传王旦传中的事例,说明于公决断之英明堪比目夷、廉颇和王旦。D于公最终惨被杀害,作者对于公的结局深表痛惜,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解析:选D“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曲解文意,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对于公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积极为国表达了赞赏之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译文: (2)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译文: 参考答案:(1)(杨公)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关键词“纠聚”(聚集)、“工料”(工人和材料)、“属”(嘱托)各1分,句子大意2分(2)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关键词“以”(因为)、“谗”(谗言)、“报”(回报)各1分,句子大意2分8根据第二、三段,简要概括忠肃公于谦对朝廷的功劳。(4分)答: 解析: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关键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最后分点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区间为第二、三段,第二段列举左传廉颇传王旦传的例子,目的都是说明于谦及时拥立新帝,使得敌人借被俘虏的旧帝要挟朝廷的企图落空。第三段的关键句是“公虽欲调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重在说明于谦的行为保住了被俘虏的明英宗的性命,使其后来复辟、重新立储君的一系列行为有了可能。参考答案:力阻南迁,拥立新帝明景帝,断绝了敌人俘虏明英宗要挟朝廷的念想。保住了明英宗的性命,使其有机会重回朝廷,使其有了复辟、重新立储君的可能。(每点2分)参考译文:万历甲寅年,武陵杨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奉命监理两浙地区的盐政,他到杭州上任时,先到忠肃公于谦的陵墓前拜谒,看到忠肃公的陵祠像简陋街巷中低矮的房子一样,前来拜谒的人都在灵座前弯腰弓背、恭敬至极。于是(杨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一心为国的忠臣,大都是不顾惜生命,也不顾惜名声的。昔日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北上,于公痛哭上奏疏直言,反对、制止朝廷南迁的提议,征召各地军队起兵救援皇帝。蒙古军队把英宗当人质,进逼到大同、宣府,一直到京城,要挟朝廷。守城军民都登上城楼,拒绝(蒙古军队的威逼,)说:“依赖天地宗社神灵的保佑,我们大明有皇帝了。”这样的行为可于左传中见到,楚人驾着兵车,捉住了宋国的国君来讨伐宋国,宋国的公子目夷让宋人应对说:“仰赖社稷神灵的庇护,我们国家已经有新国君了。”楚人知道即使捉了宋公,仍然不能得到宋国,于是就释放了宋公。又见于廉颇传,秦王威逼赵王在渑池会盟,廉颇送赵王到边境说:“大王此去,估计路上行程、会见的礼节完毕并返回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在这个期限内没有回来,臣恳请奉立太子为王,以此断绝秦国借大王您威逼赵国的想法。”还可见于王旦传,契丹侵犯边境,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王旦说:“十天之内,没有捷报传来,应该怎么办?”皇帝沉默很久,说:“立皇太子做皇帝。”往前看,于公就是宋国的目夷;往后看,于公就是廉颇、王旦,为什么呢?呜呼!宪宗朱见深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掉,废掉后又再次被立,这事谁不知道呢?于公能够审时度势,知道有不应当说的,有不需要说的。当时英宗被俘虏,宪宗为储君,与敌人战斗行不通,与敌人讲和也行不通,没有一个可以节制敌人的办法:这些都是不应当说的。于公在,英宗就安全,宪宗也安全。于公虽然看似想将英宗的皇位换给弟弟王(景帝),其实是暗中保护了英宗父子的安全。由此可知英宗被放回,这是于公的功劳;英宗后来能够复辟成功,还是于公的功劳;宪宗能够重新被立为储君,也是于公的功劳。世人只能看见能被看见的事情,却看不见那些不能被看见的事情。于公真是非常用心的古代社稷之臣啊!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假使于公功成身退,也不过老死在故乡罢了。(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被陷害,岳庙(因此)被世人尊崇;迎立王的冤屈太残酷,于公的墓却很萧条。到现在于公的一腔热血,才真的有倾洒之地啊!现在湖山之上,古墓很多,死后声名湮没的人,数也数不清。然而,从东到西在于公陵祠前来往不绝,到于公坟前打扫枯松,禁止打柴放牧,为他痛哭的人,也不单单是侍御杨公一个人。只不过杨公捐出俸禄为于公重修坟墓,恭谨地刻碑,使其能流芳百年,至此表扬彰显忠臣贤能的仪节才齐备,这样的行为不可以没有记录。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明钱溥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