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1页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2页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3页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4页
原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8《吆喝》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吆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 揣摩语言 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理解作者写 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文化大观念 品味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难点品味语言 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对广告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经常在电视 报刊 广播看到或听到它 这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在从前 在我国科学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 人们是怎样进行广告宣传的呢 生答 那就是 口头广告 通俗地说 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个重要形式 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萧乾 1910 1999年 蒙古族 原名萧炳乾 北京人 著名记者 作家 文学翻译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 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 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 主要作品有 篱下集 梦之谷 北京城杂议 等 译著有 尤利西斯 好兵帅克 等 1998年10月出版的 萧乾文集 1 10 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相声 卖布头 旧社会绸缎棉布商店的大老板为了倾销积压的布匹 将整匹布扯成零块 假称是削价的布头 雇一些小贩临时叫卖 小贩则施展吆喝 叫卖的生意经 夸大布头的成色 以招揽顾客 这段相声从仿学卖货声开始 最后模拟卖布头小贩的各种声腔神态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1 听课文朗读磁带 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 3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 古人有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认为 世间万物皆学问 林林总总成文章 生活即文章 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 确实神奇 生2 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 那就是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生3 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 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 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 吆喝声不绝于耳 4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 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 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1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 器乐 和 声乐 然后重点写 声乐 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声 2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 重点又写了什么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 大米粥 油炸果的 写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 卖夜宵的 唱话匣子的 用凄厉动人的叫喊声讨饭的 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 种类之多 3 为什么介绍 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 吆喝 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 卖硬面饽饽 算卦 乞讨者 卖柿子 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 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 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 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 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 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作者择其要者加以简介 同时在最后4个自然段对种种吆喝声作了一番归类概括 从全文看 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 如何合理地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 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4 为什么 我 听到 卖荞麦皮 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 这是夸张吗 作者上文有交代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 特别害怕 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 自然很可能会 吓了个马趴 这不是夸张 而是带有幽默调侃的用意 等我站起身来 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 荞麦皮耶 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5 阅读文章第10自然段 思考 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 万物复苏 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 秋天卖 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 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 经小贩们一叫卖 仿佛更加诱人 6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 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 蒸而又炸呀 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 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 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 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 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 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 如 栗子味儿的白薯 萝卜赛过梨 等 有的合辙押韵 颇为动听 如 又不糠来又不辣 两捆萝卜一个大 7 课文思路清晰 这要归功于语段之间衔接的过渡语句 它们像路标一样 标示作者的思路 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并谈谈其作用 1 囿于语言的隔阂 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 乐器 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 扣住了文章标题 吆喝 2 可夜晚过的 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 唱话匣子 算卦盲人 乞丐 3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 一日 转到 一年 4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 概括 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8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 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 乐器 招徕顾客写起 转到口头叫卖 第4自然段总领全文 我小时候 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 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 主脑 一是 从早到晚 一是 一年四季 按 从早到晚 的顺序 作者介绍了 大清早卖早点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 白天就更热闹了 到了夜晚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 一年四季 的顺序 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 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 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 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 秩序井然 9 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 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10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 北京口语 来写的 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 仔细读一读 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声 如 馄饨喂 开锅 剃头的挑子 一头热 硬面 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 如 行好的 老爷 太 哎 太 有那剩饭 剩菜 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 举例如 卤煮喂 炸豆腐哟 葫芦儿 冰塔儿 冰棍儿 三分嘞 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 极富特色 从对这些 戏剧性 艺术的描写中 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 特色鲜明的 声乐艺术 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1 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甲 只要兜里还有钱 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 就买一块 一路上既可以取暖 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 一听 烤白薯哇真热乎 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乙 句表达效果更好 乙 对吆喝的描写 是用地道的京白 北京口语 来写的 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2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民俗 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应该注意保护 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 或者类似吆喝的语言记录下来 为抢救民间文化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 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 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 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第一部分 第1 3自然段 由北京街头的器乐引出声乐部分 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第二部分 第4 10自然段 介绍北京街头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不绝于耳的叫卖声 第三部分 第11 14自然段 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 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1 语言朴实 生动幽默 本文以纯正的北京口语来介绍老北京城的吆喝声 文章多用短小精悍的句子 读来干脆利索 朴实平易 其次是儿化音多 在文中比比皆是 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此外 北京话还有一种调侃 幽默 轻松的味道 2 以巧妙传神的模仿和细致生动的描写展现所要体现的事物 本文要展现的就是小贩们多姿多彩的吆喝声 吆喝声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而且有很独特的风情韵味 所以要真实再现 就必须描述得细致传神 吆喝萧乾文化市井生活记忆生活态度民俗风情 通过教师缜密的设计 精心的安排 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更多 更新的系统化的知识 通过教材搭建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