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_第1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_第2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_第3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_第4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我国东部某校学生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ED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A背斜B向斜C断层 D断块山2通过考察,学生做出了如下记录,错误的是()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要好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解析:1.B2.C第1题,从化石可以看出该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以判断出该处为向斜。第2题,AB坡为向阳坡及东南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所以植被状况比BC坡好;该地岩层广泛分布着生物化石,可以判断为沉积岩;D处为向斜,不易储存石油;B处为背斜成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4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解析:3.B4.C第3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对产生影响,且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为区域干旱化趋向、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4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解析:选B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只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6下图所示,世华村50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在远离海岸线。下列哪一项人为原因最有可能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A在河流上游兴建水库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D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降解析:选C图中显示海岸线后退,最有可能是砍伐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水携带泥沙淤积的后果。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79题。7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A地地层化石 B地地层化石C地地层化石 D地地层化石9若在甲、乙两处分别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找到煤层 B甲、乙都找到煤层C甲、乙都找不到煤层 D乙处找到煤层解析:7.B8.A9.D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第7题,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第8题,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最古老的是地地层化石。第9题,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所以在乙处能找到煤层。10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解析:选A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容易和碳酸钙反应,腐蚀大理石雕像。一、选择题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宣称,他们在陕西省商洛市发现了两个巨大的肉食恐龙足迹,该化石标本长达57.5 cm,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之一。据推断,在距今1亿年前,陕西中南部存在过大型的兽脚类恐龙。据此回答12题。 1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2根据恐龙脚印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干旱环境 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C热带海域 D森林密布解析:1.D2.B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其次,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最后地势要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据此完成35题。3关于图甲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 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4关于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5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解析:3.A4.B5.C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面积减少,水浇地面积不变,旱地面积增大。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区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增加,则可以判断该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荒。从图中祁连山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则可知该河流域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第5题,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流量较小,在河流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中下游流量急剧减小甚至断流,加剧荒漠化。6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 BC D解析:选D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读西亚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78题。7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物理风化 D化学溶蚀8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解析:7.B8.C第7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从图中也可看出,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选B项。第8题,造成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樵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所以为避免土地退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二、综合题9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建筑材料燃料农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3)从图中还可得到另一信息,在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4)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题,根据框内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填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