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祝大同先生的”太极解密十三篇”有感 河南新乡学院 邓一琳 我在几年前的北京太极大讲堂上曾见到过祝大同先生。当时在晚上的讲座上,我只记得几个年轻人到不了他跟前,莫名其妙地就被发出去数米远。他讲到溜臀,还让人上前用手摸来体验。可惜我当时只是远远地看了看,人太多,未能近前。 在2013年的大讲堂上,我买了他几张光盘,回来后又从网上查阅了一些他的视频。继而又买了他的书“太极解密十三篇”。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细读他的书。我感到祝大同先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太极高人之一。 祝大同先生虽然演练的是吴式太极拳,但正如拳论所言,虽门派各异,“而理为一贯”。太极拳的根本是一样的,都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合上书闭目思量,浮现在脑海里的一些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易,医,道,儒,佛,等。继而是肢体太极拳,心脑太极拳,九松十要一虚灵,太极脚,太极手,八方线,揉手艺术,太微学等。越深入学拳、练拳,越是感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健身是习练太极拳的看得见的直接结果,但一个练拳人的肢体动作仅仅是外在的表象,而真正要达到的是道德修养的一步步提升,是心灵的净化,是逐渐地培养、磨练出一种恬淡、大度、虚怀若谷、上善若水的品质。这应该是练拳人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普通练拳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但万事开头难。不经过入门阶段肢体的艰苦磨练,不做到起始阶段(学练架子阶段)一丝不苟的模仿,无从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我们大多数的习拳者正是这第一步就没有真正入门。 祝大同先生把打拳分为四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倒认为,还不止这四个阶段。大学之后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言以蔽之,太极拳的研习没有止境,没有终点。惟有先把小学、初中做好,这是基础,如祝大同先生所言,做好“外求学阶段”,才有可能一步步深造。我愿把在此书中感受最深的提出来和大家共勉。一九松十要一虚灵(一)九松:松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1 松下肢祝先生讲,练太极要以一个“空瓶子”之身作为载体,即心神意气要松弛下来,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是:从脚到手,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全部放松。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要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若脚尖翘得很高,踝是否放松了?)坐步或弓步,膝不过足大趾的甲根部;臀部尾闾“坐”在后脚跟;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膝有上提之意,以松脚自然提为准(勿跪膝)。松胯的方法是: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开一条线。松胯要与提膝、扩踝、松脚贯穿在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貌似灵活,实则是僵滞,易受人制。(由此我想到做杨式太极拳的云手时,傅老师要求大家坐在凳子上来做,体会胯不动的感觉。做揽雀尾的捋时,傅老师十分强调右膝尖不要左移,而要和脚尖保持一个方向。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毛病的根源在于胯先动了。在行拳中,扭动双胯是很容易产生的问题。)2 松上肢 祝先生讲,少用意,自然松肩,手心、手背松开,要空,腕骨均应松开,要虚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这如何理解?杨式太极拳讲究“坐腕”,也是手指要舒展开,手腕微坐,意达指尖。这时,腕是松的么?为什么说“展指松腕”?这如何理解?)前臂要松、空,意把肘和肩放在地上来行拳。即使是手过头的式子,如十字手、白鹤亮翅,肘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有一说: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肩松很难。肩紧全身滞。打拳时要式式松肩。如在预备式时,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要经常注意动则松肩。(我也注意到,在做热身十三功法的鸳鸯戏水时,把整只手臂放松下来,马上就感觉到十指膨胀、发热。)3 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我原来有一些大概不正确的概念:四肢如同长在腰上,尤其是上肢的运动要在腰的带动下运行,不主动,要被动。所以我过去打拳总是先动腰。 而祝先生讲,有拳论“命意源头在腰隙”。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拳家行拳只有五个点,即顶、双手、双脚。躯干呢?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没有躯干。准确地形容,肩以下、膝以上,胸腹部位要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摸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祝先生还说,我不练腰带手脚,我的腰是空的。腰是主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动之则分,从腰分。腰是坐标点,上松到手,下松到脚,全身都松了。 具体怎么练呢?祝先生讲,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若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松脚转身,在重心上找问题。松腰转胯周身就灵活了。要敲开松柔功夫太极之门,不从松腰、松腿求之,难以进入太极之门。其次,腰应有隙,下以溜臀上脊椎,节节往上升松,是空腰修炼的必由之路。祝先生还告知一些很具体的方法来松腰:以坐姿站立,以站姿坐下。如此经常练习也许会摸到松腰的拳法。 为了习练全身自然松柔,祝先生讲不妨以起床穿衣系纽扣、吃饭拿筷子、织毛衣之手去找感觉。在家中方便的地方挂上一件衣服,经常扶推,或是推窗帘等。在室外扶推弹性比较好的树枝,也是出功夫的好办法。 我们不妨一试。(二) 十要一虚灵十要指:收臀(或曰溜臀),裹裆,收腹,吸收(两侧)腹股沟,空胸,圆背,内吸(两)肩胸窝,驰项。一虚灵指:周身安舒中正,(头)顶上虚灵1溜臀 、裹裆、收腹 祝先生讲,溜臀 、裹裆、收腹是紧密相联的三个部位。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臀部下收,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臀部也称为“后中心”。臀部的修炼会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背、裹裆等部位的修炼。祝先生还说溜臀还分阴溜、阳溜。阳溜直下,阴溜臀部有一个向前弯曲的小小的前曲。(我想知道的是,行拳中有没有单纯的阳溜?)祝先生讲,溜臀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滑感。(我想起傅老师做倒撵猴时腹部的那种折叠,的确可以看得见。但行拳中,有没有单纯的溜臀?是否必须要配合裹裆才有意义?) 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汇上下呼应相对。行拳中的虚实变转,要圆裆松胯自然变转,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似裹婴儿用的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上而下,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的动作。 关于腹部 ,祝先生提出来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概念:他不同意“气沉丹田”,而我原来以为这是不容置疑的。 祝先生讲,先贤太极拳家有“气卸到足底”之说。近代拳家有“其根在脚”“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都论及到气到脚。杨禹廷大师还有“用脚呼吸”的教导。他的腹部是一个深洞。(我不明白) 我想,这是不是说,气不能滞留在胸部,而要先下到腹部,继而“气遍周身不稍滞”,再直接下到脚部,脚下,入地?2. 空胸,圆背,内吸(两)肩胸窝,驰项,顶虚灵。关于左右胸肩窝,祝先生讲, 胸部放松与松肩关联。含胸动作往往把握不准确,会影响背部的放松。他认为空胸为佳。空胸与松肩、垂肘同时进行。这里祝先生教给一个办法:要收小腹,胸窝必须空,走路一抬手就吸气,轻吸胸肩之间的胸间窝部位,胸部自然展松。背与空胸关联。空胸,背部自然圆活。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用意不用力,节节上引,是督脉从会阴向百汇的自然走向。所谓“力从脊发”。若脊椎有胀热的感觉,脊柱有粗大的感觉,你的背部功夫就已经显现出来。祝先生还提醒我们:圆背是练拳过程中周身九松十要而得,不是单找此功。十要的上端是松颈部。祝先生讲,不要刻意“竖腰立顶”,颈部以自然虚松为好。收下颌,两眼平视为准。他不大赞同“虚灵顶劲”,他说一个“顶”字容易让人产生偏差,他提“虚灵神领”,“猴头驰项”,“想象头上方有一个太极图,或将精神意念虚灵地想象在头顶上就够了”。3吸收腹股沟 祝先生讲的是在吴式太极拳中,腹股沟对身形、重心的变转十分重要。其弓坐步“三尖相对”(脚尖、膝尖、鼻尖。尾闾坐于后脚跟,腹股沟就出来了。 我对吸收腹股沟感到很难理解。吸收与放松在此有何关联与区别?弓步或坐步,虚脚是完全不着力吗?难道所有的弓步、坐步,都是单腿支撑全部?虚腿可以任意提起来吗?当你从弓步要转变成独立步时,前支撑腿的膝盖仍要对着脚尖、而不能超过大趾甲根部?那如何起得来呢? 最近我在认真考虑“三尖相对”问题。吴式拳的立柱式身形一定有她的道理。杨式太极拳强调拳论中的“内三合,外三合”(心、神、意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以弓步为例:鼻尖与脚尖肯定不在一个立面上。但我发现,在任何一个虚实变转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个三尖相对的瞬间。或者说,当你是完全用一条腿来支撑重心的时候,往往你的身法是“立柱式”身形。比如说,所有单腿支撑的独立步,肩、胯、肘、膝、脚似乎都是在一个立面上,这时,才会站得稳。二太极脚、太极手与八方线1太极脚 脚是周身十大关节之根基。拳论有“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祝先生讲,练拳光练上肢,很难成功。不练太极脚,焉得太极拳?不练太极脚,哪里有太极功?脚下没功夫,周身怎么松?习拳者首先要有一双太极脚。但何为太极脚?祝先生说,不是“足背要弓,五趾抓地”的传统脚法,而是按照太极的阴阳学说,脚下阴阳变化是根本。放松要起于五趾的松弛舒展,要双脚平松落于地面(不是踩),从跟、掌、趾各个小关节一一松开,一点儿不挂力。脚分实脚和虚脚。实脚:从后跟向前舒展;虚脚:从大趾逐渐向二、三、四、小趾,渐渐向脚跟虚松。两脚如大树深深扎在地下之根。这种脚下的虚实变化是渐变,绝非突变。不管是出步、前进、后退、并步、虚步等都要遵循这样一个从实到虚,从虚到实的渐变过程,而且要贯穿整套拳的始终。 祝先生有一诀:站上厚毯找虚脚,脚下离虚入仙境。松脚就是松全身。 我原来一直对拳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是很明白:究竟差在什么地方?这次在祝先生的书中找到了答案。他讲:差之毫厘,差在什么地方?在脚下! 但我仍然不明白,这种差,是指脚下的重心点的位置,还是脚踩八方线的位置?而且,我在做分脚或蹬脚的动作时,大脚趾如果不抓地的话,似乎很难站稳。2太极手 祝先生讲:手、腕、肘、肩四部分组成太极手。拳论中有“形于手指”,“妙手空空”,“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等等。 “形于手指”,我辈练拳人尚能理解,但“妙手空空”我们远未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总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去修练吧! 如何修练呢?祝先生又一次提到:太极修炼一定要循规蹈矩,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自己的动作。这是道理,是修炼成功的唯一途径。 他讲,大拇指指自己的重心;中指是指对方重心,在对方身上,想多远走多远;无名指是往前去的动作上的引领,最无力;小指,要放松,任何时候都要松小指;实手的食指要轻轻扶着架子盘拳,要“轻扶八方线”,即扶着套路的圆型圈,松、柔、缓、匀地运行。 祝先生还讲,形于手指,不是力于手指。手指要像树上的叶片不着一丝力。你什么时候摸它,用力便翻,只能去轻扶。什么时候你练的拳,在别人看来,似乎你的手在空中飘荡,不是在抡拳,你的阴阳变化功夫就相当可以了。 我体会了一下,小指一紧,似乎整只手臂都紧了;小指一松,连肩也松了。要时时有意地放松小指。这里祝先生还告诉大家一个防止摔跤的办法:走路时,翘大拇指,会有助于平衡,能防止中老年朋友摔跤。 这里,祝先生谈到要用心脑练太极拳。在盘架子之初,要先排除杂念,做好预备势,等心神慢慢安静下来,手脚四肢空松,也就是说,心安静,手净,胸部虚灵,无思无意,无我无他,安舒中正,身上不带拙力,方可往下盘拳。他还讲,阴阳是拳母,松柔是拳魂。不知阴阳,没有松柔,拳是练不好的。阴阳就是虚实。阴为虚,为静,为吸,视线收回;阳是实,是动,是呼,视线外放。这是始终不变的拳理。祝先生还提到,在虚实的接口处,虚变实要再虚一虚,阳变虚要再实一下,所谓的“实中实,虚中虚”。 这是不是说,在一动的定式时,如搂膝拗步的前推掌,这时是阳,是实手,要接下一个动作时,前推掌的棚劲不要马上丢掉,而要在转换的当口,再顺势前推二三厘米,然后才随拳势变虚,并吸一口气,接下一动。3.八方线 “八方线”教学法是祝先生的老师,原京城松柔太极大师杨禹廷先生所创,意在解决太极拳根基训练中如何防止脚下出现“病变”。祝先生教导练拳人“学练八方线,轻扶八方线,手脚不离八方线,头脑中有八方线。如此脚下不谬误,身上有功夫“。 何为八方线?太极讲究八门五步十三势。即:南(棚),西(捋),东(挤),北(按),西北(採),东南(挒),东北(肘),西南(靠);五步(亦称五行):进(火),退(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以身分步(我不懂),五行在意,支撑四正四隅八面。杨禹廷先生以朴素的几何学“外接圆”原理,将八角八平面的八卦太极图以弧线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360度的圆形图。练拳人的实脚立在八方线的中心点上,另一只脚围绕轴心画一圆环。再小的点也是360度,也要走弧线,功夫越深,点越小。 怪不得,拳架有大中小之分。 由此,我想到“米”字形。在东西南北各90度和四个隅角之间的45度夹角可以再分出三个15度夹角。我在想,八方线仅指脚下和手上么?是否在一个太极的球体之中,有无数个八方线?并非仅平面之中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八方线?但中心点只有一个?三关于推手 我还有一点不大明白。祝先生说,太极功夫在拳里,要一丝不苟认真盘拳。他还谈到杨禹廷大师每日盘拳不辍,直到96岁无疾而终。杨大师留下的金玉良言是:不要到外边瞎推,要好好练拳。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一通百通。而我原来的理念是:只打拳不推手,等于瞎胡走。所以我在考虑,别管你的拳架有多漂亮,或者说,多么“规范”,大概一定要通过推手才能够来检验我们的拳架是否合乎拳理拳法,是否正确。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学习推手呢?(祝先生说揉手,不说推手)祝先生说:要提高推手技艺,不要去推手,而要去推“脚”。高手知阴阳明虚实,高手极柔软又极虚空,你感觉不到高手手上有力,是因为其根在脚下,脚变动,反映在手上。 另外,祝先生还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令人折服的解释。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指太极高手们周身松静透空,浑身汗毛立起(皮毛要攻),轻如羽毛、蝇虫般的力也加不进去。个人练拳时,亦是一羽不能加;加羽毛之力,将破坏自身的平衡和稳定。我原来对此“拳论”一直心存疑惑,不大明白究竟是指什么。直到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上看到一个家庭主妇用一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协议书离职的离职证明
- 代持股票协议书
- 2025共同租赁土地合作种植合同
- 早教签协议书
- 转租合同协议书
- 婚后罚款协议书
- 离婚协议书范本成都
- 大专协议书班
- 合伙购房协议书
- 2025网站买卖合同
- 年产3万吨生物基PTT聚合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及安全保障措施
- GB/T 19973.2-2025医疗产品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 装修合同意向协议书
- 鸡蛋分拣培训课件
- 2024年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浙江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施工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
- 安全隐患整改回复单
- 桂林旅游学院新生入馆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2024年国家宪法日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