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论文中学语文 窃读记教学设计区 县: 高 陵 区学 校: 鹿苑中学作者姓名: 刘 淑 侠联系方式 编 : 71020011窃读记教学设计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 刘淑侠【教学设想】窃读记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生于1918年,距今接近100年,所以作者与今天的学生之间至少存在90年的代沟!如何跨过这个代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又是由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分析这些矛盾,才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本课,欲树立起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店主、店员、作者(窃读者)、普通顾客的不同角度对这个事情进行分析和描写(作为练习作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读写并积累“窃读、尴尬、难堪、狼狈、枉然、贪婪、弹簧、诅咒、惨淡、威风凛凛、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饥肠辘辘”等词语,能说出它们在文中的意思。(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快速准确捕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体会窃读时的矛盾心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多角度地对事件进行分析并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体会作者读书的艰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对事件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激趣导入(课前在多媒体显示“窃”的繁体字“竊”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明确:“竊”是“窃”的繁体字。“窃”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虫在穴中偷吃米,本意是:偷。引申为:篡夺;侵害,危害;私下,私自;偷偷地。你们觉得“窃读”该怎么理解?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是“窃”字。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能认出“窃”字即为合格,能说出大致意思即为优秀。说出大致意思为合格;意思全面为优秀。以说文解字引入对文题的初步解读。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旁批初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语的音、形、义。(1)给划线的字注音。窃读、尴尬、难堪、狼狈、枉然、贪婪、弹簧、诅咒、惨淡、威风凛凛、众目睽睽、煞有介事、饥肠辘辘(2)请解释下列词语。尴尬:众目睽睽:煞有介事:饥肠辘辘: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题目窃读记的理解?明确:我们已经知道“窃”是偷偷地拿走或者得到。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3、跳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窃读”的?明确:假装问价钱;贴在大人身边;以雨天避雨为借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米充饥;跑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躲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4、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1、默读课文,完成(1)-(2)题。速读课文,勾画重点信息,回答问题。3、跳读课文,梳理内容。4、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1、评价标准.(1)注音完全正确即为优秀。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为合格。自评: 合格优秀(2)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完成解释即为合格。在合格基础上订正、补充为优秀。2、评价标准:能结合文本内容说出“窃读”的意思即为合格,说出“记”即为优秀。3-4、评价标准:互评;小组代表说出四个窃读方式即为合格;四个以上即为优秀。积累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进一步熟悉文本。三、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像做贼一样地去读书呢?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分发林海音生平资料。师补充:假设作者当时和各位一样大小,就算做1213岁吧,那么时间大约就是1930年1931年左右。我们从作者生平知道,作者此时父亲病重不治,兄弟姊妹众多,家庭负担重,很难有多余的钱来买书。这是作者自身的,也是最基础的矛盾:对书籍的渴望与拮据的经济之间的矛盾。“我”想法设法“窃读”也就不足为奇了。2、文章中是如何来表现“我”矛盾的心理的?明确: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我”的矛盾的心理的。3、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会注意到炒菜的香味儿和锅勺敲打的声音?师补充:这是作者的第二个矛盾,饥饿的肚子和饥饿的头脑之间的矛盾!4、书店人多,“我”却为何安心?1、学生介绍作者,了解林海音生平。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这是因为 “我”没有足够的钱买书,而又想读书;书店必须依靠卖书维持生存,大家都来光看不买,书店就会倒闭。所以,“我”只能像做贼一样地去读书。2、勾画文章中描写“我”心理的句子。(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么,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丁.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 (3)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3、交流:因为她饿了,她想吃!又没钱去饭店只能闻闻香味。有钱或许会买书吧。4、人多就不会注意到作者一个小孩子,不引人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让我一次看个够。评价标准:互评;说出大致意思即为合格;语言表述完整即为优秀。体会“我”读书的艰难。四、拓展延伸你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吗?你从本文学到了什么?学生谈经历,明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从)文本知识迁移。五、课堂小结明确:本文以“窃读”文线索,着重描写了作者“窃读”时的心理和情感经历, “窃读”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