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拓海峰12-10-09[1]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4/9/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1.gif)
![记念刘和珍君-拓海峰12-10-09[1]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4/9/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2.gif)
![记念刘和珍君-拓海峰12-10-09[1]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4/9/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3.gif)
![记念刘和珍君-拓海峰12-10-09[1]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4/9/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133937a2-bdcc-4f6c-901b-b0496813c06d4.gif)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把握线索,领会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2. 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精读习惯,激活学生思维,优化学生思维流程。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计浏览、朗读、精读、赏析、旁批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演讲,教师点评。2、 导入:由鲁迅写照的一副对联导入。3、 复习回顾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理清文章思路。1.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介绍写作缘由。 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 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惨案的意义。2.合并归纳,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一、二节)表明写作目的。第二部分(第三、四、五节)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第二部分(第六、七节)总结教训和意义。3. 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探求主旨,品味情感 )明确: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悲愤)五、品读第一部分(朗读赏析旁批),问题思考 :1. 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注意炼字练词)2.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3. 为什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注意炼字练词)4. 体会第二段“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1、 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1) 理清脉络 (2) 把握主旨(特别要注意文章的背景、标题、开头、结尾、过度句、不时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注意整合段落大意) 2、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2节 ,完成第一课时练习。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演讲,教师点评。2、 品读第二部分(朗读赏析旁批):1. 检查预习,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一、三、五节)“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2. 第三节第一段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3. 找出第三节前四段的虚词,并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4. 判断:鲁迅先生的怀疑是否因为他对敌人的轻信与幻想?为什么?(精读第五段)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5.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6.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综合探究: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她的“始终微笑着”?(l)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四、小结: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布置作业:背诵第4节,完成第二课时练习。 第三课时一、课前演讲,教师点评。2、 品读第三部分(朗读赏析旁批): 1、 第六节第一段中“街市依旧太平”有何深意? “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什么人?2、 语段欣赏: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 3、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 第七节第二段“意义就在罢”中“此”指什么?明确: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划分句子成分) 5、 语段欣赏:“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三、探究:“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为全文结束与有何深意?明确:对爱国者的崇敬;对执政府的愤怒;对反动文人的憎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社会现状的忧愤;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