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下第六单元复习.doc_第1页
语文版七下第六单元复习.doc_第2页
语文版七下第六单元复习.doc_第3页
语文版七下第六单元复习.doc_第4页
语文版七下第六单元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及练习21*黔之驴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2. 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3.黔之驴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从驴的角度: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比喻就是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22、陋室铭(刘禹锡)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2.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思考(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作品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作品:铭的特点: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阅读理解: 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本文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8、给自己的房间起一个名字,并说说理由。 宁夏区灵武市山西省曲沃县等国家课改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l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紊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解释句中加点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8.下面句子中语气停顿或重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孔子云:何陋之有?扇广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0.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句在横线上作批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孔子云:何陋之有? 1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参考答案】 7(1)著名 (2)大 8C 9(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0示例:(1)反问句式,突出主旨 (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 (3)把“陋”放在“有”前,强调陋室不陋11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 作用: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_。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_。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答:_。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 参考答案:1、刘禹锡2、山不在高,在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引出对陋室的描写。3、这里指品德高尚 弹奏4、1)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2)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3、爱莲说(周敦颐)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3.思考(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一、作者、作品:周敦颐宋朝哲学家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记叙事物或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阅读理解: 1、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比喻君子只刻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把菊花比喻为(隐逸者)把牡丹比喻为(富贵者):把莲花比喻为(君子) 7、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9、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1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7、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1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0、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2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2、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2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5、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2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8、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2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30、解释下列加点词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31、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渔人甚异之。 之: 四、本文写法: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泉州市 阅读爱莲说,完成610题(16分)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水陆草木之花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 ) 8、翻译句子。(4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9、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语文试题(省级课改实验区) 第2页(共8页)(背面还有试题) 10、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6、(2分)B 7、(4分。每空1分)的 却、可是 多 洗涤 8、(4分。每句2分)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9、(3分。每空1分)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10、(3分。花名1分,理由2分)略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 3理解填空。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 _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 7、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习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用莲的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用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 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8、写出与莲花有关的诗句 1、多、洗涤、牵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针对某一观点或将二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往往由于其所处环境与所接触的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跟着好人就能学好,跟着坏人就容易学坏。其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总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们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坚持的信念,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宁死不屈。5、世人甚爱牡丹。6、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7、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习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莲的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贪污受贿者常常这样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常站河边难免跌于水中。”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8、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4*口技(林嗣环) 1.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读zu。)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会,恰逢。今义为聚集,见面,理解,集会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中间夹杂,间读jin。“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连用。力拉:拟声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跑。今常用义为“行”。)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名词用作动词。) 5.三个场景 第二段:一家人由睡到醒的过程;第三段:由醒又睡的经过;第四段:失火,救火的经过。 6.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7.全文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那么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又起什么作用? (1)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满”“无”点明人人如此。这八字既说明了宾客对这位名嗓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寂的氛围,为下文千奇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2) “伸颈”“侧目”说明观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观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3)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正坐”和“伸颈”侧目“对照”“少舒”和“正坐”写宾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 (4)写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犹如身临火场一般,“先走”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这样正、侧描写相结合,就把口技者的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联系起来,突出表演口技的“善”。25、诗词五首1.饮酒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2.次北固山下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欣赏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4.雁门太守行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全诗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5.天净沙秋思主旨: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写旅人,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