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doc_第1页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doc_第2页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doc_第3页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doc_第4页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1章 绪 论31.1研究目的及意义31.2文献综述41.3本文结构4第2章 基本理论42.1风险与金融风险52.1.1 风险的内涵、构成52.1.2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型72.2会计风险92.2.1 会计及会计风险的内涵92.2.2 会计风险的分类92.2.3 会计风险的特征102.3金融会计内涵122.4金融会计风险122.4.1 金融会计风险内涵122.4.2 金融会计风险新特点12第3章 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143.1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型143.2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163.3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17第4章 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17第5章 结 论22致 谢22参考文献23摘 要金融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说,人们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资金、财产、信誉蒙受的损失以及将损失所期待利益的可能性,称为金融会计风险。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像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头号大敌。因此如何识别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对我国的金融业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特点、类型、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到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另外根据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提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会计;会计风险;金融会计风险ABSTRACTFinancial Accounting risk is 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to finance an important part. Generally speaking, people will b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urse of business, due to accounting errors or mistakes in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hich led to the decision-making error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or other circumstances that make money, property, reputation damage and loss of expected benefits the possibility of accounting known as financial risk. From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point of view,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like the West as the lack of a correct and timely information, the problem reflects an objective and fair, flexible self-regulation, resolute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deal with the maturity of accounting regulatory mechanism, which is Chinas financial risks arising from accounting the number one enemy . So how to identify and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of Chinas accounting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re very important.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 is about the risk from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s, 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done to identify the ris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based on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to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olutions.Keywords: Financial risks; financi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risks; Financial Accounting Risk第1章 绪 论1.1研究目的及意义金融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到金融风险,人们往往认为是信贷资产风险,其实金融会计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其危害性不亚于信贷资产风险。此外,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其势必会引起金融动荡,因而研究、计量和控制金融风险便成为重中之重。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其识别和防范对策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1.2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其中,刘慧丽在其文章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中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其与信贷资产风险关系的论述,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作了探讨。指出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杨玲燕在其文章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结合金融会计及风险的含义及内容,联系实际,提出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应建立管理金融会计新体系、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完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等建议对策。黎东阳在文章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指出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为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等形式,其产生主要受外部市场经济环境、金融管理模式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提出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风险,必须完从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1.3本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介绍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的形式、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第2章 基本理论2.1风险与金融风险2.1.1 风险的内涵、构成从词源学上讲,“风险”这个词的来源模糊,充满争议。有的学也有的学者认为来自希腊和拉丁语。有者认为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的学者则认为它起源于14世纪的西班牙,还有的学者认为它来自1319年的意大利文献。据法国民法专家佛朗索瓦艾瓦尔德(Ewald,1978)考证,关于风险的定义,最早源于希腊中risa,其有悬崖(cliff)、危岩(crag)之意。现代语言的“风险”一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是在现代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在十六世纪,传至英国为“risk。而由原意之航行悬崖危岩之间,因此行为具危险性,乃转意为危险(风险)。在古老的用法中,“风险”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而“风险”这个词的现代用法是由保险理论的法律定义所界定的,已经不是最初的“遇到危险”,而是“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风险”这个概念与人类的决策和行动的后果联系更加紧密,并被视为对待影响个人和群体的事件的特定方式。如果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解释“风险”的含义,国内外学者亦有诸多的不同观点。一是“损失可能说”和“损失不确定性说”。美国学者约翰.海尼斯(Haynes,1895)1895年在“RiskasanEconomicFactor”一文中说“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美国学者阿兰。威利特(Willet,1901)1901年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可能性中将“风险”定义为:“是关于不愿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并将风险描述为三层含义:客观的、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用概率来描述。二是“预期与实践结果变动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威廉姆斯和海因斯(WilliamsandHeins,1985)将风险定义为“是在一定条件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三是“风险客观”或“风险主观”说。美国学者弗兰特H.奈特(Knight,1921)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在1964年威廉姆斯(Williams,1964)又将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性是主观的”。统计学、精算学、保险学等学科把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通用的公式是风险(R)二伤害的程度(H)X发生的可能性(P)。这个定义采用的是“成本收益”的逻辑。因此经济学的定义,是指人们由于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程度,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正面效应,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现代汉语辞典中对“风险”的解释为:可能发生的危险。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风险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风险”可定义为“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术语一直被可替代地使用着。假如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没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人们也就不会遇到风险了。这就是说,风险是同不确定性这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风险来自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一个比风险更普遍、更基础、更根本的概念。风险一般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结果三部分组成。风险因素是指增加和引起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损失后果程度的因素。风险事故是指风险因素变成了风险发生的现实,是酿成事故和损失的直接原因和条件。风险结果是指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即风险损失。这种结果是风险承担人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是偏离目标、非计划、非故意和无回报造成的经济价值的减少。这种损失包括可以观察计量和测定的经济价值减少的这种实质性的直接损失。也包括由于风险导致的直接损失以外的间接损失。由此可见,当风险因素增加到一定程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可能引发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导致损失的可能,控制风险事故的程度即决定风险和损失结果的大小。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损失即为风险当风险成为现实,损失即成为现实。风险产生于事物发展的起始直到结束的全过程,因此风险的管理属于过程管理的范畴。对风险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认为,风险是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如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895年所著的RisasanEconomicfactor一书中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ChanceofDamageorLoss)。偶然性的因素是用以划分风险的不同性质,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二是认为,风险是预测与实际的差异。罗恩。S。德姆波和安德鲁。弗里曼(DembandFreeman,2001)在他们合著的风险规则一书中认为,“在今天和未来某个时刻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具有改变一个组合的价值的潜力,风险就是测算这一潜在变化的指标。”本文采用“差异说”来定义风险:风险是在客观的环境中,在特定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显然,这种差异程度就是收益率(实际结果)偏离期望值的倾向性。于是,所谓风险大就是指这种变动程度大,风险小,就是指这种变动程度小。用概率统计的术语,风险的大小则是由损失(X)的期望值(EX)和均方差或标准差(VarX)决定的。但银行企业最关心的仍是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的讨论集中在风险的负面影响上。2.1.2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型(1)金融风险的涵义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主要是金融变量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机构及个人发生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理解金融风险的三层涵义:一是金融风险作为一种风险,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二是金融风险所描述的不确定性侧重于各种负面影响或损失事件的发生;三是金融风险所描述的不确定性仅限于金融活动之中。(2)金融风险的特征具体来说,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社会性:金融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作为金融中介它本身就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金融业以资金为经营内容。但是,其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部分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此,金融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金融机构经营不善、无力偿债,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存款,引起金融机构倒闭和社会动荡,进而损害公众利益。金融机构不能清偿债务,会给整个社会提供负面示范效应,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扩张性: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在各家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信用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工具的签发使用等,都是在多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社会上的各种债权、债务关系一般要通过金融机构来体现。社会上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和扩大,一般要通过金融机构来推动和运作,它必然带来风险,从而形成金融风险扩张机制。因此,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问题,在这种金融风险扩张性机制作用下,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转不畅乃至诱发危机。可控性:只要有金融业务活动,就会有金融风险存在。绝对无风险的金融业务在现实金融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的,但是它也是可控的。所谓金融风险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和手段对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和化解。就某一金融机构而言,它可以通过风险识别、估计来搞清面临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并对其采取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抑制和补偿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区间之内。此外,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也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周期性: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一般来说,在货币政策宽松期,放款、投资及结算等环节的矛盾相对缓和,影响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减弱,金融风险就小;反之,在紧缩期,金融同业间以及金融、经济间的矛盾加剧,影响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增多,金融风险就大。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一般也是金融风险低发期;货币政策紧缩期,一般也是金融风险多发期。(3)金融风险的类型根据产生风险的原因不同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如下划分:信用风险:指的是由于债务方背信违约而给债权方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市场价格变动而给金融市场交易产品的权利方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内控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机构在管理程序、管理制度、管理环节中出现纸漏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竞争风险:竞争风险在这里指的是由于金融业激烈的同业竞争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在这里指的是由于雷电、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给金融业务当事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指的是由于事故、战争、政治动乱、行政干预、政策多变等社会因素而给金融业务当事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损失的不确定性。2.2会计风险2.2.1 会计及会计风险的内涵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组成部分。财务会计的任务有对外、对内和处理提供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两个方面,但其主要任务是前者,即收集、加工处理和向外披露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货币性信息。管理会计的任务同样有上述两个方面,但其主要任务是后者,即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以及本身所生成的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会计的风险大多体现在预测、决策之中,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通常由企业主体承担,其社会影响不明显。相对而言,财务会计风险涉及的利益主体广泛,对社会的影响极大。要界定会计风险首先应分析会计工作的过程。简言之,财务会计工作就是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规定对有关的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利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取得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重要成果,理想的财务报告应该能够客观、真实地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状况的信息。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实的财务报告往往难以达到此要求。也就是说,现实的财务报告与理想的财务报告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当这种差异较小,不至于给报告使用者带来损失时,我们对这种差异可能造成的风险可以略而不问。但是当这种差异较大,足以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有关方面就会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并对其进行惩罚,甚至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时会计人员就面临着风险,它会给会计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据此,我们可将会计风险定义为: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是指公司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程度。会计风险包括交易和换算风险,是指外汇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中由于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2.2.2 会计风险的分类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认识会计风险,我们可以对会计风险进行以下分类:(一)按会计风险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可分为: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企业管理者的责任风险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财产损失风险。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是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漏报或误报有关信息而受到惩罚或者由于实施不正确的会计监控行为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企业管理者的责任风险是指为维护自身利益,指使会计人员故意提供错误信息而应受到惩罚或者由于干扰会计人员的正常活动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财产损失风险是指投资者、债券人或政府税务部门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由于会计信息的误导,作出错误决策而带来财产损失的风险。(二)按会计风险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可控制风险是指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会计风险;不可控制风险是指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既取决于会计风险的性质,也取决于会计工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三)按照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扩张型会计风险和抑制型会计风险。例如,企业既可能为便于筹资、应付股东压力或美化管理者的经营业绩等原因而采用扩张型的手段美化其报表,虚增利润;也可能为少交所得税或降低对投资者的回报等原因采用抑制手段而少报收益。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使会计人员因错报信息而承担责任,并给其带来损失。(四)按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不同可分为:会计本身的固有风险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说明。2.2.3 会计风险的特征会计风险的特征直接导源于会计工作的特征。一般来说,会计风险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会计风险的客观性它是由下述三个方面决定的:第一,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会计反映不可能尽善尽美。财务报表只能近似地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第二,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判定,在反映过程中判断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基础。由于会计人员、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利益冲突,所以,会计人员可能为谋取或保护自身利益而故意或被迫提供误导信息。以上三个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给会计人员带来损失。只要引发会计风险的因素存在,会计风险就必然存在。因此,我们认为,会计风险可以尽量减少,但在现有的条件下不能完全避免。(二)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会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会计风险是否发生以及风险程度大小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会计信息中存在错误,但没有被发现或没有全部发现,或即便发生了但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那么会计人员就不会承担损失或不会承担全部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是相对的概念。审计人员如不能发现会计信息的错报,此时的会计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审计风险由审计人员承担。只有会计人员的错误被追究时,潜在的会计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会计风险,给会计人员带来损失。(三)会计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会计风险源于企业的会计工作,它不仅会给会计人员带来经济损失或使其承担法律责任,还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一方面,会计信息失实会降低企业形象,给企业经营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如对于假报会计信息的企业,银行可能限制对它的贷款,投资者可能不愿意注入资金或抽走资金,原材料供应商可能不愿意赊销供货,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查处等等。外界所作出的上述消极反映,可能使企业的经营变得极为艰难。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制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错误的会计信息会使资源配制缺乏效率,误导资金流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虚报的会计信息会诱使社会资源流向表面上业绩优良而实际上经营不善的企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如果全社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投资者将难以辨别真伪,这时即便那些提供真实信息的企业也不会被信任,也会蒙受损失,如筹资成本提高等。这如同经济学理论中的次货市场和逆向选择(注:逆向选择指的是市场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商品的“型式”或质量这样一种情形,买方只能通过猜测来了解商品的“型式”或质量。),如果市场上的次品太多,高质量产品的所有者就难以出售他们的产品。(四)会计风险的可变性会计风险是由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决定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会计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计风险的可变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随着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制的会计风险变为可控的会计风险,降低会计信息失实的程度。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试图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选择减少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即会计风险的降低。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内部控制的完善能使某些会计风险更易于发现和控制,更易于明确会计责任,从而有利于防范舞弊的发生。第二,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新风险的产生。如表外融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新业务的出现会使会计工作中不可控因素增加,会计信息误报的可能性增大,新的会计风险随之产生。2.3金融会计内涵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治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治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猜测来实现计划治理、资金治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方面,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现状、原因及控制时,界定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面。2.4金融会计风险2.4.1 金融会计风险内涵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确定性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2.4.2 金融会计风险新特点目前人类已进入电子化时代,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金融业务处理的速度、效率、质量都有了根本性提高。伴随业务处理的电子化,金融会计风险也出现新的特点,尤其值得关注。(一)金融会计风险由显性风险转变为隐性风险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下,金融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用错科目、金额不符、漏记或少记、串账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在电子化处理模式下,操作人员直接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对业务处理按照事先编写的程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需要整个业务处理完毕后才能在结果中体现,一个差错甚至会导致一连串的差错。经办人员乃至管理人员更关心处理结果,对其处理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并不了解,出现差错不容易发现。此外,计算机程序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或安全漏洞,只有在特定时刻才能暴露,这样即使发现差错也很难查明原因。因而,在电子化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表现得更为复杂隐蔽。(二)金融会计人员道德风险凸现传统金融会计核算模式下,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电子化条件下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有些金融采用了会计事后监督系统,发现问题通常已经是次日或相隔数日。在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手段。剖析近几年金融会计大案要案,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三)金融会计风险的信息不对称电子化时代,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一方面,会计核算所附带的信息逐级过滤,会计管理层与会计核算层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不对称,丰富多样的会计信息经过计算机系统模式化的处理后,仅体现为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变动。另一方面,一些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是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对电子化时代会计核算经验相对缺乏。总之,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会计的潜在风险加大。(四)电子化条件下金融会计风险形式多元化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层面的差错风险,风险事项和风险点相对集中。而在电子化时代,金融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业务系统固有缺陷和运行故障以及黑客入侵与网络安全等伴随电子化而来的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风险。第3章 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金融会计风险识别是对金融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其性质的过程。3.1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型(一)信息失真风险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少行违反金融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二)监督乏力风险虽说我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依法经营,但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发放绕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未跟上,从而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三)财务成本风险存款对于增强银行资金实力、奠定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必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既是立行之本,也是支出大户。不顾效益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计算资金成本,不搞盈亏临界点分析等非正常现象,加大了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运用不充分,造成资金在银行内的积压和闲置,无效益资产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风险。(四)操作管理风险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五)支付结算风险会计结算制度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的颁布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额提现是结算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越权办理大额支付情况突出。对大额提现审核不严,极易产生支付结算风险。(六)金融案件风险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明目张胆地抡劫,还是监守自盗、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任何一个案件必然会多少涉及作为整个经营核算部门的会计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那就会为罪犯作案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七)误导决策风险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人员的失职。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无法弥补。(八)会计创新风险无论是从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摆脱当前困境的需要还是从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和信用实质内容上来看,银行都必须创新。从会计的角度,会计创新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各行的财务管理方面,待挖掘的领域尚大。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性行为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相违背的情况,如目前对企业全面推行的“权责发生制”对于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来说尚属超前,造成的虚盈实亏、用信贷资金垫支利税的情况使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潜在效益风险。3.2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一)金融会计失信行为屡屡发生金融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金融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他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但是,在我们的和操守行为,个别负责人为达到完成经营指标、捞取政治资本等目金融企业的,授意甚至逼迫会计人员作假账,出假数,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会计失信行为。(二)金融会计核算引发的风险一是个别金融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会计核算质量较差,账务处理混乱,无法向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资料,引发管理层判断失误而导致的经营、管理风险。二是个别会,铤而走险,伺机作计人员利用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漏洞案,发生诸如盗用联行资金、偷盗库款等犯罪行为,非但给国家和,还在社会上引起相当的负面影响,甚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酿成一方金融风险。三是个别会计人员责任至引发挤兑风波等心不强,在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工作失误,导致会计账不真实、不完整。(三)财务管理与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目前一些会计人员忘记或淡漠了金融企业会计维护金融企,发挥财务“管家”作用的职责,对企业财务管业资金、财产的安全理存在的漏洞,即不及时报告,也不去制止、堵塞、完善,听之任之、无动于衷,造成企业财产、资金跑、冒、滴、漏,甚至酿成重大损失。缺乏必要的敏感性,难以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做出深层次的,难以通过汇总一些情况、数据,前瞻性地对未来金管理模型分析融风险做出准确的预测及必要的风险预案来防范规避金融风险。(四)难以有效防范、规避金融风险财务管理分析是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即通过数据横、纵向对比分析,总结财务经营成果,分析财务指标变化的,并通过现有情况预见未来,及时向管理者提出预警预报,当原因,我们金融企业的一些会好企业管理者的参谋员、信息员。而目前计人员,只能做到每天账平表对,数据报送,却缺乏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缺乏必要的敏感性,难以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做出深层次的管理模型分析,难以通过汇总一些情况、数据,前瞻性地对未来金融风险做出准确的预测及必要的风险预案来防范规避金融风险。3.3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外部政策原因1.1993年的财会制度改革在我国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原则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金融业自身的利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亚洲金融危机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脱离会计谨慎性原则而导致的泡沫经济造成的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甚至直接导致风险。2.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监管缺少经验,监管力度不够,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因而很难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3.金融改革开放后,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从上到下认识不够,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滞后,直接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会计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忽略了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二)内部管理水平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束缚,会计理论陈旧,人员素质低下,核算手段落后,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现有的银行会计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核算的,提供的会计信息较笼统,同时信息的加工性差,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表面上是由于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造成求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目的决定的,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外界提供各种信息,而对内信息质量不能保证。除此之外,内内会计特别是管理会计重视不够控制度不健全或者说缺乏行之有效的稽查机制也是金融会计风险,会计人员工作繁重、知识更新慢时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再加上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风险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使得金融案件时有发生。在会计监管上,平时我们过于注重存款计划、贷款计划而忽略了成本计划,造成成本观念弱化,及在会计活动中法制观念淡薄、竞争意识薄弱和竞争能力差等状况,直接导致了银行会计活动中风险的产生。第4章 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种种表现可以说明,现代金融会计风险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风险点,承受着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已经成为搞好商业银行经营,保持我国金融稳定的重大问题。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应从七个方面来规避防范会计风险。(一)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1.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2.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管理体制金融会计风险。(二)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目前针对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失真的现实情况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三)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1)以实际措施加强会计管理,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简化核销审批手续采用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全额计提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放宽对呆,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账确认的条件限制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还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3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3)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四)构建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